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易红梅

(湖南省醴陵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神经内科 412200)

摘要:目的 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6年9月-2018年7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66例,分为参照组33例常规性护理和观察组33例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比参照组高,且生活质量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综合护理干预

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主因是动脉瘤,所以该疾病发作时临床中脑表面病变,致使脑血管出现破裂、进而引发患者出现多项功能障碍,多发作于中老年人群,加上该疾病发病快、病情危急、易诱发多种并发症的特点,致死率和致残率高[1]。其中迟发性脑缺血作为该疾病因发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头痛为主,致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严重影响到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基于此,本院就收治病例护理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详细情况如下文。

1.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7月收治的6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分为参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相关检查、诊断,影像学检查、脑血管检查,脑出血鉴别诊断,被确诊;发病后采用手术手段治疗;患者不存在严重性心血管、脑部其他疾病;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多项功能、意识严重障碍者;器官功能不全者;不配合本次研究者。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16/17,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23±4.29)岁,Hunt-Hess分级:12例Ⅰ级,15例Ⅱ级,9例Ⅲ级。患者男女比例20/13,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6.43±4.36)岁,Hunt-Hess分级:13例Ⅰ级,15例Ⅱ级,5例Ⅲ级。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资料差异P>0.05,可比价值高。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患者临床中饮食、用药指导、康复指导及健康宣教等。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1)颅内高压:护理人员严密监测颅内情况、注意生命特征、意识等变化,为保持患者呼吸通畅,适量将床头抬高,以便改善脑部血流回流速度;另外针对患者体位变化,保持情动作,避免突发事件;并将出入量情况和检查结果依次记录下来,以便及时调整护理计划[2]。(2)疼痛、心理: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存在头痛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给予疼痛护理,将疾病相关知识及疼痛感受轻重程度告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给予心理安抚措施,通过心理暗示,行为动作安抚,让患者转移注意力,分散疼痛感受,再或者根据患者喜好,做一些自我喜爱的事情,护理人员陪伴一侧或让家人参与,进一步感受温暖;采用头部按摩,定时实施,减轻疼痛;存在持续性疼痛者,给予患者曲膝等肌肉放松治疗,必要时采用止痛剂[3]。(3)用药:采用的药物按时按量叮嘱患者服用,为改善患者脑水肿,采用规范尼莫地平微量泵治疗,时间控制在5ml/h,同时采用1.2ug过滤器行静脉滴注,观察并记录临床各项变化数据,数据差异过大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4]。

1.3观察指标

评估护理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当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视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视为有效;临床症状未改善,且有加重趋势视为无效。同时从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会认知及家庭融入度评估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资料数据均采用SPSS20.0处理,以百分率表示的计数资料护理效果采用卡方检验,以( )表示的计量资料生活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差异经过处理,P<0.05视为统计学价值存在。

2.结果

2.1护理效果观察

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96.88%,参照组72.7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评分观察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2。

3.讨论

动脉瘤处于脑部动脉壁突出位置,所以当动脉瘤血管比较容易破裂,进而引发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患者异常性功能失常,加上该疾病发作时临床情况比较危急,所以术后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生活[5]。基于此,临床为提高护理效果,确保护理质量,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组,取得显著成效。

相关文献中认为:采用给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于动脉陆行蛛网膜下腔出血护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通过患者病情控制、体征检查、疼痛对症护理及临床各项指标监测,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有效率从原来的85%提升至9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比参照组,护理有效率更高,生活质量评分更优(P<0.05)。原因分析:综合护理干预,从患者颅内高压开始护理,严密监控脑部情况,观察患者恒明体征,有利于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而从疼痛护理着手,让患者先了解疾病知识和护理的相关内容,将护理意识和并发症预防意识提高,进而提高患者护理配合度;同时根据疼痛情况给予针对性疼痛护理,让患者缓解疼痛;加上受到病痛的折磨,心理上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故给予心理暗示、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提高对护理人员依赖性,促使护理效果提高。最后,从用药着手,根据病情发展合理性调整用药剂量,护理方案,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消除或缓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总之,比较常规护理,综合护理考虑更为全面,护理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护理中用综合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生活状况,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荐。

参考文献

[1]董世艳. 综合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3):170-171.

[2]赵姿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护理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8):102-103.

[3]刘景鹏,叶振南,张翔圣,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1):10-14.

[4]金珂,吕涛,金义超,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1):114-117.

[5]马修尧,王荣,任超,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6):114-118.

[6]王媛.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J]. 健康之路,2017,8(4):349-350

论文作者:易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易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