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不同胸膜固定方法的比较分析论文_陈海林 郑天明

陈海林 郑天明 喀什市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844000

【摘 要】目的:对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中两种不同的胸膜固定方法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将2009 年1 月-2011 年2 月入院的12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两组各60 例,常规组使用纱布球摩擦法对胸腔壁层胸膜摩擦固定,改良组使用浸沾了40ml,50%葡萄糖注射液和5ml,2%利多卡因混合液,涂擦浸润肺脏层胸膜,CT 测量[1]改良组和常规的胸膜厚度、彩超监测两组胸膜滑动度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术后体温超过38.0°C 的患者,常规组49 例(81.7%),改良组7 例(11.7%),常规组明显高于改良组;术后常规组胸腔引流量728±58ml 明显多于改良组的425±77ml(t=23.543,P=0.000);改良组疼痛评分以及肺漏气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术后CT 测量常规组胸膜厚度为3.96±0.72mm,改良组为2.31±0.45mm(t=15.053,P=0.000),常规组明显厚于改良组;彩超测量胸膜滑动度常规组为6.20±1.87mm,改良组为10.70±1.49mm(t=-14.578,P=0.000),常规组明显低于改良组。结论:相比常规的胸膜固定方法,文中使用的添加高糖利多卡因混合液擦涂浸润肺脏层的胸膜摩擦明显的减少了自发性气胸手术的胸膜炎性反应,是更加理想的胸膜固定方法。

【关键词】胸腔镜;自发性气胸;胸膜固定方法【中图分类号】R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093-01

为减少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后的气胸复发,需要进行胸膜固定处理,临床上常用的胸膜固定方法为,使用纱布球摩擦壁层胸膜[2,3]并对肺脏层胸膜进行加固以促进胸膜和肺的粘连,防止肺表漏气,由于机械操作容易造成术后炎症反应(造成患者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的等),增大了再次进行开胸手术的难度,近年来,在常规的胸膜固定方法上进行改良,纱布浸沾40ml,50%葡萄糖注射液和5ml,2%利多卡因混合液后进行肺脏层胸膜摩擦,临床疗效满意,笔者通过2009 年1 月-20112 月入院的120 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两种方法的胸膜固定对比,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病理学分类左侧气胸33 例,右侧气胸87 例;患者肺萎限度为30%-90%:<30%患者38 例,30%-50%53 例,>50%患者90 例,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术前准备:VATS 常规准备。

1.2.1 常规组胸膜固定术肺大疱手术后,按照临床常规使用的胸膜固定方法(纱布球摩擦法),对手术区壁层胸膜按胸膜顶区,肋骨区(要求摩擦至轻度红肿渗出),膈肌区(要求摩擦至轻度红肿渗出),纵横区分别进行摩擦。

1.2.2 改良组胸膜固定术使用纱布球浸沾40ml,50%葡萄糖注射液和5ml,2%利多卡因混合液后进行肺脏层胸膜摩擦,要求操作轻柔,深度以及摩擦力度标准为不造成肺表面肿胀渗出。

1.3 观察指标1.3.1 一般状况比较术后3 天内病人的生命指征,血常规,胸部X 线片,体温,术后5 天内患者肺漏气时间和胸腔引流量等。

1.3.2 术后疼痛疼痛评分使用VAS 法(视觉模拟法),0(无痛)-10(剧烈疼痛,无法忍受)之间评分由病人选择,术后3 天内,两组组内分别进行6 次选择,取平均值。

1.3.3 胸膜厚度术后3 个月复查64 排胸部CT 薄层扫苗片(3mm),1 层CT 片的胸膜厚度值:在CT 纵横窗图片上选取术侧前正中线,侧正中线,后正中线,从以上三点分别测量胸膜厚度最大值,选取其平均值;CT片总层数:选取每例胸膜最大厚度CT 片为中心,取其上下各6 层,取抽取的12 层CT 片测量值得平均值。

1.3.4 胸膜滑动度术后3 个月进行胸部彩超检查,使用彩超诊断仪为GE 公司LOGIQ9 型,7MHz 线性针头,测量方法为9 点法(胸膜滑动度是9个点所测量数值的平均值)。

2 结果在本次120 肺大疱VATS 手术后,改良组与常规组术后情况比较详见表1,两组CT 测量胸膜厚度和彩超测得的胸膜滑动度结果见表2,我院对患者进行的3-12 个月的术后回访中,未发生气胸复发现象。

3 讨论

肺气肿或肺大疱病变会造成肺表面胸膜破裂漏气,研究表明,这种损害是自发性气胸的发生基础,近年来,在治疗自发性气胸时所使用的VATS 手术,取得了显著地疗效,已成为自发性气胸常规治疗的首选方法,国内外大多数医师在完成VAST 手术切除大疱后,会进行胸膜固定术以加固胸膜,防止气胸复发,传统胸膜固定法是采用纱布球摩擦法对胸腔壁层胸膜摩擦固定,要求摩擦使得患者胸腔有充血和渗出,使得胸腔在术后产生粘连[1,2],这会造成患者在术后的胸部疼痛,胸腔渗液增加,增大了炎症的发生概率,同时会引起发热等术后并发症。在此基础上对于常规的胸膜固定方法进行改良是必要的,改良的胸膜固定方法取代摩擦壁层胸腔为摩擦肺脏层胸腔,并且要求摩擦力度和深度以不产生肿胀和渗出为限,同时使用的纱布浸沾了40ml,50%葡萄糖注射液和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液,这样的高糖混合液刺激组织渗出后粘联加固缝合针眼和肺表面薄弱区等已漏气部位,加入2%利多卡因起到了局部麻醉止痛的效果,从表1 可以看出,使用改良后的胸膜固定方法,患者肺漏气时间,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

正常胸膜总厚为0.2-0.4mm,壁层胸膜厚度为0.1mm,当胸膜黏连后产生增肥可利用CT 测量其数值,从表2 可以看出使用常规方法固定的胸膜厚度为1.60±0.39mm,改良组为1.7±0.40mm,测量值大于正常范围,说明术前患者由于各种炎症因素使得胸膜增厚,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改良组数据明显优于常规组,此外改良组的胸膜滑动度也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原理。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在VATS 术后做胸膜固定术时在纱布球摩擦法的同时增加40ml,50%葡萄糖注射液和5ml,2%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肺脏层胸膜涂擦浸润,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1]吴勇,朱东山,姚运明,等.超声波监测胸膜厚度滑动征判定胸膜腔粘连[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3):190-192.[2]李刚,肖凌,谭光忠.电视胸腔镜下二孔法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1093-1095.[3]周钢,战鹏,史红宇,等.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189 例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0):1138-1139.

论文作者:陈海林 郑天明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7

标签:;  ;  ;  ;  ;  ;  ;  ;  

基于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不同胸膜固定方法的比较分析论文_陈海林 郑天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