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链球菌的诊断与治疗_链球菌论文

牙鲆链球菌的诊断与治疗_链球菌论文

牙鲆鱼链球菌病诊断与治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链球菌病论文,牙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链球菌病是牙鲆鱼等海水鱼类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相关试验表明,链球菌是从陆地流入大海的,并在海里长时间生存,受水温和海水营养成分的影响比较大。水温越低,海水营养成分越多,链球菌生存时间越长;外海海水营养成分少,链球菌生存时间则短;在15℃水温下生存14天,25℃水温下生存7天,37℃水温下生存3天。而网箱周围营养成分

多,链球菌比在外海海水内生存时间长3倍~4倍;在15℃水温下生存42天,25℃水温下生存35天,37℃水温下生存7天。链球菌有一定的耐盐性和耐酸性,适合在含盐度0~4、PH值4~9的海水中生长。在水体PH值76~80中生长最快;酸性PH值60、碱性PH85以上发育缓慢。

沿岸许多鱼类被链球菌感染,尤其是做牙鲆鱼饲料的小杂鱼感染严重,是牙鲆鱼患此病的直接感染源。无论是细菌还是病原菌,在-20℃至-40℃下都不能冻死。所以,细菌同饲料一起进入牙鲆鱼体内繁殖,便会引发链球菌病。

发病

从病鱼中分离的链球菌,按血清学划分,可分为α、β、ν三种类型,其中α、β型较多。牙鲆鱼链球菌症发病主要是链球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链球菌繁殖时带有细菌细胞外分泌的外毒素和细菌内细胞分泌的内毒素。内毒素毒性很强,能使鱼的主动脉宿主组织分离坏死;外毒素一次性诱发鱼肠炎后,如果在各器官繁殖的链球菌被制菌作用破坏,内毒素就接触宿主组织,致使其组织被破坏,病灶加大,最后导致牙鲆鱼死亡。

症状

病鱼肤色变黑,眼球

突出,腮和表皮粘液增多,唇部变红,脊鳍和腹鳍皮肤变红,腹部积水,肝脏淤血,因肠炎引起肠道出血。如果发现鱼腮盖内出血或细白结节,即是链球菌症。病鱼不索饵,无力地漂浮在水面,易被捕捉;将鱼体翻过来后,头上扬,嘴张开。

治疗

链球菌病难以治愈,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一是牙鲆鱼饲料中的病原菌长期在鱼发炎的肠道内繁殖;二是虽然药物有效,但用药方法不当,药物达不到治疗的浓度,并且因鱼肠内发炎,体内PH值升高,不利药物吸收;三是链球菌使病鱼头部形成病灶,即使用药也难以达到头部。所以,一旦鱼被诊断为链球菌病应立即停止投饵,这在鱼的发病初期是有一定效果的。治疗鱼肠炎至少要停止投饵4天(7天效果更好)。见效后,减少饵量1/3,与药物混合投喂。对链球菌有效的药物提氨苄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根据症状,用药7天~14天即可治愈。

经两个不同区域的试验证明,用药或投饵量的多与少,其鱼的死亡率各有不同。投红霉素的区域比未投药区域鱼的死亡率明显减少。同样投40毫克螺旋霉素,投1%饵料的鱼的死亡率(01%~02%)比投6%饵料的鱼的死亡率(07%~12%)低。所以,链球菌病的治疗,要将减少投饵量与治疗鱼肠炎结合起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红霉素等抗菌素对α、β型溶血性链球菌比较敏感。经试验,每千克牙鲆鱼饵料掺50毫克红霉素,每日投喂一次,连续投5天,对β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明显效果。用药时,一定要进行敏感性试验,并选择敏感性强的药品,这样才会收到明显效果。

标签:;  ;  ;  ;  

牙鲆链球菌的诊断与治疗_链球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