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辩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高血压病辩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郭志华[1]2002年在《高血压病辩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辨证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阐明高血压病中医病证特点;探讨中医药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其机理;寻求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方法。 方法: 1 将高血压病患者12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四证型,同时与正常组对照,通过对不同证型的血压、体重指数、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红细胞膜ATP酶活性、血液流变学、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的辨证研究,探讨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高血压病不同证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特异性,从胰岛素抵抗这一发病机制为高血压病客观辨证提供依据。 2 将60例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患者,采用以养阴平肝为主、活血通络为辅的四泰片进行干预研究,并与卡托普利组30例、正常组30例进行对照观察。 3 运用高蔗糖高盐饮食造成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将30只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四泰片组、卡托普利组等3组,另设正常对照组10只。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压、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红细胞胰岛素受体(EIR)、血液流变学、PAI-1、t-PA、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左心室心肌胶原浓度及含量等指标结果并作对照分析。 结果: 1 高血压病各证型均以中危、高危病例为主;各证型同正常对照 组比较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按其数值高低排列顺序依次为痰 湿奎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以实证显着,虚 证相对较轻,实证中以痰湿篓盛证最显着。各证型均存在不同程度 AT P酶活性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沪<0.01人 2 以养阴平肝为主的四泰片,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总 有效率为 80%,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h治疗后患 者胰岛素(FINS)较治疗前显着降低?<0.01人 IAI较治疗前显着升高 (<0.01X红细胞胰岛素受体mR较 ;台疗前显着升高(P<0.01), Na”一 K”一 ATP酶活性和 C/”一 ATP酶 #。t&均较 i#疗前升高汐<0, 01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PAI—1活性降低,t—PA活性升高等,治疗前 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仔<0.of,驴 < 0刀5人 3 四泰片组实验大鼠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 着性差异帜<0.01h FPG、FINS均下降,ISI升高,EIR升高,LVWi T 降,左室心肌胶原浓度及含量均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着性 差异 (< 0.01)。 结论: 1 高血压病各证型存在不同程度胰岛素抵抗\“潜在血瘀”病理变 化,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之一。 2④泰片能够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与 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血液流变学、纤溶活性、ATP酶活性、红细胞胰 岛素受体水平的异常。 3 四泰片具有改善“潜在血瘀”病理,降低实验大鼠。。肌胶原浓度 及含量,逆转左室肥厚与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任炜炜[2]2016年在《中药血脂康胶囊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过表达改善高血压代谢紊乱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中药血脂康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大鼠的体重、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内脏脂肪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检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PTP-1B)蛋白的表达,探讨血脂康改善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周龄健康雄性SHR大鼠17只随机分成叁组:对照组(STD,n=5)组和高脂组(HA,n=6)和血脂康组(HXZ, n=6),分别饲以基础饲料,高脂饲料+0.5%纤维素钠和高脂饲料+300mg/(kg·d)血脂康(北大维信)。等剂量0.5%纤维素钠和血脂康以灌胃方式送服,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同时喂养9周,每周监测体重(BW),9周后眼眶取血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9周后留取内脏脂肪组织(附睾)称重,计算体脂比,稳态胰岛素(HOMA-IR)指数。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脏脂肪及肝脏中PTP-1B的蛋白的表达。结果:1.高脂喂养组大鼠体重较正常对照组极显着增加(P<0.01),血脂康胶囊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虽也显着增加(P<0.05),但却显着低于高脂喂养组大鼠(P<0.05)。2.高脂喂养组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 HOMA-IR指数也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脂康胶囊干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指数显着低于高脂喂养组(P<0.05);血脂康干预组空腹血糖与正常对照组空腹胰岛素HOMA-IR指数仍显着升高(P<0.05),但空腹血糖水平显着降低(P<0.01)。3.高脂喂养组大鼠附睾脂肪重量、体脂比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脂康胶囊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高脂喂养组附睾脂肪重量及体脂比均无明显差异。4.高脂喂养组大鼠PTP-1B的表达极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脂胶囊干预组大鼠PTP-1B的表达极显着低于高脂喂养组(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结论:1.中药血脂康胶囊干预后可显着降低血压合并代谢紊乱大鼠的体重,但对内脏脂肪含量及体脂比的改善不明显。2.中药血脂康胶囊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高脂喂养大鼠糖代谢的异常及胰岛素抵抗。3.