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将如何影响今年的经济走势?

“9.11”将如何影响今年的经济走势?

一、“9·11”对今年经济走势有何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郑黎阳[1](2021)在《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及其经济获得感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销售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订单农业是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与政策引导等各种有利条件的作用下,订单农业发展迅速。本文以农业种植户为研究对象,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区域样本,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数据,利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在相同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具备什么样特征的农户更有可能参与订单农业?农户的经济获得感是否会因为参与订单农业而得到明显改善?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经济获得感效应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户的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是在多重变量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相同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中,且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农业收入比例、农产品价格波动认知、订单农业认知程度、亲友示范、培训经历和社会资本都是影响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显着变量,其中,户主性别、社会资本和订单农业认知程度是对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效应最大的三个显着因素;此外,订单农业认知程度、培训经历和亲友示范在社会资本对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第二,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具有经济获得感效应。经济获得感是以实际获得为基础的主观感受,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订单农业参与行为能够显着提升农户收入,进一步实证检验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经济获得感效应时发现,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农户的横向现实经济获得感,即与村中其他人的收入水平相比,农户对自身收入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参与订单农业得到提升;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农户的纵向现实经济获得感,即参与订单农业的农户能够感受到与三年前的收入水平相比,当前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农户的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即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农户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第三,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经济获得感效应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差异。资源禀赋不同是农户增收差异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贫困户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收入,但提升幅度远远小于非贫困户参与订单农业对收入的提升幅度,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导致了参与群体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收入效应具有差异的前提下,进一步实证分析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经济获得感效应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订单农业参与行为能够提升贫困户的纵向现实经济获得感,但无法提升其横向现实经济获得感和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即贫困户在参与订单农业之后,确实感受到了收入的增加,但对收入水平的满意程度和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没有因为参与订单农业而得到提升。从产业扶贫的角度来看,订单农业能够提升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但在参与订单农业的农户群体内部,进一步拉开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经济获得感方面,参与订单农业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贫困户也切实感受到了收入的提高,即纵向现实经济获得感的提升。但相比于非贫困户,订单农业没能提升贫困户在横向比较中对自身收入的满意度,也没能提升对于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说明当前情况下,订单农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遇到了同其他扶贫措施相同的障碍,即无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选题和研究内容具有新意,首次对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经济获得感进行研究,以经济获得感为结果变量考察订单农业的普惠性和扶贫效果;第二,在研究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时,本文以相关理论和现实状况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亲友示范”的概念,研究了包括亲友示范在内的多个变量对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效应,并分析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通过实证分析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收入效应和经济获得感效应在贫困户群体和非贫困户群体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当前以订单农业为主要模式的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产业扶贫在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为目标的扶贫工作中取得更多成果。

侯奔奔[2](2021)在《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3年,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的贺友直为完成小说《江畔朝阳》连环画的创作任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在其艺术生涯中较为特殊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的挖掘、整理与考证,揭示出贺友直在北大荒时期的活动和创作的真实情况,以及连环画《江畔朝阳》特殊的“三结合”创作形式,并为人们呈现一套不同于发行版本的未面世连环画手稿。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调研与个案研究等方式对连环画《江畔朝阳》和贺友直写给侯国良、吕敬人、刘宇廉、韩书力信件等手稿内容的考证分析,展现出贺友直“画故事”的连环画创作特点和其连环画创作理念,即“画什么、怎么画”。在贺友直看来,“画什么”就是指从事绘画人员要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最适合画什么,以此为基础寻找创作题材;“怎么画”是你根据所选题材的表现内容、基调和你要表达的东西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语言。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几乎贯穿了贺友直的创作人生,他所坚守的连环画道路是在自我审视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对贺友直未面世的日记与手稿的考证和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考证论述贺友直日记内容:通过对贺友直日记的考证梳理,阐述1973年他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活动和创作情况以及“三结合”的特殊创作形式。2.贺友直绘画手稿作品分析:包括为创作连环画《江畔朝阳》而画的手稿和未曾面世的国画作品,在这些手稿中充分展现了贺友直“画故事”的创作特点,并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性使自己在严谨的连环画创作中始终保有对艺术创作的敏锐力。3.考证分析贺友直文字手稿的具体内容:涵盖贺友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任教期间的部分讲义,对连环画创作的感悟与思考的文章,以及贺友直与侯国良、韩书力、吕敬人和刘宇廉的重要书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分析,向人们披露了贺友直大量未面世的原始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贺友直在北大荒创作期间史料研究的不足,也从史实考证的深入性和个案陈述的详实性补充了以往对贺友直艺术理念及艺术思想研究的缺失。贺有直的这些日记和手稿也成为其在连环画繁盛与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对连环画创作的思考及坚守的史料佐证,传达出他在连环画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品格。

