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刘建波[1]2000年在《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文中认为增生性瘢痕的预防与治疗是创伤修复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进一步了解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是从根本上寻求防治瘢痕增生对策的关键。传统观念认为增生性瘢痕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动物是不会产生增生性瘢痕的。由于缺少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因而限制了人们对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了探索在动物身上建立由其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本实验首先通过23只兔46个耳制作了腹、背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和全层皮肤加去软骨创面,并在部分创面愈合后局部分别注射了TGF-_(β1)和IFN-_γ。结果提示:兔耳腹侧创伤后较背侧容易产生增生块;软骨去除后并不影响增生块的形成;TGF-_(β1)和IFN-_γ注射后分别能促进或抑制增生块的形成,与人增生性瘢痕的反应相似。然后又进一步通过18只兔216个6mm直径耳腹侧圆形创面,分全层缺损、生理盐水注射、TGF-_(β1)注射、IFN-_γ注射、加去软骨5个组,在创面形成后30-100天内,通过6个时间点进行对比观

周勤生[2]2004年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并观察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对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增生组织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于其双耳腹侧制作创面,待其愈合后形成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做为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同法于2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双耳腹侧制作创面,将2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大肠杆菌污染组、绿脓杆菌污染组,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与增生性组织块发生等情况、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成纤维细胞数、检测不同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和胶原Ⅰ(collagen-Ⅰ)表达。结果 人为造成兔耳腹侧创面后可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组织块,发生率为66.7%,其组织学表现为增生性组织块形成早期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高峰期真皮明显增厚、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胶原排列呈漩涡状或结节状结构近似人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可作为研究人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在相同兔耳模型制成的创面上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予以污染并设对照组,四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3.367±1.025)d、(19.283±1.091)d、(13.967±0.948)d、(16.233±0.981)d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四组增生性组织块出现率(分别为67.7%、90%、75%及80%)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出现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与增生性组织块出现率呈正相关(r=0.169,p<0.01);四组增生性组织块成纤维细胞数、TGF-β_1、胶原Ⅰ(collagen-Ⅰ)表达早期最显著,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检测增生性组织块中TGF-β_1显示其在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Ⅰ合成具有正性调控作新洛医斗斗大学医学闷皿士学位论文用。结论增生性瘫痕兔耳动物模型制作简单、模型稳定、重复性强,可作为人增生性瘫痕形成机制与防治研究的动物模型;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可延长兔耳创面愈合时间、增加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组织块的发生率,因而是促进增生性瘫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瘫痕组织块中成纤维细胞数高、TGF一p.与胶原I含量高,与人增生性瘫痕中检测结果基本相同,这些观测指标可作为研究人增生性瘫痕形成机制的重要参照依据,有助于从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平为临床防治增生性瘫痕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关键词增生性瘫痕兔耳动物模型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

