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哲学主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当代哲学主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当代哲学的主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逻辑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主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将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或主要趋向归结为多元化、分化,虽符合实际,但似嫌笼统,而应以“哲学逻辑”演进的规律性为依据具体地考察与把握在多元化、分化中的真理趋向及代表真理趋向的哲学。

(一)

哲学逻辑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演进的,对这一根本性的哲学问题能否自觉坚持与正确回答是有关哲学代表真理与否的主要标志。哲学逻辑的演进又有其继承性,能否继承与发扬哲学真理性传统,是其代表真理与否的另一标志。而归根结底,哲学代表真理与否则取决于它与实践的关系,取决于它是否自觉地以实践为基础。因此,以哲学逻辑的当代演进为尺度衡量诸哲学派别,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其他哲学派别不可比拟的理论优势,可将其判定为当代哲学主流之代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当代哲学的主流,由于它自觉坚持与科学回答了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我们剖析现代哲学的诸多课题,就会发现课题多样化,并非抛弃而是拓宽与加深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代哲学探讨的诸多课题中,以人的问题最为引人注目,几乎各派哲学,甚至观点截然对立的哲学派别都把它置于重要地位。以人为主题的人本主义哲学强调哲学的任务即在于对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等问题予以合理的说明,他们认为哲学即是人学。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哲学人类学、解释学等倾向于人本主义的流派,剖析其共同的缺陷在于它们认为以人为本体,而又把作为本体的人归结为人的主观性,甚而归结为非理性的意志,因此带有浓厚的以至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据此有一种见解,认为应把哲学基本问题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转换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种取代的根据主要是认为后者是现时代提出的突出课题,因此应成为哲学的主题。如果从哲学的浅层来看,这种说法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从哲学的深层来看,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截然对立的,作为哲学问题的人的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其本质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坚持与掌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抹煞哲学的多样化课题,也并不抹煞作为现时代的人的课题,而恰恰是科学的阐释包括人的问题在内的诸多现代哲学课题的前提。回顾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一直存在着“抽象人性论”的唯心史观、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伦理价值观、狭隘的民主观以及空想的虚假的人类解放观等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人的理论的一系列问题上坚持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高度予以探究,才克服了这些根本缺陷,赋予人道主义以科学的形态,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明显地高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当代哲学的主流,由于它继承和发扬了哲学的真理性传统,它是当今世界哲学中唯一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并从自然观贯彻到历史观的哲学。我们考察现代各派哲学多样化的观点、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互补性质,它们各有独到处,但并不能据此而认为它们都具有同等程度的真理性或认为无真理可言。现代哲学的发展并未抛弃哲学的真理性传统——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打破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狭隘界限,即打破了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仅仅限制在本体论,或仅仅限制在认识论、人学的狭隘领域,从而开拓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异常深广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向新的研究领域拓展,从现代各派哲学的多样化的观点、方法相互比较中汲取营养,求得发展,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现代各派哲学的研究进行“综合”的哲学观点、哲学方法和哲学活动。这种“综合”并不意味着调和、折中,而是分清是非、检验和发展哲学真理的必由之路。所谓“综合”,即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现代各派哲学以及它们的比较中发掘真理性的因素,发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由于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许多有影响的派别不论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企图超越或竭力回避以至拒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它们也借口在旧哲学中被束缚在纯思辨哲学或抽象本体论、形而上学体系之中而一概予以抛弃。而对这种哲学,我们要从中发掘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确实艰巨,这个任务应当也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承担。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当代哲学的主流,由于它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作自己的根本原则。哲学逻辑的“自身反思”的普遍本质,只是揭示了哲学的相对独立性、哲学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不意味着哲学具有绝对的独立性、绝对的封闭性。历史上以至今日都有杜撰这种绝对独立、绝对封闭的哲学体系的,其结果都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实际上,包括这种“绝对”体系在内的一切哲学无不依托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为一定的实践服务。即哲学逻辑不是毫无依托的,任何哲学都不是在毫无依托的哲学逻辑的“反思”中演进的,哲学及其逻辑的最终依托是社会实践。现代哲学多样化的“哲学逻辑”,归根结底要到现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去寻根探源。但是实践对哲学的推进要通过“哲学逻辑”,因此离开哲学自身的逻辑,也会把从实践中寻根探源的工作落空。从实践基础和哲学逻辑两方面考察现代哲学多样化的派别,突出的是,在西方世界分析类型的哲学大为流行,在更广阔的全世界范围,无论分析类型的哲学还是综合类型的哲学都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其原因在于现代实践和科学的迅猛发展向哲学提出多方面要求,而传统的综合类型哲学难以满足,使哲学职能的分化和传统的直接以世界的普遍性问题为对象的哲学衰落在所难免,分析哲学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现代实践,社会的动荡、变革,科技的日新月异,又都推动了主体意识的增强,促使人学的繁荣。再加以这种担任狭窄职能或重视个人实利的哲学,并不触动西方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反而在不同程度上给被统治的人们以精神上的寄托,使之安于现状。特别是人本主义哲学同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十分吻合。上上下下的需要,使人本主义哲学兴盛,甚至非人本主义哲学也向它靠拢。但是包括人本主义哲学在内的现代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不同程度上和实践脱节,它们并不自觉地以实践为基础,它们是依托于和服务于狭窄的实践的。这同哲学的本性是不适应的,因而都不免失之片面。判定它们在总体上陷于唯心主义并非我们的武断,而是它们的“哲学逻辑”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的。当今世界哲学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地以实践为基础、为实践服务。它植根于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实践。而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新的社会纷争以及社会改革、技术革命都促使共产主义实践转换战略策略,开拓新的实践领域。这种内容宽广而深刻的共产主义实践,同哲学的本性是相适应的,因而能够克服哲学职能分化所带来的哲学观点上的片面性,通过新领域的探索发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代表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是通过各种哲学派别的比较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正确掌握了哲学的党性原则,还有坚持党性原则所要求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打破了现代哲学普遍存在的“派别”的狭隘眼界。这种狭隘眼界是由哲学职能分化所带来的,它使不同的哲学派别之间相互疏远和“越来越失去思想联系”,发展到极端,不仅不能“互通信息”,而且“连意向关联也没有了”〔1〕, 可以说达到毫无共同语言的可悲地步,因为这意味着哲学的道路不是越走越宽广,而是越走越狭窄。可以说,按诸多哲学派别的本质来分析,没有哪一派哲学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可以同其他各种哲学派别的思想理论相沟通,挖掘其中真理性的内容,使哲学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真正汲取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只当作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多学派相似的一个学派,不足以反映当代哲学的趋向、主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哲学中的客观地位。虽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扬弃了传统哲学,使之超越于一般的学派,但是我们也并不否认现代哲学的其他派别也不同程度地蕴含真理的因素,只是不自觉以至受其唯心主义基本观点的束缚、扼杀。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从中发掘真理性的内容并加以发扬光大、运用于实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当代哲学的主流是当之无愧的。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当代哲学发展的主流,是从它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根本原则或从它应用于解决哲学当代课题的根本立场、世界观与方法论而言的。据此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代表”的条件与“资格”。

