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研究论文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研究论文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研究

郎 镝

(吉林省教育学院 初中部,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的社会研究中“文化重构”愿景的实现必须率先解决当代“文化重生”的问题。文化地域性发展机遇下,管理及决策指导文化发展,城市群和产业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为实现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价值提供理论分析的指向。民族地区发展决策的文化解读提供政策行动力;地区城市群的规模初建提供社会组织保障力;高质多元教育产业目标确立提供经济推动力;民族与区域文化生态环境提供核心原动力。在新的全球化、现代化历史情境下,不断以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通过文化的发展,影响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措施的实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合发展,实现当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重生。

关键词: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社会价值实现

一、引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民族文化学角度分析文化的定义,其层面理有分殊、不一而足。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传统主流文化(汉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欧美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其自身的价值定位和意义重构越发重要。如对中国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中的位置和地位的定义、文化活力的当代性重现等。而目前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出现了加速消散的现实。这种“文化重构”愿景的实现必须率先解决当代“文化重生”的社会价值问题。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社会价值研究范式表明,现代社会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行和功能发挥,涉及到很多条件和因素。其中,在物质条件基本具备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如专业能力、知识结构、社会信念、道德伦理、思维水平等“内化的精神状态”和决策、管理等“外在的实践行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当代教育的社会化,主要是对于社会视角和价值判断下的教育现象和发展给予的关注。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形式的教育从人的角度出发,对人形成和发展的形式与手段给予关注;而实质的教育研究国家和世界“普遍认同的主流科学和文化知识,也必须研究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区域性的或非主流文化的传承问题”。体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社会要求的一致性和时代特点”。

民族文化传承的讨论本身,不能摆脱现代化话语背景下文化的国际视野和国内基础,基于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内隐性,我们将国内背景作为讨论的基点。要到达本民族文化更新和创造目的,必须重视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教育社会学视角下,从教育作为“外在的实践行动”的层面出发,以民族地区文化的地域性发展机遇为前提,研究其“外在实践性行动”管理及决策对文化发展的引导作用,从社会组织的基本城市单位的经济功能出发,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为实现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价值提供理论分析的指向。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文化发展依靠教育文化的蓬勃发展。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地域性发展机遇的探讨,必须根植于对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的认识。本文讨论的民族地区——延边地区(下文“延龙图”地区同)位于东北亚地理区域的经济核心带,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民族、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先导地位。东北亚“金三角”核心区位优势不可动摇。而从社会教育引导性因素,即“外在实践行动”的管理决策等内容层面看,随着省委、省政府实现“一年良好开局”的战略目标的确立,“长吉图”一体化发展为地区发展奠定了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型和远景。而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作为地区发展规模的重要参数之一,对教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城市群的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对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以城市群建立为理论预设,以产业化发展的角度,从“政策解读、城市规模、产业目标、文化生态”四个社会研究的逻辑层面出发,研究文化和教育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存在价值。藉朝鲜族教育改革为推力,促进地区社会文化在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

二、“长吉图”决策的文化解读与教育文化发展的政策行动力

对于教育的文化功能的社会实现,主要有“内化的精神状态”和“外在的实践行动”两个层面的手段。管理和决策对地区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和指导力影响巨大。从民族地区行政层面看教育政策的指导功能,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制度基础。而从区域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知识的合法化与群体利益的结合密不可分,”具有更多的行政色彩。

“长吉图”一体化是区域发展的典范,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链。随着2009年《长吉图规划纲要》这一国家战略的正式实施,延边地区的全面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延边地区背靠全省90%以上的密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长吉发展”创新型区域,区位协调和互动优势明显。故“长吉图”地区未来必将成为我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创新型区域,而这种优厚的区位优势已经初见端倪。我州处于图们江地区对外通道的边缘尖端,背靠哈大交通轴和珲乌交通轴,身后为长吉交通枢纽,便于对俄罗斯和蒙古国进行经济联系,南北贯通辽宁沿海港口和黑龙江各大口岸,正处于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区域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趋于融合、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借鉴长吉“一小时生活圈”的成功经验,我们着力打造州内的循环通道和文化交流特色通道。具备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种种机遇。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产业和区位优势,以长吉地区的人才资源培养优势为依托,未来的图们江区域,必将成为资源要素集聚高地、产业和科技创新高地、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东北亚国际商务服务基地。