任雨欣[3](2020)在《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变译理论指导下中国诗句口译,以2004年至2012年总理记者发布会上引用的诗句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诗句的特点及其口译难点,探讨变译理论翻译策略的应用,从而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变译理论由黄忠廉教授提出,是一种强调翻译变化的翻译理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应用到翻译作品的过程中。然而大多数变译理论应用的研究都集中在笔译活动上,其对口译活动的指导性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变译理论的指导下诗句口译的研究则更为罕见。实际上,变译理论的一些翻译策略可以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诗句口译所特有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译者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凝练,追求音韵和对称之美,以及多变的古汉语语法都是中国诗句的特色。针对其特点,口译员需要处理如何化繁为简,删除冗余部分以及消除古今语法差异。本文依据变译理论的翻译策略在诗句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变译理论的三种翻译策略(阐译、摘译、编译)如何解决中国古诗句口译中的困难,总结合适有效的诗句翻译方法,并为研究者和口译人员提供相关理论和应用参考。

史亚超[4](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文中认为每年三月份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作为阐述政府重要方针的重要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权威性。其中两会的总理答记者问则更具代表性,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举世瞩目。因此,口译员的口译工作不仅关系到会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同时还代表了政府威信。关联理论认为人们会尽量以最少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并提出了最佳关联原则、明示-推理模型、语境性等三方面的内容。通过相关文献的调研作者发现为了更好的实现交际意图,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经常会采用以下五种口译策略:释译法、套译法、重组法、省略法、直译法等。这五个策略与关联理论有很密切的关系,作者结合这五个策略并且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2015-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答记者问环节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其密切关系。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发现,关联理论对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答记者问环节的口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口译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背景推理出发言人的真实意图,并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加工,之后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传达给听众,使得听众花费最少的努力理解发言人的意思,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李国亮[5](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遏制和最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反对国际绥靖主义、争取苏联及世界人民援助、推动英美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发展东方各民族反侵略统一战线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指导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维及中国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其理论内核、根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则是其内在气质、文化土壤。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法在远东均有保全殖民地的意图,美日在经贸上又有密切往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皆采取了妥协与绥靖的态度。从批评美国孤立主义者“不应隔岸观火”、批评英国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到揭露英日东方慕尼黑阴谋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坐山观虎斗”,再到揭穿、反对日美策动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严密关注美日谈判进程,奉劝美国不应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上述一系列实践均体现了毛泽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期望各国能够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抗战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首先,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内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得以树立和巩固,其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弱化并不妨碍双方继续保持基于相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其次,毛泽东也极为关注苏德战局的发展,并根据苏德战况灵活调整国共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苏、美三国四方是处在一种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中。这一链条包含三个要素:欧战态势、日苏关系、国共关系。作用机制则为:欧战态势影响日苏关系,日苏关系又进而影响国共关系。因此,毛泽东关注苏德战况就是关注中共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再次,毛泽东在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开展的国际统战活动中突出体现了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在苏德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其提供了情报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最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经历了由苏到美、由美到苏的转换过程,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并非缺乏现实主义的逻辑。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美国的形象认知实现了由帮凶到盟友的转变。皖南事变后,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上的举动一度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他逐渐将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置于美国,不仅主动邀请中外记者团及美军观察组来延,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与之展开密切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共七大期间,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反动,毛泽东的对美统战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即由刚开始的团结为主、斗争为辅转为斗争为主、团结为辅。抗战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揭示出中国民族解放经验对其他国家革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他还关心、支持、指导在华日本人民开展反战斗争,不仅阐述了运动的必要性、可能性、发展规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并大力援助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乃是一种常态,他的很多决策都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第一,认同、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世界战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舆论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过数次论战,借此可管窥这三种声音在当时社会的横向互动、竞争。此外,本文在论证毛泽东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的关注时,特别就中共“今年打垮德国,明年打垮日本”口号的出台、调整、废止,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互动过程作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抗战时期中共决策、执行机制的复杂性。第二,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抗战时期,面对同盟国间的高层互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沉默,其在关注、评论的同时,于决策层面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第三,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对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评价,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联合国创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面对国际形势剧变,毛泽东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经验、原则灵活运用到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其方法论原则可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毛泽东通过建立、驾驭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具体而言,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条件下,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的共同诉求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成为必要。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当前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因此,回顾研究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把握世界前进大势提供了重要启示。

