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决策”与“错误实践”的领导艺术_领导艺术论文

“微妙决策”与“错误实践”的领导艺术_领导艺术论文

“微妙决策”与“虚践”的领导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艺术论文,微妙论文,虚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者在许多时候没法摸清事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却不得不对其中的微妙问题做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做决策难免基于“猜想”,这样的决策就是“微妙决策”。由于我们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决策类型来研究,所以,“微妙决策”对于我们来说乃是一种熟悉的“陌生”,甚至把它等同于“经验决策”。这种理论上的缺陷,把有些领导者带进了决策误区。其实,“微妙决策”是指在信息、心态与环境等因素难以捉摸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决策,它的特质是领导者的自我博弈,与之相适应的是“四阶六问”的领导艺术。

一、“微妙决策”面面观

“微妙决策”并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因为它不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类型,既有一般决策的理性,又有经验决策的感性;既不是追踪决策,也不是连锁决策,同时还夹杂着我们尚不清楚的其他因素。我们尝试着从三个方面给出直观的定义、描述性的定义和理论上的定义。

领导者对处于微妙关系中的某个微妙问题进行决策叫做“微妙决策”。这是比较简单的定义。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需要说明:一是微妙关系,这是指领导活动中的各种因素构成的一种关系网。在这个网中,存在着一种平衡生态。如果这个网内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微妙关系的生态就会重构,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是微妙问题,这是指决策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单一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很大的交叉性。涉及一个人,就会涉及上下左右;涉及一件事,就会涉及前后左右。三是“微妙决策”,这种决策不同于其他决策,它是随着微妙关系与微妙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微妙关系有时候是很主观的,有些领导喜欢通过“绕圈子”,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很微妙,人为造成微妙关系。另外,很多问题不一定在开始的时候就显示了微妙,它可能因某个微问题的演变而引起,也可能因某些人为的缘故而引起。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微妙决策”跟领导者的直觉有关。直觉具有迅捷性、直接性和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类似大自然中的空气,当你想捉到它的时候,它是无影无踪的;当你不在意的时候,它会像神来之笔给予你意外和惊喜。直觉对于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和新问题及其关系,能够给予一种迅速敏锐、直达本质的理解。

“微妙决策”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决策。我们用比较通俗的案例来描述一下:一个富人与一个穷人一起去吃饭,实行AA制,他们会点贵些的还是便宜些的菜呢?如果信息不对称,两人并不了解对方的财富状况,都认为对方与自己是同阶层的。富人可能会主张点自己喜欢的、比较贵的菜,而穷人的心情就比较复杂了。他至少有两种可能的选择:第一,赞同富人的观点,点贵一些的、也许自己并不喜欢的菜,希望由此掩盖自身的贫困,这样做大多是作为社会人从自己的社会角色出发来考虑的;第二,点便宜些的菜,并声称自己喜欢这些菜,这样做大多是作为家庭成员从自己的经济能力出发来考虑的。如果穷人选择第一种方案,两人会取得一致的决策;选择第二种则会有分歧,而这种分歧表面上看来是各自偏好的结果,并非财富差距导致的。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微妙决策”取得一致的背后,每个人的出发点可能是迥异的;而如果不能取得一致,也未必是表面上个人所言的原因,也许还有背后深意。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微妙决策”跟领导者的信息感知有关,其实这也跟领导者的直觉有关。可见,“微妙决策”并不是一种很客观的决策。对参与决策的人来说,目标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是单一的还是多重的?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时甚至会相互对立。“微妙决策”依赖于领导者对于各种模糊因素的把握,在于领导者对于各种“损益值”的直观“计算”,所以,主观的色彩非常浓。

至此,我们可以引出“微妙决策”较为理论化的定义。所谓“微妙决策”,是指在信息、心态与环境等因素难以捉摸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决策。在这里,准确理解“微妙”一词很重要。所谓微妙,表示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必须细心掌握,否则随时都可能出差错的。还表示决策中方方面面的关系暧昧莫名,难以言喻。微妙一词也可以拆开来理解。微,不是指“微小”,而是指稍微、微调、微情、微意、微动、微行。妙,就是美好、精妙、巧妙、高明。“妙者,微之极也”。如:妙旨即精微幽深的旨意,妙言要道即精到的言论、中肯的道理,妙绪即精妙的思绪,妙思即精妙的构思,妙说即精微的言论,妙法即巧妙的办法或权宜之计,妙计即构思新颖独特的计策,妙算即神奇的计谋,妙用即奇妙的作用或用处等。显然,“微妙决策”并不是一种微决策,而是指“微妙”的东西影响了决策。那么,这些微妙的东西主要有哪些呢?

1.性格。比如,外向性格的领导者很少考虑决策结果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会一意孤行;而内向性格的领导者常常思考“决策后的决策”。

2.领导者的特长。领导者的某些特长,也会体现在“微妙决策”中。比如,对于企业是否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擅长市场风险防范的领导者认为有助于分散单一产品的市场风险,而善于统筹资源的领导者则认为此举将影响主业。

3.领导者的信息量。掌握全局信息的人,决策时会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一个组织的中层部门评优,上级领导会从部门绩效、利益平衡或补偿的角度考虑,而该中层部门领导则会侧重个人业绩。

4.外部环境。领导者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领悟不同,在决策中所持的观点也就不同,所以,“微妙决策”会影响到一个组织的发展。

5.道德伦理。“微妙决策”之所以微妙,在于它会影响其他权益相关者。“微妙决策”一般向强者倾斜,因此,“微妙决策”明显存在道德伦理问题:如何维护弱者的权益?因此,决策时采用什么样的指标体系,以及不同指标的权重如何设置等,都体现着领导者道德。

