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问题的历史考察与启示_中葡论文

澳门问题的历史考察与启示_中葡论文

澳门问题的历史考察与启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启迪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TP393.0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722X(1999)05-0112-04

1999年12月20日,我国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继香港回归之后,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在澳门即将掀开新的历史篇章之际,回顾澳门数世纪以来的风雨历程,考察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的历史进程,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方针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战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澳门问题的由来

“澳”,本意为可以停泊船只的海湾。据史料记载:“澳门有南台、北台两山,相对如门,故称澳门”。(注:见《人民日报》,1999年3月22日,第3版。)而在明朝又有濠镜澳之称,这是因为“澳门海湾盛产牡蛎(蚝),而且波平如镜之故。”(注:见《人民日报》,1999年3月22日,第3版。)澳门的又一别名曰莲岛。澳门现由澳门半岛、函仔岛和路环岛3部分组成。目前澳门总面积为23.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其中华人约占总人口的97%,土生葡人和葡人等约占3%。

澳门问题由来已久。1989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及历史上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遭受损害的情况时讲到:“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大概是十几个,第一名是英国,比英国更早,强租中国领土澳门的,是葡萄牙。”(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2页。)小平同志的这番谈话,鲜明地揭示了澳门本为中国领土,后被葡萄牙侵占的历史事实。

1.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近年考古发现,5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澳门这一带活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澳门已纳入中国版图,为南海郡番禺县属。南宋末年,这一带成了赵宋皇朝作最后抵抗的海上战场之一。澳门早为中国领土,也可以澳门英文名字MACAO得到印证。据传,16世纪葡萄牙商船最早是在妈阁庙涉头登岸,询问当地居民地名,因葡商所指方向恰好为妈阁庙的方向,居民以闽语答曰:妈阁。从此,葡人便按葡语音译,将澳门称为MACAO(马交)。可见,未有葡人来澳,便已有妈阁庙,便已有华人居澳。

2.澳门逐步被葡萄牙占据的历史过程

研究澳门历史可知,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分为入据、盘据、强据3个阶段。“入据”是指向中国明代官员贿赂而获居留权;“盘据”是指向中国政府缴纳地租,接受管辖并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强据”则指向中国强索澳门管理权。

第一阶段:“入据”阶段。(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至明隆庆五年〈1571年〉)

澳门的开埠始于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是年,明政府将贸易管理机关市舶提举司移至澳门,允许葡人和其他外国商船在澳门附近海上进行贸易,澳门遂成为中外互市之地。此一变动,是外国商人向一个指挥使行贿,再由他“请于上官”的结果。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商人“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暂借地晾晒”,(注:转引自《港澳知识手册》,昆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245页。)海道副使汪柏纳贿允准澳门为葡人商船泊口,按向例抽税20%,但尚未准葡人视澳门为居留地,更未获朝廷批准。上岸搭棚暂住的葡人,在受贿官员的姑息下,得寸进尺,逐渐用砖瓦建筑固定房屋居住,数年之间,聚落成村。后来葡人甚至修城墙,筑炮台,并自行设官,建立了他们所谓远东最早的据点。随着入居时间的久长与贸易兴旺,居澳葡人日渐骄横。初时,广东官吏曾商讨驱逐这批不速之客的办法,但因时局混乱无暇顾及,而葡人继续施以贿赂攻势,除缴纳船税外,每年馈赠拥有军政实权的海道副使白银500两,以巩固在濠镜的地位。并且于1564年帮助明政府镇压了因缺饲断粮而哗变的潮汕拓林水兵,以取悦于明政府,获得“免抽分一半”的厚遇。葡人又于1565年通过帮助明政府镇压兵变,使其在濠镜居留得到广东官府的默许(不过仍未得到明政府正式许可)。

第二阶段:“盘据”阶段(自明隆庆五年〈1571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1572年,葡商在缴税之际,又按例馈赠500两白银给海道副使。适巧有其他中国官吏在场,葡商翻译只得伪称那是付给中国政府的澳门年度地租,而海道副使为遮受贿丑行亦只得宣称,他将把这笔“地租银”送交国库。从此,贿赂变成地租,每年由居澳葡人向中国政府缴纳“地租银”500两,不久又另加“火耗银十五两”,合计515两,从明代1572年一直缴到清代1849年为止。葡人向中国政府每年缴纳地租,表明葡人再次承认濠镜澳为中国领土。而中国政府收受葡人所缴地租,则表明中国官方已正式允许葡人在澳门租地居留。

