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指称的转喻研究-以古汉语时间范畴为例论文

意义指称的转喻研究
——以古汉语时间范畴为例

余 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广州 510420)

摘 要: 语词和意义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专名的指称问题历来为哲学家所关注。然而,哲学家津津乐道的专名意义问题只涉及了词义的一个维度,认知语言学家从认知和思维的角度看待语言现象,在词义的关联性、理据性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时间”概念的抽象特质能够体现人们的认知方式,对古汉语基本时间范畴的研究表明,时间和事件、动作以及空间之间的转喻为解释汉语时间词意义的指称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体现了汉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 指称;转喻;语词意义;时间概念化

陈嘉映先生指出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有两个,其中之一是语言或词语的意义问题[1](P17)。哲学家历来关注专名的意义指称问题,对此多有论述[2](P8-35)。但是,专名的外延和内涵只是词义研究的一个维度,词义变迁、多义现象等问题同样值得重视[3]。这是因为,语词及其指称对象绝非一一对应关系,一词多义才符合语言现状和经济原则。那么,多义词词义间的关联如何解释?有无人类认知方面的理据可循?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反映,因此语言规则必须符合认知科学对人类心智和大脑的认识[4],而转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一、意义指称论

指称理论涉及语词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单论及意义的定义就有十数种理论。“指称论”的影响最大,即将语义与所指对象联系起来,认为意义来自于指称对象。世界由有别个体组成,语词指称实存个体。这样会出现一个困境:语词共有了同一指称对象,就会共享语词的意义。这完全否定了理解对语言意义的贡献,成为一种“不在场”的意义理论[5]。的确,人们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识解(construal)在详略度、焦点、视角等方面不尽相同,意义有时会大相径庭[6](P55-89)

西方语言哲学界围绕指称问题争论不休:Frege、Russell、Wittgenstein、Searle 等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关注专名的内涵(限定描述语);而Strawson、Donnellan、Kripke、Putnam 等则关注实际使用,认为专名有外延而无内涵,其实是站在语用学角度。王寅认为“命名转喻论”可以结束这场指称之争[7]:人们给事物命名时往往择其一特征,以之指代整个事物。而人们在围绕专名内涵与外延的讨论中,同样基于“转喻机制”,因为内涵与外延是同一对象的属性,若仅用其中之一来解释意义理论,就有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性特征。其实,不仅仅是命名活动,转喻也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动因[8](P12),如转类促成的词性变换。

(一)转喻。转喻通常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这种基于语义邻近性的解释受到了批判,有学者如Koch认为其既不现实也不准确[9](P9)。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转喻是以概念邻近性为基础的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参照点现象。参照点为理解目标概念体提供心理通道,从而达到认知和交际目的[10]。这是因为人们在思考和讨论时,往往倾向于关注具有最大认知显著度的概念实体,而“参照点能力”使得吸引力不够或是难以命名的目标概念得以被附带激活。有语言心理学的证据表明,理解转喻和一般语言时在心理投入上并没有显著差异[11](P4)。转喻的一大显著功能是其指称性,但并非所有的转喻都是“指称转喻”。Panther&Thornburg根据语用功能将转喻划分为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和言外转喻[12](P335)。简言之,指称转喻是用一个概念代指另一个概念,是最为常见的转喻类型,如:

(1)The ham sandwich is waiting for his check.

(9)覆亡之祸,翘足可期。

综上所述,配偶间HIV传播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预防配偶间HIV传播,需要应用生物医学—行为干预—社区结构等综合性干预,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配偶间HIV传播风险。

(10)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

二、时间范畴的指称转喻观

认识的发展是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加深,就会出现有概念而无名称来指称的问题。要指称就要命名,而命名需要符号。符号与对象间的指称关系一旦确立,人们就可在某一事物不在场的情况下自由谈论它们[21](P23)。命名的一大认知机制是转喻,即以对象的某一特征命名,以此指称整个事物。而对局部特征的认识,离不开人们的体验。研究发现,80%的基本时间范畴的时间词义来自于转喻机制,符合L&J“大部分语言现象有其理据”的论述[13](P404),分别是:时间同事件(事体、行为)以及空间之间的转喻,结果如下所示:

(一)事件代时间。时间认知与事件紧密相关,“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认为一个基本“事件域”包括两大核心要素:事体(Being)和行为(Action)[22](P18)

