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第二版评介_汉语大字典论文

评第二版《汉语大字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大字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第二版已于2010年4月面世。作为《大字典》的爱好者、使用者和研究者,本人非常关注它的修订工作。那么,面对第二版,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既有欣喜,也有遗憾,更有期望。

一、欣喜:新版成就显著

据介绍,《大字典》第二版具有八大特色:(1)收字宏富:收字从原5.4万余增加到6万余;(2)字形规范:改原旧字形为新字形,字形规范统一;(3)注音精准:对原注音进行逐一审订,音读更加准确;(4)内容完善:增补音项和例句,解决了大量音义未详字缺音缺义的问题,内容更加完善;(5)释义详备:纠正了各类错误,充分吸收语言文字学最新成果,释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6)查检方便:将原补遗字编入正文,字头检索一次到位,重新编制《笔画检字表》,增加了《音序检字表》,并编制全书字头计算机检索软件,实现多途径多方式检索;(7)排版精善:改原铅排为电脑激光照排,字迹更加清晰、美观;(8)装帧美观:国内著名装帧艺术家整体设计,封面典雅美观,内文考究精美。上述八大特色也可以看作第二版的八大优点,对此,我们由衷感到欣喜。下面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考察修订工作的成绩。

(一)纠正误释

”字罕觏,《大字典》收之以存古,但音义阙如总觉遗憾。第二版改为“,‘喉’的讹字”,则字义、文义均大明。明汤显祖《紫箫记》第四出:“你可抖擞歌喉,安排舞态。”此为“歌喉”与“舞态”对举;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此为“歌喉”与“一串珠”连言。以上并可佐证。

(三)完善释义

瘇 首版:“瘇,同‘’。足肿。《集韵·肿韵》:‘,《说文》:“胫气足肿。”或作瘇。’《汉书·贾谊传》:‘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肿足曰瘇。’”

本条训释虽有《集韵》和颜注作支撑,其实很有问题。首先,“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之“瘇”并不是“足肿”的意思,“足肿”义没有贴切例证;其次,以下例句中的“瘇”都不能用“足肿”来解释:前蜀杜光庭《录异记·感应》:“(朱播)忽眼痛且瘇,昼夜烦楚。”《有夏志传》第五则:“众人闻这腥气,目眩的目瘇,头眩的头瘇,更有□皮瘇的,鼻孔瘇的,耳朵面颊瘇的。”《西游记》第五十五回:“昨日咒我是脑门痈,今日却也弄做个瘇嘴瘟了。”第二版改为:“瘇,同‘’。足肿。……又泛指浮肿,肿胀。”其中“足肿”义举《灵枢经》《博物志》两例,“浮肿,肿胀”义举《录异记》《聊斋志异》两例,这样就意思完整、义例密合了。

(四)调整义项

噤 首版:“噤,④寒而闭口。《广韵·寑韵》:‘噤,寒而口闭。’《南史·王诞传附王偃》:‘常倮偃缚诸庭树,时天夜雪,噤冻久之。’《宋史·苏轼传》:‘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清王濬卿《冷眼观》第十八回:‘鸟喧知院静,蝉噤觉秋深。’茅盾《虹》七:‘一阵风来吹得他打冷噤。”’

“噤”有“寒而闭口”义,但所举《南史》和《虹》例却非此义,而是“因受寒而身体颤抖”的意思(字又作“噤”,《正字通·冫部》:“凚,寒战貌。”)。这一意思古书习见,如《法显传·度小雪山》:“北山阴中,遇寒风暴起,人皆噤战。”《禅真逸史》第二十二回:“妈妈见他两手紧抱肩膊,寒沥沥的噤颤,心下不忍。”现代汉语仍有“寒噤”一词。第二版将义项四一分为二:“④寒而闭口。……⑤因受寒而身体颤抖。”这样一来,眉目就清楚了。

(五)修改注音

舡 首版:“舡,(一)xiāng《广韵》许江切。船。《玉篇·舟部》:‘舡,船也。’《商君书·弱民》:‘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三国魏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往年在谯,新造舟舡,取足自载,以自九江。’(二)chuán《集韵》食川切。①同‘船’。《集韵·韵》:‘船,俗作舡。’《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那日叫了一只小舡,在水西门起行。”’

按照以上解释,同一个“舡”,同一个意思,似乎宋代以前应读作xiāng,宋代以后应读作chuán,这显然不合情理。其实“舡”就是“船”的俗字,与《广韵·江韵》训“舡,舽舡,船皃”、读许江切的“舡”不是一回事儿。第二版改为“舡,chuán同‘船”’,并把上述例证合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