1574年,明政府为了控制“葡夷”,在濠镜与大陆陆上交通的咽喉——莲花茎的中央,修建了一座中式城楼——关闸,设官兵把守。初期城门每月仅开启两次,后改为每5天开启一次,向居澳葡人提供酒米食物及生活必需品。而且是按照葡人的人数限量供应,并只许由“官与之市”,不容“奸民私济”。此举意在“平时坐而困之,使不易久居”,“倘有暴乱则可关闭关闸,扼其咽喉,断绝粮食供应”。(注:见《参考消息》,1999年1月7日,第8版。)明政府修筑关闸为粮卡而非界地,是一种维护本国主权以控制居澳葡人的重要措施。此外,明政府在1582年前后,已在行政、司法、税收等方面,对澳门这一特殊地区,建立了一套特殊的管辖制度。明政府对澳门充分地行使着国家主权及治权,而居澳葡人对这些管理也欣然接受以保持居澳所得权益,并在接受中国官员管辖的前提下,也享受了较大的自治权。

促使居澳葡人建立自治政权的直接原因,是1580年葡萄牙沦为西班牙附庸的事实。为对西班牙国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居澳葡人于1583年举行秘密会议,决定根据葡萄牙的城市自治制度,组织议事公局,使其在澳的居留地,变为具有较大自治权的城市。议事公局还建立了一支小型的市政卫队,并设立葡萄牙海关,向停泊在澳门的葡国及其他外国商船征收关税。1623年,由葡国王擅自委任兼管澳门葡人的葡印总督,任命了澳门首任总督,赋予统治澳门的权利。

到了清朝,清政府继续对澳门行使主权,向葡人收取地租,管治居澳葡人,并继续让葡人在接受管辖的前提下享有自治权。1749年,即乾隆十四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管治澳门章程十二条,以中、葡文刻石立于澳门议事亭内。这项法令执行了100年。

在葡人进据澳门的前两个阶段中,葡人虽然入据、盘据澳门,但是中国对澳门一向拥有完整的主权,依法实行统治、管理。而对葡人来说,就整体而言,多数居澳葡人尚能“奉法唯谨”,维持与中国友好的关系,使澳门曾经成为远东商业最盛的华洋贸易繁华的港埠和最早的东西文化交汇地。虽然也有不少葡萄牙殖民者曾一再反抗中国政府对澳门的合理管辖,并谎称澳门为葡殖民地。但由于中国政府可以采取封闭关闸、断绝粮食供应等断然措施,起到阻止的作用,这样殖民者最后总是被迫就范。一直到鸦片战争后的1849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澳门充分地行使着国家主权。

第三阶段:“强据”阶段(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后)

鸦片战争的爆发,给了葡萄牙殖民者以可乘之机。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居澳葡人大受鼓舞,一反恭顺态度,决定尾随西方列强,加紧侵略扩张,实现变澳门及澳门附近地区为葡殖民地的野心。1843年夏,澳葡当局派代表与清钦差大臣耆英谈判,要求赔偿每年500两地租银,由葡兵驻防整个澳门半岛,并在通商方面提出一系列不合理要求,遭清廷断然拒绝。尽管清政府仍让葡人继续享受多种优待,但葡人仍不满足,加紧采取侵略、扩张的行动。1844年,澳葡擅自在函仔黑沙建造炮台。1845年,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片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允许所有外国商船来澳自由贸易,并任命狂热的殖民主义分子亚马留为澳督。亚马留上任后,推行一系列殖民政策。1848年,亚马留乘英国殖民者欲进入广州城而与中国军民冲突之机,悍然率葡人封关闸,驱逐中国海关官吏,捣毁立于议事亭内已有百年历史的中葡文中国法律石碑,妄图抹杀中国政府对澳门拥有主权的一切证据。1849年,罪大恶极的亚马留被澳门义士沈米(志亮)等7名青年农民所杀。中葡关系曾一度紧张。其后,澳葡于1851年占领函仔岛。1864年攻占路环岛。1874年葡人强拆已有300年历史的关闸。1883年占领澳门半岛。1887年(即光绪十三年),葡人看准清廷懦弱无能,迫使清政府谈判,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又称“中葡北京条约”),其中关键一款规定“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与葡治理他处无异”,(注:见《人民日报》,1999年4月15日,第10版。)这等于承认了葡对澳门的管治权。条约同时声明界址未划定,有待两国政府派员会勘后,再订定界址专约。条约于1888年4月由李鸿章与葡国使臣互换后正式生效。至于界址,后来双方曾多次会商均无结果,葡国甚至要求提交海牙法庭公断,后因葡国革命,谈判中止,遂成历史悬案。

