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直辖市审计局数据的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研究_政府审计论文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各省级和直辖市审计厅(局)的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辖市论文,现状及论文,各省级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步入正轨化。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的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着哪些不足?笔者主要对各省级和直辖市审计机关的网站以及部分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和分析各审计厅(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审计厅(局)的门户网站初具成效

      通过门户网站进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方式优点非常显著,公开速度快而成本相对比较低。通过调查,发现除了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外,其余各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审计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门户网站,各级审计厅(局)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其公开政府审计信息的主要方式。以2013年为例,河南省审计厅主动公开的各类信息共计1759条,通过门户网站发布的信息为1273条,占主动公开信息数量的72.39%;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进展相对较慢的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在其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开了行政公文共计62条,而专栏访问量累计超过了155万人次。

      在各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审计的网站上,都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专栏一般被放在网站显著位置并且在专栏中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指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目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政府审计信息年度工作报告等内容设立了专门的链接,使得访问客户可以直接到达需要信息的所在页面。除了设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许多网站还设置了搜索栏,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各审计厅(局)在网站信息公开的形式上也不断创新,例如上海市审计局将一些政府审计信息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公布在网站上,满足各类社会群体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

      (二)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增幅明显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根据对2008年至2013年间各审计厅(局)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进行分析,发现每年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于在2008年《条例》实施以前,大多数审计厅(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并没有形成制度,其公开的信息数量较少,而上海市审计局按照《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从2004年起开始进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属于开始比较早的审计机构。表1是对上海市审计局自2004年起至今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的统计数据,除了2004年第一年开始公开政府审计信息时信息数量较多外,2008年开始实施《条例》以来,其主动公开的数量显著提升,公开的内容不断充实,质量不断提高。

      

      (三)依申请公开次数明显提升

      根据《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审计机关提出申请公开时,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向申请人公开政府审计信息。以上海市审计局为例,对其2004年至2013年的依申请公开次数进行了统计(见表2),在2008年《条例》实施之后,依申请公开次数明显提升,在2011年达到了146次之多,并且政府部门的回复率达到了100%,可见,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依申请公开工作,使依申请公开成为主动公开的重要补充。

      

      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看,在《条例》实施以来,各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各审计厅(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方式建设不足

      1.门户网站建设发展不均衡

      虽然大多数审计厅(局)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是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网上建设程度悬殊很大,部分网站建设尚不到位。有些审计机关网站没有建立独立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有些网站虽然有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栏目,但栏目中的内容已经数月甚至数年没有更新。例如天津市审计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链接打开后是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界面,而其网站上没有任何关于其信息公开工作的内容。审计机关和当地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毕竟有所不同,如果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的内容,公民要获取政府审计信息的难度就会更高,成本也会增加。

      2.公开方式过于单一

      很多审计厅(局)将门户网站作为其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而忽视了其他的一些公开方式。作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重要方式之一的公共查阅点,其成本比较低,社会公众可以较便捷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公共查阅点的建设却不容乐观,很多审计厅(局)根本没有设置公共查阅点,即使个别审计厅(局)设置了,也因为数量较少利用率非常低。例如2013年度上海市审计局设置了一个公共查阅点,其使用人次为全年8人次。

      (二)专业人员缺乏

      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为兼职人员,有专职人员负责的审计厅(局)非常少,即使个别有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设置专职人员的审计机关,其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也相当少。例如河南省审计厅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为27人,其中4人为专职人员,其余23人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不到15%。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普遍现象,大量采用兼职人员的弊端很多,由于兼职人员多数无法长期、连贯地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对于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不够系统和全面,其掌握相关信息公开的技能相对较弱,会导致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无法长期有效开展。

