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料室工作研究论文主题分析(1984—1993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料室论文,高校论文,主题论文,论文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系资料室是学校文献情报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高校资料工作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势头旺盛,学者们多角度分析论述和研究探讨资料工作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通过查阅《全国报刊索引》、《图书馆学文摘》、《全国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报总目录》以及有关论文集,减去重复数字统计得出:1984—1993年发表了高校资料工作研究论文共401篇。这些论文论及资料室工作的方方面面,概述起来可分9个主题,详见下表。
高校资料工作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表
1984—1988年1989—1993年
论文百分
主 题
论文
百分比 论文百分比数 比
数 (%) 数 (%) 小计 (%)
多资料室整体建设
2921.1751 19.32 80 19.95
题
具体资料室建设139.49 26 9.85 39 9.73
情报服务 1813.1443 16.29 61 15.21
性质、任务、职能 2115.3335 13.26 56 13.97
单
资料工作网络化1611.6730 11.36 46 11.47
资料室改革1510.9522 8.33 37 9.23
主
科学管理 6 4.38 20 7.57 26 6.48
资料队伍建设 7 5.11 16 6.06 23 5.74
题
书刊资料建设 118.03 12 4.55 23 5.73
其他
1 0.73 9 3.41 10 2.49
合计
137
100 264100
401100
从上表看出,论文涉及资料工作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单主题研究,往往也要涉及几个方面。所以,表中的主题分类主要是侧重点的主题,而不是论文的绝对主题。多主题的整体建设的研究论文数量最多,并始终是资料工作者热衷探讨的课题。关于具体资料室建设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外语、中文、马列主义等文科资料室的研讨,而研究理工科的较少。单主题研究中,情报服务研究位居各主题之首,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情报服务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依次是资料室的性质、任务、职能,资料工作网络化建设。这些主题和资料室的科学管理等,在实质上都是资料室改革这一主题的多个侧面,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与此相反,研讨得较少的主题有:书刊资料建设,资料队伍建设。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应用方面的论文,可谓廖廖无几,应引起重视和加强。
1.资料室的情报服务
学者们从信息社会发展、新技术革命挑战、市场经济运作、教育体制改革、资料工作自身变革等多方面,探讨强化情报职能、开展情报服务的必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情报职能的内涵,有文较全面地概括为:“搜集职能、整序职能、检索职能、咨询解答职能、活化职能和传播职能[1]。”许多学者认为:强化情报职能,文献收集是基础、情报服务是目的、情报研究是重点、情报意识是关键。因此,情报职能是否充分发挥,可从情报服务质量高低来衡量;而开展各项情报服务工作,又强化了情报职能,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从论文看出,有相当数量的资料室转变了观念和职能,开展了情报服务,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情报服务的层次还较浅,有待深入,大部分停留在二次文献服务上,深层次的三次文献、跟踪定题等服务开展得极少;二是情报服务方法还显得单一,服务途径虽然较多,但全面运用的很少;三是情报服务有断层,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四是情报服务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调查不细致,统计不周全,用户的情报需要求不清晰,减低了情报服务的针对率。有其客观原因:经费紧张、情报资料不足、工作人员较少、技术设备落后等;也有其主观原因:重视程度不够、人员素质偏低等。由此可见,要全面完成由传递一次文献服务转变为开展二、三次文献情报服务的工作重点转移,改善以上不足是关键,也是当务之急。已有学者把系统论、信息论等运用于情报工作中,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为情报服务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资料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能
关于资料室的性质,有人概括为:“系资料室具有服务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参谋性与助手性[2]。”但并不全面,还有专业性等。由于资料室模式不同,加上资料工作不断发展等,在讨论上很难取得一致的看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资料室为系教学科研服务,担负着繁重的任务,有文概括为五个方面:“专业书刊服务工作、情报资料工作、报导及推广工作、协助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建立现代服务条件[3]。”资料室处在不同阶段,其任务的侧重点就不一样。前期,重视藏书建设和一次文献服务;后期,注重二次文献服务;当前,把情报资料研究和各项情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人们对资料室职能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形成以教育职能为首的“教育说”,接着推出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二者并重、相辅相成的“并重说”,后来有人主张“情报职能应放在高校资料室工作的首要地位,而寓教育职能于情报职能的全过程中的‘情报说’[4]。”由此可见,资料室的主要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资料工作的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的。
