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老年人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澳门老年人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李张廉[1]2004年在《澳门老年人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15)对居住在澳门不同地区的462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中男性130人,女性332人。经过调查的结果发现: 1.同年龄组的老年人,独居的女性较男性多,可能是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在健康及体力自信方面,男女的结果大致相同,比例接近。82%的老年人有去医院检查,接近93%的老年人不饮酒、不吸烟。90%的老年人表示进食有规律、几乎每天吃早餐、注意饮食营养。男性较女性更注意饮食营养。89%的老年人表示经常做运动。显示澳门老年人的生活有规律。澳门的老年人认为心情良好、比较幸福、对目前的生活、经济满意、与家人、朋友的关系良好。 2.在参与活动方面调查显然,57%老年人不参加社区活动,但有81%老年人参加老年人活动,表示老年人喜欢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89%老年人运动。 3.60%老年人经常及偶尔跌倒,反映老年人需小心注意,因跌倒而受伤的机会非常高,而且老年人一般康复的时间较长。61.68%老年人经常及有时感到头晕,反映老年人普遍出现头晕,说明老年人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4.澳门老年人的GDS-15平均数为4.2,标准差为3.14。GDS-15的总分调查显示,8.22%老年人呈严重抑郁:以不同性别比较,结果表明7.69%男性有严重抑郁:8.43%女性有严重的抑郁,显示女性的抑郁程度比男性稍高。以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高年龄组比低年龄组的抑郁程度高,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65岁以下的抑郁程度高,且非常显着。 5.GDS-15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每天心情、体力自信、生活满意、健康状况、参与社区活动、现在运动及经济收入等因素对澳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抑郁状况有显着的影响。

陈嘉贤[2]2004年在《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幸福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本研究探讨了现今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与其幸福感的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幸福感的因素,为将来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为老人服务提供了依据,本研究无论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老年人自己,都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4年1月~3月在澳门市各区随机抽取了504人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均为60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其中70岁以下294人,70-79岁168人,80岁或以上42人;男238人,女266人。取样场所包括在街上、公园、老人活动中心等地方随机抽取。研究工具:(1)一般生活状况问卷(2)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3)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数据处理和分析以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 结果 1.澳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处于中上水平,各种不良情绪反应较少,精神生活比较丰富。老年人从总体上看自觉幸福感较强。2.统计结果揭示正性情感和正性体验得分显着高于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得分,说明澳门老年人对晚年生活是满意的。3.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较密切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子女数目,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人际关系;而性别、职业等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不大。4.澳门老年人SCL-90得分和MUNSH得分的相关是-0.533,说明幸福度高低会直接影响SCL-90总均分得分。幸福度的负性情感与负性体验比正性情感及正性体验与SCL-90症状因子的相关程度更密切。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幸福感研究中文摘要结论老年人的幸福感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社区应充分重视培养老年人的正性情感;合理组织和开展各种文化及体育活动,进行老年保健的宣传教育,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对老年人的正性情感有利。要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赵玉静[3]2011年在《内蒙古农民生活方式、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叁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民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然而国内少有研究对此进行调查了解。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显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另外,生活事件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在一定时间内经历的生活事件刺激量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本研究选取874名农民作为被试,采用Kesslerl0量表(K10)、生活事件量表(LES)和自编生活方式问卷,拟探讨农民生活方式、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及其叁者之间的关系。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自编生活方式问卷、修订过的生活事件量表和K10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测量工具。(2)农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较好,K10量表平均得分为18.51±5.76,处于一般水平。被试在四个心理健康水平上比例分布不均,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人群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蒙族、15-24岁年龄段、未婚、大专及以上、年收入在6000-7999元之间的人群心理健康良好水平者居多。(3)农民生活方式的特点:总体来看,农民生活方式情况不是很合理。其中,不良生活方式,如劳动时间过长、消费结构不合理、闲暇活动单调、吸烟、饮酒、熬夜、缺少运动等是其生活方式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根据生活方式叁种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把农民分成不同的的类型。不同类型人群之间的生活方式不尽一致。(4)农民生活事件的群体差异:从生活事件的整体情况来看,调查对象而对的生活事件数量是适度的。在性别、民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水平上都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汉族、35-44岁年龄段、丧偶、文盲、年收入在1999元以下的人群经历的生活刺激量相对较大。(5)农民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生活事件与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农民生活方式、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叁者之间存在显着的关系。生活方式越科学、越文明,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生活事件刺激量越小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生活方式越科学、越文明,农民的生活事件刺激量越小。依据生活方式划分的不同类型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面对的生活事件各不相同,“盈余型”和“轻松型”农民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群来说,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入不敷出型”和“辛苦型”农民经历的生活刺激量都高于其他类型的人群。

