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组趋向补语研究现状概述论文

“上”“下”组趋向补语研究现状概述论文

“上”“下”组趋向补语研究现状概述

程悦 四川大学

摘要: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是一种互动关系,汉语本体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对外汉语教学又能为汉语本体研究拓展新的方向,两者相辅相成。在此,我们将分为趋向补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趋向补语的研究两部分来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趋向补语;趋向动词;上;下

一、汉语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

目前,针对汉语趋向补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趋向动词的范围和性质的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趋向补语对称性研究以及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笔者将从这四个角度,来对趋向补语相关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上下组趋向补语进行着重说明。

目前流行的加密通信方法有很多,但是根据密钥类型的不同,可以为两大类,对称加密通信和非对称加密通信。对称加密通信中加密和解密均采用相同的密钥,即加密密钥也作解密密钥。对称加密通信加密算法简单、速度较快,适合大数据量的传输。非对称加密通信中有一对密钥,公钥和私钥,一般如果使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则对应的私钥用来解密;如果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则对应的公钥才能解密。非对称加密通信算法复杂、安全性高,但速度慢,适合小数据量的传输。

人工牧草地:1984年之前为采用传统顺坡耕作模式的坡耕地,之后将坡耕地整治为人工牧草地,种植王草(PennisetumpurpureumK.Scbumacb、P.typhoideum Rich),现株高120~150 cm,每年进行培土等农事活动。

(一)“上”、“下”两组趋向动词的性质研究

陈昌来、刘广和一致认为,动词后的趋向动词“上”、“下”是应该分类来说的,但两人在具体的分类上有所不同。陈昌来将趋向动词“上”分为,上1、上2、上3。他将具有明显独立性和明显趋向意义的上称作上1,具有泛义性和概括性且能看作是构词语素的“上”称作上2,仅表示语法意义、形势不独立的“上”称作上3,并把上1、上2、上3的性质分别定义为趋向动词、动结式动词和动态助词,认为它们三个是性质、意义都不相同的语言单位。刘广和则依据是否具有方位意义将上、下简单分为两类,具有方位意义的是上1、下1,只有语法意义的是上2、下2,并把上1、下1归为趋向动词,把上2、下2归到助词类中。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ADR/ADE)对人体损伤严重,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点,也是衡量报告可利用度的重要指标之一[1‐2]。因此,及时发现、处理和分析严重 ADR/ADE并对其进行后续的分析,对不良反应信号的发掘,促进监测工作的开展和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7年接收的严重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全面了解南京地区发生严重ADR/ADE的规律和特点,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史锡尧、张华从不同角度分别考察了“上”、“下”的语义和语用问题。高顺全从语义角度探究“上来”“下来”的引申用法,他认为我们可以把“下来”理解为延续体标记,且作为体标记时可跟在时间名词后的这种用法是“上来”“下去”所不具备的。

(二)“上”“下”两组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

对于趋向补语“上”组的语法意义刘月华研究的最为细致。她通过大量举例研究得出,趋向补语“上”具有5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各两种,状态意义一种,然后详细论述了“上”与“上来”“上去”在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间的联系。她认为对于每一个趋向补语,表示“自然结果”的结果意义是基本的、主要的,也是和其趋向意义能够联系起来的。邱广君受朱德熙先生提出的变换分析平行性原则启发,运用变换分析法来考察趋向补语“上”的语法意义,并提出趋向补语“上”具有8个语法意义。

关于“上来”“上去”,刘月华、郭家翔、权文兰都一致认为“上来”“上去”在表示趋向意义时涉及到立足点问题。刘月华用图示、举例的方法说明上来1的立足点在高处,上来2的立足点在目标,而上去1和上去2的立足点分别在低处和移动的物体上。郭家翔和权文兰两人则都借用了三维直角坐标系这一概念,将人称、时间、空间分别看作是x轴、y轴、z轴来研究不同的人称、时间和运动方式下,“上来”“上去”的使用规律。

船舶减速临界关系见图2。将相邻船舶的2个通航状态标绘在线段上,通过简化船舶减速过程描述来构建减速边界条件。图2中初始状态为船舶S2进入航道的时刻,其前方船舶S1匀速行驶在航道内,两船的初始间距为d0,船舶S1、S2的速度分别为v1、v2。在船舶速度关系为v2>v1的前提条件下,船舶S2与船舶S1间距离逐渐减小。图2中最终状态为船舶S1即将驶出航道的时刻,两船间的距离为d1。

