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心理论文,对策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7)06-0119-07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恶劣的住房条件、昂贵的借读费、无安全保障等),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从而导致一个新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留守儿童的产生。据保守估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过亿,其中,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不少于千万,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但已有的为数不多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生活状况、监护人素质[3]、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缺陷[4-5]等儿童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方面来了解和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而对留守儿童的内在特点的研究并不多[6]。留守儿童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属于典型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应该了解其一般状况和外部影响因素,更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部心理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地位是儿童发展领域颇受重视的因素。一般来说,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地位是经济资本(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地位)、人力资本(如父母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社会资本(如单亲家庭)的结合,这三者都影响着儿童的发展[7]。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为子女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性条件和社会支持,如充足的食物和营养、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在这些资源上的不足使其处于发展的高危状况中。对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尤其是贫困儿童的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对贫困家庭的重视和社会福利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8]。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健康、认知发展、学业成就、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方面,在对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作出描述的同时,研究者对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更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的中介和调节因素。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心理测量,在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真实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为保障全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领导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实施

湖北省是近年来劳务输出的大省之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在全国具典型性。京山县在湖北省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方面也具代表性。因此本次调查我们选取京山县9所中小学校。

为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效度,研究者针对调查工具和工作方案进行了大量准备,专门编制了访谈提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使用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经过试测和修订,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学生问卷使用了《儿童孤独问卷》和《儿童社交焦虑问卷》。《儿童孤独问卷》由Asher等人编制,包括24个项目,其中16个项目反映儿童的孤独、无助感和对同伴关系的主观估计(10条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8个项目反映儿童的习惯和爱好,其目的在于帮助被试轻松对项目作出反应,并不计入孤独感的总分,采用5点量表计分(从来不这样、很少这样、不一定、基本上是这样和完全是这样,分别记为1~5分),16个项目的分数之和即为被试的孤独分数,个人可能的孤独分数最低16分,最高为80分,得分越高表明其孤独感体验越强烈。《儿童社交焦虑问卷》由La Greca等人编制,包括10个项目,反映儿童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采用3点量表计分(从不是这样、有时这样和一直这样,分别记为1~3分),10个项目的分数之和即为被试的社交焦虑分数。社交焦虑分数最低为0分,最高为20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社交焦虑程度越高。

教师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共14个项目,反映教师对留守儿童一般印象、学习适应、品性、情绪与交往等方面的态度。采用5点量表计分(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和完全同意,分别记为1~5分),其中两项目采用反向记分。14个项目的分数之和即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总体印象,分数越高,表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看法、态度越消极。

本次调查于2004年10月进行,由心理学、教育学和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博士和硕士利用一周时间展开调查,通过查阅档案、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等方式,对行政管理干部、教学研究人员、中小学管理干部、教师、村民、学生等各类人员进行了调查。走访学校9所,访问行政村5个,工作对象涉及基层管理人员20余人、教师100余人、村民20余人、学生60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700余份(学生问卷600份,教师问卷100余份)。本次调查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学校和村民的大力支持。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调查获得了大量录音、录像、照片和学生作文、家校联系卡等原始文档资料。本文将报告对教师和学生的部分调查结果,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态度、观念。

本次调查中,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在所有学生中的分布如下表1所示。由表1可知,农村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接近一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44.1%),部分学校或地区留守儿童的比例甚至达到了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坪坝镇中心小学和坪坝中学)。而中学生和小学生留守儿童的总体比例则大致相当(中学生为44.2%,小学生为44.0%)。

如表1所示,小学生(以校为单位)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的比例最高达到26.4%,最低为10.5%,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比例最高达41.5%,最低为16.7%。从所有小学的平均数来看,小学生单亲外出打工者占17.0%,双亲外出打工者占27.0%,二者合计为44.0%。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父母双亲外出打工的比例更高。

而中学生(以校为单位)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的比例最高为34.4%,最低为11.1%,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比例最高为24.4%,最低则为13.8%。从所有中学的平均数来看,中学生单亲外出打工者占24.1%,双亲外出打工者占20.1%,二者合计为44.2%。