杨东运[3]2006年在《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进行了大量、不懈的研究,但有关HS的形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临床上也缺少特别有效的防治手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种理想的HS动物模型。只有人才会自然发生HS,这是HS的特征之一,依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这一自然辩证法则,我们推测HS的形成是人类皮肤的某种或某些内在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通过将人皮肤移植于裸鼠的方法可以建立HS动物模型。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移植人皮肤于裸鼠体表建立HS动物模型,较系统地观察瘢痕形成病理过程,并就瘢痕增生的形成机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人全厚皮片移植于裸鼠体表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反应,移植皮片的表皮及部分真皮逐渐脱落。但由于裸鼠是T细胞免疫缺陷动物,这种排斥反应发生迟,程度较轻,移植人皮片的真皮层部分得以存活,并成为移植皮片干痂脱落后瘢痕增生的基础。我们的结果一方面说明裸鼠体内存在非T细胞依赖的免疫机制,另一方面说明长期的慢性免疫反应可能是瘢痕增生的促进因素。2.移植人全厚皮片的表皮及部分真皮脱落后,局部可以发生明显的瘢痕增生,该瘢痕无论在大体外观、增生特性还是病理组织学特性上都与人的HS相似。3.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模型瘢痕中的TGFβ-1的变化规律,发现增生期模型瘢痕中TGF-β1持续高水平表达,而消退期则显著降低。4.体外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瘢痕成纤维细胞与人HS成纤维细胞形态上非常相似,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活性亦无显著差别。5.对比模型瘢痕组织以及正常皮肤中胶原酶活性,发现增生期的模型瘢痕胶原酶活性低,表明模型瘢痕中胶原等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6.以模型瘢痕组织和正常人皮肤组织及人HS组织的DNA为模板进行PCR,结果发现都可以扩增出人源性特异性基因,说明模型瘢痕组织中肯定存在有人源性DNA。7.只有移植人的全厚皮片才会发生明显的瘢痕增生,而移植人的刃厚皮片以及大鼠的全厚皮片则根本不发生瘢痕增生,移植人中厚皮片虽然部分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瘢痕增生,但增生程度及发生率均明显不如移植人的全厚皮片。这说明人皮肤真皮层是HS发生的决定因素。本发现在人体外证实了只有人皮肤才会发生HS这一现象,并证明了人皮肤真皮层是HS发生的决定因素,而不是表皮层或其他外界环境因素,进一步揭示了HS的发生机制。上述结果表明,人皮肤移植于裸鼠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反应,排斥反应的发生使移植的人皮肤的表皮及部分真皮坏死脱落,但仍有部分真皮存活,存活的这部分人真皮是HS发生的基础。真皮中的人成纤维细胞在局部炎性反应的持续刺激下功能状态发生改变,细胞增殖旺盛,并合成大量的胶原等细胞外基质,从而导致瘢痕的持续增生。该模型瘢痕增生明显,增生持续时间长,瘢痕的大体形态、生长特性、组织学特点等都和人HS相似,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用于瘢痕形成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相关研究。结论:1.通过在裸鼠背部体表移植人全厚皮片的方法可以建立HS动物模型;2.人皮肤移植于裸鼠体表后可以发生不完全的排斥反应,其表皮及部分真皮受排斥而逐渐脱落,但有部分真皮长期存活;3.该模型无论在大体外观、生长特性、组织学特点以及遗传学特性等方面都和人的HS相似,且具有很好的可控性,能观察瘢痕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HS动物模型;4.人皮肤真皮是发生HS的内在决定因素,而局部的持续炎性反应则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艾金伟[4]2017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防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索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不同提取方法对BMSCs生长及传代的影响;(2)探索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提高造模成功率;(3)研究BMSCs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预防作用效果。方法:(1)出生25~30天日本大耳白兔2只,获得股骨、胫骨骨髓后,分别采取全骨髓差速贴壁法、梯度离心法、红细胞裂解法和梯度离心联合差速贴壁法分离BMSCs,比较每种分离方法P0代培养、P3代生长曲线及冻存复苏率差异,并对所获BMSCs进行免疫学和多向分化能力鉴定;(2)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2只,每侧兔耳腹侧面均行4个直径为1.0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造模成功率,分析影响造模成功率的因素;(3)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BMSCs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PBS组),每组12只。于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0天,BMSCs组每个创面周围注射1ml浓度为1×10~6/ml的BMSCs,PBS组注射1ml PBS溶液。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再上皮时间、瘢痕高峰时间、瘢痕高峰持续时间,以及创面愈合后第7、14、21、28天两组瘢痕颜色、瘢痕面积、瘢痕指数、肉眼观及超声检查结果差异。结果:(1)梯度离心联合差速贴壁法提取BMSCs与全骨髓差速贴壁法、梯度离心法、红细胞裂解法比较,能提高P0代增殖速度,在传代、冻存细胞复苏成活率方面,四种方法无明显差异(P>0.05)。(2)对所获细胞进行表面抗原及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细胞表面CD29、CD71、CD106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符合BMSCs表面抗原特点,并且在特定条件诱导下可成骨、成脂分化。(3)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建模成功率为78.13%,皮肤缺损创面位于兔耳腹侧面中1/3、尽量剔尽软骨膜并保持软骨完整性可提高造模成功率。(4)与PBS比较,BMSCs能改善兔耳增生性瘢痕颜色(P<0.05)、减少瘢痕形成;(5)BMSCs不能缩短兔耳全层皮肤缺损愈合时间(P>0.05)、再上皮化时间(P>0.05)、瘢痕高峰出现时间(P>0.05)及高峰持续时间(P>0.05)。(6)肉眼观及超声检测均显示干细胞治疗组兔耳瘢痕组织较对照组小。结论:梯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法较常规的全骨髓差速贴壁法、梯度离心法及红细胞裂解法分离BMSCs能提加快P0代增殖速度;四种分离方法在BMSCs传代及复苏成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制作过程中,皮肤缺损创面位于兔耳腹侧面中1/3、尽量剔尽软骨膜,并保持软骨完整性可提高造模成功率;BMSCs能改善兔耳增生性瘢痕颜色、减少瘢痕形成;BMSCs不能缩短兔耳全层皮肤缺损愈合时间和再上皮化时间。BMSCs对增生性瘢痕高峰出现时间及高峰持续时间方面也无明显影响。

