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网络化与图书馆服务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化与论文,图书馆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0)03—0006—05
信息资源网络化是由数字化技术、信息存贮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所支撑的信息资源的一种崭新运动形式,也是信息社会化和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信息资源网络化不仅推动了传统文献资源网络的根本性转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促进了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由于它对当代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如此强大、深刻和全面,人们已将它视为联接两个世纪的主要纽带以及预测新世纪人类生活的主要依据。 美国强软公司(Powersoft)总裁科兹曼(M.Cozemann)曾预言:“19 世纪是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系统的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的时代。”[1]在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中国图书馆服务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服务如何创新?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1 信息资源网络化使我国图书馆服务业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Internet的信息资源爆炸性增长及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工具和手段,正对图书馆服务业产生巨大的冲击。Rory L.Chase 指出:“随着电子多媒体知识库和网络的创建,实体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已经正在萎缩甚或消失。雇员们越来越绕过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利用先进的知识检索工具去查找他们自己所需要的信息。”[2]
1.1 网络用户急剧增多
与传统型文献传递相比,网络信息传递具有下述优点:①同一资源可以同时传递给多个用户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利用;②任何数字化信息资源都可以不受地点限制,在任何时间传递给任何人;③任何一种信息资源或其中的部分都能以多种形式传递给用户,包括文本、图形、声音或超文本等;④传递速度极快,瞬间可达。此外,随着光缆或电缆铺入更多的家庭及计算机价格性能比的进一步降低,网络用户必将成倍地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12月, 我国在因特网上的装机数量为400台,用户为3000人;到1999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890万, 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350万台[3]。今后,上网人数和计算机台数还会更多。
1.2 网络化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发生变化
在网络化环境下,用户对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需求具有以下特点:①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②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③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④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4]。具体而言,用户将会向图书馆提出如下要求; ①图书馆数据库网络化,能提供各种最新信息及回溯性资料;②不受时间限制,可随时得到所需资料;③对于各种信息需求,图书馆都能给予快速便捷的回答;④用户通过终端,得到的是经过图书馆鉴别、选择和加工的有价值的信息;⑤用户获取信息最好是免费的。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图书馆用户及其知识信息需求结构的变化,将决定现代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内容、模式与管理机制。
1.3 图书馆自身的困境令人担忧
目前,我国图书馆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经费不足,经费增长速度远低于书刊价格上涨速度。据统计,199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比1986年增加了89%,年均增长11%,而新书购买量却下降了43.6%,年均递减9.6%;1994年以来公共图书馆购书量以每年减少1000 万册的速度下降;高校系统1991年购书经费比1986年增长了43.2%,而实际购书量却减少了67.4%[5]。
杰出的控制论学者罗斯·阿什比曾说过:在数学上有一个可以证明的定律,即当整个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时候,最不稳定的那个子系统就最有可能控制其他系统[6]。图书馆系统由人员、藏书、经费、 时间、信息、建筑设备等子系统构成,经费子系统的波动会导致图书馆一系列“虚脱”反应,如新增藏书量锐减、人才流失、设施设备得不到改善、服务手段跟不上需要,最后导致服务水平下降,读者流失,社会形象差。
2 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网络能够兼容互补
2.1 信息资源网络的弱势与盲点
(1)网上信息垃圾泛滥。近年来, 因特网上信息垃圾泛滥让网民们无所适从。1998年4月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指出,截至当时因特网上的网页达3.2亿个, 而即便是最好的搜索软件也只为这其中不超过40%的网页编了索引。该论文的作者(日本NEC 研究所)史蒂史·劳伦斯说,预计今后几年内,网页的数目还将增长10倍,每时每刻都有成百上千的网页添加到网上,检索它们的简单办法是不存在的,可能有大量迄今为止尚未有人真正访问过的网页。据美国在线公司1998年初统计,在该公司每天处理的3000万份电子函件中, 最多的时候近1/3是网上垃圾。 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生物体感官的性质与外来刺激流经神经系统速度,使它所能接受的感觉刺激量有一定的生理限度。也就是说,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和量都有一定的自然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人们就是在超负荷地接受信息。在高速信息流的冲击下,人的思维和行为都会出现严重的混乱,犹如置身于高速旋转的飞机上,天旋地转,头昏眼花,此即所谓的“信息眩晕”。信息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詹姆斯·米勒博士很有把握地说:“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7] 似乎可以断言:在网络化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今后面临的将不再是任凭选择的良机,而是过多选择的困境。