张瑜[4]2010年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小有成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中各类人群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果实不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尤其是曾经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年人,他们理应得到国家、社会和子女为其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支持。人口日趋老龄化及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养老服务危机”促使家庭养老职能向社会转移。国家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方面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社区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研究试图了解我国城镇地区老年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及不同类型社区养老方式在运作模式及养老资源提供上的异同,探求社区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方式存在许多问题,缺乏充足的财政投入,专业化程度偏低等等,在结合实际国情和遵循适用、循序渐进和整体协调叁个原则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除依靠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之外,更要提高对机构养老服务的认识,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走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之路。研究得出要从强化意识、拓宽资金渠道、加强服务、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方式提出了尝试性的对策建议,期望对我国城镇地区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和改进有所贡献。

田苗苗[5]2014年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对河北省3个城市的60岁及以上的6173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老年人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包括城乡、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经济、慢性病等)、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工具(AHSMSR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输入创建数据库,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6173人中,无心理症状者4758人,占77.1%;轻度心理症状者1257人,占20.4%;中重度心理症状者154人,占2.5%。2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心理健康总评分显示:在城乡、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患慢病种类、ADL、近半年不适、医保类型、养老保险、自我健康管理、FAD、与子女交流、SSRS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SCL-90总分显示:年龄、患慢病种类、ADL、近半年不适、月收入、医保、养老保险、自我健康管理、FAD、与子女交流和SSRS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1河北省老年人轻度心理症状者比例较高,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2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各维度均相关的因素有ADL、患慢病种类、自我健康管理、SSRS和医保类型。另外近半年不适、养老保险、与子女交流、月收入、年龄、FAD和性别是个别维度的影响因素。年龄、患慢病种类、ADL、近半年不适、月收入、医保、养老保险、自我健康管理、FAD、与子女交流和SSRS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总评分的影响因素。

朱平[6]2010年在《老年人反事实思维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事实思维(CFT),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与事实相反的思维。Kahneman、Roese等最早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反事实思维的定义。他们认为,“反事实”不是指对未来的想象,而仅指对已经确定的事实的否定。也就是说,反事实思维是指个体对过去事件加以心理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反事实思维是人类复杂的认知过程。反事实思维既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类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人都会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产生与事实相反的思维活动。但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忽视了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对于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也鲜有报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着名心理学家Kahneman等人首次提出反事实思维的概念之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才开始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中学生、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在研究时抽取南京地区的320名老人、160名大学生和16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自我报告法、故事情境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老年群体的反事实思维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对被试的自发反事实思维、诱发反事实思维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从而进一步探讨老年群体反事实思维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特点受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2)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少于对照组被试,而其合理性却高于对照组被试。(3)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特点与其心理健康的状况存在高相关,具体表现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和合理性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的预测作用。(4)反事实思维通过情绪这个中介变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上行反事实思维引发个体的后悔情绪进而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下行反事实思维引发其庆幸情绪进而促使其心理健康指数的提高。

余虹静[7]2018年在《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需首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是在我国养老体制改革后大力展开的养老模式,它的出现分担了国有养老机构和家庭养老的压力。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养老体系中重要的部分,主要针对老年人群体中的健康欠佳或者身体机能受损,日间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痴呆患者、残疾人提供日间照看服务。本文对日间照料中心进行室内视觉环境设计的研究。研究建立在视觉环境心理学和老年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从视觉环境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出发,对影响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的色彩、材质和照明以及标识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对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环境进行分析,以老年人对室内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隐私性为出发点,从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形态和室内色彩、照明方式以及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标识系统着手,进行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同时对国外不同福利型国家的养老设施室内视觉环境的设计进行阐析,总结不同福利型国家在养老设施室内视觉环境设计中的经验,并从中汲取适合我国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要点,提出一套适合我国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课题研究的现状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从视觉与室内空间的关系,以及老年人对室内空间设计、视觉设计之间的叁大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从日间照料中心室内空间形态、色彩、光影、材质以及标识等方面,探讨了老年人对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的需求,分析了视觉环境设计对于老年人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影响,指出了视觉与室内空间和人的关系。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和对国外优秀的养老设施的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方案,结合目前我国不同经营模式的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的现状,指出了我国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总结归纳日间照料中室内视觉环境设计的要点,并分别从视觉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形态、色彩光影、材质和标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

