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力

浅谈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力

赵岩[1]2003年在《浅谈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力》文中提出在绘画艺术领域中,色彩是重要的绘画语言,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对于色彩的表现力,画家不仅应从其视觉层次上进行表现,而且应该在心理和象征意义上去把握和运用。在心理层次上,色彩的表现力主要可分为色彩的象征性、情感性和联觉性。叁者是构成绘画色彩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叁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色彩心理层次表现力的发挥是使绘画作品具有个性及时代精神的主要因素之一。画家应在掌握色彩规律性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色彩的象征性、情感性和联觉性。 本文分叁部分,其结构如下: 一、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表现力的重要意义 二、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各表现力的内涵 叁、对绘画色彩心理层次上表现力的思考

李闽川[2]2016年在《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非欧建筑形态审美研究》文中认为相比传统现代建筑,当代非欧建筑形态往往呈现出拓扑、分形等几何特征,表现为一种平滑、流动、穿插、切削、变异、扭曲等更趋非标准、非线性、液态化、景观化的建筑形态。对于这种形态的审美认知,观者已经很难再用简单的"美"或者"丑"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来判断了,而是希望通过形态的表现探求出建筑背后潜在的更深层次逻辑与内涵,体会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以及建筑形态所要表达的目的和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论文在大量研读相关审美理论的基础上,选择视知觉动力理论来探索非欧建筑的审美认知。视知觉动力理论是阿恩海姆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用于艺术心理学研究的系统理论,这个理论采用"力"这个媒介来理解形态的美学呈现,将一切艺术形式的形态表现归结为"力"的呈现,把外界刺激物的形态对人心理产生的能动反应解释为"力"的作用,将形态的审美判断归结为"力"的平衡。一个好的"格式塔" 一定是"力"在一系列对抗、消解、传递、融合等作用后形成的"合力"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态表现为作为主体的人希望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形态特征应符合其内心的定位,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自身的内涵特性并得到观者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舒适度体验,才具备良好的审美价值。从上述观点出发,论文主要从视知觉动力的审美原理研究和基于这种原理的非欧建筑形态审美判断两大视角展开研究,旨在希望通过系统的了解和分析当代非欧建筑形态这种最前沿的建筑形式带给人的美学呈现,来揭示看似不规则、复杂的建筑形态背后所蕴含的美学特征,为非欧建筑健康、有序的发展做一些探索。论文首先采用阐释性的研究方法对视知觉动力的概念、原理、运作、审美等理论进行全面剖析、适度延展和适当修正,并重点研究和论述了动力平衡的情感审美原理,为非欧建筑形态的审美认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针对非欧建筑形态,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以及相关实验探索详细,论述了这种非标准形态所蕴含的视知觉动力平衡特征、心理感知、完形机制和情感审美特性等问题,并得出无论这些非欧建筑形态如何展现,其形态应符合人对"力"的平衡需求,只有平衡才能让观者产生良好的心理舒适度和愉悦感,才能获得观者的认可,才具备良好的审美价值这一观点。可以说,本论文既是对视知觉动力理论的梳理和拓展,建立一个审美理论的基因库,为建筑审美领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和方法,又是针对具体的非欧建筑形态进行审美研究,提高对非欧建筑形态的视觉敏感度和正确的形态审美感知,以及更好的表现作品的视觉效果等目的这一基本命题。

