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成因与信息化实验对策论文_胡小丽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成因与信息化实验对策论文_胡小丽

(渠县教育技术物资装备所 渠县 635200)

小学生进入初中是一个学习的新阶段,也是一次学习的跨越。从这里开始,他们将接触到许多新学科的学习,初中物理就是所要学习的新课程之一。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物理学习之初,由于物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学生往往学得比较起劲,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可时间一长,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疲乏。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初中学生在常规的物理教学环境中,容易出现物理感性认识溃泛的现象。倘若物理现象与学生的感性认识脱节,不加重视,不对难点进行信息化剖析,这部分学生就会越学越难,甚至放弃这个学科的学习。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和探究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成因,找到解决难点的信息化对策。

一、初中物理教学难点及其成因浅析

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从课程本身来讲是由于物理学科本身所具有事物抽象性造成的;而就其学生来讲,大多则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不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兴趣爱好,积累的难点较多而造成的。归结起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

1、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不衔接是成因之一

学习初中物理,需要自然、地理、数学等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物理知识需要学生所具备的其它学科知识做支撑。尚若学习时,需要其他学科知识予以支助,学生的脑子里却一片茫然,没有解决的方法,那教学难点就必然形成。例如,在我刚开展“测量”教学时,当物理学科中出现“距离和长度”的概念时,学生却没有用指数幂加以解决的数学方法,如此等等,便造成了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间的不衔接,形成了物理学习的疑难问题。

2、学生的感性认识溃泛是形成疑难的根本原因

我们曾经承担过一项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提高初中学生感性认识的效应研究》的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的前期,我们曾对实验对象进行过前期检测,检测的问题是:(1)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到力的存在?(2)何为物理的匀速运动,你能举例吗?(3)你能拿出电流存在的证据的吗?等等。经检测,在96名检测对象中,仅有16.8%的人能较好地回答上述问题;43.7%的人不能完全回答;39.5%的人根本找不到从何回答。这一检测,震惊了我们。原来,初中物理教学疑难的成因还与学生的物理感性认识有关,难怪学生接触到所谓“惯性”、“密度”、“浮力”、“压强”等一些物理现象时,学生根本不能将概念与现象联系起来,更谈不上对物理现象的深层分析与思考。

3、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难于过度,是形成疑难的重要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所探究的物理现象及其规律,均源于自然和生活的客观物体。学习过程中,它需要学生在良好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上升到理性的范畴,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与推理,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解决生产生活存在的普遍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学生受认知层面、物理知识含量、观察与联想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总是不能很好地由物理现象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归纳推理,学时空虚,做时艰难,不断地形成新的学习难点。

例如,关于“密度”和“浮力”的概念,学生是无法用直观的观察来发现它们的存在的,它需要学生大量的观察与抽象推理才能感觉它的存在,了解它的实质,不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加以直观剖析,疑难的形成也就是难勉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初中物理疑难问题解决的信息化策略

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渗透,建立健全丰富初中学生物理感性认识,有效引导学生由普通观察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已再不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其策略与方法也日益完善与建全,为此,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获得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1、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物理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

初中物理新课标准教材,更加注重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为了使初中物理教学更好与其它学科的有机衔接,我在实践中注重了教学设计的“三部曲”。

第一,有效把握物理教材。

每学年开始,我都要通览教材总体目标,学科教学的前沿体系,明确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设计新课程教学内容时,我总要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课前辅垫,更多地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注重教学的横向联系,使之得到同步与统一。

第二,认真把握知识联系。

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间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也是有着必然联系与承接关系的。甚至有些还联系着社会其它科学,形成大物理教学观的一个整体。为此,每学年开头,我都要细细地研究教材的内在联系,回顾一下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入新的教学思想与活力,专程拿一课时时间,对学生进行教材体系分析,使师生对教材都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做到教与学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第三,潜心投入改革实践。

在学生全面了解教材体系之后,我便利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彻底改革教学方法,变讲授为学生探究为主体,潜心投入改革实践。通过课前汇报,提出新的探究课题,尝试性操作与演示性实验相结合的办法,使课堂学习总是以学生探究性活动为主体,实现了从设计到知识储备,协作与探究,总结发掘规律等,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教学过程。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与匹配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感性认识。

由于物理学科教学总是以物理现象为基础的,良好的感性认识,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知识时,不会感到陌生与不知,就能将知识与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注重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的还把它记录下来,写成有关的观察小日记,注重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积累。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有关宏观与微观的物理问题。物理学科教学中,有很多微观和宏观的物理现象是难以让学生直接观察与感受到的。针对这些问题,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课件与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观察与了解,把学生难于观察,不能观察的物理现象,进行了可视化处理,解决了学生观察难的感性认识问题。

(3)、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决不留给学生感性“盲区”。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为揭示物理规律而进行演示的,有着积极的教学指导作用,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教学实践中,无论我们的实验条件如何,我总是要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把它列入自己的备课工作常规,通过实验准备,试演示与完善,充分保证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凡是学生需要观察的,我都要做,有的我还利用课件进行辅助完成,教学效果非常好。

3、强化观察,有效引导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初中物理学习,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良好过度是解决教育疑难的重要策略,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带动其它一般性教学问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强化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记录好每一个实验的细节,让学生领悟它所反应的物理问题,从而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力的单位“牛顿”时,我给学生一个缠有2克铁丝的100克砝码,让学生观察与体验,然后再告诉学生这102克的砝码的重量就是1牛顿,它是力,而不是质量。这种教学方法,引导了学生观察,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作者:胡小丽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成因与信息化实验对策论文_胡小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