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品市场的困境与挑战_牛奶论文

我国乳品市场的困境与挑战_牛奶论文

我国奶业市场困境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奶业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温饱问题解决时间并不长,但最近半年来“倒奶”的新闻却屡屡出现:

——广东南海的牛奶收购价一降再降,一斤牛奶的价钱不如一瓶矿泉水,奶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

——广西一家民营企业,每逢销售淡季就不得不把卖不出去的鲜牛奶白白倒掉,一年就倒掉100吨;

——南京发生牛奶大战,奶站减少收购量,南京多处发生奶农每天忍痛将牛奶倒入鱼塘的事件。

看到这一系列的报道,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的奶业市场究竟怎么啦?是牛奶太多了还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更深层次来剖析我国牛奶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我国奶类消费的误解与原因

世界奶类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为92.73千克,而我国目前人均年占有奶类产品的数量仅为7.2千克(2000年平均数),这两个数据的巨大差别一直是许多专家预测中国未来奶业需求巨大的支点与基础。我国的奶业市场真如想象的那么大吗?为什么我们近来国内市场多次发生一轮又一轮“乳品滞销—奶加工厂欠奶资或压低奶价—农民被迫杀牛卖牛”的惨剧呢?现实使这个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预测显得极其不真实。

事实上,我国自1993年以来,国内奶牛生产和乳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由此而导致许多地方陆续出现乳制品特别是奶粉积压滞销的现象,鲜奶消费量增长也很缓慢,乳制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地方已出现牛奶贱不如水,广东南海一个250毫升袋装牛奶只售0.8—1元,500毫升牛奶竟还抵不上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四川好又多、家乐福等超市提供的资料显示:300毫升的华西奶售价已从春节前的2.20元骤降到目前的1.50元。市场是最准确的预测计,市场行情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我国奶业的实际需求远没有人们想象和专家预测的那么大。如果不正视这个预测偏差,继续盲目乐观于市场潜力巨大,那么未来市场疲软将会更加严重,并由此导致我国奶业的波动滑向更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

为什么我国奶类需求没有专家们预想的那么大呢?其源于我国消费者传统的消费习惯。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也就是说,我们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尽管目前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每年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甚至与牛奶绝缘。

一个民族的消费习惯与这个民族的发展史有关,而想扭转这个消费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几千年来,我国一直以谷类为主食,牛奶在膳食中显得无足轻重。牛奶被我国大部分的消费者定位于补品,只有老弱病残及婴幼儿才去享受。部分消费者对牛奶中的乳糖不适应,喝多了容易产生上火、腹泻等“乳糖不耐症”。另外,不耐储藏也是影响乳品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鲜奶高度易腐,对储藏及加工条件要求严格,一些设备陈旧的小乳品厂生产的乳品质量不过关,这些产品上市后会给消费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并使消费者对乳品质量产生不信任感。

从目前的消费群体看,基本上是婴儿和老人及知识分子。在奶类消费中直接饮用鲜奶的数量远不及奶粉、冰淇淋和含奶饮料。从消费区域看,我国目前的乳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上海和北京是两个最主要的奶类消费地。而庞大的中小城市消费很少,农村地区的奶类消费则更少。据“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的数据,我国奶类在不同地区动物食品中所占比例:牧区城市为54%,直辖市占25%,东北和北方城市分别占31%和13%,其它城市及区域奶类在动物食品中所占比例甚少。

我国号称13亿消费人口,但真正的奶类有效消费者乐观估计只有5000万。而在这5000万有效消费人群中,他们的平均奶类消费对于一个主要以东方食品结构为主的国家来讲已达到人均187.2千克,远远地高出世界平均数。即使按有效消费人口2亿来计算,也达到了46.8千克。这个数据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拿西方国家或者世界平均数相比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为不同民族的饮食结构差别很大,缺乏可比性。现以与我国食品结构类似的几个东方国家的消费为例我们来看一下,日本平均奶类消费是68千克,韩国54千克,泰国19千克,我国的台湾地区生活水准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人均奶类消费也仅19千克。从这个数据来看,我国的奶类现有的消费水平已经不算很低,潜力巨大要打很大的折扣。