尚莹辉[3]2010年在《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文中认为重彩是我国传统绘画的原发形态,开启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序幕,并在隋唐和宋代有辉煌的鼎盛时期,之后由于诸多原因,重彩在传统的主流文化圈中逐渐走入低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彩艺术在国内开始复兴,尤其近十来年实践领域的迅猛发展与整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相关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与外延,改变了画坛几百年来水墨画独领风骚的格局,但目前学界对现代重彩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本文的研究是结合时代背景,对传统重彩艺术在新时期以来的复兴和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梳理之后,着重对新时期重彩艺术进行分析探讨。因绘画所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物质化的视觉图像,笔者从一个实践创作者的角度和绘画本体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传统重彩为参照,通过对大量绘画作品的语言分析和论证,探讨现代重彩艺术在当代发展语言表现的审美取向、风格特点以及现代重彩艺术语言的文化品格、图式形态在当代转型的价值观念和学术意义。现代重彩的多元表现构成了迥异于传统面貌的现代语言形态。因其在当代发展变革的致力点是色彩和材料技法,笔者试图在理论上对新时期重彩艺术语言的建构——完善色彩体系和建构技法材料体系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对东西方色彩追求和表现发展至今的演变过程以及规律的探讨,提出现代重彩对色彩的完善,不是传统重彩表面形式上的一种延续,而是当代重彩画家在民族色彩文化以及时代审美上的创造,是画家对传统色彩认知和表现的时代变革;这种完善,也不是在色彩表现语言上步西方绘画的后尘,其审美内涵应该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发展中确立自己具有中国民族审美的色彩语言和身份边界,从更为科学同时又符合艺术规律的角度来全面建设完善中国现代重彩画的色彩表现体系。在建构材料技法体系方面,需要重彩画家深入分析研究传统绘画遗产,挖掘传统画材与表现技法的特点,充分发挥智慧,广采博收,不断探索,从传统的“君子不器”走向注重材料制作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同时还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对立统一——即道与器的关系问题,做到重器而不轻道。另外现代重彩在当下的多元发展现状一方面促进了繁荣,但同时也模糊了重彩画的边界,造成了本体价值和品评标准的混乱和困惑。多元格局下现代重彩的本体价值和品评标准是什么?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曾经有过辉煌的重彩在当下该如何保持中国文化品格健康发展?在本文的最后章节,笔者从工具材料、形式技法、文化审美叁个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现代重彩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材质美、笔彩以及创新性和民族性等关系,其发展应该深深积淀于民族精神之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重展重彩的庙堂之气和正大之气。

付振宝[4]2015年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中国山水画关于色彩最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到的“随类赋彩”,随着文人画的崛起,设色山水逐渐衰落。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时代的巨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画的发展从题材和技法都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梳理中国山水画在20世纪中色彩运用方面的演变过程。对20世纪山水画色彩运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梳理,以期能够从历史中寻找到山水画发展的艺术规律,为未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的若干命题提供历史的证据。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西方绘画理论和技法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带来了冲击,在“引西润中”思想的影响下,山水画吸收了西方绘画创作的特征,改变了千百年来的面貌,大胆创新,西方色彩观的运用是其创新的重要方面。至20世纪中期,政治的需要使中国画作品更加接近社会生活,贴合政治需求,山水画的创作更重视写生,到普通民众的劳动生活中寻找灵感,色彩更为艳丽丰富。20世纪后期至当代,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山水画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在色彩方面,对色彩语言的认识更加理性,一方面对传统笔墨在新时代语境下进行重新思考,在创新的同时,保证中国画本质内核不变,另一方面力求突破传统中国画色彩静态的平面化、装饰性,增强色彩的动感与抒情性,通过色彩的作用,使得绘画作品更加有视觉冲击力,赋予色彩更多的时代意义和生命的鲜活性,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有:1、色彩观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独立存在。色彩的使用涉及时代的政治观念、艺术价值观念等更上位的概念,对某一时期色彩观的理解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时代背景以及此时代背景下的整体艺术观念。2、色彩观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中国文化是在不断丰富中发展进步的,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念、色彩观念和艺术手段,是在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3、色彩使用应坚持多元化方向。历史的经验表明,对于非主流的作品和流派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允许从不同方向对山水画的发展进行探索,也许这些非主流的作品和观点反而具有超前的价值。4、色彩应在山水画未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世纪色彩对中国山水画的回归,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在山水画未来发展中,对色彩的研究和实践,也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山水画发展必不可缺的内容。

