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体现_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体现_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论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中论文,新课程论文,教科论文,目标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较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作为在新课程改革中被第一次提出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困难。教科书作为学生的学本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研究教科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体现,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分别制订了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必须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帮助学生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达到“标准”。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在《课标》的要求下,许多出版社编写了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现在经教育部通过并正式在学校使用的教科书中,初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科书使用最为广泛,四川教育出版社、岳麓书局、河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教科书也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标》的要求,并各具特色。高中历史教科书目标经教育部审读通过的共四个版本,即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书局、大象出版社。这些历史教科书很多方面有利于学生“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在处理教科书时须要注意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教科书辅助系统设计精巧,值得琢磨

一般来说.教科书的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帮助学生实现教学内容标准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二是以体现教学方法,辅助实现课程目标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

长期以来,我们由于对课文辅助系统的结构缺乏足够的研究,没有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因此对于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教科书子系统的设置和编写也不够科学和全面。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教科书的辅助系统十分重视,从教科书的编写和一些栏目的设置上,可见各版本教科书都在辅助系统上下了很大工夫。而辅助系统的编写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各版本教科书较传统教科书在辅助系统部分有如下特点:

1.图表质量较高,图片说明性强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生,图表(图画、照片、地图、表格等)直观的形象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易于被他们接受,特别是色彩鲜艳、图像清晰的图片。这些图表是历史教科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运用图表能补充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教科书课文内容,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次新课程各版本教科书基本保证了每一页课文中至少配有一幅图表,而且图表的数量较过去的教科书明显增加,图片质量也大大提高。大量彩色图片运用于教科书,别是反映现代史的彩色照片也配入教科书,使教科书更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接受历史。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九年级下,主要内容是世界现代史,在第18课“梦想成真的时代”一课中的“叩开宇宙大门”标题下,编入了“2003年10月16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走出‘神舟5号’返回舱”的照片,这一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学生所处的时代.距离学生学习该内容的时间并不遥远,而且这一历史事件在新中国发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在此图片之前还专门有一页配了五幅图片,分别是:“加加林”、“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登上月球”、“人类在月球留下的第一个脚印”、“苏联‘和平号’宇宙空间站”、“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几幅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就将人类的航天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个学习的过程不是通过学生阅读抽象的文字表述.而是通过看图、识图完成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且每一幅图都是历史性的代表性时刻的经典照片,直观、形象,也容易帮助学生抓住历史的关键点。学生通过六幅图片,掌握了人类航空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我国近几年来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学习了看图、识图、从图片中获取各方面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也可以摹仿着用图片或其他直观、简单的非文字方式表达的方法。

2.栏目设置丰富.各具特色

过去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设有一些栏目.如“想一想”等,课后还设有练习题。新课程的各版本教科书都在这些栏目的设置上下了很大工夫,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在课前有引文,一般是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课文中有“动脑筋”,即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课后有“练一练”,即选择题,帮助学生学完本课进行自我检测。课后还有“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即根据本课内容编排的探究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栏目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一些方法的学习。比如在“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主要讲的是欧洲启蒙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发展。在课后的“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就设置了这样的活动:“下面两种观点,你更倾向哪一种?请你收集整理材料,准备一场辩论。”两种观点分别为:“科技发明成果比启蒙思想更能推动历史的发展。相对论与原子弹的作用就是一个例子。”“社会思想的力量更大,从启蒙思想对法国革命的影响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两种观点是相对立的,但各有各的道理,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也会产生自己的认识,会对其中某一观点有一定的倾向.学生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要认真研究课文,从课文中寻找有利于本观点的论据,同时在教科书外广泛收集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为辩论提供有力的证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自觉地重新复习该课内容,同时也要运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方法,以及辩论的方法。“自由阅读卡”的内容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其设置的目的是丰富历史知识,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自由阅读。

北师大版教科书根据每一课正文内容的特点和《课标》要求,在课文中设有“想一想”、“议一议”、“查一查”等小栏目,课后设有“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栏目。“每课一得”栏目类似于人教版的“自由阅读卡片”,它由一道问题引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将答案呈现在教科书中,学生在阅读答案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的教科书栏目的设置相对较灵活。它不是在每一课设有固定的栏目,而是根据该课的具体内容编排不同的栏目。比如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中,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主要讲的是近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在课后有三个栏目:“调查访问”、“小议论”、“课外学史”。“调查访问”的具体内容是要调查学生“所在地区的新式教育(如学堂、学校)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由哪些人创办?设在哪里?上哪些新课程?”“小议论”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与调查访问的所得的材料,议一议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主要区别在哪里?”“课外学史”栏目中编排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就职演说中的一段关于北大的教育宗旨的原话。并提出了:“你同意蔡元培的观点吗?与同学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而在下一课,即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课课后设置了“身边的历史”、“历史联想”和“课外学史”三个栏目。“身边的历史”中提出:“侯德榜研制成功的纯碱,又称苏打。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场合要用到苏打吗?”“历史联想”栏目先讲述了詹天佑非常重视铁路标准化的问题,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之后提出了一个让学生联想的问题:“想一想,如果全国铁路和火车没有统一的标准,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这两课的课后栏目不完全相同,但是从具体内容上看,都与该课内容密切相关,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式学习,丰富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课文,还拓展到了课文之外,甚至是身边的生活。这种不固定的栏目设置,给学生新鲜的感觉,有利于对课后栏目产生兴趣,防止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较特殊的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版本的教科书,它们的课文材料用了明显的主副体形式,这种形式与日本和韩国的历史教科书相似。课文主体部分是正文,即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内容,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般设有3-5个子目。在正文的一边有各种栏目,特别是河北版的教科书.用彩色边框将副体的栏目与课文正文明显地区别开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的连贯和对于副体栏目内容的注意。

