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_城市绿化论文

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_城市绿化论文

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应是改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绿化论文,应是论文,生态环境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绿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指导思想问题。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城市绿化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建成以生态功能较大的乔木为主、多种植物、多种效益的绿化系统;另一种则认为应以美化景观为主要目的、以种植观赏植物及草坪为主要手段。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城市绿化的主要任务能否实现,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国内外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说明,无论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或是从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都要求城市绿化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发挥美化景观、发展经济等多种效益。

1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绿化主要目标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我国大中城市由于林木稀少,楼房与人口密集,工业与交通发展,产生了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与“热岛效应”等问题。不少城市还由于周边林草植被破坏,带来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和风沙灾害,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绿化是维持生态平衡最有力的生物性措施,因此城市绿化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才能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居民的健康与生活。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只有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绿化的首要任务,并兼顾美化景观等要求,创造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适应我国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还有,城市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中心,生态环境必须改善,才可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从而有利于国际交流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城市生态环境能否及时得到明显改善,曾是竞选胜出的关键问题之一。申奥成功后,北京市随即按照办好“绿色奥运”的承诺,着力加快造林绿化,建设“世界一流生态城市”。可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绿化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是多么重要。

2001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指出:“城市绿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综上所述,可见这一指导思想是十分正确的。

2 建成以林木为主、多种植物、多种效益的绿化系统是城市绿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等结合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层次结构最复杂、生物量与生物生长量最高的生态系统。森林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平均约高于草原的20倍。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途径,对维系自然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宝库。

据科研单位的观测研究,以树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其结构与功能接近森林生态系统,除主要发挥生态效益,还具有美化景观、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

2.1 调节城市气候

绿化覆盖率较高的城市,在炎热季节能产生明显的降温效应。绿化对小气候的影响,首先是乔木树冠的遮荫作用。庭院的树冠覆盖度达0.7时,即可使地面辐射量(光和热)减少1/2左右。夏季晴天在行道树下的气温,比无遮荫处低3~4℃左右。我国北方城市冬春季节风大、寒冷且空气干燥。在林木较多地段,风速可降低40%~70%,相对湿度可提高20%~30%,气温也明显高于非绿化地段。环境卫生学认为: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小气候条件约为:气温为24℃,相对湿度70%,风速2m/s左右。照此标准,在北京市夏季条件下,若要增加人体舒适度,绿化结构应是以乔木为主,配置适当的灌木与草坪,使绿地以遮荫为主,又可通风和减少地面辐射。

2.2 防治大气污染

城市大气污染物中,对居民健康威胁最大的,主要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苯并a芘、氟化氢和氯气等。据研究,城市居民如每人拥有10~15m[2]的树林,即可依靠林木的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正常含量,维持人体呼吸的代谢平衡。树木可通过叶片滤清和吸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氟化氢,苯并a芘和氯气等有害气体,净化大气。许多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具有灭菌作用。因此,在森林与园林中,空气含菌量均比非绿化地段低。而空气中有益人体健康的负氧离子含量,在林中则远远超过无林地区。丛密的树林还可降低声波,吸收噪声,保护居民身心健康。

2.3 涵养水源与防治风沙

森林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可为城市提供优质用水。如奥地利的维也纳市附近,约有10万hm[2]森林,保证了全市150余万居民92%的生活用水,日可供优质泉水37万m[3]。这对水资源紧缺城市十分重要。

保护与增加林草植被是防治风沙的根本措施。为消除首都的风沙灾害,在“十五”期间,除北京市兴建环市绿化隔离带和防沙治沙等十大林业工程,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8%,国家还将“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列为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工程范围包括5省(区、市)的75个县,正在加紧施工。

2.4 美化景观与发展经济

我国许多城市在新建的广场、公园、绿地、绿带和旅游景点中,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配置各种观赏植物与草坪,形成了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四季花香、芳草如茵的园林景观,创造了十分优美的游憩与投资环境。近年来,为了适应市民追求森林旅游、回归自然的需求,城市附近森林公园的兴建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已有森林公园1100余处,总面积1127万h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每年吸引游客6000多万人次。

各地在城市郊区,还因地制宜地培育各种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花卉苗木等,发展绿色产业,服务城市,致富农民,其经济社会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如上所述,在多种植物、多种功能的城市绿化系统中,林木发挥主体作用。但是其他植物,也各有功能,不容忽视。