      (三)依申请公开次数较少

      由于我国《条例》实施时间较短,而且政府审计信息在之前长期处于不“透明”状态,公民审计信息公开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社会公众很少关注审计机关网站的信息,觉得这些信息和自己毫不相干,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而主动利用公开的审计信息或者根据要求申请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对2013年度部分省市审计机关依申请公开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3),从结果看,依申请公开次数除上海市审计局为41次外,其余省份的审计机关均不超过5次,而近一半省份的审计机关2013年全年没有一次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造成公民审计信息公开意识不强的原因,除了公民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之外,与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宣传较少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使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反馈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审计机关无法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阻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发展。

      (四)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尚不规范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是对年度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总结,通过对2008—2013年各省审计厅和直辖市审计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进行梳理,发现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尚不够规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开的内容不统一

      《条例》中对公开的信息有相关规定。各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基本上都能按照规定进行披露,但仍有一些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不符合要求,有些审计厅(局)将审计工作和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混为一谈,在进行工作年报总结时没有区分。例如2012年山西省审计厅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却是《关于2012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里面并没有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和受理依申请公开等情况,而仅仅是对山西省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辽宁省2013年度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也仅仅对本年度审计工作作出了总结,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却没有谈及。

      2.信息披露口径不一致

      在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中对主动公开信息情况进行披露时,各审计厅(局)的披露标准不统一,即主动公开信息的数量统计口径不一致。正如上文所说,上海市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完善。以2013年为例,上海市审计局主动公开的审计信息为47条,而河南省审计厅主动公开的审计信息为1759条,作为同级别的审计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差距非常大,可见中间的差距一部分是由数量统计的口径不一致造成的。河南省审计厅把其门户网站的所有信息包含一些服务信息也算作主动公开信息数量,导致其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骤增。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现阶段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主动公开的标准尚没有明确,缺乏有效可操作性的指南。

      3.内容尚不够完善

      根据《条例》规定,在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应当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情况进行陈述。而一般审计机关的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只有一些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信息数量,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中没有给予回复的情况很少有具体说明,尤其是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的原因而拒绝公开,其解释就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条例》中对于商业机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容易使本该可以公开的信息被“秘密化”。

      另外,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中,绝大部分的审计厅(局)都是大篇幅描述已经取得的成绩,很少提及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即使个别提到了不足,也仅仅是非常笼统地提及,而改进措施更是鲜有提出。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会导致相关信息使用者无法全面了解审计机关年度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

      三、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

      (一)综合使用各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方式

      现阶段,各审计厅(局)应当加强利用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发展其他信息公开方式。首先,重视网站建设,在门户网站设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将日常的审计工作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区分开来,并加强检索功能,使公众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其次,应当加强公共查阅点的建设,使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除了在自身办公场所设置公共查阅点外,还可以在人员密集场所或者社区和乡镇等设置简便的公共查阅点;最后,建设多元化的信息公开方式,例如建立官方的微博和微信,及时对政府审计信息进行公开,并同时搜集使用者的反馈,还应当利用当地的媒体,比如通过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对外及时发布政府审计信息。

      (二)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条例》中并没有对从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人员素质作强制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对从事者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应掌握一定的政府审计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对于法律层面可以考虑实行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设置相应的准入制度,提高从业者的素质。现阶段各审计机关可以从现有的人员中选择一些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胜任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

      (三)健全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制度

      各审计机关的主管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制度,包括设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等。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是指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对公开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指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满意度,该指标应当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采取网络投票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

      (四)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制度

      应当对年报中的公开内容和信息披露的口径进行统一,国家审计署可以根据现阶段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公开的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定,给出相应的模板,比如哪些内容必须披露,哪些内容可以选择性披露,哪些内容不允许在工作年报中披露等;另外,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中没有给予回复的情况应当附详细的文字说明,对于涉及“国家和商业机密”的信息而没有公开的,建议其主管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审核以防止“懒政”的情况出现。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的形式应当创新,提高其可读性。大多数审计机关是采用纯文字叙述的形式,如果能够将图表、声音和图像等融入到工作年报中,并且加入适当的案例,将大大提高其可读性,使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更加直观。

标签:;  ;  ;  ;  ;  ;  

基于省、直辖市审计局数据的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研究_政府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