表1 京山县样本学校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状况

学校 接受调查学生人数 单亲外出打工 双亲外出打工

总人数男女学生数比率%学生数比率%

曹武镇中心小学 75 4134 10 13.3

18 24.0

杨集镇中心小学 19 10 9

2 10.56 31.6

坪坝镇中心小学 53 2726 14 26.4

22 41.5

三阳镇中心小学 72 4527 14 19.4

12 16.7

曹武镇朱岭小学 70 3634

9 12.9

20 28.6

小计

289 159

130 49 17.0

78 27.0

曹武镇中学 63 3033

7 11.1

13 20.6

坪坝中学90 4644 31 34.4

22 24.4

三阳中学81 4041 24 29.6

16 19.8

杨集中学65 3827 10 15.49 13.8

小计

299 154

145 72 24.1

60 20.1

合计

588 313

275 121 20.6 138 23.5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

(一)教师如何评价留守儿童的发展

本研究中共获得教师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为97.0%。2007年7月利用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班的机会,调查组再次用同样问卷收集了570名教师的数据,作为此次调查的补充资料,用于检验在近3年之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是否发生较大变化。两次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教师问卷结果

“完全不同意”和“不“不确定”所占 “完全同意”和

问卷项目 同意”所占百分比百分比

“同意”所占百分比

T1 T2T1

T2 T1T2

1.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难教育 6.516.3

6.0

5.1 87.5 78.6

2.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 9.116.6 12.0 12.1 78.9 71.3

3.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品德差了 13.814.3 12.0 13.5 74.2 72.2

4.父母去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很可怜

31.130.0 12.1 14.9 56.8 55.1

5.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在交往上问题较大 22.420.2 23.1 23.6 54.5 56.2

6.父母去打工的孩子违犯校纪的更多

17.419.9 12.8 18.7 69.8 61.4

7.父母去打工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 89.583.7

5.2

7.2

5.3

9.0

8.父母是否出去打工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83.480.3

8.3 11.0

8.3

8.7

9.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

20.120.7 17.6 20.0 62.3 59.3

10.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26.826.4 18.5 22.4 54.7 51.2

11.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更难调教 16.219.5

9.5

6.1 74.3 74.4

12.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13.920.8 19.6 14.5 66.5 64.7

13.父母去打工的孩子显得更自卑 31.742.2 21.4

5.1 46.9 52.7

14.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和同学的关系较差36.552.8 31.9 26.4 31.2 20.7

注:T1、T2分别表示前后两次不同测量的结果,T1为2004年10月,T2为2007年7月。

由表2可知,绝大多数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评价较差。其中,7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成绩、品德差了,更难教育,并且与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区别明显,他们受到了父母外出打工的重要影响;6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心理、情绪上存在较大问题,存在较多的违纪行为;在其他题目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也普遍较差,只在“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这一问题上,较少教师认同这一说法(30%左右)。

依据14个题目的测量内容,可将教师问卷分为四个维度(方面),依次为:一般印象、学习适应、品性、情绪和交往。教师的评定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为1、2、3、4、5分,分数越高,表明教师的评定越消极。对第7、8两题反向计分后计算各维度的平均分依次为:一般印象4.12、学习适应3.88、品行3.69、情绪与交往3.76。四个维度的平均分均显著大于中间值3,再次表明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价偏消极,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发展问题。

对比前后两次结果(T1和T2)可知,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价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发展问题,表明在教师眼中,留守儿童是名副其实的“问题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状况

本研究共收集学生有效问卷588份,其中父母都在家的学生329人,单亲外出打工的学生121人,父母双亲都外出打工的学生138人。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三类儿童在社交焦虑量表(SASC)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3.281,P<0.05),具体表现为单亲外出打工和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社交焦虑显著高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工和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间差异不显著;在孤独感得分上,三类儿童同样存在显著的差异(F=2.847,P<0.05),具体表现为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孤独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外出打工或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工的学生与父母都在家的学生间孤独感得分差异不显著。