(六)增删例证

首版:“,同‘终’。《玉篇·歹部》:‘,殁也。今作终。”’无例证。第二版增补了两条例证:“《经律异相》卷三十二引《四分律》:‘复经七日,其一仙人又复命。’《法苑珠林》卷五《受苦部》引《涅盘(当作槃)经》:‘命之时,还堕三恶道中。”’释义更为丰满,更有说服力。

娃 首版:“娃,④小孩。如:胖娃;小娃。唐元稹《梦游春七十韵》:‘娇娃睡犹怒。’金元好问《芳华怨》:‘娃儿十八娇可怜。’《西游记》第九十四回:‘佳,佳,佳,玉女仙娃。”’所举三条例证中“娃”均非“小孩”义,而是指美女或少女、姑娘。“娇娃”、“仙娃”都指美貌女子,第二例“娃儿”年纪既已“十八”’,自然不是小孩、儿童了。第二版删去了这三条例证,反而增加了字典的科学性。

以上我们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从六个方面介绍了第二版修订工作的成绩,旨在“以一斑而窥全豹”。好在首版、第二版《大字典》俱在,只要稍作比较,明眼人是不难看出第二版的用心之处和高明之处的。

二、遗憾:修订不够彻底

尽管修订工作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第二版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疏失”。下面分“老遗留问题”、“新产生问题”和“未能全面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三方面加以讨论。

(一)老遗留问题

1.关于收字

貮 《大字典》未收。同“貳”。敦煌写本斯514号《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大历四年手实》:“妹桃花年貳拾叁岁。”伯3354号《天宝六载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户籍》:“合应受田貳顷陆拾貮亩。”《古本小说集成》本《野叟曝言》第三十九回:“夭寿不貮,修身以俟之。”又第一百零三回:“各官员闻之……从逆者必携貮恐惧。”又第一百二十五回:“天下文武各官,只除了佐貮、离职、把总、千户,其余都做得来。”此外,“貳分”硬币和“貳角”、“貳圆”老版纸币上面的“貳”也都写作“貮”。(参见周志锋《“貮”字小议》、华珍《也说“貮”字》,分别载《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2002年第2期)特别是因为人民币的关系,“貮”成了流行极广、人人皆知的一个俗字,《大字典》应当补收。

祂 《大字典》未收。tā称上帝、耶酥或神的第三人称代词。《席慕蓉文集》:“伊格尔,如果生命不在水的流动中,祂还会在哪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63页)美国华理克著,PD翻译组译《标杆人生》:“耶酥站在十字路口。祂要完成祂的目的,为神带来荣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41页)《标杆人生》里“祂”字例繁不备举。点击网络,竟然“约有1 990 000项符合‘祂’的查询结果”。《中华字海》收了“祂”字,解释说:“祂,音义待考。字出北大方正《汉字内码字典》。”事实上,网络字典中已经收录了“祂”字。如“在线新华字典”:“祂,tā称上帝、耶酥或神的第三人称代词。”“汉典网”解释相同。此字在香港、台湾特别是教会人士和基督教机构普遍使用,《大字典》应当补收。

2.关于义项

选 缺“精善;精良”义。《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朱熹《诗集传》:“选,异于众也。”《韩诗外传》卷五:“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公子)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又《仲尼弟子列传》:“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城厚而崇,池广以深,甲坚士选,器饱弩劲。”又,《汉语大词典》亦不收此义,且把后两例释为“整齐”,恐不确。

赢 ⑧裹;以囊盛装。《庄子·庚桑楚》:“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成玄英疏:“赢,裹也。”《淮南子·修务》:“于是乃赢粮跣足,跋涉谷行。”高诱注:“赢,裹也。一曰囊。”⑨负担。《荀子·议兵》:“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杨倞注:“赢,负担也。”《后汉书·儒林传论》:“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宋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陆赢淮汴粮,水僦湖海艓。”(4/2279)以上义项设置不当。《大字典》立义虽有古注依据,但所有例子都是“赢粮”或“赢……粮”,不应分为两义。《方言》卷七:“攍,儋(担)也。”《广雅·释言》:“攍,负也。”“赢”同“攍”,本是肩挑背负的意思,引申为携带。“赢粮”也即担负粮食或携带粮食。古注训“裹”训“囊”,不过是携带粮食的具体方式,本无二致。

3.关于释义

4.关于例证

累 ①堆集,积聚。《老子》第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6/3603)