草坪种植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用草类植物覆盖地面,可以调节地表温度,防止扬尘,保持水土,美化市容。但是,近年来有些城市在绿化建设中,脱离实际,片面追求美观、“气派”,到处建大草坪,以致年年绿化而树荫少。夏日骄阳似火,使行人叫苦连天。

据北京市园林研究所对市区各类绿地的效益观测,乔、灌、草结构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约为单一草坪的4~5倍,而培育单位面积草坪的投入,则为乔、灌、草结构绿地的3倍以上。由于我国大中城市建筑物高度密集,可供绿化的土地较少,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如何利用有限的绿化用地和空间,发挥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多种效益,这是研究城市绿化系统植物结构的首要出发点。同时,种大草坪必须大量浇水,而我国有1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已限量供水,哪有更多的水去浇大草坪?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城市草坪应适当发展而不要到处提倡。

国务院的《通知》指出: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以植树造林为主,乔、灌、花、草有机搭配,各类绿地合理配置。特别是城市中心区要多种树、种大树,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质量。实践说明,这是建设现代城市绿化系统的必然选择。

3 回归森林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愿望

回顾世界文明发展史,森林是人类的摇蓝。在原始社会时代,森林覆盖着地球上2/3的陆地,丰富的森森资源养育了人类,人类与森林和谐相处。但是,随着农田的开垦、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建,人类对森林的破坏日益严重。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由此而来的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到20世纪末,全球森林覆盖率已下降至27%,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生态危机。

面对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和离开森林越来越远的局面,城市居民回归森林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时,随着现代生态科学理论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应当把森林引进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城市中去,以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城市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加拿大等国,一些科学家倡导“城市林业”的研究,其主要内容为:培育和管理城市森林,建设园林、自然保护区与游憩景点,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美化居民生活环境。这一新兴学说,引导了世界城市林业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市区、郊区与道路网络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绿化建设理论。

1967年,第九届世界林业大会正式提出了发展城市林业之后,促进了城市林业建设在各国的发展。例如,1978年美国国会鉴于以欧式大草坪为主体的城市绿地结构已不合时宜,于是制定《合作林业法案》以发展城市林业为重要内容,并设立城市林业机构,推动社会团体与民众植树造林,扩大和保护城市森林。目前,全美城市林木覆盖率平均已达27%,最高的为55%。占全国人口3/4的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拥有树木17株。据估算,全美城市森林资源总值已达4000亿美元,其生态与景观价值更为可观。据美国科研部门研究,若要显著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全市林木(即树冠)覆盖率平均须有40%,其中:郊区50%,商业中心区15%,居民区与商业外围区25%。

英国8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市民常为远离森林环境而苦恼。1989年,英政府决定从英格兰开始,把造林重点从边远地区转移到城市周围,开展社区造林,把英格兰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12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此外,1990年日本政府也提出了在全国建设10座森林城市的计划,正在实施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造林绿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要求“加速城市绿化建设,发动群众大力种树、种草、种花,管好园林绿地”。强调“加速绿化,对防治空气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有着重大意义。”“大中城市的市政建设,必须把植树造林列入建设规划,按期完成造林任务。”次年,全国人大又决定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

深圳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全市仅有一个小林场、一处公园和8km长的行道树。为使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市政府实行城乡绿化统一规划、城建与绿化同步进行。21年来,经过全市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m[2]增至37m[2],绿化了3万多hm[2]荒山和城市道路,而且建成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公园、广场等共135处。形成了点、线、面合理布局,以优良树种为主,乔、灌、花、草巧妙配置的城市绿化系统。为此,该市在200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

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原有公共绿地仅为人均1.2m[2]。1997年以来,市领导从市中心区开辟绿地、大量植树,使全市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性突破,几年来新增绿地面积为前50年之和。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绿地已超过4m[2],但仍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要求。最近,该市又计划将全市30万hm[2]耕地的1/3,改种各种林木。到201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将可达到30%。

近年来,大连、长春、厦门、杭州、贵阳、景德镇、马鞍山等城市,都以建设“森林城市”或“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城乡一体,同步发展,千方百计地扩大全市林木覆盖率与绿化覆盖率,使广大市民生活在绿色海洋之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展望21世纪,加入世贸组织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开放和迅速发展。今后20年里,中国农村人口的65%将要涌入城镇,无疑会大大增加环境的压力,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将促使亿万城镇居民渴望回归大自然,回到优美的森林环境之中。因此,为了保证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大有可为的。

标签:;  ;  ;  ;  ;  ;  ;  

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_城市绿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