中药血脂康胶囊明显下调高脂喂养大鼠内脏脂肪及肝脏中PTP-1B的表达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姜淼[3]2003年在《叁黄安消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叁黄安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的临床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了解叁黄安消改善2型糖尿病IR的作用,并探讨2型糖尿病“壮火食气”病机和清热解毒与益气扶正治法的治疗作用,为建立中医药治疗的新理论提供基础。 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实验研究两部分。 文献综述分两篇。第一篇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主要从IR的概念、历史、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生机理、临床测定方法和评价、与其他相关疾病的关系、治疗状况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几方面。第二篇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包括IR的概述、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针刺研究)和研究中存在问题与展望几方面内容。 临床观察研究部分,选取2型糖尿病IR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叁黄安消治疗观察组和基础治疗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加叁黄安消治疗和单纯基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空腹、餐后)、血胰岛素(空腹、餐后)、血压、血脂、体重等指标的变化及证候学积分,8周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IR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叁黄安消对于2型糖尿病IR患者具有较好的降糖、调脂、改善IR的作用,叁黄安消结合基础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基础治疗者,使用安全。对于消渴病早期上、中消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临床适用于湿热困脾证、胃肠结热证、燥热伤阴证。 通过以上研究,证实叁黄安消具有改善IR的治疗作用,同时对2型糖尿病IR“壮火食气”的病机假说和清热解毒祛邪与益气扶正相结合的治法进行探讨。

罗文益[4]2004年在《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例回顾分析。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从中医对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叁个方面,比较系统的回顾了近十几年来中医在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方面的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做了简单的分析。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比较系统的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对胰岛素抵抗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及发生机理、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和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对我院的78例门诊及住院病例的回顾总结与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演变规律,评价中药干预的有效性,总结导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用药规律,初步探索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综合防治方案。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机演变是由实致虚,早期以邪实为主,主要是痰热血瘀,其次为气郁胃热;病程迁延,由实致虚,渐至邪实正虚同时并见,终至五脏气阴两虚为主,瘀血阻络。初步证实了中药干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中药可有效降低血糖、调整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临床症状;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干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王兰香[5]2014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病是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人体危害很大,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高血压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治疗上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必须针对不同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方案,提高达标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老年高血压病是以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居多,由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的僵硬度大,因此具有血压波动范围大、脉压差大、并发症多,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等特点。因此,有效控制血压可以减少老年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研究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优势,旨在发扬传统中医药的治疗特色。方法:将114例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7例,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镇肝熄风汤,疗程为4周。两组均需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是否伴有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高血压分级的病例数上是否存在差异性,两组在治疗前后降压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及血脂水平的对比。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高血压分级的病例数上统计学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比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阴虚阳亢证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病机特点及证候特征;镇肝熄风汤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老年高血压,中西药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组;通过高血压症状特征量表积分法分析比较发现中西药组的高血压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组;镇肝熄风汤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病疗效显着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而且临床用药安全。

