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与农村内需的扩大_消费结构论文

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与农村内需的扩大_消费结构论文

农村消费结构变化特征与扩大乡村内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需论文,乡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特征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商品市场已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心所在。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目前消费水平尚处于低水平阶段,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十分巨大。如何有效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乡村消费需求,对于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至关重要。

按照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300美元至1500美元这一区段,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而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时期。从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际发展来看,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除在80年代初期有短时期幅度较小外,其余时期都明显地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地区则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郊区。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国际消费结构相比较,我国城市居民的高中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呈超前特征,这大大刺激了这类产品的城市工业生产供给能力的增长,以至许多产品在当前已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当出口强劲时,这种需求“不足”的矛盾还不突出,但一旦出口受阻,“生产过剩”的问题便显现出来。这种内需不足的情况从根本上讲在于城乡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农村广大市场开拓不够,乡村居民收入增长太慢和太少造成的。目前我国采取的类似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用扩张性的赤字财政政策来增加投资,以刺激经济发展。大搞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作法,在短期内也计是可行的,可拉动内需和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但是若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不增加和不发生结构性变化,从长期来看其作用仍然是难以维持的。因为这可能使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而最终需求却未相应扩大,势必又将陷入另一轮的生产“过剩”危机之中。

消费结构变化与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有着密切关联,互为媒介。从近代各国经济史来看,新的技术革命会引起生产结构变化,而生产结构变化又会带动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发生部门、行业间的调整和转移;而这些又为消费结构变化创造了物质基础。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反过来又将产生出新的消费需求。历史上一些国家的“消费革命”在生产能力“过剩”条件下对经济保持稳定的发展有过特殊的促进作用。因此,从我国当前农村消费结构来看,要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大的需求,则必须考虑以下一些特征:

1.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应达到结构质变的“临界值”。收入水平绝对值是消费结构质变的基础条件。从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消费特征说明,低收入居民必然是吃穿消费比重占主要支出。千方百计使农民增收无疑是增加乡村消费需求的最积极的手段。从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实际考察中可以发现,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在90年代初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至1500元左右,这时候这些地区农村消费结构即发生质变,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进入大多数乡村家庭,城乡消费差别被大大拉近。按照物价上涨水平测算,当前若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达到2000元左右,则相当于上述地区当年1500元人均纯收入水平,即已进入农村消费结构发生层次性变化、步入“小康”的启动阶段。1998年四川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790.2元,估计四川省乡村30%以上家庭已处于此阶段前沿,因此在其他措施的配合下,预测在今年5 年内全省乡村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另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一般比当地农村居民提前7—8年进入新的层次。四川省大中城市的有关高、中档耐用消费品在90年代初期开始普及,目前正处于更新换代时期,许多旧家电以低价流入乡村,也说明我省乡村对家电、家俱等需求态势已经形成。若新产品在价格、质量上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完全可以使耐用消费品占领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市场,以致夺回目前为旧货占领的一部分市场容量。

2.乡村家庭的货币收入要大大超过其实物收入。货币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反映其市场有效需求水平和实际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农村人均纯收入在统计上包括实物收入与货币收入两个部分。其中实物部分除小部分可通过市场转入货币收入形式外,大部分都由农户自我消费。因此一般来讲,只有货币收入才能实现市场的有效需求,为城市工业品和服务提供市场,而且货币收入要占农村家庭收入的80%以上,耐用消费品市场的价格变动才有可能影响需求,调低价格的刺激作用才会较有效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农村家庭已一改过去的实物收入为主的状况,现金收入已达总收入的80%以上,这部分家庭已较早地用上家电、化妆品等工业产品。从四川省农村的实际来看,目前乡村家庭货币收入的平均水平为60.4%。由于人多耕地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区位条件差,农村家庭增加货币收入的主要途径根本上讲在于发展非农产业和从事非农职业。换言之,人口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增加乡村居民货币收入的主线。如劳务输出、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开拓二、三产业就业门路,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多层次增值,等等,对四川乡村居民增加货币收入比重,实现消费结构层次性变化至关重要。其中劳务输出更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大、风险小、货币收入增加最直接的开发方式,对四川广大人多地少地区,尤其是资源贫乏、交通条件差的丘陵地区,无疑是增收的最佳选择,应长抓不懈,摆在特殊的位置来加以支持和鼓励。在广大农户的货币收入有显著增加的前提下,只要堵塞不合理的负担,合理引导农户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广大农村居民家庭会全面考虑他们的吃穿住用及文化娱乐精神消费的上等级的问题,从而大幅度增加我省农村的内需。