《汉语大词典》《辞源》“累”字条义项一释义、引例相同,均可商。本例完整的文字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毫”(毫毛)、“累”、“足”相对为文,词性应该相同,都是名词。河上公本作“九成之台,起于土”,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一书说:“,乙本作‘’。即蔂也,盛土之器。傅奕本、通行本皆作‘累’,‘累’应即为‘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高亨说:‘累’当读为蔂,土笼也。起于累土,犹言起于篑土也。土笼是盛土的用具,累土即一筐土。”《淮南子·说山训》:“针成幕,蔂成城。”“蔂成城”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文意极为相似,可知“累”与“蔂”就是同一个词。要之,“起于累土”即“起始于一筐土”,“累”为“蔂”的借字,义为“盛土的筐子”。《大字典》“累”字条义例不合,且失收“累”这一通借用法。[2]

还 ⑥还债;交纳(赋税)。……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店小二哥,还你房钱。”《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张俊民还了面钱,一齐出来。”(7/4146)

“房钱”、“面钱”不同于一般的“债”,更不同于“赋税”,可见义例不够密合。“还”在近代汉语里有个特殊意思,就是付、交付,用例甚夥。如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又问车脚几钱,又曰:‘御史例不还脚钱。”’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你替我打个草苫儿,我还你草钱。”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老叔,还我稀粥钱去。”《水浒全传》第十七回:“这个胖和尚,不时来我店中吃酒。吃得大醉,不肯还钱。”《欢喜冤家》第二十三回:“王年还了船钱,叫上一乘轿子。”《咒枣记》第八回:“取物不问主,过渡不还钱。”今梅县客家话、新加坡华语等犹管付钱叫“还钱”。为了讲通所有用例,这一义项可概括为“偿还;交付”。

(二)新产生问题

首版“”字条音项一释曰:“yóng《龙龛手鉴·金部》:‘,与隆反。”’释义和例证为第二版新增,注音也有改动。例中“”与“镕”固然同义,但一从羊声,一从容声,两者怎么会是异体字呢?“”其实是“烊”的俗体字,《集韵·阳韵》:“炀,烁金也。或作烊。”“铜”即熔化了的铜液,字又作“烊铜”、“洋铜”等,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李维琦《佛经释词》等均有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经律异相》作“十八观身典洋铜”,亦可旁证。

搩 ③抱持人物。明李翊《俗呼小录》:“抱持人物曰搩。”明冯梦龙《山歌·困弗着》:“渠再走走进子个大门,对着房子里一跪,就来动手动脚搩住我的横腰。”(4/2049)

首版有书证而无例证,第二版增补了冯梦龙《山歌》例,本是好事情,但引例文字错讹太多,成了新问题。正确应为:“渠再一走走进子个大门,对子房里一跪,就来动手动脚搩住子我个横腰。”例中三个“子”,前后两个相当于“了”,第二个相当于“着”;两个“个”,前者相当于“这”,后者相当于“的”。编者看不懂吴语,以为句子不通,就大胆改写了。

囊 (三)ráng通“瓤”。《西游记》第一回:“火荔枝,核小囊红。”《红楼梦》第三回:“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2/762)

首版“囊”字条音项一:“⑤象袋子的东西。如:嗉囊,胆囊。《西游记》第五十四回:‘火荔枝,核小囊红。’《红楼梦》第三回:‘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笔者《大字典论稿》125页认为《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实为第一回)“核小囊红”之“囊”当通“瓤”,第二版据以增加了音项三及其通借用法。但是又把《红楼梦》“皮囊”之“囊”也看作通“瓤”,则是原先不误现在反而误了。“皮囊”本指皮制的囊,后喻指人的躯壳,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二折:“你敢化些淡汤,且把你那皮囊撑。”《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往那里去了。”其中“囊”都与“瓤”无涉。

(三)未能全面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版《后记》说:“就首版《汉语大字典》的不足和进一步完善,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修订工作中尽可能予以了采纳吸收。修订中重点参考了以下先生专著中的研究成果:周志峰(应作锋)《大字典论稿》,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王粤汉《<汉语大字典>考正》,毛远明《语文辞书补正》,杨正业《<汉语大字典>难字考》,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正》……”不计论文,光是相关专著就列了八部。学者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对于那些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意见则应当采纳吸收。发现问题不容易,知道了硬伤而不加修正,无疑是最大的遗憾。据笔者初步调查,第二版未能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情况不是个别的。下面聊举拙著《大字典论稿》[3]中已经论及而《大字典》未予采纳的几个实例:

跏 jiā②行走时,脚向内盘。明汤显祖《邯郸记·合仙》:“怎生穿红穿绿,跏的跛的,老的小的?是怎的起有这等一班人物?”(7/3943)

《大字典论稿》78页:《大词典》“跏”字条义项二释为“行走时,脚向内拐”,注音、例证相同。把上例“跏”读作jiā,大概是因为“跏趺”之“跏”音jiā;把它释作行走时脚向内盘,大概也是根据“跏趺”这种佛教徒盘腿而坐的坐法推测出来的……今谓此“跏”是“瘸”的俗字,与“跏趺”之“跏”音义迥异。“瘸”字其形有“加”,其义与“足”有关,根据简省、明了的俗书规律,人们就用“跏”来表示。例如:《咒枣记》第十四回:“疯瘫跏跛之魂聚作一团。”《梼杌闲评》第四回:“闻得关上来了个起课先生,是个跏子,叫做甚么李跛老,门前人都站挤不开哩。”……