高富雷, 王丹茹, 张余光[5]2007年在《创伤愈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创伤愈合,一直是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然而,其相关的研究进展却长期受限于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①缺乏合适的异常瘢痕形成的动物模型;②缺乏敏感的能定量反映创伤和创伤修复的方法[1]。动物模型对于创伤愈合研究来说,其重要性不容置疑。就如同发生在人类的其他各系统疾病一样,要深刻认识它们的本质,了解其相应病理改变或测试某一种药物或治疗方法对其是否有效和安全,都应该先在相应的动物实验模型上进行研究

王虎军[6]2013年在《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瘢痕(Scar)是机体创伤愈合的必然产物。病理性瘢痕由于瘢痕增生过度,从而引起外形和(或)功能异常。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理性瘢痕之一,造成患者外观畸形和功能异常,给患者身体及心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且治疗后易复发等特点,当前尚无较好的防治手段。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是多环节、多阶段的一个复杂过程,包括凝血、早期炎症、晚期炎症、成纤维细胞的迁移与胶原的合成、血管化、上皮化、重塑阶段等。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加压、激素注射、硅凝胶类以及放化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治疗HS的同时,会出现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传统中医理论中,HS认为是由于气血壅滞、经络痹阻、痰湿搏结或三者联合所致,且基于活血化瘀、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酸涩收敛和消结散瘢等方法在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上取得了一定进展。虽然目前报道的中医治疗瘢痕的方法很多,但多数存在用药途径比较单一、剂型有限、多集中在单味药物或是提取物研究等缺陷,且疗效不确切,容易复发等缺点。维医理论认为体液是人类生命及生理活动过程的基本物质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在肝中产生的各种液体总称为体液,分为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四种。它们贯穿于整个人生,在体内自然形成,对健康和疾病起很大的作用。它们在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四体液脱离自然的正常状态,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改变,成为对人体无益或有损的体液,称为异常体液。在体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内胆质体液的量增加,功能改变,在机体基础“热”的作用下“燃烧”最终形成异常黑胆质,是许多疾病维吾尔医学病理生理上所共有的特性。治疗上主要采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Abnormal Savda Munziq, ASMq)进行调整。ASMq在防治部分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效果。体外研究显示ASMq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作用。研究表明皮肤增生性瘢痕是由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过度沉积所引起,又被称为“皮肤成纤维细胞良性肿瘤”。本研究在传统维医理论指导下提出科学假设:皮肤增生性瘢痕是异常黑胆质体液在皮肤的局部沉积所致,是全身异常黑胆质体液的局部表现。本研究拟通过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以及体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实验,通过采用不同浓度ASMq干预研究,来检验假设,并进一步探讨其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增生性瘢痕是由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过度沉积所引起,其中TGF-p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它主要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胶原代谢。TGF-β能同时触发两个可以对抗Smad蛋白介导的正反馈调节机制,其中就是快速激活Smad7启动子,诱导Smad7基因表达,通过Smad7竞争性的占据TGF-βI型受体,抑制受体的蛋白激酶R-TGF-p的磷酸化而阻断信号传导,最后诱发它能促进细胞外基质在伤口沉积,并能促进纤维化,促使形成增生性瘢痕。由于增生性瘢痕是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胶原机制过度沉积而引起,因此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其胶原表达是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基础。在细胞水平上,通过抑制细胞活性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可以减少瘢痕内成纤维细胞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增生性瘢痕;在细胞超微结构中,改变细胞内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等与胶原表达关系密切的亚细胞器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少瘢痕胶原的沉积的作用;在蛋白分子水平上,由于TGF-β/Smad信号通路是胶原产生的主要通路之一,且TGF-β1是促进细胞增殖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通过减少TGF-β1的表达、增加Smad7的表达可以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和发展。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初步探讨维药ASMq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采用维医维药理论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兔耳瘢痕动物模型、体外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等途径,分别从组织学、细胞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维药ASMq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体内实验部分,灌胃给予维药ASMq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2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三个实验组分别为:(ASMq400mg/kg),(ASMq800mg/kg)、(ASMq1200mg/kg),每组5只。在创面形成后第45天(预实验表明此时瘢痕增生达到峰值),分别取材后进行各项指标测定,备好切片后进行四项实验实施。(1)通过计算瘢痕增生指数(Hypertrophic Indes, HI),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从而明确各实验组ASMq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无影响。