理论和实践、哲学和世界的统一始终是马克思所追求的哲学理论。早在马克思还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时就设想世界成为哲学的世界,哲学成为世界的哲学。因此,摆脱黑格尔体系的影响成为必然。马克思说:“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2 〕标志着马克思达到对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共产主义”的理解的是认定“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4〕;新哲学的使命在于“改变世界。”〔5〕。这些论断表明马克思对理论和实践、哲学和世界的关系的探究将基点置于实践,置于哲学应成为世界的哲学。以此为基础,哲学才有可能变革、支配世界。显然,这种哲学不可能再实现于如黑格尔哲学那样封闭式的传统哲学体系。但也不会实现于现代的“逆”传统的哲学,如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仅为个人提供精神解脱的“良方”,或现代实证哲学、分析哲学仅从一个狭窄的侧面探索治疗哲学“痼疾”的方法。新哲学只能并已经实现于自觉地以共产主义实践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为根基的开放的体系,这是对传统哲学的真正扬弃与超越。正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代表真理趋向的哲学,其真理性并不体现在书本或纯粹理论层面,而体现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活生生的现实过程。那种停留在书本上或颠倒书本与现实关系、以书本剪裁现实的教条主义倾向,会重蹈封闭式旧哲学体系之覆辙,与哲学的真理趋向形成极度反差。所以,我们剖析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应着重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其他哲学派别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个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共产主义实践为基础的,它的真理性以及从其他派别的思想中吸收真理性内容的无限广阔的可能性,均基于共产主义实践。共产主义实践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的,赋予它以立于时代先导地位的自觉性和指导现实实践的多方面的功能,并不断拓宽与加深它的理论内容。这样便打破了哲学理论仅仅是“循环论证”,靠自身逻辑严密,转而靠实践检验及其同逻辑证明相结合。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对单一的封闭体系的追求,转而在共产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自身,求得同共产主义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也是基于共产主义实践。离开实践、仅自身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难以既唯物又辩证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与规律,必然导致物质世界屈从于“体系”,使主观和客观分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在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不能仅仅从理论上把握,还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来把握。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结合、互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即失去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放弃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论则会失去永葆真理性的实践依据,因而不可能将它们贯彻到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是不可分的。

