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危害因素识别及安全技术论文_张峰1,王锡军2,王富满3

井下作业危害因素识别及安全技术论文_张峰1,王锡军2,王富满3

1青海油田涩北作业公司 甘肃酒泉 7362022青海油田工程建设公司 甘肃酒泉 736202;3青海油田采气一厂 甘肃酒泉 736202

摘要:油气资源开采作为我国高危产业之一,特别是井下作业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项目,危害因素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加强石油井下作业危险因素识别、科学采用安全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石油井下作业危害因素识别,进而提出安全技术。

关键词:井下作业;危险因素;安全技术;识别

引言

由于石油井下作业中伴随着易燃易爆的气液体(石油、天然气等),所以在实际生产当中存在着诸多危害因素,如果不提前进行预防,很有可能出现生产事故,造成大量的工作人员伤亡。本文所指的危害因素是威胁到人生命健康、安全、财产的因素或潜在条件。为了提升石油井下作业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几率,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危害因素的分析与识别,并针对性采取安全技术,提升井下作业的安全系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1、井下作业危害因素识别

1.1电气管理

在井下开采需要采用大量的设备,包括钻孔机、升降机、循环机等,在生产当中还需要进行线前检泵、打捞、压裂以及线后的机械加工与准备服务等等,可以说现象采集系统施工复杂。再加油田生产环境恶劣,降低了电气设备使用寿命、加速老化。如果设备出现了问题,如外壳漏电、与井壁摩擦起电等,很有可能造成明火引发爆炸事故。

1.2毒气危害

井下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内部含有大量的毒气,如地层、井筒中的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作业过程中修井液入井和地层中某些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则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如果现场工作人员没有按照作业程序检查有毒有害气体是否超标,预防措施不到位,这就使得作业人员在吸入到有毒有害气体后产生伤亡问题。这就要做好有毒气体检测工作,确保井下作业工具安全。

1.3火灾与爆炸

在井下作业中,最大危害因素就是火灾爆炸事故,会给整个作业团队造成极大的危害。井下可燃性气体主要是天然气,严重会造成严重的火灾风险,甚至会造成爆炸事故。由于油气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性,所以要不断提升井下作业安全要求。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火灾爆炸事故都是因为人为操作不当酿成的结果。如将火源带入到施工现场等,这些不按照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会给生产现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1.4管理风险

石油开采需要有良好的安全管理措施。井下作业时间长短是衡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但是时间定额没有确定的指标,时间细化不清,在实际施工中难以对时间进行精准控制。在相同的施工环节中没有统一的工作时间,在工艺、技术、设备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全面进行时间定额管理工作,如果在管理层面上出现风险,如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甚至造成整个油田危险系数增加,威胁到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2、油田井下作业危险因素的方案技术

2.1电气风险防范技术

首先,生产现场的所有电气设备外壳都要接地处理,保证接地的有效性,定期对接地情况进行检查,接地尽可能采用就近接地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了外壳接地,高电压设备要对重要元器件进行接地处理,避免出现短路问题产生明火。其次,对于井下电气设备来说,除了采用接地方案,还需要在机械表层套上一层绝缘膜(排热、排气部位流出),这样一方面降低明火产生可能;另一方面降低触电事故。最后,安全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现场电气设备进行电流、电压检查,在停工阶段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设备的生产性能。

2.2火灾防范技术

控制各类设备的运行温度,不得超负荷运行。严禁出现高温热源出现,根据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定,要对科学管理高温热源、潜在火源,禁止一切明火进入到生产现场。生产现场尽可能不适用可燃烧材料,如果因生产要求需要动用火工,要将可燃材料、潜在火源移开,与火工施工位置保持不低于50m的距离。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以免引起电火。生产现场还需要安装防火门,阻止火势拓展。还需要在井四周设置消防水池,井下要安装消防管路。

2.3有毒防范技术

如果检测到硫化氢、一氧化碳浓度在1-1.5%,需要展开警戒预防,需要佩戴防毒面具,此时坚决不得出现明火,还需要断开设备电源,提升井内通风量。如果有毒气体或易燃易爆气体浓度在1.5%以上,此时地面安全装置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必须要尽快脱离施工现场,封堵油气井,待到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含量降低之后再进入到开采现场,检查气体泄漏原因。

根据井下作业特点、生产实际情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升对井下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实施危险因素识别、HSE风险评价,严格执行油气井下作业标准,针对油田作业的现有风险,构建安全预警机制,对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分类、分等级处理。并且油田开采现场禁止任何非工作的火源进入,生产中严格控制火源,禁止和易燃易爆气体一切的接触机会。

2.4管理风险防范

采油开采井下作业流程十分复杂、设备多,所以实际生产中难以展开统一生产调度,这就需要展开井下作业的标准化建设,针对操作流程、技术指标、设备操作、设备维护指令等展开标准化建设,参考专家意见和建议,完善井下作业数据,展开标准化定量规定。还需要制定井下作业量化考核机制,监督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与结果,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标准化体积进行完善。推行本质安全化理论,对人、机、环、管等多个方面进行安全控制与管理。消除各个层面的安全隐患,预防产生安全事故问题,保障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做好井下日志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井下作业流程、设备使用情况、设备操作与管理等。安全管理部门对日志展开档案化管理,定期补充安全日志以及考核质保,凭借日志掌握井下作业情况,做到早发现问题、早处理风险。采用信息技术挖掘日志中的风险数据,掌握井下作业进度以及设备使用情况,明确存在的潜在故障,不断总结安全管理经验,结合安全管理专业和实践经验预测风险,这样才能够提升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保证井下生产安全,提升石化资源的开采效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危害因素的识别,包括触电风险、火灾爆炸风险、中毒风险、水灾风险等,并针对性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防范,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保证每个安全技术实施的规范性,最大程度降低井下生产的危害系数,从细节层面出发,保障整个开采工程的安全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虹, 李青, 李永宏. 井下作业危险因素识别及安全技术分析[J]. 石化技术, 2016(1):230-231.

[2]邝渤添. 油田井下作业危害因素及安全技术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15):666-667.

[3]李志. 井下作业危害因素及安全技术探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7(8):262-263.

论文作者:张峰1,王锡军2,王富满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8

标签:;  ;  ;  ;  ;  ;  ;  ;  

井下作业危害因素识别及安全技术论文_张峰1,王锡军2,王富满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