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农民论文

农村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农民论文

农村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农村市场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160(2000)02-0023-04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农村市场是国内最有发展前景的、规模最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当前出口增长受阻以及城市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的局势下,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农村市场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是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但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发展不够平衡。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增长加快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党和国家各项支持农业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特别是1994年以来,农业连年丰收,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农产品价格连续上调,我国农村市场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1926元,约增长14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1997~199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虽有减缓,但由于国家采取了粮食收购保护价等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因此实际上仍呈上升趋势。农民收入增加,必须导致消费增长加快。1996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也由1978年的116元增加到1572元,增长了12.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3%[1],与此相联系,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也超过了城镇居民。1995年和1996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分别比城镇居民高3.7和3.2个百分点[2]。

(二)农村市场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质量逐步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增长,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农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住上,近年来,食品与衣着消费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同时住宅消费支出比重也在下降。在衣、食、住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农民的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比重大幅度上升。据资料统计,1996年与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比较,食品、衣着、居住的消费分别下降了2.54、0.45和3.40个百分点,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的消费分别增加了0.45、1.55和3.06个百分点[1]。与此同时,农民各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出现较快增长,消费质量初步提高。据资料显示,1996年与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比较,彩电、冰箱、洗衣机分别增长了385%、496%和125%[1]。说明农民消费水平得到提高时,农村市场消费结构和内容开始向工业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转移。

(三)农村与城市消费差距较大,不同地区消费水平不平衡

尽管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但总体消费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阶段,与城镇居民相差10~15年左右,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居民消费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不足40%[3]。从全国来看,地区间的消费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西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少部分地区、东部少数地区,仍基本处于温饱型消费水平,主要消费一些生活必需品、基本农业生产资料和少量中小型农机具以及一些中低档耐用消费品。二是中部大部分地区、东部部分地区、西部部分地区,基本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型消费水平。农民对吃、穿、住等生活用品和日用工业品的消费已比较注意质量和时尚,开始消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并开始消费大中型农机具、载重汽车等生产资料。三是东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少部分地区、西部少数地区,已开始进入小康型消费水平。农民除了吃、穿、住、用等生活消费注重档次、时尚、舒适外,已开始消费大屏幕彩电或家庭影院、电话或移动电话、空调、高档摩托车、小汽车等高档商品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等。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温饱型、过渡型、小康型三种消费水平之间的比重大约为3:5:2[3]。

二、我国农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市场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发育程度远远不足,仍处于低级形态,有许多问题、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市场的开拓。

(一)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影响了农村购买力的提高

尽管农民收入有了不同的增长,但收入增长仍显缓慢且波动较大。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为134元,1998年增加为2120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8%,但进入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幅回落,1997年增幅下降为4.6%,1998年又进一步下降为4%[3]。与此相应,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对消费者来说,总是量入为出的,收入是消费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农民购买力的基础是纯收入,即使有购买欲望,没有支付能力,也形不成现实购买力。因而农民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农村购买力的扩大,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农村市场供求结构脱节,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消费空间

农村市场面对的是广大农民,农民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与城市居民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农民群体购买力被低估,他们的消费需求很少得到商家、企业的重视。生产经营者对消费市场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往往把设计开发和销售产品的目光主要盯在城市市场,忽视农村的消费需求特点,农村市场商品与城市相同,很少有特色,不少商品的结构、品种、功能、价格不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大家知道,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相比有明显特征:购买商品一般要求经济实惠、结实耐用,不追求高档次、多功能、享受型的高消费。但很多农民反映,进入农村市场的电器,其说明和包装多用英文,农民看不懂不会用。如有的洗衣机、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功能繁多,价格较高,但对农民来说有些功能根本没有用,既加重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操作难度,很不实用。这种产品结构与农民消费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所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方面企业的产品在城市积压、在农村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农民真正有购买需求的产品却买不到。直接制约了工业品市场销售范围的扩大和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

(三)农村消费环境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

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十分落后,严重制约农村家用电器和农业机械市场的发展。有许多耐用消费品对农村居民来说,既有消费的欲望,又有支付的能力,唯独就是不具备消费的配套条件,使农民的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如农村供水、供电跟不上,交通、通讯等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农业机具、家用电器、电话等商品的购置。交通不便,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卖不出去,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工业品的运输成本,抬高了农村市场的商品售价。因此,缺水、缺电、缺路是保持农业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及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障碍,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

