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初探论文_汪仙辉

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初探论文_汪仙辉

湖南省石门县蒙泉镇磐石中学 41530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

那么,怎样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以下三个方法可以一试:

一、从积累到吸收

《新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学习、鉴赏诗文,要重视诵读。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独特的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

古诗文叙写景、事、情,三者以情为本。学生若能多读,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参与,与作者产生共鸣,就能读出其中的祖国河山之美、儿女相思之情、亡国哀思之痛、济世安民之志等。读古诗文,可与作者脉搏共振、情感共鸣,自然受到思想熏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读《离骚》,让我们感受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自由之心;读《将进酒》,谁不为李白人格的傲岸不羁而热血沸腾;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在平时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口惟心诵、咀嚼体悟,自然就能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

当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诵读中要注重摘录一些名句名段,这是文化积累的好办法。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之时,自己的水平已大有长进。中考中安排名句默写就是很好的引导。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应当让广大中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纳,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古诗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赏鉴感悟,可以从诗文的字词品味、情感体味、风格认识、意境探求等方面来赏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蕴涵在文章中的思想精髓,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从引用到化用

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创设运用语言的情境,指导训练学生引用文言。引用文言或名句,看起来只是一种技能,其实不然。学生为什么选这句而不选那句?首先他必须对这些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引申义、比喻义理解准确才会引用恰当。其次,更深一点地说,引用意味着学生对这些句子的情感接受和价值观的认同,这不正是传承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吗?德育正是依靠这样生动形象、精练丰富的语言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润物细无声。因为古典诗句的引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质与审美趣味,蕴涵着一股浓浓的诗意美,让读者回味无穷。

化用古诗文的语言,即把妙言佳句很巧妙地融化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表现出新的境界。比如一篇考场作文中的这段话:“诸葛亮‘躬耕于垄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骑驴而歌,高枕而眠,看似宁静,却闲中有忙。出山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火烧博望坡,力扛一鼎,舌战群儒。出师一表,美文传千年;宁静致远,名句扬四海。”该考生化用如此精妙,已成创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如此巧妙地被传承创新了。

三、从课内到课外

课内诗文只是冰山一小角,真正宏伟、博大的内容在课外。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同时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课内学方法,课外成习惯。也可以开展专题探究性学习。新课改的一大特色就是专门设置了探究性课程。专题探究性阅读既是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的有效手段,更是他们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样做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事就是一声响亮的警钟啊。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让我们的学生在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中变化气质,提高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品质,重塑当代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论文作者:汪仙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初探论文_汪仙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