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_类比推理论文

寻索学生错误概念的成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决问题论文,成因论文,概念论文,错误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活用语与科学概念的混淆

学生往往将一些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物质的俗名、俗称及习惯叫法与科学概念混为一谈,如表1所示。

要避免这类错误概念的形成,一是要弄清其化学成分,二是要知道这些俗名或俗称的来历。如“苦味酸”其化学成分是2,4,6-三硝基苯酚,是淡黄色片状晶体,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因其黄色溶液味极苦、有酸性,故称为“苦味酸”。它是一种酸性染料,医药上用作收敛剂。

二、机械类比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仿生学”可以说是一门专门应用类比推理的科学。但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并不具有必然性,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在运用类比推理时,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如表2所示。

既然类比推理不一定准确,那么,如何提高它的可靠程度呢?首先是两种事物的相同属性尽可能多,因为相同属性愈多则意味着推出的属性愈接近,可靠程度也愈高。其次,类比的相同属性越是本质性的,推出的结论可靠性就越大,如物质的结构越相似其化学性质就越接近。

还是要提醒学生,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它只能启发人们的思维,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设。通过实验验证或已经被实验验证的才是正确的结论。

三、片面地迁移

学生习惯于将一个处理问题的方法,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中去使用,而不考虑不同问题的特殊性,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下页表3所示。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学生片面地思考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细致全面地思考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共性,又要看到事物的特性。由特性加深对共性的理解,从共性指导对特性的认识。

四、主观臆断

由于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经验少、知识面窄、辨别能力差,他们处理问题往往不是从客观实际分析,而是从自我意识、主观想象出发。因此,常常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如表4所示。

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

如“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前提条件是“标准状况”,内涵是“1 mol是22.4 L”,适用范围是“气体”。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要完整、准确地掌握这一概念,必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弄清概念的两个重要关系

第一:包含关系,它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如“共价键”属于“化学键”的一种,因此这两个概念是包含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

第二:交叉关系,它是指外延只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化合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同样有些“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合反应”,有些“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化合反应”。如图2所示。

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弄清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就能避免推理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就能更为准确地作出判断,如表4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自发反应”等概念。在中学化学中可以理解为:在常温下,放热反应与自发进行的反应是包含关系,吸热反应与自发进行的反应是交叉关系,如图3所示。

明确了上述关系,就能避免得出类似于表4中“吸热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的错误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即生活经验的影响、违犯逻辑规律的推理、片面地迁移及主观臆断。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学生却屡错屡犯,因此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要教育学生养成细致、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思维方法;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及推理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智慧、走出困惑。

标签:;  

学生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_类比推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