(2)通过对各组创面范围内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各组兔耳瘢痕胶原排列以及成纤维细胞密度等情况,进一步明确ASMq对兔耳增生性瘢痕胶原增生以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3)通过对各组创面范围内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胶原排列以及胶原密度,通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多组间胶原面密度,通过两两比较q检验,明确各组间胶原面密度有无差异。(4)通过对兔耳创面范围内组织标本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包括原胶原纤维、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亚结构),通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析,初步在超微结构层面进一步观察不同浓度维药ASMq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机制。第二部分,体外实验,通过体外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分四组(1个空白对照组,3个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低浓度ASMq组(0.1mg/m1),中浓度ASMq组(0.4mg/m1),高浓度ASMq组(0.7mg/m1)。对各组在相应时间点收集标本进行检测:(1)通过CCK-8方法,采用酶标仪检测ASMq对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有无影响。(2)采用细胞凋亡分析试剂盒通过流式细胞分析仪行细胞凋亡检测,拟明确不同浓度ASMq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3)采用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ASMq对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拟明确ASMq阻断细胞增殖周期的具体时间点。(4)通过细胞划痕迁移实验观察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拟明确不同浓度ASMq对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有无影响。(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合成原胶原能力以及内质网、核糖体、细胞核、线粒体等细胞亚结构情况,拟明进一步分析明确不同浓度ASMq对成纤维细胞表达胶原以及细胞凋亡、增殖的机制。第三部分,采用RT-PCR方法和免疫印迹等方法基于TGF-β/Smad通路分析ASMq对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胶原表达影响的分子机制。拟明确不同浓度ASMq对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胶原表达的分子机制。结果:第一部分,体内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灌胃给药ASMq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浓度梯度依赖性。(1)大体观察结果,增生性瘢痕的厚度随着ASMq的浓度逐渐增大,其厚度逐渐减小,硬度逐渐软化,体积逐渐减小趋于平复,颜色逐渐变淡。(2)计算瘢痕增生指数结果,与空白组(3.87±0.22)对比,实验各组分别为(3.38±0.34)、(2.63±0.15)、(1.72±0.12)增生性指数(HI)随着ASMq的浓度逐渐增加而降低(p<0.05)。(3)通过HE染色在1200mg/kg浓度维药ASMq灌胃后对瘢痕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密度观察结果,与空白组(4022.5±±189.3)相比,实验组(3541.44±206.6)的显示瘢痕增生不明显,成纤维细胞数量及密度减少(p<0.05)。(4)通过Masson染色在1200mg/kg浓度维药ASMq灌胃后对瘢痕增生的胶原纤维情况观察结果,与空白组(42.25±2.58)相比,实验组(23.55±1.28)的增生性瘢痕胶原纤维面密度明显减少(p<0.05)。(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的ASMq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空白组对比,随着实验组浓度的递增成纤维细胞密度和胶原纤维面密度逐渐减少。第二部分,体外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SMq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细胞超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ASMq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原胶原合成,抑制细胞亚结构(如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等)活性,促进细胞凋亡等作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1)体外细胞培养原代和传代及细胞冻存和复苏情况结果,成纤维细胞界限清楚,胞体较大,呈棱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细胞质向外伸出两三个长短不同的突起,胞浆丰富、胞膜边界清晰、核仁多以成双出现大小均等。(2)用CCK-8法检测各组HSFs增殖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ASMq组以及阳性对照组5-Fu组的HSFs增值活性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HSFs细胞凋亡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凋亡率为2.2%±0.59%,不同浓度ASMq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14.1%±3.87%,23.5%±3.22%,38.8%±3.14%,43.7%±2.58%;ASMq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凋亡率随ASMq浓度增加呈递增趋势。(4)ASMq对HSFs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ASMq组HSFs在G2/M期细胞比例呈不同程度升高,具有浓度依赖性,即在0.1-1.0mg/ml浓度间,随着ASMq浓度增加,GR/M期细胞比例从13.1%增加到2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SMq干预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迁移实验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分别在0h、24h、48h后,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p<0.05)。(6)ASMq对HSFs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从低倍和高倍镜观察到:0.4mg/ml组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消失;0.7mg/ml组成纤维细胞膜出现收缩;1mg/ml组成纤维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相对空白组。第三部分,通过体外对不同浓度ASMq干预后的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基于TGF-β/Smad通路分析,结果显示ASMq可以抑制TGF-β1的表达,促进抑制型Smad7的表达。在分子生物水平方面,通过RT-PCR的检测方法和western-blot检测方法。