我们的“一体化”发展还面临着种种挑战:城乡规划不合理、区域核心竞争力不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区域要素流动不畅等不利因素。我州的区位特点,主要可概括为农村人口与城市圈的均匀分布。城乡规划一体化,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城乡、互联互通、有机融合的城乡规划体系还需要一定时间,制约一体化的障碍也长期存在。我们应立足省内、放眼省外,尤其是东北亚的地缘特色和地区宜居特色。温带气候浸润下的图们江平原,是吉林省真正的“天然氧吧”和“高等级文化村落”,在“走进大自然、享受现代化”之余,我们应该在文化特色和自然人文的结合上下功夫,突出延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高句丽、渤海、靺鞨、前后金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和科学化、系统化的宣传。变田园式现代都市区为村落式民俗风情区。走出资源销售的“粗放环境”模式,打造原生态风情的“民俗文化”模式。走山水、民风、历史、文化情感的“‘四维’文化村落”的文化农村建设之路。同时,结合工业区、文化区,搞好经济区、旅游区的建设工作。推进城市、农业、生态、文化的四个主体功能分区的平衡发展。

一是水量控制。南佛州水利工程导致每天约6 400万m3本来应流进生态系统的水被排到了大西洋或墨西哥湾。计划以恢复失去的储存能力为目标,通过修建控制面积868km2的几座水库以及300孔回采井分别存于地表及注入地下水库,储存的水80%用于环境,其他用于城镇及农业。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目前长吉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支柱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而作为产业制造集群的发展终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个有利的产业转型期,在“长吉”地区打造若干位居国内前列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机遇期,重视东亚电子技术、文化产业、创意科技等先进国家的经验交流和科技提升的渠道的走向,大力抓好交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建设、把传媒电子科技、电子商务模式、云计算技术等尖端技术通过语言、文化、地理区位的优势融合到本地区的实际中来,争取在“家门口”快速建立一整套科技研发基地和配套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体系,借以辐射到内陆地区。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势推动下,教育事业的发展,说到底要首先解决人才供应、社会组织、产业模型、地区发展这一系列环节的运行问题。“长吉图一体化”格局的建立,使延边地区有机会充分利用内陆中心城市腹地对沿边开放的支撑作用,做好车头,当好先导,推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在更高层次上纵深发展。

三、“延龙图”城市群的规模初建与教育文化发展的社会组织保障力

(1)信息的沟通应该涵盖各个单位的各个层次人员的交流。比如设计工程师、建设单位专业人员以及施工单位、监理人员与专业监理工程师的交流与沟通。信息沟通的工作可以以监理会议纪要、监理月报等形式进行。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理控制,是为了使全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施工中的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使各个工作能够环环相扣,这是监理工程师在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理的重要方式。

面对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我们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分析文化改造的社会结构基础。这一社会基础的建立,需要集中注意力于城市社区的建设上来。民族地区文化的地域性发展同现代化的城市群的建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曹农场位于黄海之滨的东台市境内,全场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其中地9.3万亩,林地1.5万亩;总人口1.8万人,其中退休人员7000人、在册职工4200人。

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在《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提出“田园城市”模式,强调以“组合群体”来发展田园城市,初显了城镇群的研究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是从大都市带的表述开始的。法国地理学者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年发表的著名论文《Megalopolis: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中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概念,认为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一个面积广大、有几个大都市相连接的城市化区域,并且要满足城市人口≥2500万,人口密度≥250人/平方公里。该概念被众多地理学者和规划实践者所接受,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之后,法国佩鲁(F.Perroux,1955)的“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发展理论”,弗里德曼(J.Friedmann,1964)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过程理论均对城市群概念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目前广泛使用的城市群英文译文“urban agglomeration”源于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的定义:城市群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城市群即多个城市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需具有空间接近、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结构复杂等特征。具有地域性、等级性、阶段性、联系性、系统性等特征。从区域地理角度进行特征分析:我州地缘东北亚三角地带,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条件优越,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以延吉为辐射源,带动以安图为核心的“长白山文化带”,龙井为核心的“烟集文化带”,和龙、汪清为核心的“朝鲜近现代发展文化带”,珲春为核心的“边地多民族文化带”,敦化为核心的“敖东国考古文化带”和图们为核心的“图们江边境资源开发带”,形成高端科技辐射链条。并以延吉为核心,确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创意、会展经济、经济总部的核心地位。利用贯穿延边的高铁建设和公路设施,充分利用交通快捷,继续做好“开天通海”的文章。