张倩[5]2014年在《试论当代油画色彩的“贫血”现象》文中认为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从油画色彩的形成出发,研究油画色彩的重要性并对其意义进行简要阐述,进而了解色彩在油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结合现状对中国当代油画色彩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叁章在西方油画色彩体系中,固有色和条件色的运用是油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固有色到条件色体系的变化下对油画色彩语言进行探寻。丹培拉的使用给油画色彩语言带来了新的发展,不在拘泥于从前。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典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绘画也带来了色彩体系从固有色到条件色的变化,为油画色彩语言的探寻揭开了新篇章。第四章主要针对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影响下的当代绘画,第一节主要介绍油画色彩体系下,从客观色彩到主观色彩的转变。从后印象派开始,油画色彩是以主观表现的方式来表达画家的精神,这是对印象派外光色的又一次变革,从而确立了主观性色彩在油画中的地位。本节选取叁个在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叁个代表画家:1、充满强烈力感的油画色彩—凡高;2、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主观调动—高更;3、形体空间到色彩空间的转变—塞尚,成为了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第二节以油画色彩语言在精神层次的体现为主线。20世纪的油画,艺术观念的差异带来流派的分离,新的绘画语言的产生逐渐打开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油画在色彩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油画中的某方面技法往往被新的艺术观念的形式强化,甚至被推崇到艺术的极端,精神性的追求在油画的形式语言上得到关注。本节主要从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以及那比派画家的色彩语言进行分析讲述。第五章阐述当代中国油画色彩的“贫血”,百年的探索创新使得中国油画在创作主题上逐渐融入了中国元素,把油画这门西化艺术与中国的历史背景、文化、民族审美观等等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使中国油画走向了自觉和自律艺术创作中。色彩减化指的是一种色彩的主观处理,通常是对对象的本来色彩进行减少和提炼,用一种或几种较少的色彩进行油画创作。呈现出色彩单色化和色彩减少两种现象,单色化是19世纪50年代印象派色彩以后开始出现的一种主要的主观性色彩,色彩减化则是当下油画特别是中国油画在主观性色彩上出现的新现象。第六章主要阐释了画家从个人的艺术态度和对传统油画色彩体系精髓的继承两个方面,优秀的油画作品不仅仅像是现实景象的一个翻版,一个照片,而是具有艺术情感和精神追求的产物。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色彩是油画的重要语言,有着鲜活的表现力,在油画创作中有着独特的意蕴,是其他绘画语言不可替代的。第二,通过对色彩语言在油画历史中的转变以及语言表现,情感表达着手,进而对当代油画色彩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油画创作也出现单色画与单色化,一些画家的心态变化使得油画色彩的内在精神有所缺失。第叁,通过对当代油画色彩现状的分析,了解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缺失的主要原因,解决其根本,现实的问题是,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中的色彩功力与认识还远不到家,无论是在色彩的能力与趣味性上,还是表现与把握上。第四,油画创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个人艺术态度,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继承传统体系,不断地创新提高绘画的表现语言,加强油画创作中的内在表现精神,不迷失在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中。论文的不足之处是资料和研究者本身的能力的限制,论文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的不足的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研究范围比较大而且资料比较有限本论文在历史的角度分析会很生涩。第二,未能提出在当代时代背景下,特别有利于当代油画发展的选题方案。

