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的“舆论”_社交网络论文

社会化媒体之“民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意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前,如果说各大企业对社会化媒体还举棋不定,那么现在各公司的态度都很坚定,正纷纷采用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社会化媒体正从一个不确定性的战略准备(2009年),转变成一个固定的营销工具(2010年),最终成为一个主要的工具(2011年)。可以说,社会化媒体将是下一波营销的新浪潮!

对于企业而言,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营销契机,公司可以利用这种营销方式直接与客户联系,而不必通过传统的经销商。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企业,从星巴克和IBM等企业巨头到一个小冰激凌店都在探究各自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方案。

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最近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作用: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和商业模式的成熟,全球社会化媒体收入在2011年有望实现103亿美元,同比增长41.4%。报告预计,2012年该行业收入有望继续增长至149亿美元,2015年则将达到291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仍为社会化媒体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11年广告有望实现收入55亿美元,2012年将增至82亿美元。

虽然从收入规模来看,社会化媒体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个市场的用户数量、参与度以及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攀升。但是,如何有效运用社会化媒体却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道未解方程式。唯一能达成共识的是,企业如果想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搏个好彩头,必须重视“民意”,也就是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分享的行为走向。

“民意”在哪里

根据调研机构Edison Research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美国人使用社交网络。2010年,在美国12岁及以上年龄人群中,48%的人拥有一个或多个社交网站账号。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52%,其中51%的美国人拥有Facebook账号。有趣的是,熟悉Facebook的人甚至要多于家中联网的电脑用户。大约88%的受访者表示家中电脑联网,而93%的受访者表示知道Facebook。

相较之下,其他社交网站的普及率要远远低于Facebook。新闻集团旗下的MySpace普及率排名第二,为17%。其次是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为9%,Twitter为8%。谷歌的Orkut未能进入名单,但Orkut是巴西的主流社交网站。

在中国,社会化媒体经过多年发展,类别呈现多样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别,包括论坛社区、社交网站、博客、微博、位置签到、问答、维基等等类型。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在2011年呈现迅速崛起之势。

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产业数据库发布预测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微博运营商市场活跃账户规模为2.54亿,较2010年增长150.7%。

截至2011年12月的数据,新浪微博一周热议话题榜首话题热议次数达十万量级,腾讯微博热门广播24小时转发近十万,搜狐微博转发人气总榜榜首用户转发总数达百万量级,网易微博热门话题1小时相关微博上万。

中国社会化媒体类别分布

他们的特征

为了帮助品牌更有效地提高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Pivot Conference(核心论坛,研究社会化媒体)与调研机构The Hudson Group联手展开了对美国181个品牌经理、第三方机构咨询专家的查询拜访,研究商业运作应如何抓住社会化消费者。调查发现,当被访者被问及是否清楚了解谁是自己的社会化消费者时,77%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大部分具有以下特征:

男性开始活跃——当问及社会化消费者的性别时,受访者认为男女平均分。这个发现很有趣,因为在之前的研究中,女性在各大社交网络,包含电商平台,均比男性更活跃。这是否意味着,男性在社交网络中日渐崛起了呢?

用户年龄多元化——从人口统计学来看,研究显示社会化消费者一般集中在30~40岁,但同时,26~30,46~50岁和51~55岁的族群也不能小视。很显然,社会化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了。

这一发现与Edison Research的研究一致,其研究认为,社交网络用户多在12~24岁,这个年龄层至少有75%的人拥有社交网站账号。但在2011年,青少年用户比例出现了减少的迹象,其他年龄层的用户比例却在攀升。

社交移动化——Edison Research研究发现,智能手机是推动社交网络普及的主要动力,64%的社交用户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据研究机构ComScore称,Twitter2011年增长了59%,覆盖超过10%的全球互联网用户。基于位置的服务如Foursquare、照片平台Instagr.am和许多其他移动应用也要求Facebook或Twitter平台开放和共享。Android和iPhone的大量出售也以惊人的速度促进了Google+和Twitter的注册人数。不管移动领域出现什么趋势,无论是签到、搜索还是移动支付,社交都是处于中心地位。

总体收入不低——另外,从家庭收入来看,散布较广但总体来说,中等及高收入者更加活跃于社交网络。

分享什么

网络民意调查公司哈里斯互动(Harris Interactive)基于社交媒体主题对2000名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的美国用户进行了新年计划调研,其中有6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新年计划书中涉及到社交媒体服务方面。

44%的用户表示“只想和自己亲密的朋友分享内容”,42%的受访者表示“将会更加注意自己分享的内容。”排名第三名的热门选项是“只想阅读自己亲朋好友的更新内容”,有37%的受访者选择此选项。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一个基于微博的调研中,社交媒体分析预测专家Crimson Hexagon分析了15.2万条关于新年计划的微博。调查显示,决定在2012年“减少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是排名第四的新年愿望,甚至超过了“将对他人更好一点”这样的主流新年愿望。

结合两项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迫切需要更加有意义、更私密形式的社交媒体分享,而且想要控制自己的分享内容和分享对象。这一结论对中国用户同样适用。

中国式分享

那么,中国的网民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分享行为又有哪些特征呢?

根据国内“社会化分享”聚合按钮提供商Jiathis.com公司近日发布的2011年度社会化分享报告,201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50%的分享行为集中在10:00-18:00,平均每个用户每天分享2次多,每浏览100个页面就有0.16~1.2次分享。

SNS社区类媒体在社会化流量传播中占将近一半,约42%,IT博客类和电子商务类网站最适合社会化传播,各类型网站平均分享回流率为93.2%。各细分化社会媒体分享量中,SNS社交网站分享量居于首位,微博紧随其后,邮件和书签分别列三、四位。

艾瑞咨询结合Jiathis.com公司的数据认为,SNS社交网站运营模式逐渐成熟,并拥有相当稳定的用户规模,且用户使用SNS社交网站分享资讯、新鲜事形成了习惯,同时分享网站的增多和分享内容的日益丰富,促使分享量的增加。微博的短段落限制促使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生产,新鲜感、参与性促进了分享量的增加。此外,名人的“粉丝”团巨大,增加了“转播分享”的可能性。

在海外,Facebook和Twitter先发优势明显;在中国,与之对比,社会化媒体分享量集中程度相对较低,还没有具有明显优势的厂商出现,整个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阶段还比较早期。

(来源:JiaThis公司综合了2011年12个月的分享数据,针对5000多万用户对各种分享按钮的使用次数和分享行为进行综合分析统计,得出了以上数据报表。)

充电标签

分享量:

网民使用JiaThis分享工具将页面分享到某一社会化媒体的次数回流量:分享到某一社会化媒体后,用户点击分享链接返回到分享页面的浏览次数;

分享量占比:2011全年内,分享到某一社会化媒体的分享次数,占全部社会化媒体分享次数总和的百分比;

分享回流率:回流量/分享量=分享回流率(该数据可反映网站的社会化传播能力)。

中国互联网用户分享时段比例分析

标签:;  ;  ;  ;  ;  ;  ;  

社会媒体的“舆论”_社交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