1928年(民国十七年)4月,“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期满,当时的中国政府外交部正式照会葡方,声明“北京条约”作废,并在同年12月与葡方另订了一个“中葡友好通商条约”。但该条约仅对关税细则、商业事务等事项重新作了规定,对葡萄牙对澳门是否继续拥有“永驻管理权”则刻意模糊,只字未提。新约签订后,葡萄牙对澳门的占领及管理现状并无改变。葡长期占领澳门,并把澳门划为葡国领土。1957年,葡萄牙将澳门列为其8个“海外省”之一,归殖民部管辖。

在“强据”阶段,葡萄牙强索到了对澳门的管治权,中国实际上失去了对澳门充分行使主权的地位。

二、澳门问题的解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了新纪元。我国政府宣布不承认过去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鉴于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和港澳的现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保留港澳地区作为国际通道,我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而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关于澳门问题,中国政府曾多次阐明澳门是中国的领土,澳门问题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并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之前暂时维持现状。1972年,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重申了中国政府对港澳问题的原则立场,指出:“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因此,不应列入反殖民宣言中适用的殖民地区的名单之内。”(注:见《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3日,第12版。)在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的建议下,联大通过决议,批准了从殖民地名单中把香港和澳门删掉。

1974年葡萄牙国内发生“4·25革命”,新政府宣布实施非殖民政策,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取消澳门“海外省”地位,并有意将澳门交还中国。1976年葡国修改宪法,将澳门作为葡管辖下的特殊地区,准许澳门享有内部的自主权,并颁行“澳门组织章程”,成立澳门立法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和澳门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邓小平同志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开辟了通向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胜利航道。

1979年2月,中葡建交,两国对澳门问题达成原则谅解,“确认澳门是中国领土,目前由葡萄牙管理;适当时候将通过友好协商解决。”(注:见《人民日报》,1999年4月15日,第10版。)

1984年,中英两国通过谈判圆满解决了香港问题,从而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同时也对澳门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10月,邓小平同志首次公开提到澳门问题将会与香港一样,以同一个方式解决。1985年葡国总统埃亚内斯访华,两国同意于1986年上半年开始举行正式外交谈判。中葡两国就澳门问题,从1986年6月至1987年3月,先后进行了4轮谈判。

在谈判中,双方没有在澳门主权问题上发生分歧,这是中葡澳门问题谈判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最大的区别之一。主权问题明确后,中方就收回澳门提出了基本立场:一是在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澳门的历史和现状,保证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二是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澳门问题:三是在解决澳门问题的过程中,将充分照顾到中葡双方和各有关方面的利益。根据上述原则立场,中方提出在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之后,将在这一地区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这些政策包括: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澳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等等。中方在谈判和起草有关文件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澳门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充分照顾了葡方的利益,这是中葡谈判得以不断取得进展的重要因素。中葡谈判总的来说比较顺利,但因双方的出发点和利益的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矛盾和斗争,其中分歧最大、贯穿谈判始终的是关于收回澳门的时间问题。葡方曾希望下个世纪才将澳门交还中国,中方坚持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由于中方的坚持,1987年1月葡最高国务会议同意1999年12月31日把澳门交还中国。中方认为12月31日太晚,提出12月20日,3月初葡最高国务会议研究接受了中方立场。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日期由此确定。