(2)用户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在我国, 电信业还基本上是国家垄断的经营模式,与国外相比,数据通信线路的资费偏高。许多ISP商, 由于营运成本过高,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广大用户的经济负担也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3)网上国内数据库偏少。近年来,我国开发的数据库有1038 个,数量是世界数据库总量的1/10,容量是世界总量的1/100, 产值仅为1/1000[8];且商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化、规模化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能上网的数据库不多。此外,并非所有的信息资源都适宜网络化,如将古籍、档案等转换成全文检索文献会丢失许多原文献特征,转换过程各环节中的误差会使得全文转换后的文献与原文献有较大的价值距离;还有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文献不会轻易上网,版权仍是悬在网络信息提供者和网络用户头上的一把利剑,等等。可见,信息资源网络既不是有求必应的观音菩萨,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下面的一组调查数据颇令人三思:据中国国家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所公布的截至于1999年6月30日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9],当前因特网最令人不满意的问题是:速度太慢(占调查人数的49.3%);收费太高(占36.8%);中文信息不够丰富(占9.1%); 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使用不便(占1.6%);ISP服务质量不好(占1.6%);其他(占1%);上网没什么用(占0.6%)。
2.2 图书馆拥有不可取代的独家优势
信息媒体演变的历史表明,没有一种媒体可以满足所有的要求或使所有的用户满意。图书馆是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传播间接信息资源和开发直接信息资源的社会系统之一,与教育系统、情报系统和大众传播系统等信息资源传播系统相比较,图书馆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图书馆一向被誉为“知识宝库”,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信息的功能。多少年来,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正是由于这些资源的系统收藏和广泛利用,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才被视为知识信息集散地。在网络时代,文献仍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与以往所不同的可能仅仅是文献存贮形式的改变,即从印刷型向电子型转变。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馆藏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各种电子出版物和CD—ROM 均成为其收藏对象;而且,图书馆亦将成为信息源图书馆或终端图书馆,以信息资源网络的一个个节点的形成存在。但无论如何,图书馆仍将是大部分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提供者,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对信息空间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2)信息职业技能优势。 图书馆的藏书组织过程正是知识的有效组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员的信息职业技能功不可没。图书馆员属于知识工作者中的一类,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创造者。早在1994年,Michigan大学图书馆信息学院的L.B.Rosenfield教授就指出:图书馆员等信息管理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重新包装(repackaging )”的知识和技能,会在使Internet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信息空间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10]。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詹姆斯·奥唐纳教授更是这样推崇图书馆员:“我们看重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通过筛选得到确实需要的信息。在大学体系内,图书馆员很可能比教授略胜一筹,因为图书馆员作为一种职业,他们一直都在搜寻、筛选、组织、编排各种信息,帮助人们直接获取信息。这种本领肯定是我们最需要的。图书馆员肯定会成为一支生力军,我敢打赌。”[11]1993年,兰卡斯特在《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它们将如何作用》一文中指出:“很少有证据支持这种信念,即具有智能的设备不久将能够胜任现在由受过良好训练和经验丰富的图书馆信息人员执行的许多智力任务,就这个主题而言,许多作者看上去似乎过于乐观了。”他还说:“事实是与图书馆”职业相关的真正的智力任务——主题分析、信息需求译解、检索策略拟订以及诸如此类的工作——是难于授权给机器去做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图书馆信息人员的专业技能也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12]
2.3 许多图书馆已在网中占有一席之地
至今,我国上网的图书馆有近百家,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中科院图书馆,其中尤以大学图书馆居多。这些网上图书馆覆盖了我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河南、广西、云南、新疆等,其中以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居多。从网上图书馆的建设和维护看,每个馆都提供了本馆概况、读者指南、查询服务、相关链接和数字化资源等。另据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和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联合课题组的调查资料显示,在上海地区协作网成员馆中有20家已经联通Internet, 占83.3%;16家已经建立起本馆主页,占66.7%;自建数据库(一般为本馆书目数据库)上网的有12家,占50%;外购数据库上网的占29.2%[13]。
3 网络环境中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在信息资源网络化浪潮中,我国图书馆唯有实行服务创新,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
3.1 尽快建立图书馆网络化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信息资源网络在结构上的无序性和空间上的无限延展性,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文献处理业务在网上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借助网络平台,既可实现馆与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也可提高网上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可获性和可知性,还可完成线上采购和联机共享编目。这样,在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之间便能构成既松散又统一的社会化网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3.2 着力开展网络信息导航