吴林春[6](2019)在《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影响研究 ——以改革开放至今为研究时段》文中指出作为全国普通高校录取的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是当今中国高校选拔考生的资格标准途径之一,服务考生、服务社会,它也是全国教育考试之一。高考作文试题(后文中简称作文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试题中占据分值最大的一道试题,因此作文命题特点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直接影响着高中作文教学。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一章,试析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其演变历程,包括命题特点及其演变历程。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二章,对同时期国外言语作文命题展开述略,并从中获得相关启示。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三章,探究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同时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中作文教学展开展望,以期为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和以后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参考。本论文通过探究近四十年来的高考语文命题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同时简要分析同时期以美法日为代表的国外言语作文命题特点,探寻出可以带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有效途径和方法,期许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带来积极的作用。

吕佩[7](2019)在《现代汉语后附缀“是”及其附缀结构“X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附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不同类型语言中的现象。本文在附缀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词汇化、语法化、主观化、构式化和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采用共时平面和历时层面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现象描写和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现当代汉语中的后附缀“是”及其附缀结构“X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包括上下两编共十二章。上编六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后附缀“是”。我们从共时平面的角度出发,结合世界不同类型语言归纳的附缀判定的相关标准或原则,对现当代汉语中的后附缀“是”进行了判定,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后附缀“是”与判断词、副词或词缀。我们还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指出后附缀“是”存在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并试着从语音、韵律、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归纳后附缀“是”的性质特征。除了共时平面之外,我们从历时层面的角度出发,归纳了现当代汉语中后附缀“是”的不同来源,分析了“是”附缀化的相关动因和机制,以及后附缀“是”进一步发展演化的相关制约因素等。后附缀“是”除了可以单个依附之外,还可以出现叠加依附的情况,后附缀“是”的有无,对于句法和语义不会造成显着的影响,但会在语用上有所差异,属于基本功能羡余成分,随着附缀化程度的增强,后附缀“是”会发展成为完全羡余成分。下编六章分析了不同类型附缀结构“X是”的相关情况。后附缀“是”依附的宿主可以是“杂乱无章”的,从词类的角度来看,“是”可以依附于名词、动词、区别词、副词或连词等;从词语的性质来看,“是”可以依附于单词、短语或结构等。本编从构式化、语篇衔接、主观凸显、情态对比、意外范畴、肯定否定和独用陈述等不同角度出发,分别有侧重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附缀结构“X是”进行考察,既描写了附缀结构“X是”的共时表现,又追溯了部分“X是”的演化来源;不仅定性分析了附缀结构“X是”的相关功用,而且定量统计了不同时期“X是”的使用频率。通过附缀结构“X是”的考察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把握后附缀“是”的相关表现及其功用,也能够认识到宿主“X”与后附缀“是”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挖掘。现当代汉语中的“是”具有多样性,除了判断词、副词和词缀之外,还存在着后附缀的用例。本文充分描写了后附缀“是”的相关表现,挖掘了与之有关的众多用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后附缀“是”的判定标准。第二,对附缀化等理论的完善。本文通过深入考察和分析后附缀“是”,一方面对现当代汉语中的“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对包括附缀化在内的语法化、词汇化、构式化等相关理论做了一定的完善。第三,对不同范畴的融合。本文植根于现当代汉语中后附缀“是”的实际用例,择取情态范畴、意外范畴、肯定否定范畴等范畴中的合理成分,对后附缀“是”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和考察。第四,对语言使用的推动。本文的研究除了可以从理论方面有所促进之外,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运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为相关词典的编纂提供参考,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等。

