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邻国论文,边境论文,中国论文,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在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概念、形式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可能性、现实性及其现状特征等问题。

关键词 毗邻国家 边境地区 经济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50年代初期,毗邻国家相互协调,相互合作,通过采取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促进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务在相邻国家之间的移动,发展区域经济,导致经济一体化的兴起。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历经近半个世纪之久,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世界各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看法。学者门把经济一体化或作为目标、手段、过程、或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述。本文侧重探讨中国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问题。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形成

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认为,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种种措施;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差别的消失。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是分工,其本质属性是在市场上供应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等的充分流动性与无差别待遇;认为按国际分工的要求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是一般的经济一体化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而不能只把不同国家加入一个区域集团看作是经济一体化。

还有的西方学者把通过组织机构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称为制度性一体化,把通过非组织机构形式即由正常市场交换建立的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称为非制度性经济一体化。

中国一些学者则把经济一体化视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手段,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参与国相互取消贸易障碍,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与协作以促进参与国间的经济发展。

总之,对经济一体化可有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泛指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开放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指狭义的经济一体化,它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组成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或通过某些政府协定,制定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消除其间的贸易障碍,实现区域内各国的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互惠。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从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1.2.1 优惠贸易安排 这是市场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间通过协定等方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规定其特别的优惠关税。

1.2.2 单一商品的经济一体化 把某一特定工业部门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管理机构控制之下。例如,欧洲煤钢共同体、美加汽车产品协定等。

1.2.3 自由贸易区 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障碍,实现贸易自由化,各成员国享有自决权。例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墨边境自由贸易区等。

1.2.4 关税同盟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完全取消关税等贸易壁垒,在各成员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例如,东非共同市场。关税同盟类似于自由贸易区,前者与后者不同的是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共同关税,实行统一对外贸易政策。

1.2.5 共同市场 在成员国不仅消除贸易障碍,实行贸易自由化,而且还允许技术、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并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最典型的例子。

1.2.6 经济同盟 各成员国间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移动,建立对外共同关税制度,要求各成员国制定和实行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与社会政策,通过实行统一的经贸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并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1.2.7 政治同盟或完全经济一体化 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也是其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区域内各国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一体化中央当局不仅统制货币与财政政策,而且还有一个中央议会,它拥有一个国家政府的全部权力。

2 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可能性与现实性

2.1 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鲍里斯·塞泽尔基所著《南南合作的挑战》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式,比较符合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际情况,因此可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鲍氏理论模式的思想包括如下要点:(1)把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一种发展战略;(2)它不限于市场的统一;(3)认为生产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其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领域;(4)通过区域工业化来加强相互依存性;(5)强调有效的政府干预;(6)把经济一体化看作是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这些思想为我们探讨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提供了参考的框架。

2.2 可能性

2.2.1 中国同邻国建立和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使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如果中国同某个周边邻国关系紧张,出现纠纷或对立,甚至两国边境地区发生军事冲突,也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经济交往,更谈不上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2.2.2 中国与邻国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与政策使其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异很大的国家,由于区位条件和已有基础的巨大差异,各地区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都发展起来。内陆边境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为促进其经济发展,我国实施了沿边对外开放战略,使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与交往。继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后,与我国毗邻的周边国家也先后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因而使中国与邻国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所以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可能。

2.2.3 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使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得以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使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孤立封闭的经济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无法生存和发展,要求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民族经济突破民族界限和区域界限,同时作为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有机组成部分,只能不断加强和密切其间的经济交往与联系,进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与配置,因此有可能使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得以发展。

2.3 现实性

2.3.1 中国与邻国接壤毗邻的地缘经济关系的存在,使其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内陆边界线长约22800公里,自东北鸭绿江口起至北部湾北仑河河口,边界线内侧几乎环抱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九个边境省(区),其总面积约为59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61.6%,人口约为2.4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边界线外侧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15个国家接壤。中国与邻国之间依边界线而形成的带状国际边境地区,处在国家间连接地带。中国与邻国间对商品与劳务的需求差异的地缘经济关系,集中地反映在边境带状区域上,同时,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在地理区位接近的国际边境地区的特殊表现形式。

2.3.2 中国与邻国存在着结构性互补使其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更具有现实性。中国与邻国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因而与邻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互补性。在我国沿边地区,依靠内地和沿海的支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即由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发展到矿业和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以及商贸业、旅游业、运输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此外,在一些边境口岸城市还建成一批边境经济合作区、大力发展加工工业。这样,初步改变了沿边地区传统落后的面貌。与一些邻国相比,我国沿边地区在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轻工业等加工工业,以及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均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例如,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互补性表现为,前者具有轻工产品、食品、纺织品以及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后者则具有资源、重工业制成品、海产品优势,但劳动力短缺。中俄边境贸易中中方出口食品、服装等日用消费品,进口木材、水泥、化肥、机械及钢材等商品。再如,云南毗邻的缅甸、老挝和越南三国,具有土地、矿产和生物资源优势。云南通过边境贸易进口所需原料资源,而出口轻工、纺织、机械商品。总之,中国与邻国经济上互补性的存在,而使其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现实性。

