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应该是稀疏的,而不是封闭的_情绪理论论文

情绪宜疏不宜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地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激发起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暴风骤雨”且伴随脸谱、声调、手势和姿态的变化,

与成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逐渐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使孩子心理失去平衡,甚至破坏孩子的人格建构。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嚎啕大哭。也可以因为后来得到糖果而破涕地笑,这在成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情绪宜疏不宜堵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常会知趣地离去,或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是申斥,甚至会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得以疏泄。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疏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在遭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够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哭是孩子特别是幼儿情绪疏泄的一条重要渠道。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没有采用过哭的方式疏泄自己的情绪,在不少情况下,哭使孩子在紧张状态中变得轻松了一点。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这句话并不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已,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疏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为用这种方式疏泄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使人感到烦躁和不安,这样成人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疏泄自己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合理疏泄情绪的方法和技能应该是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倡导的。

倾诉,这是合理疏泄情绪的一种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和宽慰会缓解甚至消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的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孩子细作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疏泄情绪的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了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的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极应付情绪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应付压力,疏泄消极的情绪,偶尔地运用一些较少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地运用一些严重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则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之中,造成孩子的社会适应不良,从而破坏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有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他孩子,大家都畏惧他,对他敢怒不敢言。一天教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把孙悟空剪贴在墙上。那些常受他欺负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大刀或弓箭的孙悟空,个个怒目对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剪贴的孙悟空周围。当大家看到那个孙悟空被一群手拿兵器的孙悟空团团围住,显得十分狼狈和孤立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们借助了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是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们在平时所受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已情绪的发泄对象“移置”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同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如若运用得不适当,或者过多地运用,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例如,一个受到父母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离开父母,他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者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疏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运用压抑、投射作用、自我惩罚、幻想等方式去解脱情绪的困扰,就应该及时纠正,教导他们以积极的应付有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应付方式。这样做会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标签:;  ;  ;  ;  

情绪应该是稀疏的,而不是封闭的_情绪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