周仪[8](2012)在《广场协议后日本中央银行金融政策》文中研究表明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经济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由泡沫膨胀到崩溃、再通过改革寻求恢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金融制度改革以及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的政策操作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其经验教训如何?是本文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本文采用实证考察的方法,运用货币银行学、国际协调论、群体行为心理学、社会行动论等相关理论分析工具,系统阐述了1985年至2006年日本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及其制度改革。根据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及金融政策的变化,正文的四章重点考察了中央银行促生泡沫经济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泡沫经济破溃的高利率政策、救市护企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制度变革期的零利率及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对广场协议后日本银行金融政策的详尽剖析,可以得出结论性看法是:其一,泡沫经济的膨胀与崩溃,皆与金融政策直接相关,中央银行在利率调控的时机和力度把握上明显存在问题。其二,以国家权力为背景,中央银行在整顿金融秩序、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上发挥了“最后贷款人”作用。其三,与同一时期财政政策相对照,面对经济发展长期低迷的状况,中央银行选择了通货稳定的政策目标,从而保证了金融秩序的稳定,恢复了面临危机的金融信用。其四,以“金融大爆炸”改革为分界线,改革终结了战后以来“护送船队”式金融管理体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强。此外,通过我们的考察,国内外学者、政府与执政党经常提出基于各种目的的政策建议,有些是日本银行难以接受的,为此常常产生各种争论。一般而言,这种争论是必不可缺的,也有益于经济理论的发展。但通过媒体的推波助澜,肆意渲染以及带有偏见的报道,则往往形成对日本银行的舆论压力。那么中央银行应该恪守的底线是什么?或者说是那些建议是可以接受的,那些建议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答案是,人为地引起通货膨胀及近邻贫困化政策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由于个别史料的不完备,对民间经济人及学界对经济形势判断,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现象。由于笔者的学识不足,对问题的深度及广度上的把握上深感力不从心。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李千晴[9](2012)在《新世纪以来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构建 ——以2006年-2010年《朝日新闻》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日双边关系的好坏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历史渊源上看都意义重大,进入新世纪的两国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两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建立“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然而与此相背的是中日两国民众的亲近感步步下滑,特别是2005年以后屡创历史新低点,令人堪忧。其中,媒体在对国家形象构建、影响双方认识上作用重大,这成为探究改善双方民间关系的一个着力点,也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入手,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大众传播学理论结合,以分析日本主流媒体的中国报道为中心,考察日本报纸向民众构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是如何进行构建的,并就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如何改善等问题进行探究。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新世纪以前日本媒体构建的中国形象,为理解新世纪以来媒体构建的中国形象做铺垫。第2部分阐述了本文选取日本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深厚的报纸之一的《朝日新闻》为观察中心,选其2006年至2010年五年来中国报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和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第3部分按照框架理论,通过抽样编码方式,用文本分析法、社会系统分析技术等方法对样本展开量化的统计学分析及定性的梳理分析,展现《朝日新闻》关于中国报道的主要内容、类型和倾向性,分析了《朝日新闻》典型的选题框架、报道视角和基本态度,完整直观的对《朝日新闻》近5年来构建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归纳呈现。第4部分着重根据朝日新闻的采编制度,结合第3章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出《朝日新闻》中国报道的特点,考察了日本媒体构建中国形象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国报道框架的形成主要受媒体的国家性、市场性和新闻性等内在因素及国家政策、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文章还根据大众传播理论对形象塑造原理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寻求切实可行的改善策略。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提炼,指出媒体构建中国形象的偏差来自于不同的价值和评价体系。我们应当从历史角度看待媒体对中国形象构建的影响,以及媒体对中日民众互相认识的作用。

戚海彬[10](2011)在《M公司K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预测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面对日益扩大,变化日益加剧的市场,都不得不依靠科学的预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正确的决策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本文以某重型机械生产企业的08、09、10年主要产品生产情况为背景,应用数学、生产手法等一系列手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模型,做出相对合理的数据结论,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不确定性,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及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能为2011年企业的生产做出数据上的预测,从而为企业在正常的经济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基本数学预测手法,结合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作图并比较时间序列趋势外推预测、BP神经网络。