“下”组趋向补语研究方面,日本学者杉村博文将“下”分为下1、下2,并以此为主要突破口对“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类和描写。其具体的引申意义有脱离、遗弃、决定、遗留、停止、继续、完成等。

周统权从认知和功能角度阐明:人们认知的形成同时受制于客观物质基础和民族文化环境两个,这是“上”“下”不对称现象的根本动因,并指出,这一动因同样可用来解释其他不对称现象。同时他也归纳了几个造成不对称现象的具体因素,即:隐喻投射方式的不同、词类转移、语用等三个因素。于辉荣、李思旭利用“原型效应”和“凹凸原则”对“V上”“V下”的不对称实质进行了认知解释,并从共时语法角度出发来对“V上”和“V下”从对称到不对称的同台演变规律进行了细致考察。任鹰、于康则以“原型效应”为基础,从“上”“下”的语义扩展过程中找到了其不对称的理据和根源。

对“上”、“下”组趋向补语偏误进行的论文有7篇。

学界对趋向补语习得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习得顺序的研究、学习者行为的研究以及习得国别化研究。

卢英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来对“下去”“下来”两词做了考察,他发现,从共时平面来看,这两个词语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根据与形容词结合的特点,他主张将“下去”分为动词下去a、下去b、下去c和表示延续意义的体助词下去d,并根据“下来”的形态差异将其分为动词和虚词两类。

(三)“上”、“下”组趋向补语对称与不对称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或理论出发对“上、下”的不对称现象作了研究。

徐静茜认为杉村博文对“下”组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论述让人信服,但在许多细微之处都还可以有所补充,因此,她在杉村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到了“下去”、“下来”的引申脉络。

二、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趋向补语的研究

大体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偏误研究

学者们除了对“上”、“下”两组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外,还对不同组别间的趋向补语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其中,4篇对限定语言背景的外国人进行了研究。李淑红发现,美国学生对与英语“V+介词结构”联系较大的汉语动趋结构掌握的最好,且习得时间较短。杨德峰通过研究得出,母语为朝鲜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趋向补语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易把表引申义的趋向动词直接用作动词。泰嘉峰分析了泰国学生学习“下去”“下来”“起来”的情况。他认为泰语中也有趋向动词,且与汉语趋向动词一样,泰语趋向动词也有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区分且有引申义。他指出造成学生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母语负迁移,二是泰国人口语表达随意且不追求准确性的语言使用习惯。列娜使用问卷调查、定量分析等方法考察了俄罗斯外国人在习得趋向补语“下来”“下去”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她将偏误原因归为三点:词语混淆使用、搭配错误以及句子语义不明。

(3)本次监测钢支撑轴力均较小,最大值小于规范要求的控制值,表明钢支撑是安全可靠的,同时说明了钢支撑的设计可以进行优化,减少材料的浪费。从监测数据分析来看,支撑轴力的变化幅度在可控的范围内,均未超过控制值,故判定基坑的围护体系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良好状态。

刘书书、王璐菲、张瑞铮三人则基于HSK等语料库,来对“上”“下”组趋向补语偏误情况做了调查。刘书书从母语负迁移、回避的学习策略、交际策略以及外部因素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外国人学习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站在实际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张瑞铮详细分析了外国人习得补语“上来”的引申义时产生的偏误情况。王璐菲对趋向补语“上”的偏误作了细致分析,并把偏误类型归为四类:错序、误代、遗漏、误用。

(二)习得研究

徐静茜对“起”和“上”的语法意义进行了比较,她认为趋向补语“起”和“上”在状态意义和趋向意义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两者可以互换。杉村博文也认同此观点,在他看来“上”和“起”在某些时候可以看作是同义词,互换后意思不变。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根据当下新课改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理念,物理教师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真正有效推动物理课程有效性与促进学生进行全方面发展的教学方式,为社会、国家、世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促进教育改革整体浪潮的形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初中物理是为将来学生学习物理打下良好基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物理教师更应及早地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实践以及课后备课积极寻求有利于提升物理课程有效性的方式及方法,致力于在规定课时内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外国人习得汉语趋向补语顺序的研究较少,共计4篇。