张智芳[6]2013年在《高血压与抑郁症、焦虑症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的探讨》文中指出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调查两部分。一、文献综述论述了高血压、焦虑及抑郁的关系及中医对高血压、抑郁、焦虑的认识和中西结合治疗。抑郁、焦虑与高血压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抑郁、焦虑对高血压的影响贯穿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抑郁和焦虑都是高血压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或焦虑会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左室肥厚发生,引起一些生化指标的改变等等,从而使高血压病情加重。合并抑郁或焦虑会降低患者对降压治疗的依从性,减低高血压治疗的效果。抑郁和焦虑均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影响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高血压病也会引起抑郁、焦虑,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偏高,某些降压药物如利血平可引起抑郁情绪。对于合并抑郁或焦虑的高血压患者,应同时兼顾高血压病的治疗和抑郁、焦虑的治疗。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降压治疗联合药物及心理治疗抗抑郁或抗焦虑的综合治疗,降压效果最好,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躯体和心理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中医学对高血压、抑郁、焦虑有着独特的认识,在治疗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中西医优势互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最佳选择。综述部分归纳总结了抑郁、焦虑与高血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合并抑郁、焦虑的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及其治疗,以及中医对高血压、抑郁、焦虑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二、临床调查目的:通过在临床调查病例,分析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病情况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51例高血压患者的一般情况、社会因素、高血压病相关情况、中医辨证及情绪状况评分等数据,用Excel软件及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51例高血压患者总体焦虑发生率60.78%,抑郁发生率23.5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②女性、60岁以上、急躁易怒、低文化程度者的SAS评分高于男性、60岁及以下、性格平和、高文化程度者;女性、60岁以上者的SDS评分高于男性、60岁及以下者。③年龄分组和文化程度对预测有无焦虑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对预测有无抑郁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的中医证型,证型分布为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其中阴阳两虚证最多,占29.03%,其次是阴虚阳亢证,占25.81%。⑤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型,证型分布为肝火亢盛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以肝火亢盛证和瘀血阻络证最多,均占33.33%,其次是阴阳两虚证,占25.00%。⑥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以阴阳两虚证患者合并焦虑发生率最高,为100%,而痰湿壅盛证患者合并焦虑发生率最低,为33.3%;以瘀血阻络证患者合并抑郁发生率最高,为40%,而痰湿壅盛证患者合并抑郁发生率最低,为0%。结论:①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发生率及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②60岁以上、低文化程度是高血压患者合并焦虑的危险因素,女性是高血压患者合并抑郁的危险因素。③阴阳两虚证的高血压患者焦虑的发生率最高,瘀血阻络证的高血压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最高。

王亮[7]2011年在《糖和汤治疗高血压合并IGT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缬沙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的中药方糖和汤能否更好的控制血压、血糖并降低此类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缬沙坦作降压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加服糖和汤,并简单告知患者饮食与运动的注意事项;对照组(30例)予以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3.33%,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2.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3.33%,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3.糖和汤在降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脂与胰岛素抵抗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且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 4.糖和汤在协助降压、降低BMI和腰围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本研究丰富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合并IGT的理论内容,肯定了糖和汤“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的临床疗效,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袁方[8]2018年在《超重/肥胖相关高血压疾病中医体质特点及多胺调节米色脂肪生物合成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超重/肥胖相关高血压病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并初步进行分析;冷刺激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激活白色脂肪组织中米色脂肪细胞的生物合成。两种条件还能诱导白色脂肪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低程度的炎症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白色脂肪组织的棕色化。然而,调和这两种生物过程的机制仍有待阐明。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多胺分解代谢中的限速酶亚精胺-精胺N1-乙酰转移酶(SAT1)在调节米色脂肪细胞的生物合成以及炎症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中药单体黄连素对米色脂肪细胞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研究对象招募时间从2017年6月3日到2017年6月29日,我们在距离南京约70公里的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车站社区,邀请所有大于30岁的居民参加本研究(n=1154)。