诚然,我州的边疆地理区位、交通终端状况限制了核心地位的上升,也导致了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忽视了承载力的考虑。而从环境、生态到城市综合、区域承载力,都是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关注的要素。因此,在资源禀赋高、生态环境优的优势下,我们应该尽早、尽快地抓好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旨在提供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生产的、供全社会共同消费、平等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提供就业等公共服务行业及其配套基本设施,即广义文化视野下的配套设施,将其和人口、经济社会活动等因素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简单意义的相加和模仿,我们应该打开博物馆,提高综合性,以上限可度量为基础,实现动态稳定和可调控的结合。通过不断提高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承载体的水平而达到人口、经济、就业等受载体的规模和质量持续递增的动态过程。在城市群框架下,这种不断提高承载体承载能力的过程或者手段,较大地受到其内部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影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化背景下的博弈和社会选择上,是以个体(即我们所说的单个人)的意义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从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什么样的法律、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方式等规则)的角度出发,博弈便指向于既定的社会目标,或落脚于社会目标,或无限接近目标。无论从博弈理论的形式说明,还是社会选择背景下的个体意义选择,教育发展需要信息的有效利用和激励相容。教育的产业化,要求市场对教育资源的调配起到“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当市场机制能够解决资源最优配置问题时,应该让市场来解决;在市场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需要设计其他一些机制来补充市场机制的失灵。当信息不完全并且直接控制不可能或不恰当时,可以考虑采用分散化决策的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或做出社会决策。在制度或规则的制订者不能了解所有个体信息的情况下,所要制定的机制要能够给每个参与者以激励,使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机制所制定的目标。即所设计的机制要保证使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整体目标。

《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即明确指出,未来10年内,吉林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的教育体系”指导思想为基础。教育产业化,必须走中外合作办学、集团化、专业化、实用化的路子。同时要避免现代和传统,文化和技术的冲突。走自我发展的创新之路,走超前发展的探索之路。

教育产业化也称教育市场化,是指教育的生产、消费完全通过市场交易进行,政府既不对学校也不对学生提供财政资助。也就是说教育服务是商品,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从1992年《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教育产业化进入了教育学界的视野。我国大多学者据此来分析教育服务的属性,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私人性。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不是市场化不够,而是过度市场化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又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育产业化问题不仅仅受到政府的重视,也引起了学界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一系列争论。

为促使区域一体化,实现跨行政区公共服务,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行政形式。这种形式还包括不同政府之间的联合行政以及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的行政形式,我们称之为复合行政,即所谓的非层级节制的网络行政。实行复合行政,即所谓的非层级节制的网络行政。这是实现和推进民主政治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实现文化和文明结合的必由之路。形成多中心、交叠嵌套式、自主治理的、新的合作机制和行政文化格局。

系统对江阴地区的河流、圩区、水闸、水厂、应急水源地等进行了建模,对监测到的数据或设定的情景(时间范围和目标水位数据)提交后台模型,通过仿真、优化模拟分析计算,生成排水、引水调度方案,并在界面上显示水位变化、水流流向和泵站运行方案等模拟结果,编辑形成调度指令,经密码认证后进行闸泵自动控制,同时自动统计生成调水情况统计表。

四、高质多元教育产业目标确立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经济推动力

Evans[54]研究提示吸烟会通过氧化应激的方式损伤黄斑区的视网膜。香烟中引起氧化应激损伤的物质主要有丙烯醛、氢醌以及金属镉,并且有研究[55,56]证实这些物质参与了RPE细胞损伤。并且吸烟者血浆中的增加的烟碱和可铁宁还会激活视网膜内的磷脂酶A2,产生花生四烯酸,从而形成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炎症因子,加重视网膜局部炎症反应,促进AMD的发展。同时,吸烟也会造成眼球内脉络膜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①慢性烟雾容易改变血液凝固动力学和纤维蛋白结构,二者相互作用易于发生局部血栓[57];②香烟可激活α-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引起脉络膜局部血流量减少。