二、我国奶类市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鲜牛奶被倒掉,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目前奶类市场的混乱。从更深层次上看,我国未来的奶业市场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目前的倒奶只是一场残酷大战的前奏。因为市场永远是强者为王,目前大量的内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乳品业,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通过市场的残酷竞争完成整个奶业市场的重新洗牌。

1.我国中小乳品加工企业先天不足。

我国目前大量乳品企业的现状令人担忧,乳品企业建设处于无政府状态,低水平重复大量存在,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低劣、假冒产品冲斥市场;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劳动生产率低;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仍是行业主要的矛盾,品种、质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包装档次“老面孔”,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奶粉的冲调性、滋气味是消费者反映最多的问题等等。这些小乳品企业致命的弱点,还在于无力建立稳固有效的原料奶生产、加工到引导市场消费的有机产业链,构成孤立的产业环节。在市场看好时,就互相争抢奶源,盲目扩大生产;当市场出现波动,产品大量积压时,就采取低价倾销。奶农的利益也常常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长期积欠奶款,限量限价收购原料奶,个别地区因奶价过低或企业拖欠奶款,奶农宰牛的事情并不鲜见。倒奶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自身缺乏整体的规划,盲目争夺奶源所致。

2.内外资企业合击乳业市场。

目前的国际乳业巨鳄都已纷纷进入我国市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国际上奶类普遍过剩,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自然被这些世界乳品巨头们看作是转移其剩余生产能力的绝佳场所。许多国际乳业巨头,像雀巢、联合利华、卡夫、达能、帕玛拉特、菲仕兰、雪印等,先后进入我国,并建立了奶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现在,我国奶业方面的三资企业已有43家,生产总值占全国奶品总产值的21.8%。

为了提高在中国的生存能力,这些跨国公司运用其娴熟的国际乳业经验,推行一系列营销对策。比如,雀巢公司目前正在推行原材料本地化的政策,以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雀巢在市场中推出的低档奶制品与国内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而其品牌知名度是任何国内厂商难以比拟的,谁胜谁败,在战争未开始前就已经知道了结果。

这些跨国乳业巨头们的另外一招就是对目前国内乳业的精兵强将进行招安,如国际乳业巨头帕玛拉特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工生产液态奶的跨国公司,与南京奶业集团组成中意合资帕玛拉特(南京)乳品公司。跨国公司正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以及产品的质量与品牌优势,抢占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非乳品企业也盲目携巨资而入,使乳业更增添了诸多变数。维维豆奶斥巨资挥师乳业,目前已完成从豆奶到乳业的战略转移。而饲料大王新希望也准备投巨资进军乳业,再加上我国乳业市场原有的1500多家企业,未来的乳业市场是凶多吉少。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几起牛奶被倒掉事件一点都不让人感到奇怪,未来短兵相接的搏杀才是最恐怖的。

3.洋奶粉的大量进口将使奶类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奶牛饲养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据乳牛协会统计,全中国大陆成年母牛年平均产奶量为3516千克,只相当世界平均产量(5500千克)的三分之二。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大陆的水平差距更大。成年母牛年平均产奶量:美国为7412千克,丹麦为6471千克,荷兰为6378千克。由此造成中国大陆乳品价格高于相应产品的实际贸易价格。目前我国进口奶粉的到岸价每吨已降到1.5—1.7万元,这个价格低于我国奶粉的平均生产成本。加入WTO后,我国乳品加工业和奶牛饲养业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

4.行业管理混乱使未来的竞争充满不确定性。

奶业属于乳品业的一部分。从我国整个乳品业的管理体制来看,未来市场存在重大隐患。中国乳业管理还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受多家不同政府部门分割之苦:养殖业归属农业部,乳品加工业列入轻工部,国内乳品流通归经贸委管理,而国际乳品贸易又归国家外经贸部管理。从而将一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内部流通人为地分割开来。每个主管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政策,许多政策之间有时还是自相矛盾、相互抵触。市场旺盛时还好,如果某一天发生恶性争夺战,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调节。

5.奶业大战是一把三棱剑——中小企业、奶农与消费者谁都得不到好处。

作为奶业大战的前哨战——奶源争夺战早已在我国打响,并引发诸多惨剧。许多乳品企业为了奶源,不惜背水一战,华西乳业之所以边收购牛奶边倒掉,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奶源,不能让人家抢走。于是乎,上演了一出不管自己是否消受得了,先稳住再说的闹剧。但保得了今天,能保得了明天吗?