二、“9·11”对今年经济走势有何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11”对今年经济走势有何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及其经济获得感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订单农业相关研究
        1.2.2 产业扶贫相关研究
        1.2.3 获得感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其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小农理论
        2.2.2 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2.2.3 社会网络理论
        2.2.4 社会学习理论
        2.2.5 分工协作理论
        2.2.6 交易成本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机理
        2.3.2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研究的理论机理
        2.3.3 本文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变量的识别、测度与特征
    3.1 社会资本的识别、测度与特征
        3.1.1 社会资本测度指标选取
        3.1.2 社会资本的调查方法
        3.1.3 社会资本维度设计
        3.1.4 社会资本的测算方法
        3.1.5 社会资本的测算
        3.1.6 农户社会资本描述性分析
    3.2 经济获得感的测度与特征
        3.2.1 经济获得感测度指标选取
        3.2.2 农户经济获得感描述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特征分析
    4.1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农户基本特征
        4.1.2 农户信息掌握程度特征
        4.1.3 农户订单农业认知特征
        4.1.4 农户与外界联系程度特征
    4.2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框架回顾
    5.3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框架
        5.3.2 实证方法与变量描述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社会资本对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
        5.4.1 社会资本对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路径的实证框架
        5.4.2 变量选择
        5.4.3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5.4.4 社会资本影响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路径的实证检验
        5.4.5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分析:群体平均效应
    6.1 引言
    6.2 订单农业提升农户经济获得感的机理
    6.3 实证方法与变量描述
        6.3.1 实证方法
        6.3.2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6.4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收入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6.4.1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决策方程估计
        6.4.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6.4.3 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收入效应测算结果
        6.4.4 订单农业收入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6.5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6.5.1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决策方程估计
        6.5.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6.5.3 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经济获得感效应测算结果
        6.5.4 订单农业经济获得感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6.6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分析: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差异
    7.1 引言
    7.2 实证方法与变量描述
        7.2.1 实证方法
        7.2.2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7.3 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参与订单农业的收入效应差异分析
        7.3.1 贫困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收入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3.2 非贫困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收入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3.3 收入效应结果分析
    7.4 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参与订单农业的经济获得感效应差异分析
        7.4.1 贫困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4.2 非贫困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4.3 经济获得感效应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与实践启示
        8.2.1 对政府政策的建议
        8.2.2 对农户实践的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问题点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贺友直艺术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贺友直文字着作
        (三)贺友直对连环画创作的反思: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二章 贺友直日记研究
    一、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一)贺友直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原因
        (二)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环境
        (一)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建设兵团的创作环境
    三、连环画《江畔朝阳》的创作过程
        (一)《江畔朝阳》的核心元素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第三章 贺友直绘画作品手稿分析
    一、《江畔朝阳》创作手稿的由来
    二、《江畔朝阳》连环画手稿作品分析
        (一)手稿《江畔朝阳》创作过程的严谨性
        (二)手稿《江畔朝阳》表现手法的创新
        (三)手稿《江畔朝阳》的构图特点
        (四)手稿《江畔朝阳》时间性的表现
        (五)《江畔朝阳》手稿与发行版本比较
    三、贺友直中国画作品手稿分析
第四章 贺友直文字手稿研究
    一、连环画市场的繁荣与衰落
    二、贺友直课程讲义分析
        (一)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的教学讲义
        (二)业余培训班讲课提纲
    三、贺友直连环画体会与思考杂记
    四、贺友直的书信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二)贺友直与吕敬人的书信
        (三)贺友直与刘宇廉的书信
        (四)贺友直与韩书力的书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s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velopment 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2.2 Studies 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2.3 Studies on Interpretation on Press Conference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ING OFVERSES OF CHINESE POEMS
    3.1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agmatic value of the TVT
    3.2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3.2.1 Chinese poetry itself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3.2.2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STRATEGIES EMPLOYED IN CHINESE VERSES INTERPRETING
    4.1 Explaining Interpreting
    4.2 Selective Interpreting
    4.3 Edited Interpreti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4)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s
    1.4 Thesis Outline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Relevance Theory and Press Conference’s Interpretation
    3.2 Thre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Theory
        3.2.1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3.2.2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3.2.3 Contextuality of Relevance Theory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Key Points of the Press Conference’s Interpretation
    4.2 Case Analysis
        4.2.1 Analysis of Omission
        4.2.2 Analysis of Corresponding Interpretation
        4.2.3 Analysis of Explanatory Interpretation
        4.2.4 Analysis of Restructuring
        4.2.5 Analysis of Literal Interpret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ppendix Ⅳ
Appendix Ⅴ

