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宏观调控论文,中国论文,体系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发达的市场经济就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必须遵循下述三个原则:1、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不断完善、改进社会经济环境,消除市场机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2、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确立切实可行的操作原则;3、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必须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做文章。

发达的市场经济就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一点不仅为战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也为15年来我国改革的实践所证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并不矛盾,二者是可以相铺相成、相得益彰的。

1、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指导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走出“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误区。例如,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过热”问题,就不能简单地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手段一味压缩的老办法,而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把治理的重点放在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有效而又严格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把调控的重点放在建立和健全市场主体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并通过分税制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同样,还应将调控的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点上。为此,我们必须利用价值规律、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转化原则(或称利润率均等化原则),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体系,以保证人力、财力、物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在这方面,宏观调控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

2、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但是究其本质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市场经济运行本身的调控;二是对市场经济运行与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关系的调控。前者我们已作了初步论述,后者即对市场经济运行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二是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三是人口增长的控制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是经济法规的建立和运用。为了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就必须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中界定和强化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这应成为政府职能转换的重要内容。同样,为了完善基础设施,我们通过分税机制不但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配关系,还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人事权,从而克服近几年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政府大办赚钱的加工业,中央办基础设施、材料工业的弊端。这已是近几年来助长某些部门经济过热和宏观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为了完善基础设施,中央政府除了制定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外,应集中财力,对跨区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集中必要的财力制定长远规划,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为振兴这些地区的经济,有计划地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中的差距,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产生的某些消极的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也绝不能把市场机制的作用看作是万能的。可以说,单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左”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盲目追求所谓的公平,从而牺牲了效率,从而窒息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过程中,在建立市场主体的利益激励机制过程中,在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历史形成的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不能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走共同富裕之路对立起来。要把建立市场主体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建立和健全社会和保险体系,将上述二者结合起来。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中国的基本国情中,有三个人所共知的不平衡性:一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是东西部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这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三个不平衡的背后隐藏着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三个基本矛盾。

1、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分布不平衡性的双重制约,如何正确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简单地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有赖于西部地区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经济振兴;而西部地区的资源大规模开发和经济振兴,又有赖于东部地区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有赖于建设资金的积累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由我国民族分布的基本状况决定,能否正确处理和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不单纯是一个调整生产力布局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否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以及实现民族大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问题。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为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加速建设资金的积累,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东、中、西部地区关系的问题上,我们提出一整套适应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相结合的区域开发构想。一方面国家十分重视中部、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国家又把投资的重点放在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此加速资金积累,为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东西部关系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此如果处理不当,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其必然带来一系列新磨擦和不稳定因素。而要正确解决这一矛盾,按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一套传统作法,一味靠国家投资,单靠输血不行。同样,放弃中央统一的宏观调控,单靠市场机制自发的起作用,也不行。这就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3、我们在正确认识市场运行机制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依据运用价值规律,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就可以减少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盲目性,减少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大的振荡。像解决北煤南运这样的宏观经济问题,像解决南水北调这样的宏观经济问题,像解决贯通第二亚欧大陆桥这样的宏观经济问题,单靠市场机制自发的起作用是不行的,这就得靠国家的宏观调控。但是,具体调控手段的运用,具体调控措施的实施,具体调控项目的管理,又不能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而不能靠长官意志。

4、单靠市场机制自发的起作用,我们也不能稳妥地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这一基本矛盾,即解决中国工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市场取向改革的要求,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索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究其本质包括两条:

一是通过了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和逐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管理,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二是加强和改善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这种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党和政府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运用各种产业政策,引导和协调产业和企业的关系。其二是逐步学会和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三是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治理,加强对农业发展环境的治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

5、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过程中,无论是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协调经济的发展,还是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控经济,都离不开国家的财力作保障。为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妥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一要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二要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三要适当地集中国家财力。

6、价格是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而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就要逐步放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管的大多数产品的价格。在逐步放开价格的过程中,就有一个调控力度问题。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经验表明:我们在逐步放开价格的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出现东欧及独联体国家出现的各种混乱,就在于我们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适度的把握了利用价格杠杆调控经济的力度。

7、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时常面临着一个尖锐的问题,即经济发展和结构协调的问题。从长远观点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保持经济结构大体上合理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在把握宏观调控力度时,既要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保证中国的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的台阶,又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经济结构的大体均衡。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出发,对处在世界经济格局剧烈变动中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宏观调控的重点应放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保持经济增长的一定的势头,与此同时,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8、我们要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对经济流量的调整转到对经济存量的调整方面来。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看,一方面,我们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存量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力还有限,每年投入的经济流量规模不可能很大。因此,调整经济存量,盘活资金,以优化结构,将是宏观调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把投资的重点放在现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上,逐步走以内涵性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更重要的是,通过理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关系,使产权市场化,从而形成一种资金在不同部门、不同地位在市场机制作用自由流动的运行机制,以达到通过调整经济存量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9、为了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必须通过分税制,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并在此基础上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这一切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还必须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

在经济转轨时期,我们始终面临着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搞活企业和加强宏观调控的矛盾;一是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运用和经济手段运用之间的矛盾。

对于解决前一对矛盾,应该说我们改革的思路是清晰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不能说已经走出“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误区。其根子在于转轨时期企业行为的双重化和政府行为市场化倾向。一方面,在市场取向改革中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管理目标。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关系不清,又没有完全割断国有企业和政府的脐带,国有企业仍只负盈不负亏,企业只有利益激励机制,而没有相适应的利益约束机制。由于双重体制下企业行为的扭曲,所以出现企业行为短期化,以及由于企业利益刚性而引发的消费基金膨胀,从而企业并不能灵活地按着国家宏观控制的信息运行。没有比较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宏观调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如上所说,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宏观调控为企业自主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一是通过宏观调控运用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规范企业的行为。也就是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有利于搞活企业。要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理顺产权关系,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一句话,改革的总体思路应是,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此,必须严格执行政企分开的原则,国家对国有企业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的债务负有限责任。在此基础,转换政府职能,遏制在市场导向改革中政府部门利益的冲动,规范政府的行为。而这一切的关键则在于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党和政府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应是改革的应有之意,这种领导反映在宏观调控中则表现为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所以,在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简单的反对或否定运用行政管理手段,而是从中国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如何运用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保证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起基础性作用。从多年市场取向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看,解决宏观调控中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之间矛盾的关键,是规范政府的利益行为。政府应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体,而不是市场经济运行本身的主体;政府要运用市场机制调控经济,但政府的行为本身则不能市场化。除了代表社会整体的利益之外,政府部门不应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旧体制的惯性,双轨制下形成的政府行为的扭曲,则成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大难点。要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改变有些政府部门随意干涉企业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的弊端,就要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为此,必然要触动某些部门的经济利益。15年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换、政府廉政建设等方面则存在大量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在经济转轨时期则面临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为避免出现大的社会震荡,保证经济体制的顺利转轨过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另一方面,经济体制转轨本身就包括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改革,管理观的更新,管理职能的转换,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经济转轨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  ;  ;  ;  ;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