魏胜敏[8]2012年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导引养生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养生文化的瑰宝。传统导引养生术根植于优秀的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功法和独到的健身养生价值。为了使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需要我们本着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态度从哲学层面上深入探索它的方法论特征与当代价值,寻找导引养生术当代价值实现的理论及其创新发展的道路。本研究以哲学和文化学为主要支撑理论,以导引养生术演变历史为经,中西方文化背景为纬,采用史学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归纳、类比等思辨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对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和当代价值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探索。首先对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系统地了解它的演变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对导引养生术所产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导引养生术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应用方法学和文化学理论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揭示了其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七大方法论特征:系统主义、自然主义、适中主义、结构主义、超越主义、体验主义、神秘主义,并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诠释,对其精华与糟粕作以辩证分析。导引养生术可分为医疗祛病、预防保健、强身壮力叁大类,它们功法共同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内外兼修、顺应自然、适中绵和、因人而异等特点。其次从社会变迁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需要的角度,通过对中西方养生健身思想与方法手段的比较,探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当代价值之所在。研究结果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导引养身术独到的健身养生、疗病保健的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等方面的社会价值;以及促进文化认同、彰显民族精神、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等文化价值。最后主要以实证的方式论证了蕴含着我国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特征的导引养生术,虽产生于农耕经济时期,但至今仍然成为国人喜爱的体育文化,仍是我国人民健身、休闲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举国上下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热潮中,无论在农村或在城市,甚至在高校仍有众多的爱好者和热心人在努力继承发扬它,让它在当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同时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提出了它的创新发展之路。

余汉生[9]2011年在《澳门地区大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众体育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培养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受惠于全球经济的急速发展,澳门社会活动模式有了重大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劳动方式的转变,让人们的工作时间、余暇时间和休息时间叁者的分配和比例也有了显着的变化,人们对大众体育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殷切,为此,发展大众体育成为了澳门特区政府在近十年间的主要体育政策。本文尝试运用多种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包括PEST分析模型、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SWOT Analysis)、市场运行条件分析(Marketing Mix-4Ps)、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及安索夫矩阵(Ansoff Matrix)等作为对澳门大众体育状况的研究工具,对澳门大众体育的宏观环境、发展状况、运行条件、竞争态势及市场定位等各方面作出分析,总结澳门大众体育的前景及发展趋势,制定未来的发展对策。澳门大众体育的发展在特区政府成立后才正式起步,现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澳门大众体育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主要是以政府主导,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补贴,所以澳门的大众体育具有活动模式倾向轰动效应、重视短期效应和缺乏延续能力等特点。目前,澳门大众体育存在的问题部份来自于资源分配不均衡上,这是由于政府主导体育的发展,导致资源过分集中,形成政府与民间社团角色的冲突和资源分配上的失衡,体育发展和投资向竞技体育倾斜,加上公共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此外,科学化研究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缺乏针对大众体育的科学研究,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宏观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澳门大众体育的发展策略必须要根据澳门现时所面对的问题,整理总体的思路,把握各项问题的重点,订定大众体育未来发展的总目标,清晰大众体育发展方向,指出澳门大众体育发展需要达到的程度,制定澳门体育发展篮图,在体育政策和配套的法规制度、体育场地的优化、本地体育人才的培养、中长期的体育科研步处、市民教育等多个方面制定出适合澳门大众体育的对策。此外,针对土地不足的问题,研究拓展跨境大众体育网络的可行性,加强利用邻近地区的土地资源建立都市生活圈,以扩大市民进行大众体育活动的范围,从而提出体育场地和户外场地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案。

梁靖[10]2016年在《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与焦虑状况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及其焦虑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9~12月,应用改良版巴氏量表、老年人焦虑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调查A市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及焦虑状况。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影响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及焦虑状况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老年人社会支持、日常活动能力与焦虑状况间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纳入研究的310名养老机构老年人中,214名(69%)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受损,17名(5.5%)老年人有患焦虑症的风险。2.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月收入、运动情况、爱好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研究对象的年龄、月收入、慢性病患病情况及运动情况进入日常活动能力回归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72.9%。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及支持利用维度呈现正相关(P<0.01)。3.养老机构老年人焦虑状况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运动情况、爱好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入住养老机构类型的老年人焦虑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研究对象的年龄、月收入、运动情况、爱好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进入回归方程。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焦虑评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及支持利用维度呈现负相关(P<0.01)。4.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与其焦虑情况呈现负相关(r=-0.489,P<0.01)。结论:1.A市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低于社区老年人平均水平,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因素有:年龄、月收入、运动情况、兴趣爱好、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会支持情况。2.A市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焦虑水平较低,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焦虑水平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运动情况、兴趣爱好、慢性病患病情况、入住养老机构类型及社会支持情况。3.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越高,其焦虑水平越低,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减轻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 澳门老年人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 李张廉.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幸福感研究[D]. 陈嘉贤.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3]. 内蒙古农民生活方式、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 赵玉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4].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瑜. 湖南大学. 2010

[5]. 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田苗苗. 河北联合大学. 2014

[6]. 老年人反事实思维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朱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0

[7]. 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研究[D]. 余虹静. 吉林建筑大学. 2018

[8]. 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 魏胜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9]. 澳门地区大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D]. 余汉生.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10]. 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与焦虑状况的研究[D]. 梁靖. 吉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澳门老年人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