(1)ASMq对成纤维细胞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对比,AMSq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TGF-β1mRNA表达量减少(P<0.05)。(2)ASMq对成纤维细胞Smad7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对比,ASMq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Smad7mRNA表达量增加(P<0.05)。(3)ASMq对成纤维细胞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对比,ASMq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TGF-β1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4)ASMq对成纤维细胞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对比,ASMq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Smad7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灌胃给药ASMq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浓度梯度依赖性,其通过抑制胶原合成和成纤维细胞增殖途径发挥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SMq具有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细胞超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ASMq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原胶原合成,抑制细胞亚结构(如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等)活性,促进细胞凋亡等作用。ASMq可以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TGF-p1的表达,促进抑制型Smad7的表达。综上表明ASMq可以基于TGF-β/Smad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胶原表达,从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巍敏[7]2013年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建立兔耳瘢痕模型,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特异性抑制剂2-(4-吗啉基)-8-苯基-4氢-1-苯并毗喃-4酮(LY294002)进行干预,观察兔耳瘢痕形态学变化、瘢痕组织胶原含量及比例,AKT磷酸化表达,以及成纤维细胞凋亡,了解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探索瘢痕治疗的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全麻下建立兔耳瘢痕模型以及用LY294002进行干预,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A组实验组:浓度为100μmol/L的LY294002;B组空白对照组:未处理的瘢痕组;C组对照组:DMSO组;D阴性对照组:正常兔耳皮肤,A, B, C, D各5只兔子,共120个创面。术后连续外敷LY294002溶液或DMSO溶液21天,外敷剂量为每个创面面积0.5ml。在术后30天,60天,90天采集标本。采用光镜下观察苏木素-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的组织结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下游底物Akt(Ser-473/Thr-308)两个位点磷酸化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染色法观察P-Akt (Ser473)及Thr-308蛋白活化同步活化状态,应用Western blot法对磷酸化Akt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研究,及用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1、成功建立了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并鉴定其胶原的构成:正常组织Ⅰ型胶原约占(25.4±7.13)%,Ⅲ型胶原约占(74.58±7.14)%;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分别为(62.72±8.72)%;Ⅲ型胶原分别约为(35.26±6.80)%,具有差异显著(P<0.05)。2、经过对兔耳远、中、近端生成瘢痕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中、近端生成的瘢痕,发生率及增生厚度都更优于兔耳远端。3、LY294002组的瘢痕生长受到抑制,增生厚度与DMSO组及瘢痕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I-3K/Akt下游底物P-Akt (Thr308)和P-Akt(Ser473)蛋白定主要位于细胞浆内,阳性表达率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兔耳皮肤组织相比兔耳瘢痕中存在P-Akt (Thr308)(50%)和P-Akt (Ser473)(75%)的阳性高表达率,与DMSO组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而使用特异性抑制剂组与瘢痕组相比较组织中P-Akt (Thr308)和P-Akt (Ser47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5、各组兔耳瘢痕组织中Akt, P-Akt (Thr308)及P-Akt (Ser473)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GAPDH在各组瘢痕组织中表达基本一致,总AKT在B、C组中表达基本一致,A、D组表达略低于其余两组(P<0.01)。而P-Akt (S473)的表达A、D组表达弱于B、C组,P-Akt (Thr308)的表达水平较低,其表达趋势与总Akt及P-Akt (Ser473)呈正相关。6、免疫荧光双染色法可见P-Akt (Thr308)、P-Akt (Ser473)主要在胞浆内表达,并同时存在于瘢痕组织中,而LY294002组较瘢痕组呈现低表达。7、光镜下观察TUNEL凋亡染色结果,B组(DMSO组)与C组(正常皮肤组)中可见部分细胞存在散在凋亡(2.38±0.41)%。与B、C组相比A组(LY294002组)凋亡率上升(3.66±0.42)%,视野下可见大量细胞凋亡,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1、在增生性瘢痕中,AKT、P-Akt (Thr308)及P-Akt (Ser473)蛋白呈高表达,其磷酸化位点P-Akt (Thr308)及P-Akt (Ser473)共活化,加入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其表达水平下调。2、在增生性瘢痕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后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加入特异性抑制剂抑制其通路后,凋亡增加。3、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使该信号通路的激活水平上调,该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瘢痕形成的的机制之一。4、LY294002可能通过抑制iJ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增殖,产生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