3.资料工作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建设是当前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得出了多种结论。有的主张资料室合并,有的认为资料室独立好;有建议资料室归并图书馆,还有提倡图书情报资料一体化等等。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资料室既独立又相互协调合作联成网络。关于网络化方式研究,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校内网络化,包括:资料室与图书馆联网,资料室间联网;二是校外网络化,包括:系统内相同专业资料室间联网,地区性同一学科资料室间联网,资料室与科研机构情报室联网。各种联网实现后,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网络化体系,推动“图书情报资料一体化”进程。目前,网络化建设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即使具体实施了,也是小规模有线无网型或网络松散型的,多数只是描绘蓝图而已,这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应用研究,采取得力举措,开展具体工作,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不断完善理论,并使蓝图变为现实。
4.资料室改革
近年来,探讨资料室改革的论文颇多,涉及的面较广,着重于三个方面:领导、机构体制改革,管理改革,业务改革。前者讨论最为激烈。领导体制改革模式:(1)归属系全面领导;(2)完全归属校图书馆领导;(3)归属校图书情报资料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这三种体制各有利弊,比较而言,第三种体制在校方真正下放权力的前提下是比较理想的。机构体制改革模式有:(1)保持原有独立性,建立网络化体系;(2)实行优化组合,成立学科资料中心。谁优谁劣,要看具体实际情况和不同领导体制下的综合效益而定。管理改革,一是要改变资料人员“吃大锅饭”的旧习惯,实行定岗、定职、定责、定量、评估、考核、奖惩等系列制度。二是要健全、严格读者借阅制度并实行对社会开放服务。业务改革的内容更广泛,主要是围绕情报服务工作进行各项改革,旨在加强情报职能。总之,改革涉及资料室工作的各方面,其目的是要使资料室由管理型向情报型转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由分散型向网络型发展。但是,存在着改革呼声高远、改革行动缓慢的问题,今后应避免。
5.资料室科学管理
前期,科学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研究极少。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现代管理方法手段逐步应用,使得资料室管理及其研究有了较快发展。学者们较多地研讨了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建议和措施。但有一点应引起注意和重视,自动化管理研究是薄弱环节,却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应该不容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是迫在眉睫。可喜的是已有学者尝试使用微机从事资料工作,虽然成果不多,但毕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6.资料工作者队伍建设
学者们普遍认为资料人员配备不合理,表现在:缺编严重、年龄偏高、学历较低、高职很少等。针对现状,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采取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高职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吸收大学毕业生;提高工作待遇,稳定现有队伍;制订进修计划,培训现职人员等。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质、完备的能力结构、较强的情报意识、全面的知识结构、娴熟的业务技能的人,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情报信息服务,使资料工作研究水平上升一个新高度。
7.书刊资料建设
学者们研究的共识是“专”,指收藏以本专业图书报刊资料为主,突出专业性。也有人指出藏书还要:精、新、稳、快。对文献收藏范围的研究认识不一致。关于收藏重点,有主张内部资料为主、有主张期刊为主。对“小而全”、“大而全”、“少而精”的讨论,多数学者赞同求精不求多、精而不滥的“少而精”模式。对藏书结构和规模研讨较少、较笼统,需要加强。
综观上述得知,近10年的高校资料室工作及其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定性描述过多,定量化研究不足,理论研究薄弱,经验总结偏多。迫切需要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在变革,出现了高校间、校企间、系企间的联合办学和学校分设学院等新模式,由此,可能会出现多种形式的联合资料室和学院分馆。随着学院和学系的办学自主权的日益增大,还有可能出现自主型分馆和自主型资料室等更新的模式。因此,资料工作研究不仅要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要有预测性,使资料室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