共1035名居民(89.7%)参加了本研究,填写了《临床资料信息调查表》,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发病情况、辅助检查、用药情况、中医体质等方面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面色、舌苔、脉象的采集结合我院体检中心的体质检测仪综合分析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以及与性别、年龄及内脏脂肪检测指标(包括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和内脏脂肪面积与皮下脂肪面积的比值)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我们把条件性SAT1flox/f1ox基因小鼠和Adiponectin-Cre工具小鼠进行杂交,进而得到Adiponectin-Cre;SAT1flox/flox(SAT1-aKO)小鼠,这是脂肪组织SAT1特异性敲除的小鼠。通过脂肪组织SAT1特异性敲除的小鼠(SAT1-aKO),研究代谢表型。从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中提取原代前脂肪细胞,并把它们分化成脂肪细胞来研究米色脂肪细胞的生物合成。结果1临床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035例;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共430例;男211例,女219例;男性平均年龄57.7±7.8岁;女性平均年龄57.0±7.8岁;整体平均年龄57.4±7.8岁;在430例高血压患者中,新确诊的患者为162例,其余268例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平均为9.5±8.3年;高血压1级314例,高血压2级25例,高血压3级3例,服药后血压达标患者88例;合并冠心病者9例,脑血管病者23例,糖尿病者54例,其他病者(慢性肾脏病)6例。2)根据体质量数分析,正常体质量数高血压患者153例,占35.6%;超重高血压患者203例,占47.2%;肥胖高血压患者74例,占17.2%。3)根据腰围分析,高血压非腹型肥胖患者135例,占其中31.4%,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295例,占68.6%。其中,高血压非腹型肥胖组:男性65例,占48.2%;女性70例,占51.8%;平均年龄58.0±7.4岁;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组中:男性146例,占49.5%;女性149例,占50.5%;平均年龄57.1±7.9岁。4)高血压患者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为:平和质占38.14%,8种偏颇体质占61.86%,各偏颇体质比例由高到低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血瘀质,而非高血压患者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为:平和质占36.33%,8种偏颇体质占63.67%,各偏颇体质比例由高到低为: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提示高血压患者和非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类型存在显着差异(P<0.01)。5)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中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是:平和质占37.63%,8种偏颇体质占62.37%,各偏颇体质比例由高到低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血瘀质,而高血压非腹型肥胖者中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为:平和质39.26%,8种偏颇体质占60.74%,各偏颇体质比例由高到低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特禀质>气郁质>血瘀质。提示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和高血压非腹型肥胖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类型存在显着差异(P<0.01)。6)按性别划分,男性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中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是:平和质占38.69%,8种偏颇体质占61.31%,各偏颇体质比例由高到低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而女性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中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为:平和质41.13%,8种偏颇体质占58.87%,各偏颇体质比例由高到低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提示虽然本实验中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的相关性未见显着差异,但存在相关性的趋势。7)按年龄划分,60岁前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中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是:平和质占66.67%,8种偏颇体质仅占33.33%,各偏颇体质比例由高到低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而60岁后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中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为:平和质7.20%,8种偏颇体质占92.80%,各偏颇体质比例由高到低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提示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中医体质分布与年龄相关(P<0.01)。8)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相关(P<0.01),与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的比值无相关性。9)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内脏脂肪面积相关(P<0.01),与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的比值无相关性。2实验研究1)实验研究中发现冷刺激和β3受体激动剂诱导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中SAT1的表达和酶的活性。2)高脂饮食喂养脂肪组织SAT1基因特异性敲除(SAT1-aKO)小鼠后出现迟发性肥胖以及冷刺激诱导后的米色脂肪细胞合成及能量代谢受损。3)冷刺激后SAT1-aKO小鼠的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的RNA测序分析显示除了和米色脂肪细胞合成相关的代表基因外,在下调的基因中免疫应答的标志物高度富集。4)在分化的脂肪细胞中,SAT1基因的过表达或通过N1,N11-二乙基精胺(DENSpm)的药物性激活增加耗氧量以及米色脂肪细胞标志物UCP1和PGC1-α基因的表达水平。5)用N1,N11-二乙基精胺(DENSpm)诱导脂肪细胞也可以增加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6)在脂肪细胞中SAT1基因的激活可以增加过氧化氢的生成。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消除了增加的UCP1基因表达并逆转由SAT1激活诱导的一些炎症基因的表达。7)在分化的脂肪细胞中,黄连素可以诱导SAT1的激活以及增加米色脂肪细胞标志物UCP1基因的表达水平。8)在脂肪细胞中,SAT1基因表达的下调可以降低黄连素诱导的UCP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1临床研究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与高血压非腹型肥胖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的体质分布特点与性别、年龄、内脏脂肪分布情况相关,为临床更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阶段、不同分型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基础。2实验研究SAT1介导的多胺分解代谢可以促进米色脂肪细胞的生物合成。这是由脂肪细胞中SAT1诱导的ROS产生所直接介导的。而SAT1诱导的炎症和免疫细胞浸润也可能间接影响米色脂肪细胞的生物合成。黄连素可以通过增加SAT1基因的表达促进米色脂肪细胞的生物合成。因此本研究认为SAT1介导的分解代谢可以被视作冷暴露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诱导的米色脂肪细胞生物合成的新型机制,而黄连素可能通过增加SAT1的生成来促进米色脂肪细胞的生物合成。