据统计,因特网上目前至少含有600个大型联网图书馆、400个联网的学术文献库、2000多种网上杂志、900多种新闻媒体的网络版, 总计约100多万个信息源[14]。面对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 用户需要图书馆员提供详尽的网络导航服务。在国外,早已有了“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员”、“网络服务协调员”、“电子资源图书馆员”等称呼。据美国《图书馆杂志》的一项调查, 伯克莱公共图书馆的因特网参考馆员Carole Leita作为Internet资源利用的培训者和网络资源的搜寻者,现在每周工作60~80小时;在电子资源的收集、整序和检索方面,她正以一个信息专家和新型图书馆员的形象引导人们走向信息时代[15]。我国图书馆界也已开始行动。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参考部搜集了有关“海外中国研究”的网址90余个并作了简要介绍,这在Internet上可能是独此一家,无疑给研究者提供了方便[16]。
3.3 积极投入网络信息营销
随着互联网用途的多样化扩张,世界各地图书馆纷纷上网为读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并把抢占这一科技制高点视为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具有得天独厚的心理优势和吸引力:①网络信息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以读者为主导。读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信息,而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图书馆网址或虚拟图书馆,读者可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使搜索更显个性。图书馆也可根据读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②网络信息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是实现全程营销的理想工具。即使是中小型图书馆,也可通过电子公告栏、线上讨论广场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低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读者进行即时的信息搜集,读者亦有机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从补充、整序、开发到传递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读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图书馆的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读者满意度。③网络信息营销能满足读者信息获取方便性的需求,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④网络信息营销能满足成本重视型读者的需求,免除读者的舟车之劳,为读者节省大量开支。
图书馆要想进行成功的网络信息营销,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工具的技术优势,同时要遵循以下四条“成功法则”:①适应定制化时代的要求,提供个性化的读者服务。由于读者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具有相对稳定性,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具有确定性,且阅读兴趣千差万别,因而读者的信息消费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读者个性信息消费的流行与网络个性化营销方式的结合,预示着信息服务定制化时代的来临。例如,图书馆可在网上开展特定选题服务、预定学术资料“剪”报(刊)服务、学术资料专指服务和学术资料咨询服务等。②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性优势,开展互动式信息营销。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当读者提出信息需求时,图书馆应能做出即时反馈。二是允许读者选择其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可以修改其上面的内容。③遵循网络礼仪,实施软营销。可混淆广告、公关、促销、产品目录和销售的界限,提供大量信息代替说服。④利用网络虚拟化特征,降低营销成本。网络虚拟化的直接影响是,可使“大图书馆变小,小图书馆变大。”Interne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完全可以从信息管理的各个程序与方面来武装一个图书馆,使图书馆不再受到规模大小的制约,从而确保图书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网上经营一家虚拟图书馆,其成本主要涉及自设WEB站成本、 软硬件费用、网络使用费以及以后的维持费用,这比实体图书馆的经常性开支要低廉。
图书馆网络信息营销过程一般包括10个基本步骤:①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界定网络营销的任务;②广泛听取图书馆各部门的意见;③确定营销预算;④分配营销任务;⑤依据营销任务规划营销活动的内容;⑥创建友好、信息丰富的网页,图书馆的网页应能全面反映营销活动的内容;⑦与万维网联接;⑧改进、提高图书馆网页水平;⑨网上营销的测试与网页修改;⑩使网上营销和图书馆的管理融为一体。
3.4 持续培训网络信息用户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网络将发展成为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的协作系统。网上信息的组织方式、检索和获得方式,较之传统文献组织、检索和获得方式,具有更为复杂多样、技术含量高、对用户信息能力要求高等特点。目前,我国人口中文盲多,知识层次和信息能力低的人多,不会用计算机的人多,这是制约我国用户使用网上信息的最大障碍。因此,今后图书馆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网络用户培训。网上的用户教育应是多目标和多层次的培训,一般分为网络管理层、网络使用层和网络维护层,可让用户借助指南性的资料、录像带或光盘自我教育,或图书馆直接在本馆网站上开设培训课程。培训的总目标是让用户具备:①强烈的信息意识;②图书情报专业的基本知识;③良好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④较强的信息分析鉴别能力。
3.5 不断创造读者的信息需求
所谓创造读者的信息需求,是指图书馆以馆藏信息资源或网络信息资源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研究开发索引类、汇编类、综述类、述评类或预测类信息产品,引导读者的信息消费。这种强调图书馆能动作用的活动,使图书馆在服务于读者实际存在需求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去创造隐藏于读者自身的可能需求,开拓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创造读者需求的核心在于超前研制和生产读者还没有形成消费的信息产品,使其具有系列性、相关性和连续性。譬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已陆续开发出“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系列”、“综合文萃系列”、“报刊资料索引系列”、“文摘卡片系列”及“中国报刊经济信息总汇系列”等大型、集中、系统、连续、灵活的信息产品,不仅为广大读者创造了大量的信息需求,而且满足了各区域、各行业和各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应认真分析当前所处信息环境的特点及社会信息需求的新变化,及时学习和掌握有关新技术和新知识,研究和借鉴国外图书馆或联机信息服务提供商网上经营信息服务的经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网络,着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收稿日期:200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