2.3.3 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水路相通、公路相连、铁路相接,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口岸、通道、港口、桥梁、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中国与邻国的边界线上,已设置数十个国家一类或二类中外对开的铁路、公路和水运边境口岸以及夏航冬车的特种形式的口岸。中方边境口岸主要有:丹东、集安、临江、南坪、三合、开山屯、古城里、图们、沙索子、珲春、东宁、绥芬河、密山、虎林、饶河、抚远、同江、萝北、嘉荫、孙吴、逊克、黑河、呼玛、漠河、室韦、黑山头、满洲里、胡列也吐、二卡、阿日哈沙特、珠恩嘎达布其、甘其毛道、额布都格、策克、马鬃山、老爷庙、塔克会肯、乌拉斯台、红山咀、阿黑吐别克、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吐匀尕特、红其拉甫、普兰、吉隆、樟木、亚东、片马、腾冲、盈江、章风、瑞丽、畹町、孟定、南伞、景洪、打洛、思茅、孟连、磨憨、河口、金水河、麻栗坡、天保、水口、凭祥、东兴等。这些中方口岸分别与境外口岸城镇相对应。例如,丹东——新义州、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红其拉甫——苏斯特、瑞丽——木姐、河口——老街等。

2.3.4 中国与邻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特别是民族、语言、宗教与生活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密切。例如,云南德宏州与缅甸接壤的中缅边境地区,两国边民之间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境外民族与我境内的同一民族或原来的同一民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同胞情谊源远流长。境外边境地区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骨肉联系,使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有着较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3 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现状特征

3.1 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以开展实行一定优惠政策的边境贸易为其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式。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联系与交往的途径与方式很多,包括边境民间交往的互市贸易,公司、企业、商行的小额贸易以及地方政府间的贸易。特别是在我国实施沿边开放战略以后,通过实行一定优惠政策,签定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合同或协定,组建跨国公司等开展边境贸易。其形式有边境商品贸易和边境服务贸易。边境商品贸易主要方式有易货贸易、现汇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边境服务贸易指边境商品贸易以外的所有边境无形贸易,其方式有边境旅游贸易、边境技术贸易、边境经济合作(建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与金融合作等)、边境进出口商品运输以及边境信息贸易等。上述不同形式与方式的边境贸易成为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3.2 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已形成稳定的边境贸易市场,不断推进本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毗邻国家较多,中国与邻国相应形成中朝、中俄、中蒙、中哈、中吉、中塔、中巴、中印、中尼、中缅、中老、中越双边边境贸易市场。虽说中国与邻国双边边境贸易形式与方式基本相同,但因时空因素、邻国国情、境外市场容量和潜力各异,而使双边边境贸易在其贸易规模,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尽管如此,这些双边边境贸易及其市场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3 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突出地反映出边缘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特点,即以非集团化的形式出现,在很长时期内不可能建立和形成象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是以双边性非制度化的经济合作关系为起点的,这种双边的和非制度的边境经贸合作关系尽管不是以构成严格意义的和整体规模的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但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贸合作的较低层次合作和初期合作,对促进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3.4 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将以形成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带推动其经济一体化的的发展。随着近些年来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边境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在沿边界线两侧的中国与邻国接壤的国际边境地区,相应形成若干个次区域经济合作带,其中主要有:鸭绿江中下游地区;图们江下游地区中、俄、朝交界地带;绥芬河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带;中、俄、蒙、哈国际边境地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合作开发地带,以及其他次区域经济合作带。在这些不同规模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带内,以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为纽带,以正在运作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互市贸易区、边境保税区以及边境自由经济区或正在筹建的跨国边境自由经济区为基础,以中外对应边境口岸城镇为依托,通过边境经贸合作的经济拉动效应,不断推进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3.5 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将随着边境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而从非制度化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其主要表现是成立区域性组织机构和采取制度化措施,成立某些专门组织以反对一些非制度性规范。例如,中国吉林省和俄罗斯滨海边区混合工作组自1995年成立并开始工作以来,每年定期举行会议,研究推进双边省区经贸合作问题。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市政府多次达成双边经贸合作协议并成立相关经贸组织。1996年7月黑龙江省边贸局与俄阿穆尔州移民局达成建立工作联系协议,双方承诺:各自在对方设立工作小组,负责日常事务的沟通;举行年度例会;每季度通报双方政府关于投资环境、引进专家领域,劳务合作的最新政策规定和法律文件以及加强对中俄经济技术合作、工程承包、劳动合作方面的管理。

3.6 联合国有关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1995年12月在联合国总部,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的代表正式签署《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等三个文件,标志着中、俄、朝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进入从非制度化向制度方向发展的新阶段。另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开发计划署(UNDP)等组织,在参与并协调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和湄公河国际合作开发的工作中提出,边境贸易应视为培育不发达国家间共同市场和消除贸易障碍的前期步骤,认为其发展目标应是共同的产业开发和地区工业化。联合国有关组织还专门成立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领导机构。总之,种种迹象表明,联合国有关组织也在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综上所述,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不但促进了本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将对东北亚、中亚和西北亚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On Economic Unit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order Regions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Yu Guozhe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Northeastern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general concept,form and characteristic ofeconomic unitiz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oretic basis,poSSibility,reality and its conditions of economic unit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ordeRRegions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Keywords:Neighboring Countries;Border Regions;Economic Unitization*

标签:;  ;  ;  ;  ;  

论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