廖东园[6]2015年在《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小学色彩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各个行业需要的创意人才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创意人才成为各国共同探讨的话题,而培养创意人才就需要培养个人的创造能力。儿童时期是创造能力和审美素养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优质学习经验所形成的创造力素养都将会对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多项研究证明,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有创意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尽管我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色彩教学中多数教师注重对学生色彩“概念”知识及色彩技能的培养,并不够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不重视在教学中贯穿色彩心理学的知识,导致学生的色彩学习内涵空洞,学生的创造力停滞不前。色彩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在不同的情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色彩搭配方式和表现方法会产生多种意义。那么,如何通过色彩教学,在提高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就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对小学色彩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将对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和小学色彩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其次,笔者将开发叁个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的色彩单元课程并进行教学实施。最后,笔者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高海燕[7]2014年在《绘画艺术对电影艺术的视觉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绘画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学科,法国肖维岩画的发现充分证明人类在32000年前就产生了绘画。在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将自身的智慧运用于自然、社会对话中,创造出丰富的绘画语言。电影是由连续拍摄的照相术和幻灯片播放技术集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贯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性、文学性、风俗文化、摄影、绘画、乐曲、音响、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的艺术特征又具有独立性。相对于拥有叁万多年历史的绘画传统而言,电影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在艺术里无疑是年轻的。因而电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门类,从他起始之日开始便与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的有关电影与绘画的理论研究中,大多都是局限于探讨绘画与电影在历史方面的传承与突破上,并没有将两者具体的联系在一起研究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很多论文也只是单一的在讨论电影的构图、光影以及色彩。我们不可否认,绘画对电影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然而,由于受众群体的众多以及在审美上的侧重点的不同,导致绘画与电影在图像的表达上既具有共同的特性又具有显着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绘画艺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绘画构图对于电影画面构图的影响、绘画光影对于电影画面光影上的影响、绘画艺术色彩对电影艺术色彩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探索艺术的内在属性,深刻理解绘画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对于丰富人类文化生活和日常艺术欣赏的电影艺术的视觉影响,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共同进步。

赵浩彤[8]2017年在《论油画中感情色彩的象征性》文中研究说明在绘画创作中感情色彩使画家在表达形式上存在千差万别,使绘画作品产生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气质,其本质的象征性特征使绘画作品赋予影响情感情绪的精神力量。而对于笔者来说,感情色彩在研究生阶段的绘画创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始终贯穿笔者研究生阶段传达的内心追求和最终呈现的精神内涵。笔者经过研究生期间对感情色彩的象征性从认知和摸索,不断挖掘到实践,通过象征性色彩更进一步的揭露内心感情和释放无限的色彩想象力。本文结合本人研究生期间各阶段的刨析回顾和毕业创作的历程进行梳理,最终在毕业创作中,比较成熟的体现感情色彩的象征性在绘画中的运用,同时着重总结感情色彩在毕业创作中的表现特点以及笔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为以后更好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情色彩的象征性在绘画创作中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是从叁个方面阐述,第一部分综述绘画中的感情色彩及其象征性的本质,从历史溯源和概念以及感情色彩的价值意义来阐述;第二部分分析本人在审美情趣和绘画形式的转变,感情色彩艺术形式的拓展以及所受的影响和启发;第叁部分阐释笔者在毕业创作主题上的反复挖掘历程和毕业创作的过程,并梳理毕业作品创作形式的提取和借鉴,归纳所体现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魅力加以比较研究。