3.乡村家庭消费排序要转入以用为主的格局。消费或需求排序是经济决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论分析中我们一般认定一个家庭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需求有无限性,这促使人们不断地设法增加收入和不断追求新层次上的消费水平。但是人们的有效需求即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却不是任意或随心所欲的。因此在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人们的购买必然有轻重缓急的考虑或抉择,按效用的边际大小排序是一种可操作的分析和判定方法。如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家庭生活消费在改革开放前的1978 年排序为:吃(67.7%)、穿(12.7%)、烧(燃料,7.1%)、用(6.6%)、住(3.2%)、其它(如文化、教育、服务,2.7%)。经过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后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消费排序也发生变化,到1984年即变为:吃(59.0%)、住(11.7%)、 用( 11.0%)、穿(10.4%)、烧(5.5%), 其它(2.4 %)。 “住”在1987年更上升到了14.5%。据考察,近两年来我省农村在住的开支的增长速度也都在两位数以上。中等经济发展地区农村已进入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建房高潮期。第一次是将破烂茅草及破旧瓦房改为砖瓦房,大约发生在80年代后5年。 这一次是将砖瓦房改为多层水泥结构房以及配套的庭院建设、洁水工程等。在建房之后,这部分农户就会将消费投入到家电、家俱、化妆品、文化娱乐等方面。开始从以住为主转入以用为主的消费排序之上,从而使消费结构发生质变。四川省中等经济发展地区农村(在我省占很大比重)在第二次建房高潮之后,预计将很快进入耐用消费品购置的高潮期,因而近几年是扩大农村内需的关键时期。

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农村消费结构变化特征,针对一些扩大乡村市场和乡村家庭消费的制约因素,现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建议:

1.要以增收来带动乡村消费需求的增加。目前四川省已提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二、三产业,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等农民增收措施。从方向上讲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是要具体落实措施,提出具体可行、可操作的项目,从而使四川农村人均纯收入每年上百元的增加。就四川省情而言,农业劳动力转移或非农化经营是这些增收措施的主线,农民只要在就业方面有新的门路,增收也就有了保障,扩大乡村内需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要深化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事实上许多不合理的农民负担都是货币收入,农民头上摊派的不合理税费愈多,他们能够用于消费的可支付的货币就愈少,许多可以买的东西也就买不起。因此,要在农村大力推广乡村管理民主化和严格执行依法收费制度,真正做到藏富于民,以利于扩大农村市场和乡村消费需求。

3.要大力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消除公共设施等消费“瓶颈”。四川省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滞后,尤其是乡村电网不配套,许多农户想用家电却因电压不足、线路陈旧、无电力供应等等原因而用不上,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彩电等耐用消费品的农村市场开拓。今年四川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即是农村电网。应切实加快这方面的步伐,解决送电、供水和交通等问题,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将势必会给我省家电产品开拓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由此反过来又会促进四川省电子工业发展,为国有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4.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各行各业参加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对乡村电网等建设给予贷款支持,发放农村家庭的消费信贷。厂家要在价格、产品性能等方面考虑农村特点,搞好售后服务工作,消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长虹集团公司推出的“红双喜”彩电系列产品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各地政府要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的消费结构特点,合理引导农户转入新一层次的消费,相对集中地集资兴建公共设施(如共用天线、自来水厂等),这样既可以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问题,又能在技术上上等级,提高农民的消费质量。要加强消费信息的传播,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及时向农村普及商品消费知识,解决对商品如何用和不出毛病的问题。要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管理,严格产品的监督和检查,防止伪劣假冒产品兴风作浪,制定必要的条例,使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得到切实可靠的保证。

标签:;  ;  ;  ;  ;  ;  ;  

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与农村内需的扩大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