朱桂英, 蔡景龙, 张捷, 吴晓晴, 贾玉秀[8]2007年在《兔耳解剖结构特点与成功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兔耳不同部位的解剖特点,探讨不同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处理方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为成功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实验动物为25只正常新西兰白兔,切取5只兔耳全层组织,取材部位为兔耳腹侧长轴中线两侧上、中、下6处,总计60份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20只兔40只耳,每只耳各建立直径为8mm 的全层皮肤缺损6个,总计240个皮肤缺损区,随机分为四组:去除软骨膜剥痂组(A 组),去除软骨膜非剥痂组(B 组),保留软骨膜剥痂组(C 组),保留软骨膜非剥痂组(D 组),每组为60个创面,连续观察创面愈合以及瘢痕增生情况3个月,分别于手术后4、8周留取瘢痕组织行病理检查和测量瘢痕增生指数.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正常兔耳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特点不一致;建立兔耳瘢痕模型,应选择在双侧兔耳腹侧内侧缘中、下部位;创伤深度以破坏软骨膜为宜:术后剥痂可促进创面愈合,不利于瘢痕形成与增生。结论:兔耳的解剖特点与成功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有密切关系, 手术部位的选择、创伤的深度、术后的处理影响瘢痕的增生程度.可以成功的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裴金铭[9]2018年在《针刀松解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I及MMP-1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运用皮肤软骨膜全层切除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采用针刀松解术干预,并建立模型组与空白组进行对照,观察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中瘢痕增生指数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变化,验证针刀松解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性,探讨针刀松解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为针刀松解术治疗本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8只4~6个月月龄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对照、均衡的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针刀组,每组6只。空白组无需造模,针刀组和模型组采用皮肤软骨膜全层切除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刀组行针刀松解术治疗,模型组无任何干预。将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设为6个时间点,收集这6个时间点两组的瘢痕标本及空白组的正常皮肤标本,标本采集后将每份标本平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放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留作HE染色,另一份标本液氮冷冻后,置于-80℃冰箱保存留作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6个时间点对瘢痕进行肉眼观察,可见针刀组瘢痕隆起逐渐缩小,表现在高度降低,范围缩小,瘢痕颜色变浅,柔软度和弹性增加,而同一时期的模型组模型未见明显的肉眼变化。2.针刀组与模型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到5周同一时间瘢痕增生指数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瘢痕增生指数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瘢痕增生指数由治疗前的平均3.653下降为第5周1.659,各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瘢痕指数治疗前与治疗后第5周时间内有略微波动,瘢痕增生指数由治疗前的平均3.547变化为治疗后第5周3.699,模型组干预前后瘢痕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3.针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在治疗后呈上升趋势,其治疗前与治疗后第五周相比,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mmp-1表达也呈上升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第五周进行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5周内MMP-1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模型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与同一时间空白组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针刀松解术可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局部软化、变平,调节兔耳增生性瘢痕增生指数以及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2.针刀松解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可能是针刀疗法通过松解,恢复增生性瘢痕局部力学平衡,改善瘢痕局部微循环,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增加,从而促进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从而使瘢痕局部软化、变平。

