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文化类电视节目IP的新探索论文_窦慧敏

《国家宝藏》:文化类电视节目IP的新探索论文_窦慧敏

(成都体育学院,成都 610041)

摘要: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开播后广受观众好评,这与它的创新IP密切相关。节目通过纪录片+综艺、名人+素人、小剧场+专家解读等节目策划,综合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用“纪录式综艺”的语态来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有故事、有仪式、有温度的文化盛宴。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纪录式综艺;IP

一.《国家宝藏》的节目创新策划

《国家宝藏》的成功离不开节目的创新策划。这节目不是单纯的依靠邀请几个专家学者和当红明星吸引流量,拔高收视率的简单举措,而是开创了一个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综艺IP。

1.纪录片+综艺,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5】

《国家宝藏》首次引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记录了每一位明星艺人去博物馆与自己所要守护的国宝“遇见”的过程。既然是一个综艺节目,轻松的氛围是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为了能够让普观众能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每一件文物。作为国宝守护人的明星艺人就要通过自身对文物的了解和专家团队对文物的历史还原,用多样化的舞台表演来讲解国宝的“前世故事”,综艺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更能看得懂,看的明白,看得有味。

2.名人+素人,创造一种平等的对话

有名人,就有收视率,没有普通百姓,就难以接地气。《国家宝藏》在权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毅然采用名人+素人的模式,收视率和口碑都得到保证。

《国际宝藏》中的名人主要有以下三类。一类是主持人,一类是作为专家的9大博物馆馆长的著名学者,一类是作为国家守护人的明星艺人。

先说主持人。虽然主持人只有张国立一个,但是他早在2014年就主持过央视的春晚,他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台词,饱经风霜但依然精神抖擞的气质形象,更加符合这个节目的定位。

其次,作为一个文化类的综艺,懂行的专家学者更不能少。《国家宝藏》邀请了文博界颇有地位和声望的9大馆长坐镇。一方面针对文物发表更加专业的见解,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文物的历史,另一方面为国宝守护人的舞台剧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力求做到尊重历史。

最后,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每一期的当红明星艺人,如:李晨、王凯、梁家辉、蔡国庆、刘涛、黄渤、黄磊、那英、易烊千玺等。这些明星国宝守护人都必须符合国宝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比如:梁家辉曾经在故宫拍摄《垂帘听政》,所以跟石鼓有一定的关联。这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明星艺人在接触到文物时,体会更深,能更好的演绎文物的“前世故事”。

国宝守护人除了明星艺人之外,更多的是与文物有着交集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对文物有更深刻的了解,更深厚的感情。让普通人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来讲述文物的“今生故事”更能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他们都来自平凡的岗位,为国宝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有妇好鸮尊的发掘者郑振香、有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者陈振裕、有大克鼎的捐赠者潘达于的孙子潘裕翼、有石鼓的守护者梁金生,有文物讲解员张甡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小剧场+专家解读,让国宝开口说话

《国家宝藏》的口号是“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致力于“小剧场”形式的演绎,让明星守护人根据剧本合理的还原历史概貌,让观众以一种轻松愉快、简洁明白的方式了解历史,了解文物。“小剧场”基本完成了准确传达文物意义、还原历史的任务。

国宝守护者不是文物的所有者,他们作为演员只是作品的重新演绎者。因此,专家的工作就是架起国宝守护者与文物意义之间的桥梁。专家的解读在节目中处于配角,他们总会在演员演绎完国宝的“前世故事”之后,每人三言两语的对文物的背景知识和意义进行简单的补充,帮助观众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石鼓的文字价值意义解读,曾侯乙编钟的历史解读等。

二.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国际宝藏》节目努力摆脱文化类节目同质化的发展困境,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1.用故事来打动人

原来的文博节目都是以纪录片的形式示人,通过枯燥、深奥的讲解,让观众对文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收效甚微。《国家宝藏》用通俗的语言,情景剧等综艺形式,将国宝的神秘面纱揭开,让普通人也可以一探究竟。前世的故事,让观众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今生的故事,让藏在文物背后的平凡人都来到荧屏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与国宝有关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文物的知识,了解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工艺。正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国宝不再与我们有距离感,用国宝故事打开观众的心灵,观众不再踟躇于文化积淀的多与少,每个人都可以在即时的观看中得到文化的滋养。

2.用仪式来震撼人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有很强的仪式感。明星艺人在去博物馆见自己守护的文物时都会收到一枚透明大印章,印章彰显着国宝守护人的身份。守护人接过印章,就代表他有守护这件国宝的责任。来到节目现场,在全场聚光灯的照射下,国宝守护人就将随身携带的印章放到凹槽中,开启国宝的故事讲述。当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讲述完毕,每一位国宝守护人都会重新接过印章,在观众的注视下,一起进行宣誓。《国家宝藏》一共有十期,在最后一期,通过网友和专家的综合意见会以盛典的形式,公布国宝评选结果,可谓仪式感十足。

3.用情感来温暖人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是有温度的。有人默默的为国宝付出汗水和心血,观众看后都忍不住泪目。例如:石鼓,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受损,不断南迁,梁金生的祖父、父亲两辈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护送石鼓南迁躲避战乱,再安全回京。石鼓回京了,可是护送文物去台湾的祖父和哥哥时隔几年都难以家人团聚。他们的无私,他们的豁达,让我们因为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刻体会到文物的鲜活和亲和。

小结

《国家宝藏》不但制造了文化类节目的景观,也构筑了文化市场的风景线。它让更多的人主动打开电视观看国宝的风采,关上电视主动走进博物馆,亲眼去参观,亲身去感受。它使“国宝守护人”成为积极开发和挖掘文本意义的“开拓者”,它的成功为新时期如何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点燃全民参观热情、为提升民族自豪感提供了新思路,独创的“纪录式综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IP,他的成功值得其他电视人的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让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活起来》,南方日报,2016年11月11日

[2]《CCTV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项目启动仪式圆满举行,9大博物馆馆长齐亮相》央视网,2017年8月22日

论文作者:窦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国家宝藏》:文化类电视节目IP的新探索论文_窦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