宋江涛[9]2012年在《珠叁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域建筑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跨地域、跨文化、跨门类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仅继承本土文化传统,同时也对不同地域的优秀建筑文化、包括其他艺术传统进行广泛吸纳,并与当代文化思潮和建筑观念进行创造性融合。在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加强对地域建筑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发现与当前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化内涵,保持建筑与地方风貌、周围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协调性,突出地域个性并将这种魅力传承下去具有现实意义。地域建筑的提出,虽然对全球化表现出抵抗姿态和批判精神,但它却是以全球化为背景和前提,对当代建筑地域性的多层次内容及其关系进行整合,更能反映设计活动的具体情况,是处理全球化与地域性、现代与传统矛盾的具体方法,也是协调地域建筑活动中主客观关系的实际手段。本文选取地域性作为研究视角,论述珠叁角地区的环境、文化对当代博物馆建筑产生的影响,以地域要素的分类阐释和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研究珠叁角地区博物馆建筑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形态特征,并以此分析珠叁角博物馆的形态变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传统的类型建筑学研究不能涵盖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巨大进步,但是博物馆建筑呈现的转变恰好是博物馆发展最新的直接体现。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为论文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具体的设计方法与表达研究和提出应对策略,包括第叁、四、五、六章和结论。第一章讨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对象、目标和方法,概括与梳理了博物馆及博物馆建筑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博物馆建筑理论发展进行了总结,最后讨论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对国内外地域建筑理论发展进行了总结,讨论了文化多样性、现代性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在地域方面的创作实践做了一个回顾,最后对珠叁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环境、建筑文化特征和传统建筑特点、传统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做了背景分析。第叁章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外部空间环境几个方面分析珠叁角地区博物馆总体布局特点,并对博物馆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第四章从建筑自身外部形态和自然、文化因素的影响到建造技术、材料特性四个方面研究了珠叁角地区博物馆建筑外部形象的地域性特征。第五章讨论了珠叁角地区展品的地域环境信息、展示空间适应性、光环境和绿色生态因素对该地区博物馆展示平面组织、空间布局的影响。第六章在对珠叁角地区博物馆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给出博物馆在新理论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应对策略,讨论博物馆发展趋势,提出走向开放的地域性博物馆建筑创作来应对自然、人文环境的新变化,并介绍了几个珠叁角地区正在兴建的博物馆项目。结论部分总结了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周丹丹[10]2012年在《图像的共识》文中研究说明中西方的绘画在原始艺术中,或者在古代是相似的,大都是直线造型,平涂填色。到公元六世纪后,开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西方绘画讲究科学理性,追求在二维空间塑造叁维立体幻像的仿生学方式,而东方绘画则走上曲线造型,重在意象的象征主义道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滋生出风格迥异的杰出艺术大师。贡布里希说:“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不断变化的历史”。从历史上看,历代艺术大师长期进行艺术实践、探索、研究并逐渐掌握艺术规律,由被动到自觉、主动,从必然到自由探索绘画形式,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用他们的作品向我们展示出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感受美的能力。现代艺术史上,中国的齐白石和西班牙的毕加索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大师,其作品风格迥异,虽然他们生活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但是在探索现代绘画艺术形式过程中的艺术态度和艺术历程颇有共识且具代表性。他们二人都能享受生活所给予的甘苦与欢乐,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从事艺术创作长达70多年,都为这个世界贡献了无价的精神财富。更确切的说,在近现代美术的转折点上,不论是他们艺术的本身还是他们的艺术象征意义,都是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比的。“图像”是现代视觉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它起源于十九世纪,兴起于西方的传统图像志研究,二十世纪前半叶迅速发展为国际艺术史研究中具有统治地位的学科之一,现在已衍生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前图像志、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叁个阶段,对艺术作品的研究从形式出发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由艺术个体观时代整体,再由时代整体反衬艺术个体。二十世纪现代绘画艺术大师两位重要代表画家齐白石与毕加索的比较研究,是建立在画家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研究能够更加彰显画家各自的特点,通过画家之间的比较以及互动性的交往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把握在画家个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艺术现象及其规律,进而探寻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对中西绘画艺术总体研究提供更为丰实的支持,将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而且鉴于中西文化的传播融合,图像元素日益成为重要的信息,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这样的视点也就更具备了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浅谈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力[D]. 赵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 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非欧建筑形态审美研究[D]. 李闽川. 东南大学. 2016

[3]. 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D]. 尚莹辉. 天津大学. 2010

[4]. 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色彩研究[D]. 付振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

[5]. 试论当代油画色彩的“贫血”现象[D]. 张倩. 吉林大学. 2014

[6]. 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小学色彩教学探究[D]. 廖东园.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7]. 绘画艺术对电影艺术的视觉影响研究[D]. 高海燕. 安徽财经大学. 2014

[8]. 论油画中感情色彩的象征性[D]. 赵浩彤. 西安美术学院. 2017

[9]. 珠叁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 宋江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10]. 图像的共识[D]. 周丹丹. 太原理工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浅谈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