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早期稽留流产的绒毛染色体特点分析论文_王银辉

410001

【摘 要】目的对早期稽留流产中有胎芽和无胎芽两种绒毛染色体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对早期流产进行清宫术+胚胎绒毛染色体检查患者28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B超情况将其分为空囊组和胚芽组,包括IVF/ICSI妊娠(ART)和自然人身(NC)两种不同来源,对两组一般状况以及染色体核型的组成差异进行对比。结果 本次28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测,有134例染色体异常,占比为47.86%;其中96例非整倍体,占比34.29%;11例三倍体,占比为3.93%;9例结构体异常,占比3.21%。胎芽组非整倍体率较空囊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绒毛染色体异常与胎芽流产存在紧密联系,但是无胎芽不是主要因素,ART妊娠不会提高孕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

【关键词】绒毛染色体;早期稽流产;染色体核型分析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率在15%左右,引发流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较为常见一种[1],占比大约是50%-60%之间。临床研究工作人员,将无胎芽和胎芽视为同一概念进行讨论。现阶段,有关两者染色体异常率结论存在差异,尤其是国内关于两者的报道少之又少。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早期稽留产的绒毛染色体特点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对早期流产进行清宫术+胚胎绒毛染色体检查患者28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B超情况将其分为空囊组和胚芽组,胚芽组180例,空囊组100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胚芽组:不管是自然妊娠还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妊娠,胚胎超过5mm,有胎心或者无胎心后均消失。截止到目前为止,空囊组仍无统一标准,自然妊娠因为个体排卵、差异以及着床时间不准确,诊断标准:任意一次B超孕囊平均直径超过25mm而且无胚芽和心管直径或搏动在25mm以下,但是每周生长超过75%,;IVF/ICSI胚胎移植后着床时间固定,胚胎移植4周依旧无点状胎芽或者胎芽,1周后经过复查无胎芽。

1.2.2 采集标本和绒毛细胞培养

在进行手术之前,向患者介绍疾病病情,并让患者签署知情研究协议书。清宫术期间,采用无菌负压吸引管留取25mg绒毛组织,并将其置于生理盐水中浸泡,及早将其送入至实验室中,采用多重探针连接扩增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一般情况以及染色体核型的组成差异进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数据的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分别是t和x2,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表示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基本状况

本次研究280例患者均成功清宫并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查164例NC,113例IVF/ICSI妊娠,女方年龄处于23-43岁之间,均值(31.54±5.15)岁,孕次在2-7次之间,产次在0-3次之间,早期自然流产字数在1-4次之间。胎芽组与空囊组分别是180例和100例,在平均年龄方面,胎芽组较空囊组高出1岁左右,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在复方性流产史、IVF/ICSI和NC方面,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果如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状况对比表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本次28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测,其中有134例染色体异常,占比为47.86%。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染色体异常率不断提高,例如20-24岁流产率大约是10%,40-44岁流产率将提升至51%。有些研究资料则表示,女性年龄每提升1岁,其非整倍体率提高大约10%。在女方年龄方面,胚芽组较空囊组更高,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由此可见,胚芽组染色体异常率与年龄呈正比。根据发育生物学理论,有关专家认为染色体异常率与胎儿发育存在直接关系[2]。

近些年来,随着各项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基因印记与自然流产存在紧密联系,基于此,有关人员进行了研究,其依据胎芽状况将早期稽留产分为空囊型、发育偏慢以及发育正常三组,其中5-mC含量最低的是空囊型,与胎芽流产存在显著差异。所以,空孕囊的发生可能与DNA甲基化异常存在联系,基因印记失衡使得胚胎早期生长受到制约[3]。

所有45,X和大约90%可存活三体源于胎芽组,同时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胎芽大小与核型有关,对于较大的胎芽来讲,其存在较强的发育潜能的21-三体、单体等。有关人员认为每条染色体携带的转录水平与基因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非整倍体的发育潜能与重复以及缺失染色体片段有关。例如21、18、13或性染色体均携带较少的基因,而且大部分属于可存活性畸形病变,对胎儿器官发育造成了应影响。而22、20以及16号染色体,尽管其携带较少的基因,但是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重复或者缺失一条属于致死性畸形病变[4]。在异常核型中,三倍体占据7.5%,三倍体Ⅰ型属于一个父源性染色体组和两个母源性染色体组,临床表现以胎儿极度发育不全为主;三倍体Ⅱ型是由一个母源性染色体组和两个父源性染色体组成,临床表现以胎儿头臀长度与孕周相符为主。以表观遗传学理论为依据,三倍体Ⅰ型和无胎芽流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该表型主要机制是母系基因高表达。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本次28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测,有134例染色体异常,占比为47.86%;其中96例非整倍体,占比34.29%;11例三倍体,占比为3.93%;9例结构体异常,占比3.21%。胎芽组非整倍体率较空囊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总而言之,造成胎芽流产的主要因素是非整倍体,其中45,X以及可存活三体大部分源于胚芽组。此外,染色体异常可能不是引发空孕囊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黄存,潘维君. 不同年龄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特点观察[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6,22(4):102-104.

[2]吴爱华,勾晨雨,黎璞,等. 不同类型早期稽留流产中的甲基化异常探讨[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5):342-345.

[3]覃运荣,陈晓,邓国生,等. 绒毛染色体检测在稽留流产原因探讨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9):4025-4026.

[4]张丽,谢岚,谢红敏.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78例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2):1467-1468.

论文作者:王银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  ;  ;  ;  ;  ;  ;  ;  

不同类型早期稽留流产的绒毛染色体特点分析论文_王银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