岳麓书局的高中历史,在每一课后设计了“阅读与思考”或者“解析与探究”,实际上都是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并根据这些材料设计一些思考或探究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思考。

近几年历史中考和高考分别明显表现出了开放性试题和材料解析题被重视的趋势。其实,无论是初中的开放性试题还是高中的材料题,出题目的都是在于考查学生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之上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观察、思考与分析、解答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各版本教科书的栏目设置,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中,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所掌握。

二、内容翔实,知识点表述具体,结论性的表述大大减少

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上看,本次课程改革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文内容翔实,知识点的表述较为具体,结论性的表述大大减少,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课文内容表述准确、具体,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点的完整把握

新课程各版本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的编写比较翔实,知识点的体现也十分具体。但是这里所说的翔实,并不是把课文编写得很繁琐。为改变过去历史大纲中“难、繁、偏、旧”的现象,《标准》不过分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它大量简化知识点,将知识点具体化,降低理论深度,减少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史实、大量历史人物事迹,将历史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根据《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教科书较过去的历史教科书删减了大量的内容,选编的都是重要的历史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的内容。教科书应把握住《课标》的知识点,并把知识点阐述清楚,以便于学生理解。各版本教科书对《标准》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清晰的叙述,但并不是只要相关的就全部编入教科书,而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和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的内容,编写的较为具体;而虽然相关,但是并不重要的内容,各套新课程教科书都进行了大胆的舍弃。目的是将学习内容精简,突出学习重点,以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和发展。

2.课文结论性表述明显减少.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

历史是客观的,而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是主观的,人们的看法不会全部一致,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会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历史教科书中出现过多定性的结论性的语言,未必是科学和合理的。

过去的历史教科书在学完一段知识后,往往在最后设一段总结,一般是定性的对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意义、影响的评价。然而学生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个人的特点不同,形成的认识也会有差异,因此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并不一定与教科书编写者的认识完全一致。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发展.因此将结论编写进教科书的作法显然已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各家出版社在编写教科书时都较好地注意了这一点。在编写教科书内容时,尽量不出现大量结论性的表述,而是通过在课文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重要的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认识。

比如北师大版《历史》在讲到“‘冷战’与‘热战’”一课时,课文首先介绍了“冷战”的背景,后又编入了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因《课标》没作要求,所以以小字呈现),这是“冷战”的序幕。在此之后课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杜鲁门主义,并小字介绍了作为冷战重要策略的马歇尔计划。冷战形成了两极对峙的局面,为将该局面简要地向学生交代清楚,课文编写了“北约”和“华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经过,在这一部分还配有北约与华约对峙的形势地图,并用不同颜色注明北约成员国和华约成员国,以及“查一查:查找资料,举出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具体事例。”在这一部分还有一幅苏联冷战的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画面上一支美国的炮弹正在被伪装成一只衔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为帮助学生对“冷战”有更深入的认识,在课文最后一部分加编了一目,即“局部‘热战’”,以小字方式呈现,主要介绍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期间的局部战争情况,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课文没有对冷战的性质、意义、影响等做定性的表述,但是教科书的内容中提供的信息完整而充分,学生可以通过“查一查”和课文内容了解到冷战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出冷战给世界发展形成的影响,形成对冷战的认识。

三、活动课设计新颖活泼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和活动的展开。在课程标准中每一主题也设有教学活动建议,因此特别是在初中的大多数版本的教科书中设有活动课。各版本活动课的名称不同,比如有的叫“活动探究”,有的叫“学习与探究”等,但其实质是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过程、运用方法,形成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将活动专门设计成一节课,这是以往教科书没有的,它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也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途径。

活动课设计的思路比较开阔,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设计活动课“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通过模拟为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召开新闻发布会等采访活动,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同时还要了解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人物访谈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历史课的学习范围不仅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与身边常接触的事物更加贴近了,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了。

有的活动课适合于某一历史知识内容.而有的活动课适合于一类历史知识内容。比如“漫画历史”也是设计十分新颖的活动课。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也是表示历史信息的一种方式,通过“漫画”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强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将已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漫画表现出来,有利于巩固已学历史知识,加深理解。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宣传漫画,可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考。漫画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通过这节活动课,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同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从漫画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会掌握用漫画等形式表达历史信息的方法。

一般教科书在活动课中都会对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使活动课更容易操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活动课的设置要有可行性,应与历史课内容紧密相关,要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完成。活动课是容易受到学生喜欢的形式,不能将它形式化,而应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活动课中能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新课程各版本历史教科书的这些编写特点较过去的教科书有了很大的改进,从不同程度和角度重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的使用以及方法的掌握,比较有利于“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对关注历史三维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帮助学生达到“过程与方法”这个新的目标。

标签:;  ;  

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体现_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