“要以县域内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范围。”并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努力实现2012年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目标”。就我州而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推进城乡之间、县市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需求和供给相对均衡,确保适龄儿童受义务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产业的属性是多元的。产品的公共服务属性,使得教育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政策和行政实施中,理应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命题判断,厉以宁先生也早有说明。他认为“教育产业化,这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抗拒的”。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他批判强调教育产业化“不是等同于教育商业化,也不是等同于教育企业化”,不能把教育产品作为商品价值来衡量,也不能把教育产品的培养过程简单等同于商品的制造过程。因为“教育有其不同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规律,受教育者有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具有多种功能等”。而文化功能的实现,是教育功能的重要指标。教育具有“教化”的功能,“对于塑造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形成文明优雅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协调的社会秩序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保存知识、整理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发展知识的特殊行业,在传承文明、发展文明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行政决策机制明确的基础上,要求教育的文化发展必须以推进“府际管理”为基础,着力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了解并处理教育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强调联系、沟通及网络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我州政府结构正逐步实现从层级制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沟通变得快速、便捷,以减少行政成本,通过协商、谈判和合作等手段提高行政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重点区分和明确文化传播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和梯次。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和治理任务,以问题解决为取向。《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的省级教育管理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协调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院校数据中心的规划与建设”。这就是从教育行政的层面上实现复合教育管理体系的确立。

以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社会基础的建立为例,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产业群体的建立和功能指向的构成必须从政府、高校、市场三个相关维度出发,政府行政干预与监督、高校财政控制与平衡、市场供应与需求,使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健康地发展。我们应该从科技进步、知识进化等社会发展动力入手,分析高等教育价值观与高校地位变革和产业化之间的关系。以高等教育带动基础教育,同时兼顾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专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以教育作为其传承之有效方式。教育本身便具有变革的权利,而这种权利的实行则必须依靠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明确判断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有效观察。如果说政策指向和行政手段是实现教育产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保障,那么教育产业化则是这些预设和前提的鹄的。

- 3(P9+ Q9)ψ- 3(P+ Q)ψ- (P+ Q)ψ9 Q= -3(P9+ Q9)ψ- 3(P+ Q)ψ- Pψ9- Q(ψ9∓1)=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学校一直以来存在的性质是“作为非盈利的公共企业,学校的价值函数是既根据制度价值又根据市场价格来权衡产出与投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民族地区教育结构,担负着知识创新、社会警示的积极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也担负着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应该说,地区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只有不断完善结构,才能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力。从产业结构角度说,我们应该在发展教育的同时,注意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的保障、对就业结构的控制和调节、对教育产业多样化发展的维持、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的使用。从组织政策层面上看,我们应强化高校“政校分离”的独立活泼的法人地位、厘清教育公平与政府干预的关系、明确教育产业化与创业的责任联系、对多样化的市场回应机制建立的回应、注意投资回报的限度。从产业技术政策看,以高校和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为核心,重视教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开发、建立高中等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质量保障体系。从产业布局政策层面看,按照城市群建设理论,我们应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进行区域分布、在中长期时间内,注重产业布局的分工效应和规模效应。在教育产业化走向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在质量与规模的矛盾冲突中,率先寻找协调,通过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转化,质量提高与规模扩张能相互统一、同时存在,探索开拓地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之路。

五、民族区域文化生态与文教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文化的特性,必须从文化特征的形成出发。文化习性是由文化环境所主导的、经个体后天的模仿与修炼而获得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烙印的心理品质,每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成长都是一个文化濡化的过程,即社会文化借以从一代传给下一代以及个人借以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个体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感知与理解,形成基本的文化适应力,建立初步的价值观念体系的过程。从国家政策实施的宏观视角看,现代城市群和教育产业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以我省为例,“长吉图”城市群落教育产业化发展规划,就是充分把握“长吉图一体化”这一改革与发展的机遇,把文化群落做好,形成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平台。