李昕珊[10]2014年在《人参提取物Rb1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探讨人参提取物中Rbl成分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5只成年普通家兔,雌雄不拘,每只兔耳腹侧中段做2-3处直径约为1cm的圆形缺损(即每只兔子的耳腹侧有5处缺损)。任其自然愈合,待完全上皮化约26天瘢痕形成后,每个瘢痕做不同处理,分别设为空白对照组a,生理盐水注射组b,人参提取物Rbl药物注射组c、d、e,其药物浓度分别为0.2mg/ml,0.4mg/ml,1mg/ml。每处瘢痕注射剂量约为0.3m1,药物注射分每3天1次,共注射3次。于药物注射完毕后的第2周,第4周,第6周取材,每次取5只家兔。取下的瘢痕组织置于无菌、无酶的质量分数为4的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一个月后将瘢痕组织常规切片,并做HE染色,VG染色,显微镜下测量并计算瘢痕指数(HI)、胶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表达和原位杂交方法测胶原Ⅰ型mRNA的表达。应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x)±标准差(s)”的表现形式,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结果:应用人参皂苷的瘢痕与未使用药物的瘢痕比较,确有抑制增生的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HI、胶原面积降低。c,d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e组与c,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浓度药物能够抑制瘢痕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和原位杂交Collagen Ⅰ mRNA的表达,高浓度人参皂苷Rbl干预的Caspase-3增加,胶原Ⅰ型mRNA表达降低。结论:人参提取物Rbl能减少瘢痕组织中胶原的合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过程,从而有效的抑制增生性瘢痕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D]. 刘建波.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2]. 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 周勤生. 新疆医科大学. 2004

[3]. 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实验研究[D]. 杨东运. 第三军医大学. 2006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防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D]. 艾金伟. 湖北医药学院. 2017

[5]. 创伤愈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高富雷, 王丹茹, 张余光. 中国美容医学. 2007

[6]. 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虎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7].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巍敏. 昆明医科大学. 2013

[8]. 兔耳解剖结构特点与成功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实验研究[C]. 朱桂英, 蔡景龙, 张捷, 吴晓晴, 贾玉秀. 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7

[9]. 针刀松解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I及MMP-1表达的影响[D]. 裴金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10]. 人参提取物Rb1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D]. 李昕珊. 桂林医学院. 2014

标签:;  ;  ;  ;  ;  ;  ;  ;  ;  

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