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重点问题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14年全国人大报刊复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统计与分析_非连续性文本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重点问题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统计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教学研究论文,报刊论文,教与学论文,人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之一的《小学语文教与学》,荟萃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研究动态,回顾重要实践探索成果,本文对2014年度《小学语文教与学》所转载论文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做了归纳分析,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2014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14年《小学语文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73篇,分布在42种刊物上。其中,《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21种刊排名前9位(有并列),共被转文149篇,占总量的86%。(见右表)

      2.论文内容情况

      通过对173篇被转载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24篇属于教学理论类文章,占比13.9%;97篇教学实践类文章,占比56.1%;27篇研究课程教材,占比15.6%;13篇研究学业评价,占比7.5%;12篇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占比6.9%。转载量最大的是教学实践类文章,这符合刊物定位——指导教师教学工作,也符合基础教育教学论文的实际情况。

      3.论文作者情况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从地域分布看,来自江苏、浙江、北京、福建、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作者分别占总量的36.8%、24.5%、7.7%、7.1%、3.9%、3.2%,河南、湖南两省相较前两年出现了明显增长势头,各占3.2%,全国其他省市作者共占10.3%。作者地域分布严重失衡,一则反映出各地教研水平差异较大,二来也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关。从作者单位情况看,57.4%的论文作者来自小学,15.5%的作者来自高校,11.6%的作者来自教科院、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教育科研单位,15.5%的作者来自其他单位。比较而言,一线教师仍是主要作者群体。

      二、2014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重点问题的回顾

      1.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颁布并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掀起了“语用热潮”,2014年的研究重点由最初对概念术语的理论性探讨转向实践层面的具体探索和理性反思。王崧舟认为,“语境、话语和意义是语用学的三大基石。但就当前语用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语境意识’‘语境视野’远未走进我们的教学一线,为语用而语用、语用重新被翻版为语言文字的训练”。针对这一问题,他以课文《花钟》第一自然段为例,在语境视野观照下,从用词、句式及开花特点等方面解读文本的语用特点,分析教材课后练习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修改方案(《小学语文教与学》第4期,以下只标注期数)。郭佳冰以《陶罐和铁罐》为例,从众多言语训练点中筛选出两个言语训练重点——学习“傲慢”型语言和“谦逊”型语言的语用特征,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学习作者用不同句式、称呼、标点来表现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的方法,并结合单元习作训练点设计了一个语用迁移练习(第4期)。郭蕾则根据《打电话》由经典相声段子改编而成的文本特点,充分利用相声的反语用(反简洁,增加无用信息;反清楚,漏掉重要信息)原则,训练学生幽默的言语表达能力(第4期)。以上三篇文章切入点小,聚焦某一文本独特言语形式落实语用学习,具有较强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而像“语用秘妙:阅读教学的价值回归”“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类大而空的题目,同样只有两三页篇幅,很难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并得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自然其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就差了。

      2.古诗文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不同学段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语文课程中素来就有的古诗文内容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学习目标也明显提高。由于部分教师对目标要求把握不准,兼及自身古诗文功底欠佳,古诗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读背背的浅层次要求。孙双金基于课程意识、文化意识、选文意识,选取四首送别诗进行诗歌专题教学。为避免雷同呆板,他根据各首诗的特点,采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教学方法,或者以故事创设情境,或者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者快速处理,或者有详有略(第7期)。这样的教学探索突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引向深入。

      3.汉字书写教学

      汉字既是书写工具、文化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课标要求学生不仅书写正确,行式整齐,而且力求美观;《纲要》在课标基础上还要求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2014年汉字书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突破:(1)用实证研究方法解决汉字抄写遍数问题。张春雅及课题组成员以具有一定自主识字能力的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抄写指定遍数与自主选择抄写遍数的效果作了一次比较实验。结果证明,自主抄写生字遍数与规定遍数抄写之间,无论是短期识记还是长期识记,都无显著差异,说明用增加抄写遍数来提高作业质量的方法并不可取(第11期)。(2)不仅关注执笔、字法问题,而且开始注意章法问题。朱骐针对学生汉字书写章法僵化问题,借鉴书法家杨谔提出的章法布局八字诀——虚实有致,重心稳定,从两个维度指导学生书写章法:自在与法度同起舞;险峻与平稳相兼容(第11期)。(3)按照学生笔迹类型分层教学。钱丽君将学生笔迹划分为灵动型、随意型和谨慎型,并相应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如,谨慎型,笔迹字体小,缩手蹑足,这类学生大多性格文静,不善交际,甚至沉默寡语,腼腆羞涩,教师要让他们释放天性,鼓励他们放胆书写,多写大字,练出笔力笔势(第11期)。

