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的土壤论文_蒋辉

浅谈中医的土壤论文_蒋辉

蒋辉

(绵竹市人民医院 四川 绵竹 618200)

【摘要】 笔者从事中医门诊工作6年,反复思考当下青年中医所面临的局面,深感中医之路漫长。从三方面,分析中医土壤的缺失。有失偏颇之处,请同道指正。

【关键词】 中医;土壤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01-02

基于对中医的满腔热情和信仰,我们毅然选择中医,想学好,当好中医是每一位中医学子的梦想。然而,就现代社会而言,我们或许缺少了中医的土壤。

1.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积累的医学经验,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巫医到中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时的中医可以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上知天文,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精确认识。比如以天干,地支计年、月、日。观察太阴,太阳,各星宿,气候变化,总结出阴历和节气。他们中知人事,表现在对《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五经的总结和学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书籍记述了中国社会中,三纲五常的万千事态和关系。何为中庸,不偏为中,不易为庸。不偏即不能太过与不及,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不易即不变,也就是追求事物的规律,如四季的变换,昼夜的交替,它们不随人的意识发生改变。君、臣、将、相、使,与方剂组方的等级关系的形成(君、臣、佐、使)或有关系。而道家的精气一元论思想成为中医理论的来源之一。《孙子兵法》虽说是行军打仗之宝典,但中医的治病中的理法方药,也就好比点兵遣将,用好的战术,精兵,良将才能让方剂充分发挥治疗效果。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等等,使当时的中医深谙世道。他们还游走中国大地,不仅读了万卷书,同时行万里路,扁鹊,到了贵妇人之地,便为带下医;贵小儿之地,便为小儿医。到不同地方去游历,增加了他们的阅历,也佐证了一些中药,方剂的效果,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失为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背景,当时代的中医不难理解中医阴阳,五行等的基本理论思想。而这些内容,在大学校园里是没有开设的。现在的大学生甚或是许多青年中医所缺少的。

2.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形成。

黑箱理论,就是不打开箱子来揣测箱子里面的东西,和司外揣内有异曲同工之效。有诸内必行诸外。当一位患者到我们面前时,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手段来分析,概括患者的病情。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扁鹊可谓神,望桓公,知疾在腠理,再望知疾在脏腑,三望知疾在膏肓。既而,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辩证论治,是需要一定的功底。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在实践中磨练,并且是无法量化的。无论从诊疗手段,处方,还是结果来看,量化都是很难的。而在高校的研究方式中,偏向于实验性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都以数据说话,是量化的结果。同时,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医学界,辨病施治为普遍现象。有的为经验所致,还有的就是用西医思维指导中药,缺乏中医的思维方式。

3.中医传承有所缺失

在中国历史长流中,中医的传承主要依靠跟师学徒来实现的。张仲景跟师乡里名医张伯祖,张从正跟师刘完素。在跟师中,学生对中药有直接接触,他们会上山采药,认识草药,对于某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学习着诸药的各种炮制方法,怎样减毒增效,如水飞,切,煨,锻等。对于各种剂型,古代学生体会更深,如丹、膏、丸、散、贴、汤、锭等。在看病过程中,学生跟着师傅治病,可以更直观的模仿和领悟师傅的一举一动,对收集看病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如何四诊合参, 辩证施治,处方用药,用那种剂型更有效。如何煎煮,火候和时间,用水的严格要求等。并且学徒跟师时间相当长。再来看看当下的情况,学习跟师时间较短,未能深刻领悟老师之精髓。并且一师多徒的现象,让老师难以每名学生都关注到。在临床中,很大部分医生认识的中药很少。同时使用得最多的是汤剂,很多剂型已无法,也不会使用。煎服的讲究也没法做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传承构成了中医土壤的重要元素,而这三方面的缺失,使我们要学好中医,精通中医存在一定困难。

论文作者:蒋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6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医的土壤论文_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