韩旭[9]2008年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叁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叁种纯合子和E2/3、E2/4、E3/4叁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叁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叁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叁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叁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叁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崔韶阳[10]2008年在《针刺六阴经原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脏腑的代表穴位,与各自的脏腑有密切相关性,即穴位脏腑相关性。无论是古代的文献记载还是近代的临床报道,以及实验室的研究结果,都证实了六阴经原穴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它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在现代医学中,内皮功能与高血压的关系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运用针刺六阴经原穴的方法,调节五脏的功能,改善内皮功能,起到降压及保护高血压靶器官的作用,从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研究目的本实验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为实验模型,针刺六阴经原穴为处理因素,观察针刺不同原穴对SHR血压值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胸主动脉血管组织内血管紧张Ⅱ(AngⅡ)、内皮素-1(ET-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针刺六阴经原穴降压及对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自发性高血压雄性大鼠(SHR)48只,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模型组、非穴组、太渊组、大陵组、神门组、太白组、太冲组、太溪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体重相近的Wistar大鼠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各原穴及非穴组大鼠每日接受针刺治疗,穴位及非穴取双侧,模型组、空白组大鼠同样固定,不予针刺。针刺用1寸30号不锈钢毫针直刺,捻转平补平泻连续刺激5分钟,连续治疗7天。治疗或固定结束后测尾动脉血压值,连续测5次,取平均值。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清NO、NOS、TNF-α含量;应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AngⅡ、ET-1表达情况,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血压值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压值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非穴组血压值明显降低(P<0.05),大陵组血压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太溪、太白、太渊、神门组血压值显着降低(P<0.01),其中太冲、太溪组降压最明显(P<0.001)。两两比较:太冲、太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陵、非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太白、太渊、神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效果:太冲、太溪组>太白、太渊、神门组>大陵、非穴组2、血液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NO含量、NOS活力显着减少,血清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太冲、太溪、太白组血清NO含量、NOS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太冲、太溪、太白组血清NO含量、NOS活力显着增加(P<0.01),血清TNF-α含量显著减少(P<0.01)。足叁阴经原穴间任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ET-1、Ang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太溪组、太冲组、太白组大鼠胸主动脉ET-1、AngⅡ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太溪组、太冲组、太白组大鼠胸主动脉ET-1、Ang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足叁阴经原穴间任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六阴经原穴可以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降压疗效以太冲、太溪原穴最优,太白、神门、大陵、太渊原穴次之。针刺非穴有降压效果,但明显低于原穴组。针刺原穴降压有即时效应,大鼠对针刺原穴有适应性。2、针刺足叁阴经原穴可以对高血压造成的内皮功能失调产生整体调节作用。3、针刺足叁阴经原穴产生降压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机理可能是:(1)激活eNOS的表达;(2)抑制TNF-α的生成;(3)抑制局部主动脉ET-1、AngⅡ蛋白表达。

参考文献:

[1]. 高血压病辩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郭志华. 湖南中医学院. 2002

[2]. 中药血脂康胶囊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过表达改善高血压代谢紊乱的实验研究[D]. 任炜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叁黄安消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D]. 姜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4]. 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罗文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 王兰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高血压与抑郁症、焦虑症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的探讨[D]. 张智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7]. 糖和汤治疗高血压合并IGT的临床研究[D]. 王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8]. 超重/肥胖相关高血压疾病中医体质特点及多胺调节米色脂肪生物合成机制初探[D]. 袁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9].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0]. 针刺六阴经原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研究[D]. 崔韶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高血压病辩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