(5)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一)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史料
        (二)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借鉴吸收
        一、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国内统战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
        一、对大革命时期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汲取
        二、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批判总结
        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发挥
第二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1935 年 12 月—1939 年 9月)
        一、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二、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阐述
        三、“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
        四、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提出争取外援办法
    第二节 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1939 年 9 月—1941 年 6 月)
        一、用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
        二、利用矛盾,部分突破共产国际指示
    第三节 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一、重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关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与扩大
第三章 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第一节 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一、委婉、私下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二、直接、公开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第二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
        一、国民党反共投降危险的国际背景
        二、拉开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序幕
        三、掀起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高潮
        四、落下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帷幕
    第三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一、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二、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缘由
    第四节 关注、批评美日谈判
        一、“劝告英美勿对日容忍,勿蹈张伯伦覆辙”
        二、“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的妥协”
第四章 正确处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第一节 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
        一、灵活抵制苏联、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二、开展整风运动,强化独立自主政治路线
        三、支持共产国际解散,终止双方从属关系
    第二节 声援苏联卫国战争,调整国共关系
        一、关注苏德战局,坚信苏联必胜
        二、纠正党内悲观情绪,鼓舞全党必胜信心
        三、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相结合
    第三节 坚持爱国主义,践行国际主义
        一、坚持爱国主义,婉拒苏方不合理要求
        二、践行国际主义,战略策应苏军
    第四节 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与回归
        一、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
        二、苏联重拾远东影响力
        三、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回归
第五章 争取、开展同美国的合作
    第一节 对美国形象认知的转变
        一、批评美国充当日本侵华帮凶
        二、“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第二节 从中外记者团到美军观察组
        一、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
        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第三节 借助美国调处,促进国内政治改革
        一、签署《延安协定草案》
        二、“必须攻掉”美国政府的扶蒋主张
    第四节 批评、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一、美国对华政策从扶蒋容共滑向扶蒋反共
        二、“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
第六章 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日本人民反战运动
    第一节 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一、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二、关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节 支持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
        一、阐述支持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缘由
        二、提出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
        三、援助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
第七章 关注、参与国际政治、军事局势
    第一节 认同、支持同盟国反法西斯世界战略
        一、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论战
        二、关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
        三、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
    第二节 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
        一、对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二、对开罗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三、对德黑兰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四、对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第三节 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
        一、关注联合国创建事宜
        二、“旧金山会议我们要参加”
第八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节 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
    第二节 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
    第三节 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
    第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
    第五节 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第六节 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
第九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二、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四、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五、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年谱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影响研究 ——以改革开放至今为研究时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演变分析
    (一)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浅析
    (二)不同视角下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三)高考作文命题演变历程
二、同时期国外言语作文命题比较及启示
    (一)国外言语作文命题比较
    (二)国外言语作文命题对我们的启示
三、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与展望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三)未来我国高中作文教学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现代汉语后附缀“是”及其附缀结构“X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预期目标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评述
        2.1 汉语附缀研究现状
        2.2 后附缀“是”研究综述
    三、研究计划及相关说明
        3.1 术语界定
        3.2 研究方法
        3.3 行文框架
        3.4 内容安排
        3.5 语料来源
        3.6 体例说明
上编:后附缀“是”研究
    第一章 后附缀“是”的判定、性质及其典型度
        一、引言
        二、判定标准
        2.1 后附缀“是”的判定
        2.2 与判断词或副词的区分
        三、后附缀“是”的典型度
        四、后附缀“是”的性质特征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后附缀“是”的演化、动因、机制及其发展
        一、引言
        二、“是”附缀化的动因与机制
        2.1 后附缀“是”的来源
        2.2 动因与机制
        三、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
        3.1 发展趋势
        3.2 制约因素
        3.3 “是”脱落后对宿主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最是”的词汇化看后附缀与词缀的区分
        一、引言
        二、“最是”的词汇化历程
        2.1 词汇化历程及其表现特征
        2.2 后附缀“是”与词缀“是”的区分
        三、“最是4”的表达功用
        3.1 表达功用
        3.2 “最是4”不被认可为词的原因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类比语法化的角度看后附缀“是”
        一、引言
        二、类比语法化的相关判定标准
        2.1 突变性
        2.2 低频率
        2.3 可类比
        三、“X双+是”类推依附之个案分析
        3.1 “幸亏是”
        3.2 “甭说是”
        3.3 “加之是”
        3.4 “只要是”
        3.5 “虽说是”
        3.6 “就算是”
        四、附缀结构“X双+是3”的词汇化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与后附缀“是”有关的附缀叠加式
        一、引言
        二、后附缀“是”和附缀“说”的叠加
        2.1 叠加的原因
        2.2 叠加的表达功用
        2.3 “X+说+是”与“X+是+说”的差异及其原因
        三、后附缀“是”和附缀“上”的叠加
        3.1 句法位置分布和后接成分性质
        3.2 “X+上+是”的表达功用
        3.3 “X+上+是”的进一步演化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音节连词有无后附缀“是”的功用差异
        一、引言
        二、有无后附缀“是”的表达效果差异
        2.1 句间系连与命题真实
        2.2 主观强调与传信功能
        2.3 标记功能与肯定语气
        三、后附缀“是”的羡余性
        3.1 基本功能羡余成分
        3.2 完全羡余成分
        四、本章小结
下编:附缀结构“X是”研究
    第七章 凝固型构式“N+是”的成因与发展
        一、引言
        二、“N+是”的来源及其构式化历程
        2.1 “形似”的“N+是”的出现
        2.2 “N+是”的构式化
        2.3 构件成分“是”的附缀化
        三、“N+是”的构式化程度
        3.1 “N+是”是否是构式的判定标准
        3.2 构式化程度的高低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附缀结构“似乎是”“好像是”“仿佛是”的表达功用
        一、引言
        二、“似乎是”等的基本表达功用
        2.1 元语用法
        2.2 揣测与确信共现
        2.3 独用陈述
        三、“似乎是”等的语用否定功用
        3.1 有标式否定与无标式否定
        3.2 “似乎是”等无法删去
        四、“似乎是”等表达功用的相关阐释
        4.1 “似乎是”等本身具有的传疑评价
        4.2 特定语境激活否定义
        五、本章小结
    第九章 附缀结构“应该是”和“可能是”
        一、引言
        二、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共性
        2.1 句法位置的灵活性
        2.2 共现连用的配合性
        2.3 命题层面的外围性
        2.4 词汇化的倾向性
        三、语用方面的共性
        3.1 非现实或主观性较强的语境
        3.2 回溯推理的原因小句
        3.3 篇章衔接的顺畅连贯
        四、情态用法的差异
        五、情态异同的原因
        5.1 情态类型的同中有异
        5.2 情态强度的高低不同
        六、本章小结
    第十章 附缀结构“主要是”的特征及其表达功用
        一、引言
        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1 表现特征
        2.2 形成机制
        三、表达功用
        3.1 语篇衔接
        3.2 主观凸显
        四、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独用的附缀结构“简直是”的功用及其成因
        一、引言
        二、句法分布与表达功用
        2.1 分布与结论
        2.2 共现与糅合
        2.3 肯定与否定
        2.4 夸张与委婉
        2.5 交互主观化
        三、“简直是”的形成过程
        四、“简直是”的形成原因
        4.1 “简直”的高谓语性
        4.2 相关的语用原则
        4.3 话语规约
        五、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意外范畴话语标记“X的是”的特征、来源与发展
        一、引言
        二、“X的是”的特征
        2.1 句法表现
        2.2 语义特征
        2.3 语用特征
        三、来源及其发展
        3.1 来源及其相关机制
        3.2 进一步发展演化
        四、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一、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附录 :前附缀“是”置于关联连词宿主“因为”和“由于”
    一、引言
    二、“是因为/是由于”是否成词的相关理论阐述
        2.1 成词的可能性
        2.2 成词的不利因素
    三、语料调查与统计
        3.1 语料库统计分析
        3.2 问卷调查分析
    四、“是因为/是由于”性质与功用
        4.1 “是因为”与“是由于”的性质
        4.2 “是由于”与“是因为”的区别
        4.3 有无前附缀“是”的表达功用差异
    五、前附缀“是”与后附缀“是”的异同
    六、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成果
致谢

