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论文_黄哲元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论文_黄哲元

黄哲元 西宁沈家寨小学 810012

【摘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线索,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使用信息技术,实现科学课上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突破学生的思维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效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 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032-01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

合理使用互联网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在学生困惑不解时使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生思维节点

在学生困惑不解时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顺利突破思维的节点,从而使学习的过程变得开心、愉快,在不知不觉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如在小学科学“能量”单元的教学中,因为有关能量及能量转化的知识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或接触到,电与磁的转化、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等都是不易感知和触摸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困惑不解。《能量的转化》、《水的变化和热的传递》等课受材料和空间等限制,难以直观展示,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挑战性很大,所以在教学“能量”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将不易触摸的能量及大空间的热传递等信息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能量的转换、电和磁的转换、水的变化和热的传递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的思维顺利地走出困惑与不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与愉快。

二、在学生知识不足时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思维力度

小学科学包括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天体等多方面的知识,科学学科知识内容的广泛性在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的同时,往往会让学生觉得知识的不足,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效果最好、最优化的手段。

如在教学《岩石和我们》一课时,先播放各种美丽化石的图片,找同学说说在化石中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以美丽的化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播放一段恐龙化石形成过程的短片,以化石形成的奥秘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保存下来?人们是怎么发现恐龙化石的?此时学生不仅被化石的美丽所吸引,更为化石形成过程的神奇而深深震撼。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介绍化石更多的相关知识,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

三、在学生无法感知时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主动建构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生无法感知时使用信息技术,就如同给学生的思维搭上一个个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和“通道”,对学生知识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无法感知时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个性化。

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寻找生物的家园》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四、在学生缺乏兴趣时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宇宙单元的《月相变化》一课中,要求学生对白天的月相进行一个月的持续观察,在观察月相变化时,学生往往在开始阶段表现得兴趣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热情会慢慢消退,到最后往往会造成“虎头蛇尾”现象。那么,针对时间跨度大的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探究兴趣?在跨度较长的观察活动中,信息技术的支撑十分重要。在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通过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将月相的变化过程通过照片或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让学生分组轮流展示,通过后续的研究课、班级公告栏、实验室科学记录栏、学校网站等,将月相的变化过程及时发布出来,以激发学生持续观察和记录的兴趣。在月相变化记录完成后的成果展示中,依托信息技术,学生大部分能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制作的有关月相变化的知识卡片、电子相册和网页等,真正实现由教师传授向学生展示转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的身体》一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体的外部特征,进而想象、感悟出自己身体内部的大致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光用想象,学生的思维是无法转换的,学生的感悟也是无法清晰的。为此,我在让学生观察、感知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人的身体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肤下的肌肉结构和骨骼、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顺利地感知了身体内部的结构。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直观、形象、动态的课件引领下实现了思维的转换,课堂变得十分生动而有效。

五、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时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我校开展的“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中,我们尝试在动物、植物等单元的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根据“呈现问题→分工合作→搜索资料→解决问题→汇报交流”这一研究流程,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课题,如“校园树木的观察”、“校园蚂蚁的生活研究”、“给校园内的树确定树名”等研究小课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等,教学是全新的、开放的。在小课题研究阶段,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课题,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小课题展示阶段,老师带学生到电脑房和微格教室上科学课,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问题设计,利用电脑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通过完成特殊的多媒体作业,使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提供给学生,学生不仅完成了一个个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小课题,同时也收获了科学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以实现它们的优化整合。

论文作者:黄哲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  ;  ;  ;  ;  ;  ;  ;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论文_黄哲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