中国乳业市场目前存在的这种危机,犹如一把“三棱剑”,可能使生产企业、奶牛养殖户和消费者同时受到伤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倒奶事件”未来只能是更大面积,更大规模、更加频繁地发生,由此引发生产者、加工者间的负面互动和恶性循环。这种局面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奶农、中小企业,还应包括消费者。因为市场淘汰的结果,消费者的选择只能是越来越少,到时可能只好听任几家国际乳业巨头们的任意摆布。

三、近期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1.一些地方政府的“超常规发展”计划应该叫停。我国目前奶业危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提倡是分不开的。例如,北京市政府对每头奶牛补贴3000元,每建一个挤奶站补贴30万元,使北京的奶牛饲养过分膨胀。类似的地方政策还很多,使得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全国性的“购牛热”,造成牛价飙升。盲目地提倡而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正是我国目前牛奶过剩的最主要根源。规范地方政府的过度行为,使政府从有形干预中解脱出来,扎扎实实地为奶农和企业提供无形服务,是目前解决我国奶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为奶类发展准确定位,谋求奶业的协调均衡发展;对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确保主要奶类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制定和实施奶类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奶农收入,尽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分配的公平;提供奶业发展所需的公共物品,例如基础设施、科技成果、信息与金融服务等。政府应该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参与者,维护市场的透明与公正,防止人为地进行地方与区域封锁。

2.改革宏观管理体制,规范行业管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宏观管理体制,即多部门“条条”分割管理体制,造成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高,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损害奶农与奶类企业的利益,妨碍市场的发展,应当尽快加以改革,其方向是将奶类生产、购销、加工、储备、生产资料供应、科技服务和奶产品进出口贸易归于一个部门,为减少矛盾,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此项改革宜同新体制、新机制发育相结合。

3.提供中小奶业企业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中小奶类企业与奶农的生存环境不佳,一些奶类企业面对大量的鲜奶却因缺乏资金而不能扩大生产。例如,广西一家从事奶牛饲养、牛奶加工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本来打算引进一条纸包装生产线,这样既解决贮藏、保鲜问题,还可以把产品运到其他地区销售。但引进生产线需要几十万元,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却因抵押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搁浅”。这种金融服务缺位在我国各地的奶类企业中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奶类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张。在国外中小奶类企业与奶农有完善的金融服务,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服务。如何为中小企业与奶农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持是目前政府迫切要解决的事情。

4.运用信息平台,为奶农办实事。奶农倒奶与农业信息密切相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解决供求矛盾,信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提供信息上具有许多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服务,建立信息中心和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收集国内外的奶业发展信息与供求情况,并及时传递给奶农与奶类企业,防止由于信息闭塞而导致市场失灵,奶农受损。

5.在引导消费上做文章。饮食习惯完全改变虽然很困难,但可以慢慢地加以引导。如何加强我国奶类消费的促销,需要政府、关联企业与奶农的精心打造。如日本政府提出的“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美国50年代的日饮“三杯奶运动”,很值得我国借鉴。随着中国日益富强,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加,年轻一代会选择更加优质的生活方式,这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动力,按市场规律办事,而不因噎废食,才是政府和企业的最佳选择。我国“学生奶饮用计划”的启动、乳制品行业协会推出的“加杯奶”活动等对奶类市场的培育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关键是如何制度化与持久化,培育市场需要大量的时间、耐心和资金。

6.鼓励奶农联合,培育中介组织。国际经验证明,合作社是奶类市场的重要经营形式。在我国,合作社有可能成长为重要的甚至主要的组织载体。政府明确支持奶农自由联合创办合作社、专业协会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要从政策和法律上保护奶农成立经济社团的权利,给予合乎名份的注册和法人资格。这样,组织化了的奶农才有可能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公平竞争,以文明合作社方式进行公平交易,并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7.提高奶农与奶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发展奶业经营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人员,目前我国奶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在普及国民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将传统式奶农改造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奶业经营者。通过职业教育和经营实践相结合,造就一代实业家和精明的经理阶层。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来提升奶农与奶类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管理技能。

标签:;  ;  ;  

我国乳品市场的困境与挑战_牛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