(8)广场协议后日本中央银行金融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要旨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价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泡沫经济膨胀时期的金融政策
    第一节 国际协调降息
        1.1.1 “广场协议”的压力
        1.1.2 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
        1.1.3 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的效果
    第二节 抑制经济过热的加息
        1.2.1 国际上利率政策的新动向
        1.2.2 社会各界的经济形势判断
        1.2.3 基准利率的急剧上调
        1.2.4 基准利率上调的效果
    第三节 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银行的“窗口指导”
        1.3.1 日本式“窗口指导”
        1.3.2 广场协议后的“窗口指导”政策
    小结
第二章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金融政策
    第一节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降息救市
        2.1.1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波动
        2.1.2 基准利率的下调
        2.1.3 低利率政策的效果
    第二节 日本银行审慎监管政策——最后贷款人职能
        2.2.1 日本银行实行最后贷款人的法律依据
        2.2.2 “日银特融”的实施
        2.2.3 对日本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职能的评价
    第三节 中央银行地位和职能的强化
        2.3.1 《日本银行法》修订前中央银行地位和职能的缺憾
        2.3.2 “日本版金融大爆炸”与《日本银行法》的修订
        2.3.3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增强
    小结
第三章 零利率政策时期的金融政策
    第一节 现代中央银行理论中金融政策工具的效能
        3.1.1 法定准备金存款与短期金融市场
        3.1.2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3.1.3 利率政策的作用和目标
    第二节 零利率政策的实践
        3.2.1 政策出台前的经济形势判断
        3.2.2 零利率政策的实施
        3.2.3 零利率货币政策的解除
        3.2.4 零利率金融政策的评价
    第三节 零利率时期的相关金融政策
        3.3.1 围绕日元汇率管理的论战
        3.3.2 日本银行应对“计算机 2000 年问题”的态度
    小结
第四章 “量化宽松”时期的金融政策操作
    第一节 量化宽松的相关金融理论
        4.1.1 实际利率与流动性陷阱
        4.1.2 对克鲁格曼理论的批判
        4.1.3 时间轴政策的理论
    第二节 量化宽松政策的推行
        4.2.1 政策出台前的经济形势判断
        4.2.2 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
        4.2.3 量化宽松政策的解除
        4.2.4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
    第三节 中央银行对股票市场的干预
        4.3.1 “9.11 事件”前后日本股市的变动
        4.3.2 日本中央银行的股票购入操作
        4.3.3 股票购入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小结
终章
    第一节 金融政策利率政策的得失
    第二节 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第三节 通货膨胀时期日本银行金融政策的目标
    第四节 “日本版金融大爆炸”式改革与日本银行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后记
简历