(三)访谈结果

本研究中,通过访谈,我们搜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验证了上述调查结果,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辅助信息。例如:大批未成年人父母外出务工还可能会给其子女的成长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一种影响是导致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甚至孩子的父母)认为,没有读多少书、没有掌握多少知识一样也能在城市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好像孩子读不读书、学习成绩如何并不重要;二是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也有很多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会在父母外出时倍感失落,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上更自卑,这种心态主要发生在女生身上。

大量访谈资料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确存在严重的心理发展问题,应引起社会足够关注和重视。

五、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

结合本次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基于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我们从广阔的生态背景上提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1.农村父母应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家长外出打工多年都不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闻不问。虽然说父母在外打工挣钱非常辛苦,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因为父母在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造成的障碍[9]。由于家长监护和教育意识的淡薄,留守儿童必然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对于促进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关注、预防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妥善安置孩子。很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将自己的孩子交由父母或兄弟姐妹看管,爷爷奶奶和叔伯阿姨们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往往是无能为力,也未投入太大关注,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种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如何妥善安置自己的孩子,从而确保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成为重要的问题。建议家长将孩子交由父母或亲戚看管时,除交代日常吃穿外,更应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职责。

3.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比起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由于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避免与孩子的“隔绝”。本次调研过程中,很多的老师、领导都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父母双方留下一人照顾孩子,或者双亲外出打工者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虽然这种做法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利、父母由于工作压力还是不能对孩子起到监督作用等等),但权衡利弊之下也不失为解决办法,至少有父母在身边,孩子能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无法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并且也不能带上孩子去打工,那么父母就应考虑如何有效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父母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且沟通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更应关心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利用寒暑假的机会,父母可以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1.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2.学校应加强寄宿制的管理。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并协调各方的关系。具体来说,可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联系的经常性与实效性。同时,应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老师负责每天的查房等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学生建立“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每年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是学生的节假日,在此期间,留守儿童脱离父母和学校的视线,很难得到有效的监护,往往儿童的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就出现在这段时间内。因此,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团体活动(如暑假中的夏令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培养和发挥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如开展一些体育、艺术、科学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引导儿童参与到健康的活动中来,将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基于社区(社会)层面的建议

1.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通过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农村地区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如赌博)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防止其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组织针对留守儿童或未成年人的各种活动等等。同时,社区可以通过举办留守儿童代养人学习培训班,提高代养人的素质,使其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更好地完成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3]。

2.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下乡”活动,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种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这样既能使留守儿童接受到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其在脱离父母和学校视线的情况下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还能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有实际的意义。

3.组织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长期研究。如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生活态度、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农村未成年人生活方式等等问题都急需研究。在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提出更为有效、准确的建议。

(四)基于政府(政策)层面的建议

1.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为了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鼓励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但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没有当地户籍,交纳不起高昂的入学“赞助费”,使得他们难以跟随父母到暂住地就学。因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鼓励民间力量兴办收费较低的能接纳打工者子女就读的学校。例如,武汉市已经公布了三百多所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学校名单,免收借读费,引起良好的反响;一些收费低廉的面向打工者子女的学校也很受欢迎,正在逐步发展。而这些举措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职责。农村未成年人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还非常欠缺,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平时和孩子的联系也很少,这样等于放弃了自己在监护和教育子女上的责任。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及早制定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在监护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子女的意识,规范他们的养育监护行为。如,政府可出台统一的行政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要求接受农民工的所有单位,定期对本单位农民工开展教育工作,督促其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注。

3.充分考虑到农村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现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寄宿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普遍存在宿舍面积过小、床铺不够、生活用具缺乏、卫生条件差、缺乏合格的管理人员等情况。正如前面所提出的,很多家长正是由于学校的条件较差,不愿将孩子寄宿在学校,而是交给自己的父母或亲戚代管,这就会造成上述的留守儿童监护的“空档”,对留守儿童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办学及住宿条件亟待改进,这需要政府相应部门加大投资力度。

4.出台相应政策允许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考虑到“一费制”制度下学校办学成本有限,难于改变住宿条件,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允许利用民间力量在农村兴办寄宿制教育辅助机构,以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办各种各样的看护中心、寄宿公寓,给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寄宿条件。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留守儿童教育的“空档”,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可能是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这一特殊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收稿日期:2007-10-01

标签:;  ;  ;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留守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