中国古代逻辑的新探索与发展--评“中国逻辑史”修订本_关系逻辑论文

中国古代逻辑的新探索与发展--评“中国逻辑史”修订本_关系逻辑论文

中国古代逻辑的新探索与新进展——评《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修订本论文,中国古代论文,中国论文,新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古代逻辑何以参与中国现代文化的互动?何以构成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思维方式建构之本土性和民族性之一部分?如何适应新世纪之全球文化、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对中国古代逻辑史教学与研究的新期待?这一系列问题一直都在困扰着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者,在笔者看来,新版《中国逻辑史教程》,对上述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教程》具有以下特色:

一、逻辑观和逻辑史观上的新突破

《教程》认为,逻辑有共性与个性的分别,也因此他们不赞成在逻辑史和比较逻辑研究中,把西方逻辑预设为绝对的共性。他们主张,在运用西方逻辑与中国古典“逻辑”进行比较研究时,不仅要通过比较求其同,而且要注重在求同的基础上进行求异。注意求异,才能认识逻辑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才能深入地认识逻辑的历史,也才能进一步探求逻辑的发展规律。因此《教程》的编撰者们没有简单地从西方传统或现代形式逻辑的逻辑观出发,从概念出发来建立中国古代逻辑的“范畴体系”或“形式体系”。总之,我们可以说,由于逻辑观上的新突破使得《教程》走出了简单地以西方传统逻辑为架构来建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旧框框。

二、中国古代逻辑体系(类型与特征)与核心的新突显

1.以《周易》作为中国古代逻辑发展史的新起点。原《中国逻辑史教程》是以邓析子的“正名”理论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历史起点的,在业界引起了一些争论。而《教程》以《周易》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新起点,则可能解决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在于,《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在中国文化界和中国哲学界已经成为占居主流地位的观点。《周易》以及易学的发展,实际上也同时是中国原始思维、前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元典及其诠释的历史,以它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的史的起点则显然更加符合历史的事实,也更加有助于把握和认知中国古代逻辑的类型与特征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方式。

2.以“推类”为中国古代逻辑之推理的基本类型。《教程》不仅以周易作为整个古代逻辑的发端,而且以之作为整个中国古代逻辑之主要类型和特征——“推类”的发轫,从而首次实现了《周易》“推类逻辑”的系统建构,在《教程》看来,根据类属关系进行的“类推”不仅开了先秦名辩学的先河,而且也纵贯了整个中国古代逻辑发展史之始终。可以说《教程》也因此实现了对中国古代逻辑之基本类型和特征的重建。由此可见,《教程》以“类推”为中心对中国古代逻辑的重建乃是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新探索和新突破。这种新探索和新突破就在于它能够使我们有系统而又充分的理由,将中国古代逻辑与古希腊、古印度一起确立为世界范围内的三大逻辑传统和源泉之一。

三、对中国现代逻辑史研究的范围与历史进程的新拓展

原《教程》以胡适的逻辑思想研究为终点,因而未能完整地反映中国古代逻辑和西方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相对于旧《教程》而言,新《教程》的作者则专门增补了“近现代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下)”一章。这一章又分别辟出“张东荪的多元逻辑观”;“张申府对罗素与维特斯坦逻辑理论的引进”;“金岳霖对中国现代逻辑的奠基”;“汪奠基与中国逻辑史的系统研究”;“吕徵与因明复苏”五节。由此可以说,《教程》在相当程度上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现代逻辑史研究的范围与历史进程。

标签:;  ;  ;  

中国古代逻辑的新探索与发展--评“中国逻辑史”修订本_关系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