就民族地区而言,我们需要兼顾城乡的共存、文化的差异、地区的特色。首先要明确,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实事求是,遵循从农村到城市,从产业到文化的多元发展模式。其次,这是一个文化共生的发展模式。再次,地区教育发展要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对教育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做了明确说明。在2010年至2015年的5年时间,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实现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村幼儿园(学前班)建设项目。《朝鲜族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及有效实施的研究》倡导“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工程,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段教育发展,支持改扩建、新建一批优质学校。”这些举措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制度层面的表现。而同一国家下,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异质共存、相互交流、兼容并包的文化形态的建立和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命题。

2.1.3 提取溶剂的考察 按照处方比例称取药材适量,加水煎煮,滤过,合并煎煮液,浓缩成流浸膏,水浴蒸干,置于105℃的恒温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得苏伯维尔浸膏。取4份浸膏粉末1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分别加入25 mL水〔3〕547、30%乙醇〔3〕715、70%乙醇〔3〕714、50%甲醇〔3〕717,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 min,冷却,再次称重,分别用相应的溶剂补足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按“2.1.1”项下进行含量测定。见表1。

学校教育中对这一文化使命的渗透便是从目标、内容、途径做出相应的设计。文化的变迁,不仅对教育空间带来了重大影响,对教育者也同样带来文化经验的差异、价值感的分歧及文化认同的精神困境。从文化角度对待现代化发展,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认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美国学者沃尔特认为,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根,它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历史蒙昧时期,每一个社会都要尊重它的传统。”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价值系统、信仰和其他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各民族成员认识自己、彼此相互交流至关重要。

因此,在文化共生视域下,关注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面临文化选择时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强调客观、辩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很重要。强调“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共生视域下的民族教育应当教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文化,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文化,突破情感上与地域上的局限,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充分汲取世界文明的成就,实现自身文化品质的提升并由此带动民族教育的前行。民族认同其实质是文化认同,决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是文化,和谐的基本原则应是追求进步的文化共生。文化共生的存在形态和价值取向,应该成为民族地区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判断标准。

国家民族政策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早已进入了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社会化、实践性,大学教育以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突出综合性、通识性的现状下,正是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新的机遇期。学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基础教育注重高观点下社会化的课程设计、高等教育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的通识课程的设计,并细化到具体的中微观可操作层面。实现民族文化的鲜活化和现代化,在社会发展中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融汇民族文化的因素,让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到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和观念凝力。增强地区的公共和谐和社会各个阶层的聚合作用,实现人人在公共领域的精神独立。在社会教育的背景下,在文化作为接受对象和批评对象过程中,完成文化形态变迁过程中的创新和传播。在统一多民族的、多层次文化价值建立中,形成有效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

六、结论

在“长吉图”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家及省地三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的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需要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型和远景。“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们从“长吉图一体化”整体构想,寻求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因素;从民族地区城市群规模初建,建立教育发展的社会组织保障;从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形成教育事业发展的经济推手;从民族与地区文化共生状态的形成,寻求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建立相对科学的、以文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基本宗旨和评价标准的社会教育体系。进而突出文化和教育因素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现实作用和存在价值。在新的全球化、现代化历史情境下,不断以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并通过文化的发展,影响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的实行,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合发展,实现全球化、现代化、文化多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重生。

[参考文献]

[1]袁晓文.全球化: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危机,见许宪隆主编,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王军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英)戴维·布莱克莱吉著;王波等译.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的社会学解释[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谭瑶.关于我国教育产业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4).

[5]靳希斌.关于教育经济学若干热点问题的争鸣[J].教育研究》,1999(06).

A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ulture in MinorityAreas

LANG Di
(Middle Junior School of Jil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angchun Jilin 130022,China)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ision on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social study on education culture in minority areas should first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rebirth.Under the opportunities of cult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management and decision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the establish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culture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ocial values,provide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achieve social value of the educa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To provide policy line power to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o the minority area development decision,to provid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guarantee to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itial scale,to provide the economic impetus to the hi-tech and multiple education industry target,to provide the core power to national regional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newly-built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to apply constantly the power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By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affect the appliance national regional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omote the concordanc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and rebirth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minority areas;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ulture;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value

doi: 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3.001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2019)03—0001—06

收稿日期: 2018—10—1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社科“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省域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171072);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大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LSJY2017Z034)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 郎 镝(1980—),男,吉林延吉人,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想与文化、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黄可心]

标签:;  ;  ;  ;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