钱旭菁、杨德峰分别对日本外国人和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顺序情况做了考察。

钱旭菁在他的研究中采用了横向调查法(1),通过统计分析日本外国人趋向补语在初、中、高级三个阶段的准确度,构拟出日本外国人习得这一结构的顺序。他指出日本外国人在习得趋向补语过程中最先掌握的动词不带宾语的简单趋向补语和动词不带宾语的复合趋向补语,“起来”表引申意义带宾语结构和“起来”表示集中时,外国人习得最晚。针对分析结果,他又考察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4本教材在趋向补语这一语法项目中的教学顺序,提出现行教材可根据学生自然习得顺序来做调整的改进建议。

杨德峰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使用趋向补语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分析,并把这些句子分为10个考察项目来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与钱旭菁基本一致,但他认为对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而言,动词+趋1+宾语+趋的结构是最难得。另外,与钱文不同的是,杨文对“动词+趋1+宾语+趋2”和“动词+复合趋向补语+宾语”的作了区分,并发现无论是中级还是高级阶段,学生对前者的习得情况都要好于后者。同时他还指出,钱文中关于外国人习得趋向补语引申义的速度都慢于基本义速度这一论断并不准确,他认为单音节趋向补语表引申义的习得难度要低于动词+趋向补语(基本义)+宾语。

此外,朱京津还考察了外国人习得“过来”的情况。他基于已有的对复合趋向补语“过来的认知语义研究”,以中高水平外国人为被试对象,利用SPSS的独立检验和聚类分析模式来对“过来”的义项进行了量化研究。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对教学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善措施。

(三)教学研究

目前,专门针对汉语趋向补语教学的研究还很少,且多是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趋向补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和习得两个方面,且多为研究生论文。

一类是针对某一教材来做的趋向补语教学研究。张曦、冯燕分别以《汉语教程》、《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下)》为教材对趋向补语进行了教学设计。

张曦对教材《汉语教程》中几篇涉及了汉语趋向补语知识点的文章分别做了相关的教学设计。整个课堂教学遵循复习讲练、学习新课、布置作业三步走原则,但遗憾的是对于已学过的内容在新课中复现时,并无针对性的设计复习演练。此外,针对课文在做教学设计时,也没有考虑学习者汉语水平。

第二种是一些较为新兴的教学设计研究。汝淑媛、孙雨桐两人人从不同角度对趋向补语教学做了阐释。

其中孙雨桐的选题较为新颖。近年来,MOOC兴起,各式各样的MOOC课程都有上线,但第二语言MOOC课程还不常见。基于此,她首先梳理总结MOOC课程设计原理和前人的课程设置经验,然后结合“上来”、“下来”等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详细探讨了“上来”“下来”作汉语趋向补语时的MOOC课程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设计原则、模块和流程等三个部分。

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互联网化始于1999年,即以阿里巴巴为首的跨境电商网站实现了中国供应商与外国买家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即时连接。随后中国的跨境电商便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代。(陶海蓉,2015)《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5—2016)》中的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整体发展状况良好,这由包括交易规模、进出口比例、模式结构、主要试点城市、平台建设以及跨境物流和跨境支付的应用发展情况等在内的不同维度数据所证实。(汤兵勇、熊励,2017)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表现出规模增长快、产品和企业集中度高、物流和支付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新模式集业态不断出现等特点(鄂立彬、黄永稳,2014)。

第三种则是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策略。李卉通过分析得出,趋向补语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教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基本义的教学要注重结构讲解,而引申义注重语义讲解。李恒敏、谭慧则针对不同的趋向补语设计了不同的教学顺序。蒋旸在总结归纳西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偏误类型的基础上,对教师们的教学编排提出合理化建议。

注释:

(1) 横向调查法:通过研究学习者对同一结构在不同阶段掌握的准确度来反映学习者习得顺序的方法。

2013年底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后,“五水共治”作为2014年全省的重点工作被明确下来,X县迅速行动,截至2014年8月初,其主要工作进度具体见表1。该工作进度主要是依据官方发布的有关“五水共治”的正式文件而制定。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4]孟琮.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动词用法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9.

[5]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汉语学习,2005(1):56-61.

[6]高艳.趋向补语“来”“去”使用不对称的语用考察[J].晋中学院学报,2007,24(2):36-38.

作者简介: 程悦(1995.11.03-),女,汉族,四川都江堰人,职务:学生,学历:硕士,单位:四川大学,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标签:;  ;  ;  ;  ;  

“上”“下”组趋向补语研究现状概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