在中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1987年3月23日双方就全部协议文本及备忘录达成一致意见。至此,历时8个月又14天的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会谈圆满结束。4月13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1988年1月15日“中葡联合声明”正式生效,标志着澳门进入过渡期。1993年3月,澳门《基本法》的诞生,标志着澳门进入后过渡期。澳门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创造条件。目前,中葡双方正在不断加强合作,妥善解决3大问题(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和中文官方地位),大力促进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紧筹组特区政府,全面做好澳门政权交接的一切准备工作。相信澳门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一定能够实现。澳门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三、澳门问题的历史启示

回顾澳门脱离祖国母体的沉痛历史,考察澳门踏上回归之路的历史进程,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腐败祸国殃民,反腐必须常抓不懈。澳门的开埠是外商贿赂明朝地方官员“请于上官”的结果;澳门被葡人“入据”,亦是因为地方官员为贿金所惑,乃给葡人以可乘之机;海道副使为了500两白银的私利,默许纵容葡人居留澳门;一个偶然事件,受贿官员为遮丑行,将500两贿赂银变成了廉价的“地租”。明代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直接酿成了澳门被据的恶果,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导致澳门痛失的既成事实。腐风之行,祸莫大焉。腐败误国殃民,教训发人深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并把它提到战略高度,其中就蕴含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正因为反腐倡廉乃国运所系,民心所向,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7页。)

2.落后受制于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近代以来,屡受列强欺凌,葡人强占澳门,即为一例。腐朽贫弱的清政府,面对葡萄牙殖民者的趁火打劫和步步进逼,一再妥协退让,直至将澳门拱手让人。“弱国无外交”,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落伍就要受制于人和任人宰割,澳门之失就是惨痛的教训。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7页。)他反复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发展才是硬道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便是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凝结与升华。事实证明,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上经受任何风浪而立于不败之地。澳门所以能失而复归,归根结底靠的是国家实力,靠的是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国力。加快发展,强国富民,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6页。)

3.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离开祖国怀抱的岁月里,居澳华人始终牢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与祖国大陆血脉相通,他们精诚团结,保持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并且为维护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抒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澳门同胞富有抵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光荣传统,面对葡萄牙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他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狂热推行殖民政策的澳督亚马留激起民愤,被澳门爱国义士所杀,就是有力的说明。澳门同胞积极投身于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进程。进入过渡期以来,广大澳门同胞发扬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献计献策,加强团结,积极参与过渡期各项事务,有效地促进了澳门的平稳过渡和发展。在澳门同胞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澳门回归的民族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4.澳门同胞的辛勤努力,造就了澳门今天的现代文明。澳门与母体分离的几百年间,澳门同胞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而葡萄牙视澳门为其殖民地,在澳推行殖民统治。虽然葡人也参与了澳门的开发、建设,但掠夺、攫取财富方是其主要目的。近代以来,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从本世纪70年代起,特别是祖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广大澳门同胞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奋力开拓,使澳门的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1982~1995,澳门GDP年均实际增长约7%,基本形成了以出口加工、旅游博彩、建筑地产、金融服务等4大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人均GDP达到近1.8万美元,处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前列”,(注:见《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0日,第12版。)澳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曾有一种论调认为,澳门的殖民历史成就了澳门今天的繁荣。此说极其荒谬。事实是:主要依靠澳门同胞的辛勤努力,澳门才成了一座国际性城市。邓小平同志就香港经济发展曾指出:“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0页。)澳门亦然。

5.“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在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指引下,澳门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澳门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第二站,前有香港,后有台湾,承前启后,意义深远。澳门回归的实践,再次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然选择和根本指针。首先,“一国两制”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愿望。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以来,澳门同胞一直盼望早日结束与祖国分离的状况。由于种种原因,机遇稍纵即逝,收回澳门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80年代以来,随着时机的成熟,我们遵循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方针达成了中葡协议,签署了联合声明,成功地解决了澳门回归问题。再则,“一国两制”是现实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澳门经济有自身的特点,澳人已习惯长期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正视并承认这一现实,回归后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有利于澳门长期发展和稳定。澳门地方虽小,但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与国际市场联系广泛,在实行“一国两制”之后,可继续成为内地利用资本主义市场、资金、技术及与之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与香港回归一样,澳门的回归,也将成为世人赞誉的范例。用“一国两制”来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无疑是历史性的创举,它必将有力地推动祖国统一的航船,早日到达胜利的彼岸!

标签:;  ;  ;  

澳门问题的历史考察与启示_中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