      尽管不少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和汉字书写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整体而言,距离2011版课标和《纲要》的高要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当前宏扬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主旋律的主导下,如何继续抓好古诗文和汉字书写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研究持续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2011版课标首次提出的术语,三年来教师们积极探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周新霞、林海针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占比很少而更多阅读资源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状况,努力开发、运用更多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设计出基于习惯指导、文本互转、读写结合、学科融合、综合运用五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不同课型(第3期)。王小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应该遵循其表达规律,让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过程中找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规律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读懂了“这一篇”。他以非连续性文本《寻找食物》为例具体介绍了五种阅读方法:抓关键词,图文对照,解释与推论,比较与归纳,反思与评价(第3期)。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文章数量虽多,但存在如下问题:(1)内容肤浅,创新性和思考深度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如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问题的思考”“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为题的文章,两三页篇幅,选题模糊而笼统。(2)流行术语胡乱组合,并未参透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质。如标题为“自主、合作、拓展,成就‘非连续性文本’的精彩”“想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催化剂”一类文章,作者简单地将新课标中新鲜术语加以混合,未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特质。(3)缺乏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过程的心理学观照。(4)不能追根溯源,打开国际视野,进行国内外比较研究。

      5.实用类文本写作

      实用类文本写作有了新突破。尽管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目标内容中要求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实际教学中这些实用类文本写作常常因考试不考而被忽略,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极为缺乏。于纯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比较借鉴日本、美国教材编写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整理出各学段调查报告类型、部分写作内容和写作教学总目标,可以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提供借鉴(第1期)。论述类文本是我国高中主要写作文体,小学、初中学段课程、教材虽有涉及,但实际教学中几乎为零,尤其是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好学段衔接是必须的,再说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劝说别人做某事或接受自己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凸显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实用类文本教学仍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6.随文练笔

      为落实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标要求,随文练笔成了日常语文课堂“光明的尾巴”。叶福燕在观摩大量案例基础上指出当前随文练笔存在的误区,并提供了解决策略:目标不清,训练随意→紧扣年段目标,系统规划;内容过多,浮光掠影→聚集核心内容,一课一得;难度过大,无从下笔→巧搭练笔阶梯,妙笔生花;时机不适,弄巧成拙→找准练笔时机,水到渠成(第6期)。刘吉才提出“找准内容的衔接点”“找准情感的交融点”“找准方法的迁移点”等实施策略(第6期)。姚伟、钱琳两位老师针对教材练笔点匮乏及课堂低效练笔点泛滥的现状,提出有效课堂小练笔切入点的开发策略:仿写迁移——打下写作的基石;续写结尾——放飞自由的翅膀;扩写情节——丰满简单的内容;灵动补白——延伸想象的空间(第6期)。随文练笔作为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运用恰当势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并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但一定要提防步入“为练笔而练笔”“唯有练笔是运用”的误区。

      7.儿童诗教学

      儿童诗是一种重要儿童文学体裁,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认为,诗歌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容易形成儿童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也容易保留童年时的梦想;诗歌的美好情感,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人文素养,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安慰和愉悦;诗歌超拔的想象,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诗歌优美的语言,韵律、节奏和音乐性,可以使儿童亲近母语,学会写作(第10期)。倪静川借助图画引发儿童想象,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猜一猜,试一试”“画一画,写一写”“贴一贴,赏一赏”四个环节指导三年级学生欣赏、写作儿童诗(第10期)。严丽萍、任小霞等多位老师也都积极探索儿童诗阅读和习作教学,总结得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第10期)。

      8.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目标都将综合性学习作为独立板块,各个版本教材都对其进行了专门设计。研究者们分别从课程理念、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和探索。朱燕芬认为,不能将综合性学习过程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人为地割裂开来,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学习是综合学习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朱老师构建了:以“识”为中心的悦纳课程、以“写”为中心的通联课程、以“演”为中心的变身课程(第9期)。许歌和黄德新两位老师基于综合性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奇妙的指纹”和“学习写楹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9期)。综合性学习相关文献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学段目标不清晰,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脱离语文学习,难以达成语文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

