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_银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_银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银行业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今金融并购的特点分析

目前所发生的并购依据发生地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发达国家的金融并购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并购。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银行并购多是强强联合,其特点为:(1)混业经营,优势互补。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这使新成立的花旗集团的整体竞争能力大大提高,给其他同业经营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银行并购伴随着削减分支机构与裁员。这样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同时,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出现,传统的以增加网点为主的竞争模式变得不再重要,削减分支机构和裁员也是合并后大银行着眼未来的战略调整。(3)在全球范围内力争扩大市场份额。发达国家的银行巨头为了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攫取更多的利润,纷纷斥资并购国外银行。

发展中国家的并购多是强弱联手或弱者的结合,其特点为:(1)通过扩大规模,抵御和防范金融风险。(2)巩固原有市场份额,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由于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外资银行可以更加自由地进入本国市场,依靠其强大的资金实力、管理优势等与本国银行展开竞争,处于劣势的本国银行为了不丧失原有市场份额,维持生存,必须依靠并购来扩大规模。(3)并购同时伴随着银行自身的体制变革。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往往在经营管理上有着巨大的弊端,通过并购,改善银行的产权结构,提高银行的透明度与市场化程度,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发展中国家银行的竞争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并购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与自由化的浪潮。只不过强者与弱者的地位不同导致了它们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但大的战略是相同的。并购不能解决银行的所有问题,但确实能促进银行很多问题的解决。

二、中国银行业实行并购的理论分析与现实分析

要分析并购对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国际来看,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冲击,金融全球化、电子化和自由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成为融资主渠道。从国内来看,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产业尚不发达,传统产业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正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有大量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与民营经济崛起。以上背景指明了我国银行业并购所需阐明的理论问题。

1.并购与产权。产权是法律规定的对某一资源的所有及其使用方式,它具有排他性与独占性。现代经济学认为,通过明晰产权,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交易行为,减少外部性,提高效率。而我国现有的银行体系,特别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虚置,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导致了责、权、利不分,经营效率低下。通过并购,打破这种单一的产权格局,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无疑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弊端。

2.并购与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我国以往的制度变迁更多地是依赖于政府的强制性推动。依靠外部强制性力量的推动,固然可在短期内实现制度调整,使其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比较,它缺乏一种内在的和谐性与稳定性。通过市场自发的并购行为,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利益主体发生改变,真正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身经营的出发点,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使银行改革更加平稳、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减缓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带来的冲击与阻力。

同时,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也即制度的变迁既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进入恶性循环。在传统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于靠在国家身上找饭吃,依靠国家的信誉维持自身的生存。如果不引进诱致性的因素,单纯地依靠国家强制性的力量推动银行的改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单一,政企不分,很可能使改革措施不能起到应有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只有引入市场自发性的变革力量,才能使银行现有弊病得以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而这一自发性的变革力量,莫过于市场自发的并购。

3.并购与跨国竞争战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要求商业银行也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重组。但在现实中,要想进入另一国的金融市场,常常不得不面对重重的壁垒,这其中既有东道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金融安全而设置的壁垒,又有进入某一市场而面临的进人壁垒。并购往往是突破这些壁垒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并购方绕过有关法令法规的限制,迅速快捷地占领国外市场,同时避免了一部分风险。我国即将加入WTO,金融业开放的程度必须会越来越高,银行业面临着国外同行并购冲击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对于我国银行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首先,我们可以吸引外资,增加银行的资金实力,化解金融风险。其次,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实施并购。另外,国内银行业也必须具有危机感,认识到并购是势在必行。应当尽早采取行动,收购有价值的目标,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4.并购与国内经济。金融业对一国经济影响极大,它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高效增长。但就我国国情来看,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量贷款投放给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大量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却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与实力的限制,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有限。股市融资也只能使很少的一部分民营或高科技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同时,由于体制弊端,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就必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体系。而并购重组正是迅速实现这一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为快捷、有效的措施。

三、我国银行业并购的思路

1.以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并购,迎接混业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原则,这与我国监管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普遍缺乏信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但混业经营是金融的大势所趋,我国银行业必须未雨绸缪。一方面加强自身监管,完善经营机制;另一方面应积极为混业经营做好准备,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法》并未限制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不得混业经营,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海外并购,努力拓展国际业务中的混业成分,为将来国内业务的混业经营积累经验。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收购英国西敏银行所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一例。另外一个很好的并购模式,就是“光大模式”。这也是抢占未来制高点的一个有效模式。国内有关监管部门,也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渐放宽混业并购的限制,先允许间接混业,后允许直接混业;先放开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混业并购,再放开银行业与证券业的混业并购。

2.股份制银行可以通过并购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身实力,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应通过并购适当收缩规模,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以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过多地依赖粗放式的网点扩张来扩大市场份额,这样做的负作用是明显的,即成本很大,收益却很小。通过适当的规模收缩,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达到最佳规模效益。同时可利用转让资产所得资金来弥补资本金的不足,改善银行资本结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另外,这也使急需拓展业务的各股份制银行获得了发展良机。对国内银行业而言,这一进一退可谓“双赢”,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3.制定银行并购规范,为我国银行并购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股份制银行之间、股份制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互相并购合法、自由、公平、顺利地进行。运用市场的力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助于银行业的产权改革,同时也可提升人们对我国银行的信任度,这些也都最终有利于银行的上市。

4.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企业参股,但是仍应积极推动银企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不仅企业可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而且也使银行获得了稳定的客户与业务,可以缓解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介入带来的业务竞争压力。另外,通过法人参股银行,也可促进银行股权多元化,增强银行实力。事实证明,产融结合是抵抗外来冲击的有效手段。但是,这一手段的运用必须防止前车之鉴,不能再走韩国、日本的老路。

5.适当允许与引导国外银行在国内进行并购与参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允许和引导国外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银行业的并购与改组,可以有效吸引外资,弥补国内银行资本金不足,而且也能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机制。这些都有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通过规定外资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银行的持股限额,有利于吸引外资投放于西部大开发,收购国内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化解国内的金融风险。

四、并购的风险防范

并购活动常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构成了并购风险,诸如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等。如何妥善地化解这些风险,不仅对并购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一国的金融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

1.从参与并购的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自律,同时必须在并购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高素质团队的合理运作,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2.中央银行必须加强对并购活动的监管。成立专门的并购委员会,制定并购政策与规则,对并购进行规范与审批。

3.政府不宜过多地干预银行并购,而应当积极地支持并购的顺利进行,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科学性。

4.加快配套措施改革。具体包括: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框架,以及充分发展相关的中介机构。

标签:;  ;  ;  ;  ;  ;  ;  

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