(9)新世纪以来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构建 ——以2006年-2010年《朝日新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由来、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由来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创新点
    1.3 新世纪以前日本媒体构建的中国形象简述
        1.3.1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至冷战结束前日本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3.2 冷战结束后至新世纪前日本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3.3 新世纪前几年日本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二章 :研究对象、依据及方法
    2.1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样本选择
        2.1.1 日本大众传媒生态及报纸媒体在社会主流舆论中的重要地位
        2.1.2 日本国内五大报基本情况比较及选择《朝日新闻》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2.1.3 研究对象《朝日新闻》的情况介绍
    2.2 关键概念定义及理论依据
        2.2.1 关键概念定义
        2.2.2 理论依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抽样方法
        2.3.2 分析方法
        2.3.3 研究步骤、类目及筛选原则
第三章 :样本数据整理与分析
    3.1 总体情况梳理
        3.1.1 《朝日新闻》中国报道的采写角度分析
        3.1.2 《朝日新闻》中国报道的编辑角度分析
        3.1.3 《朝日新闻》中国报道的报道内容及倾向性分析
        3.1.4 小结
    3.2 《朝日新闻》中国报道的各主要领域分类分析
        3.2.1 关于中国的政治领域新闻报道情况分析
        3.2.2 关于中国的外交领域新闻报道情况分析
        3.2.3 关于中国的经济领域新闻报道情况分析
        3.2.4 关于中国的社会领域新闻报道情况分析
        3.2.5 关于中国的文化领域新闻报道情况分析
    3.3 国家形象呈现分析
        3.3.1 《朝日新闻》上不同领域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3.3.2 《朝日新闻》上中国国家形象的综合呈现
    3.4 媒体报道与民众情绪之间的关系
        3.4.1 各年度《朝日新闻》上中国形象的对比分析
        3.4.2 各年度《朝日新闻》上中国形象曲线与相应年度日本对华亲近感曲线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研究
    4.1 《朝日新闻》中国报道采编机制与报道框架特点
        4.1.1 《朝日新闻》中国报道采编机制与架构
        4.1.2 《朝日新闻》中国报道框架的特点
    4.2 影响《朝日新闻》中国报道及中国形象构建的因素分析
        4.2.1 宏观层面—内因:媒体的“国家性”和外因:日本对外国家政策的演变
        4.2.2 中观层面—内因:媒体的“市场性”和外因:主流社会思潮的变化
        4.2.3 微观层面—内因:媒体的“新闻性”和外因:基本价值观的西方化
    4.3 关于改善中国在日本媒体上的国家形象的几点思考
    4.4 日本其他四大报在中国形象构建上的作用、角色和特点
        4.4.1 日本其他四大报的地位及中国报道特点
        4.4.2 日本五大报对中国同一事件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朝日新闻》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件2:《朝日新闻》的中国报道抽样情况表
后记

(10)M公司K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内容
第2章 预测理论概述
    2.1 预测及分类
        2.1.1 预测
        2.1.2 预测的分类
    2.2 影响需求预测的因素
    2.3 预测的一般步骤
    2.4 预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2.4.1 判断在预测中的作用
        2.4.2 预测精度与成本
        2.4.3 预测的时间范围和更新频率
        2.4.4 稳定性与响应性
第3章 M 公司产品市场现状数据分析
    3.1 公司产品现状分析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时间序列趋势外推预测
    4.1 加权滑动平均预测法
        4.1.1 概述
        4.1.2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4.2 双指数平滑预测
        4.2.1 相关原理概述
        4.2.2 模型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品销售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
    5.1 神经元
    5.2 神经网络
    5.3 产品销售量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4 SQ85K3Q 系列产品产量预测
    5.5 预测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预测收益计算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9·11”对今年经济走势有何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及其经济获得感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D]. 郑黎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D]. 侯奔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D]. 任雨欣.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D]. 史亚超.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国亮. 湘潭大学, 2020(12)
  • [6]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影响研究 ——以改革开放至今为研究时段[D]. 吴林春. 宁夏师范学院, 2019(07)
  • [7]现代汉语后附缀“是”及其附缀结构“X是”研究[D]. 吕佩.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8]广场协议后日本中央银行金融政策[D]. 周仪. 南开大学, 2012(07)
  • [9]新世纪以来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构建 ——以2006年-2010年《朝日新闻》为中心[D]. 李千晴. 复旦大学, 2012(03)
  • [10]M公司K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预测研究[D]. 戚海彬. 吉林大学, 2011(05)

标签:;  ;  

“9.11”将如何影响今年的经济走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