      9.微课程设计

      源起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微型课程,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入积极探索阶段,但是对于微型课程的名称、内涵、外延及课程形式等方面仍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胡铁生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第8期)。张一山提出制作微视频的三个原则:知识“点化”处理原则;线性排列结构原则;精致化材料选择原则(第8期)。这两位老师对微课程的理解都更接近其本源,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更多文献是将微课程区别于宏大而模糊的课程,其微课设计根本不涉及微视频内容。陈林老师就如此界定其微课程:“不是指那种以视频为媒介、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所谓‘一分钟学习内容’,而是指纳入正规计划、以正统教材为媒介的‘大’语文课程以外的由某位有思想、有影响的教育专家或一线教师原创并倡导的‘小’语文课程。”(第8期)贾卉、江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分别开发了“课前三分钟名家散文朗读微型课程”和“小学语文微型班本开放课”(第8期)。孰是孰非?对于“教什么”仍然是个问题的语文学科而言,探究具体而微的课程内容,追求切实有效的教学效果,即便缺少微视频内容,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尝试。诚然,微视频制作费时费力,但如果运用得当,对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无裨益。

      10.名师教学成果研究

      为了借鉴名师教研成果,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关注名师教学课例,或深入剖析一位名师的某个教学案例,或对比分析不同名师同一内容的教学片断。但是要真正把握名师的教学思想,以名师作为专业发展的榜样,必须全面了解该名师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多方面深入分析其教学案例。比如,窦桂梅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2014年首次纳入评比的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要想真正认识和借鉴这项成果,必须了解窦桂梅几十年的探索历程及其思想内涵。窦桂梅曾撰文介绍了这项研究的缘起、理论构想、实践过程及阶段性成果,并剖析具体教学案例,揭示渗透其中的教学思想(第12期)。

      纵观2014年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环节“教什么”“怎么教”的研究,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业评价的关注。这与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学科的研究重点有着明显差别,数学、英语常常聚焦“学生提问能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阅读障碍”这类具体而微的问题。尽管学科之间本身存在差异,但语文学科研究不能一味在课程性质等宏观问题上争论不休,必须静下心来关注学生如何学、学业如何测评等实实在在的问题。

      三、2015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向的展望

      对重点问题的研究不会因为一年结束就戛然而止,上文提及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用类文本教学等仍是未来研究重点。下面再结合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谈谈2015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向。

      1.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随着2011版课标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强调,一线教学中出现了重形式运用、轻内容理解的现象,不少论文仅仅谈论对文本形式的学习和运用。为避免再度出现矫枉过正局面,有必要深入思考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学习问题,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如何做到二者兼顾,既注重文本形式的学习运用,又不会忽视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想象作文教学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尽管2011版课标明确要求五六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但想象作文写作并未引起教师足够重视。如何借鉴儿童诗、童话故事等想象力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精彩笔法,根据不同学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练习想象作文?

      3.词语教考探究

      词语是基本语言单位,认识新词、积累词汇是基础性语文学习活动。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理念观照下,思考:教材中词语练习是否科学?常用词汇如何学以致用?如何避免词语误用?如何结合语境测评词语运用?

      4.教师课堂用语研究

      语文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内容、提问学生、评价反馈各个环节,教师语言有何特点?如何提高教师课堂用语的启发性、准确性、生动性、激励性,尤其是语文学科特有的语言美感?

      5.学生心理及学情分析

      2011版课标建议,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确定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学情分析,检验教学效果也要进行学情分析,过去这一切都是主观模糊估计,缺少客观准确分析,结果实验得出的规律和方法难以有效推广。如今,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教师一方面用计算机技术对学情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查阅小学生心理方面知识,依据学情分析结果和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无疑将大大提升实验结论的科学性。

      6.过程性评价研究

      随着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期中、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日益弱化,而对学生学习过程、活动结果的过程性评价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将过程性评价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从课程、教学到评价,从教师到学生,各个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研究道路上,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让语文问题因你我的努力而减少一点点。

标签:;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重点问题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14年全国人大报刊复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统计与分析_非连续性文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