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论文_卢玉峰

探讨在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论文_卢玉峰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思想品德中,教师应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施新课改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政治教学有新的面貌。同时,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期给同仁带来启示,增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改教学;实施策略;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在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2.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启发的目的。如笔者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它们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二、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又能激“趣”,还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品表演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是易于接受、表现。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变化教学方式,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一个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将愉快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而这自我一旦成功,又得到班集体的认可,那他会感觉到尊重和爱护,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快,他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辩论赛

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应变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也让学生初步掌握辩论的方法和技巧,尤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人际协调能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特别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能从教师和学生的掌声中体验到赞赏、成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也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人文精神。辩论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辩论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在讲到《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可以以“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家庭的侵害时,我们该不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为题,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在激烈的辩论中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小组合作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教学中,设计“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主体活动——直面人生的威胁。“艰难的抉择”这一短文先由学生选出的朗读能手读一遍,再围绕“巴尼当时的心情,如果你是巴尼,你会怎么做”这一中心问题,经四人小组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在阅读、分析、思考中,使学生体会在两难情景中做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言弃的困难和坚强,在自主合作中永不言弃的主题得到内化。

三、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开卷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地方教材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功课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据了解,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见试题涉及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社会热点,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七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此,笔者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会交待学生课外找出有关的活生生的例子,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的危害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拿出人民币等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学生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只有这样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得有待于不同的教师用心积累,希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 235100)

论文作者:卢玉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  ;  ;  ;  ;  ;  ;  ;  

探讨在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论文_卢玉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