屡 ①多次,数次。……《说文新附·尸部》:“屡,数也。”……③亟。《尔雅·释言》:“屡,亟也。”④急速。《尔雅·释诂下》:“屡,疾也。”……(2/1050)

《大字典论稿》20页:第3义当与第1义合并。汉民族观念,频率高与速度快义相因,故“屡”有多次义,又有急速义。同理,“亟”亦既有屡次义(音qì),又有急速义(音jí)。“屡”字既然列了“多次”义、“急速”义,再列“亟”这一义项,就成蛇足了;且“亟”不是现代汉语词,不当用于释义。所引书证《尔雅·释言》“屡,亟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中》“娄、暱,亟也”条认为“亟与数同义,娄(引者按:古屡字)为亟数之亟”,然则“屡”、“亟”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屡,亟也”这条材料可以作为第1义的书证,而不能看作另一个义项。

《大字典论稿》53页:“”乃“平基”二字的增旁俗字。“平基”为吴方言词,明清白话作品习见,例如:《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众人只得依他,解去麻绳,叫起看船的,扛上船,藏在艄里,将平基盖好。”明冯梦龙《山歌·不孕》:“好像石灰船上平基板,常堂堂白过子两三年。”《锦香亭》第十四回:“管家钻进舱里,假意掀开平基搜鱼。”今语尚沿用……其义则是木船船头船尾上活动的舱面板……今更补充之:字又作“”,《珍珠舶》卷三第一回:“只听得一响,那船就动了几动,恰像有人跳下来的。”又作“平几”,《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平几,上海,苏州。盖在船舱上的可活动的木板。”

以上讨论的三方面问题仅仅是举例性的,在第二版中找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事。

三、期望:今后不断完善

作为“共和国的《康熙字典》”、国家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大字典》理应代表汉语字典的最高水平,人们对它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上面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二版修订工作不尽如人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大字典》的修订质量,使之更臻完善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重视。编纂《大字典》是一项浩大工程,修订《大字典》同样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大量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撑。政府不重视,不投入,一切免谈;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够,修订工作也只能小打小闹,不能取得大的突破。政府要一如既往地把修订工作当作最高级别的文化建设项目来抓,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量齐观,投入足够的财力、人力、物力,以保证修订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专家把关。首版《大字典》编纂设有工作委员会、学术顾问、编辑委员会;第二版修订设有工作委员会、专家审订委员会,还有一批编审人员等,他们为《大字典》的编纂和修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员都是兼职的,不可能全身心为《大字典》服务。而且,按照中国现行的体制,专家必须自己拿课题、出专著、写论文才能安身立命,我们也无权要求他们全身心为《大字典》服务。但是另一方面,《大字典》修订如果没有几位、几十位全职专家把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显然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著名专家在一定时间内全心全意地从事《大字典》修订工作。

第三,学者参与。修订工作光靠有限的编审人员是不行的,还需要学者们广泛参与。其实,学者们参与热情是非常高的。凡是搞语言文字学的,尤其是搞古汉语文字、词汇、训诂的,他们的相关研究往往把《大字典》(包括《汉语大词典》)当作参照物,在各自的研究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为《大字典》做了大量匡谬指瑕、拾遗补阙的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修订《大字典》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一般编辑非常需要而自身又难以发掘的宝贵材料。

第四,专人负责。据《第二版修订说明》,《大字典》出版后,“作为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常设机构的汉语大字典编纂处即专门安排人员收集读者来信,组织人员对硬伤性、体例性错误进行修改”。“专 门安排人员”是很好的做法,但光是“收集读者来信”,则显然是不够的。订正《大字典》疏漏和错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读者虽然也能发现一些问题,但主要得靠专家、学者。而专家、学者的批评建议很少是通过来信来电反映的,而是体现在他们的论著中。这些论著量大、面广,书名、论文题目也不一定与《大字典》有关,这就需要专门人员广泛搜集、精心整理、长期积累,以备修订之用。任何一部辞书都是它那个时代语言文字学和辞书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在编纂或修订《大字典》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要求编者去重新考证某个字的音、形、义,他的职责只是正确辨析、充分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人负责搜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是提高《大字典》修订质量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辞书编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任何字典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来做,《大字典》是完全可以做到进一步完善的。

标签:;  ;  ;  ;  

“汉语词典”第二版评介_汉语大字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