(四)农村流通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实现

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总体上仍停留在短缺经济、自给经济的传统模式上,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妨碍了农村市场的扩张。一是流通组织设置分散,实力单薄,素质不高。传统的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再存在,个体商业已经成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个体商业经营分散,实力不大,素质不高,因而难以促进农村物流、商流的“大进大出”,不能满足农民对现代生产、生活商品的需求,担当不了开拓农村市场“主力军”的使命。二是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和有力的执行机构,流通秩序混乱,农民正当消费权益得不到保护。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商业,在流通规则和执行机构缺位的情况下,其竞争行为不可能规范。于是,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屡禁不止,劣货次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的现象愈演愈烈,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意愿。

三、开拓农村市场的对策

开拓农村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购买力,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开拓农村市场主要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开拓农村市场的首要问题和前提条件是提高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有关分析表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份额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高度正相关。农民的人均实际收入每增长1元,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可增加0.806亿元[1]。可见,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因此,要努力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新渠道,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一,加大农业投入,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我国农村居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保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因素。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一靠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旱涝保收;二靠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三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比重。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产业化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改变以往农民那种只管生产的经营方式,把种、养、加、工、贸、农、经、科、教联成一体,使农民既成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农产品的加工者与销售者,既得到生产上的利润,又得到加工、流通的利润,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第三,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扩大农民的就业门路,增加收入来源。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之所以比中西部地区快,关键是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乡镇企业除了能增加农民收入外,还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应该学习东部地区的经验,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东部地区则应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加强经营管理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效益。

第四,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卖难”矛盾,保证农产品价值顺利实现。一是理顺工农产品比价关系,确保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得到实际好处。二是建立农产品保护价制度,避免农民收入的大起大落。三是尽快在农村培育和发展流通中介组织,以解决农副产品的出售和所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供应及其他服务。

第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慎重出台涉农收费项目文件,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尽快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加快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的立法。加快农村基层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减少靠农民直接养活的各类人员,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二)顺应农村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农村市场的适销商品

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农民消费需求的趋势,工商企业应抓住机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适宜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面向农村市场较有开发潜力的工业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农用生产资料。随着我国农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推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生产资料蕴藏着极大的市场潜力。优质农药、高效化肥、新型良种、储藏保鲜设备、综合加工设备和材料,受到全国各地农村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而且前农村市场这方面的开发程度却很低下。有关企业和商家如果能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特点,研制开发一些能供农民家庭使用的小农机,则农村中生产资料市场活跃程度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是建筑材料。近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住房已开始由楼房式向别墅式转变,需要大量的专门建筑材料。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住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满足农村消费者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形,建材企业若能开发一些适应农村建房要求的建筑材料,特别是预制构件和装饰材料,定能获得很大市场。

三是耐用消费品。目前在城市已得到普及的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除电视机外,农民的户均占有量大多低于城镇居民的50~70个百分点[4]。有些地区的农村消费者并不是买不起,而是市场上难以找到合乎当地消费习惯和条件的商品。生产企业应顺应各地农村居民不同消费习惯和使用条件,生产一些功能实用、操作简单、价格合理的耐用消费品,才能够在农村市场打开局面,扩大销售。如康佳集团,针对一些农村地区电压不稳、信号弱以及农民对功能要求低的情况,研制开发了“福临门”彩电,能适应110~280V电压,接收信号灵敏度比普通彩电高3倍,功能简单,价格自然也低,使康佳彩电在农村市场的销售量迅猛增长,1998年销售收入比1997年增长了35%[5]。

(三)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改革农村流通体制

开拓农村市场,必须搞好农村的商品流通。要尽快构筑起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点线面结合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营销方式并存的、交易成本低且便捷畅通的流通网络。一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经济区域而不是行政区域来组建流通网络,充分发挥小城镇和具有城镇功能的县城在商品流通方面的区域中心和集散地的作用,以适应农民的交换和消费需要,适应农村的流通特点。二是打破流通部门一统天下和部门分离的传统做法,多种所有制形式一起上。应特别重视城乡之间和农工、农商和农工贸之间进行投资参股、以资产为纽带的联合,重视流通领域内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三是积极进行营销方式的创新,大力发展以直供、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制为代表的新营销方式。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市场的消费条件

一是继续发展农村电网,加强用电和消费管理,合理收费;二是兴修水利,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发展自来水供应系统;三是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方便农用车、农用机械使用;四是改善农村通讯条件,提高电视接受质量和覆盖面,发展农村电话网;五是完善农村的服务和维修网络,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改善农村的用水、供电、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售后服务,为农村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农村对工业消费品的消费需求。

[收稿日期]2000-04-13

标签:;  ;  ;  ;  ;  ;  ;  

农村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