二、“微妙决策”的特质

“微妙决策”的特质是“微妙决策”区别于其他决策的依据。我们认为,自我博弈是“微妙决策”的特质。换言之,领导者的自我博弈使决策变得“微妙”,而领导者对决策不断地自我博弈,使决策变得“微妙再微妙”,以至妙不可言。

领导者的自我博弈是领导者基于对其他领导行为的假设,根据所掌握信息、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对别人的判断,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微妙行为。下面是两个兄弟单位领导之间关于获取信息的“微妙决策”。

在领导活动中,兄弟单位往往有某种共性,兄弟单位的领导之间需要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拓宽信息的来源,增强领导工作的针对性。如果甲有一条信息,乙有一条信息,那么两个领导交换之后,每人都拥有了两条信息。但是现实生活中,双方皆能得到两条信息的现象并不常见。

参与博弈的两个领导,假设甲的信息量为a,乙为b,他们可以选择的策略是告诉或者不告诉对方。交流需要双方都同对方交换自己的信息。因此只有甲乙都告诉对方自己的信息时才构成交流,双方分别得到a+b和b+a的信息量;若只甲告诉,乙不告诉,则甲乙分别得到a和b+a的信息量,反之分别得到a+b和b的信息量;若两人都不告诉,则他们都只能得到原先的信息量。

从其中一方看,不论他是否告诉对方信息,他得到的信息为a+b或者a的概率都是50%,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策略组合都是均衡的。这就是一种“微妙决策”。

但是,领导者如果追求“微妙再微妙”的决策效果,我们就可以对上述决策进行“追踪决策”。可以假设,一方告诉另一方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加强自己的交际,即产生正的效用c,如果两个领导都选择告诉对方,那么他们的收益就都是a+b+c;如果甲告诉乙,而乙选择不告诉甲,甲乙的收益分别为a+c和b,反之则为a和b+c;甲乙都选择不告诉的话,则各自只能得到原先的收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方选择告诉对方信息的策略时,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于是这个“微妙决策”就变成“告诉,告诉”。

如果再假设这个信息事关领导者本人的声誉和隐私,那么告诉对方信息得到的支付将增加负效应-c,双方都选择告诉对方则收益为a+b-c和b+a-c;而若只甲告诉,乙不告诉,则甲乙分别得到a-c和b+a的收益量,反之分别得到a+b和b-c的收益量;若两人都不告诉,则他们都只能得到原先的收益量。可以看到甲乙双方选择告诉对方信息,其收益不见得会比不告诉好,可能还会更糟,于是这个“微妙决策”又变为“不告诉,不告诉”。

“微妙决策”的本质是博弈,是对许许多多的微妙关系进行博弈,根据领导决策的一些要求,以下五对关系需要博弈。

1.是与非的关系。“微妙决策”不是对微妙问题的全盘否定,而是通过扬弃,使微妙关系得以升华。“微妙决策”必须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要找出其微妙的地方,找出其可以吸收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对问题做出微妙的调整。

2.功与过的关系。领导者在做“微妙决策”时不需要评价业已存在的微妙关系,否则就会因为牵涉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掩盖了事实真相,甚至被歪曲,使“微妙决策”失去客观性,变成是非功过的大讨论。

3.旧与新的关系。“微妙决策”与一般决策不同,它必须以微妙问题为起点、以微妙关系为背景,所以在决策时,不能一味追求微妙,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将微妙问题已造成的结果考虑进去,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目标和方案。

4.事与人的关系。由于“微妙决策”会引起微妙关系的变化,这就必然会给一定的人们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因为这些人已经处在了舒适的微妙关系中了,包括各种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这种心理又会反过来影响“微妙决策”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正确处理事与人的关系,防止有关人员的消极心理影响“微妙决策”的进行。

5.“自成功”与“自失败”的关系。“微妙决策”因为是一种博弈,所以有“自成功”与“自失败”的可能。“微妙决策”做出以后,决策的结果能否成为现实,还取决于参与决策的人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有人希望决策方案能够实现目标,有人则不希望。决策过程与决策效果之间的自出判断并采取行动。所以,在处理微妙问题时,更应强调人的因素第一。

在经历了以上四个阶段的“虚践”以后,在进行“微妙决策”之前,还有六个问题需要领导者自问自答。

第一问:我有过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吗?通过这一问,调动自己的“内存”,在头脑中给出处理问题的初步思路和大致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通过这一问,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如果是老问题,要弄清为什么前任领导没有解决;如果是新问题,要弄清“新”在哪里,解决问题的时机有没有成熟。

第三问:这个问题有什么特殊性?通过这一问,把握个性,避免陷入经验主义。

第四问:这个问题是个案还是具有普遍性?通过这一问,考虑解决这个问题是利大还是弊大,扩展思路,避免陷入连锁反应的纠缠中去。

第五问:我将用哪些原则、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问,使处理方法建立在理性之上,突破难点时有理有据有节。

第六问:可能会出现哪些意外?通过这一问,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泰然应对。

当完成以上“虚践”六问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做“微妙决策”了。显然,“微妙决策”之后,还会碰到新问题,还不能离开“虚践”。事实上,“微妙决策”是一个“虚践”与实践同时存在的过程,我们在研究时可以把它们分开论述,在实际工作中,它们则更多地处于交叉并存的状态。

标签:;  ;  

“微妙决策”与“错误实践”的领导艺术_领导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