第三,“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以上两个特点,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原理归结为纯粹单一的“本体论”,或纯粹单一的认识论、人学、逻辑学,等等。这样,归结必然导致将所研究的对象抽象化、绝对化,离开它们所依托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从而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性质相背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其迥异于旧哲学的“逻辑”,对于回答现时代提出的哲学课题,具有其他哲学派别所不可比拟的理论优势。比如,从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带来的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危机与人的价值失落、人权无保障造成的精神危机,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就要以唯物史观从当今世界新特点出发所揭示的人类历史趋势作为根本前提并运用唯物辩证法予以全面的分析。否则,离开这个前提和辩证地分析,对“未来”的预言不是陷入悲观主义,就是陷入盲目乐观主义,或者陷入突出人还是突出物的“两难”困境。又如,本体论或世界观的理论如何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唯物主义世界观以辩证法的性质,即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为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即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再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得哲学方法能够不断地从现代科学方法,特别是从现代的综合科学、系统科学方法中吸取“营养”,深化和丰富自身。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这是概括现代心理科学、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正确掌握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不断调动思维潜能的认识论前提。然而,面对这些举世瞩目的哲学课题,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派别则相形见绌,它们探讨的问题狭隘、基本观点偏颇、理论和实践脱节,具有唯心主义和反辩证法的致命弱点。因此,它们对现代哲学课题或者避而不谈,或者得出片面的结论。它们的唯心主义和反辩证法的理论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抛弃了西方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走上反理性主义的道路。它们只讲个人意志、个人感受与体验,离开了理性和真理的追求,陷入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如叔本华和尼采所主张的“生活意志”与“权力意志”主宰一切;柏格森所主张的“生命的冲动”是唯一的实在;萨特的存在主义赋予先于本质的“存在”或人的纯粹主观性以绝对自由的性质。这种反理性主义哲学并不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而是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畸形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对现实的厌恶、绝望,并从内心体验寻找寄托的心态。这在形式上似乎挣脱了西方基督教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但在实质上却没有为人们摆脱现实的“厄运”指明出路,同哲学世界观的当代使命是背道而驰的。二是抛弃了哲学的世界观功能,走上取消哲学的道路。上个世纪中叶出现的实证主义哲学,本世纪初以来演变为以逻辑分析为中心的新实证主义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或从更广泛意义上说的分析哲学,它们所研究的作为思维及其表达的逻辑、语言的分析,对于掌握科学命题具有方法论意义,本是重要的哲学课题,但是由于离开世界观和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使方法论研究失去了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把哲学消融于狭窄的课题,不能不说是一种取消哲学的倾向。这一点,实证主义和新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并不讳言,他们公然声称他们的哲学是以拒斥传统哲学所探究的世界观问题为宗旨的。既然如此,他们也就根本不可能正确地回答与解决现代的哲学世界观课题。可见,现代西方哲学尽管它们所探究的作为人的意识组成部分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以及和科学思维密切相关的逻辑语言问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可供借鉴的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其反理性主义和拒斥世界观的倾向,使得它们吸取和容纳时代精神的精华十分有限,并难免走上与时代背离的道路。

综上所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必须坚持它作为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本质。否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阶级性不能作出明确的规定,将无法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所依托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本质,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把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结合的基础与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当代世界哲学发展主流的基础与前提。

注释:

〔1〕斯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28—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121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7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当代哲学主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