1.体代时间。对基本时间范畴的研究表明,“事体代时间”转喻的数量最多,比例最高,例:

有一种“事体”尤其引人关注,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例:

(2)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近年来,交通事故和建筑工地高空坠落伤致严重腹部创伤病例呈逐渐增多趋势。高原特殊环境下,气候寒冷且氧分压低,只有平原地区的70%,加之路途遥远,患者转运不便、血源不足、医疗设备有限等不利因素,对突发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救治时快速采取适当的原则性策略显得尤为关键[1]。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 理念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具有指导意义[2],该理念已在多学科重症患者的抢救中显示出重要的价值[3-6]。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62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DCS理念在高原严重腹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4)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日”“月”“年”等基本的时间概念,其时间意义来自某段时间内的变化事物,突显度较高。经过大量使用,命名而来的转喻表达可能会为言者接受并记入词库[23]。太阳两次升起的间隔为一“日”,月亮重圆的间隔是一个“月”,五谷成熟所耗的时间是一季(年)。这同认知语言学的一大基本理论相吻合,即意义是基于体验的,概念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时间的各个义项互相关联,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一个多义网络,第一个体验意义或者说原型意义来自于人类对日月运动周期的体验[24]。这样,运动(变化)的事体由于较大的显著度而为人所关注。《说文》曰: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春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木,草木当春乃发生;中间是“屯”,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是刚破土的胚芽。同理,秋,禾谷熟也。秋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转喻性的词语所表达的实体往往是认知上突显的实体,它作为认知参照点激活目标概念实体。

其次,路线调整方面的隐患。由于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通常在露天环境下开展,因此会受到多方面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则需要对路线进行调整,而这恰恰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在进行路线调整时对工程项目现场情况掌握不全面,导致调整后的路线依据存在不合理之处,这样不仅会影响到路线的安全,同时也会是工程施工的成本出现增加。

思维的体验性在例(4)中得到体现,符合古人命名时的情景。意义并不直接存在于语言之中,而是体验基础上的概念表征。如果没有人加以概念化,花开花落也不过是一个自然现象而已。正是人们在体验中对时间概念认识的深入,时间意识得以觉醒,才有了命名时间的需要和能力。而又因时间无形无影,难以把握,为了指称时间,需要借助参照。汉民族认为一切运动肇始于事物,事物是一切运动的主体,由此养成了“观物取象”的思维习惯[25],这是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正方形能铺满(密铺)所测的图形,而且四条边一样长,摆放时不受位置和方位的限制,所以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

该病为一种排除性诊断。首先应排除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冻伤,这些均可导致局部瘀斑;其它的缺血性疾病也应当排除,如动脉栓塞导致的缺血、静脉血流出受损以及其它高凝状态所致的栓塞。华法林相关的紫趾综合征通常在华法林使用3~8周后发生,但开始治疗后的8h内就可能导致微循环栓塞[3];也有相关报道称,紫趾综合征在使用华法林1~10天后发生,在随后的2周进一步发展[2]。

个人的体貌特征体现了时间因素。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于婚葬丧娶等重要时间节点,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着装打扮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比如“丱”是古时儿童的一种发式,即将头发束为双角状,可转喻童年时期。古代只有幼童不束发,而是令其自然下垂,故常用“髫髻”“髫发”“垂髫”等指代童年。实际上,这种方式相当普遍,而且往往是以仪式的形式固定下来,有强烈的社会规约性,如“束发”“及笄”等。有趣的是,“垂髫”既可以转喻儿童,也可转喻童年时期,这是在域和框架中作用的不同结果。

(5)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2.行为代时间。每一种语言都是民族思维的历史积淀,折射出一个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先民善于从生活点滴中找到灵感,如:

(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7)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说文》曰:初,从衣从刀。用刀裁剪衣服是制衣的开始,初的本义由此而来,后发展出时间义。“寤寐”指的是“醒”和“睡”。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白天和黑夜的标志性的行为来指称时间,节省了认知资源。

所有胎儿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均由本科室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子宫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值(S/D值)。每项指标均检测3~6个规律心动周期血流频谱,取质量最好的图像测量3次,取平均值。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影响因素与不良妊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另外,动物活动往往会成为指称时间的参照,如:

(8)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老板娘的问话让我有些尴尬,好在她话锋一转又说:“这也怪不得周二,谁叫许春花长得那么水灵好看呢。我看换作是哪个男人,都不愿意把许春花退回去。男人啊!都是这副德性——哪一个不想娶到一个像许春花这样嫩得一拧就会冒出水来的黄花大闺女?我要是个男人,可能我也舍不得把她退回去哩,呵呵。”

转喻是人们借助参照点,在语言的经济性和准确性间求得平衡的一种认知方式。使用突显指称对象特征的词语来指认事物,可以让语言表述变得经济省力。汉魏时一日通行十二时[26]22,“鸡鸣”为其一,指凌晨一点到三点,也就是丑时。此时,牛食草完毕准备耕田。用“鸡鸣”指称其发生的时间,是典型的转喻方式,为人们概念化时间提供了参照。

时间概念的体验性决定了人的重要作用,因为人类在对时空的感知和语言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27]。我们祖先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常把基于其上获得的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如:

近年来,诸城市将造林绿化、美化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绿满城乡五大行动,鼓励工商资本下乡造绿,持续发力经济林基地建设,促进乡村振兴。2017年,诸城拥有林地面积45万亩,林木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8%和44.6%。该市扎实推进绿满城乡五大行动,规划布局了300多个造林绿化项目,注重发挥工商资本在资金、技术、管理、人力要素的优势,示范引领特色经济林向规模化发展。

此句中“火腿三明治”指称“火腿三明治食客”的现象就是典型的指称转喻。词义变迁层面的转喻同语言实际使用中的转喻略有不同,因其意义大多已经固化,但道理大致相同,且都涉及两个概念体。本文尝试以古汉语词汇层面的基本时间范畴为例,对语词及意义的指称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可借鉴指称转喻的判断标准对研究对象加以判别。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F)是现阶段世界上应用相对较为广泛的污水处理系统,其水面位于基质层以下,该方案具体基于各种填料的芦苇床等植物系统。

(3)蟪蛄不知春秋。

汉语中有一类词,如“翘足”“转瞬”,都是耗时极短的动作。动作指称时间的例子十分普遍,如“俄”“顷”“即”“眨眼”“转身”“旋背”“旋踵”“喘息”“弹指”“回头”等。在“翘足”这个时间概念框架下,动作在视觉和体验性等方面的显著度明显强于“时间”,通过前者来表征后者是基于概念临近性的转喻认知过程。其中,体验起了关键作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此处都是极短的时间,因为虽然“人是万物的尺度”,其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只有在较短时间的认知上,借助自身体验可加以把握。

(二)空间代时间。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有时没有明确界限,时间常常通过空间来概念化,“时间即空间”隐喻深入人心。Moore 认为时间空间转喻(space-to-time metonymy)使得域不足以区分隐喻和转喻[28](P91),需要在框架的背景之下研究。转喻方面,空间距离转喻相应时间长度最为典型,以“刻”为例:

(二)时间指称。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来众说纷纭,涉及哲学和诸多具体学科。有观点甚至认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只是建立在一个不存在的逻辑基础上的错觉。时间是人们依靠一定的参照体验出的概念化产物,没有人的认识,时间毫无意义。时间又是存在的基础,这种容器—内容关系为时间转喻的实现提供了观念基础。相比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的时间转喻研究较少。Lakoff&Johnson认为时间概念的理解依赖隐喻和转喻,提出时间转喻基础在于其与事件的联系[13](P141)。然而,很多认知语言学研究是直觉基础上的理性推理,不免为人质疑[14]。问题是转喻高度依赖语境,其研究很难依靠语料库进行[9](P22)。肖燕在L&J基础上采用演绎法搜集中文语料,继而用归纳法总结出时间概念化的转喻实现方式[15],但并未区分不同层次的转喻。这增加了搜索难度,且有循环论证之嫌。另外还有学者论述了时间概念化的体验哲学基础[16]。虽然“时间”概念本身是多样化的,但时间本身不能被直接研究,不同层面的语言表达为研究时间提供了可能[17]ix。《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可以说是时间概念在语言层面的具现,其中列出一批“专门用来表述时间的词”,共55例,本文选取这些基本时间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复杂时间概念是在这些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若它们为转喻所驱使,其复合词自然有了转喻基础。指称转喻的判断标准[18](P123)借鉴Warren,即对于任何指称转喻,应符合:有其所指(referent);预期的指示物未被提及,但可以推出(inference);由于被提及者同隐含的目标众所周知的联系,在相关语境下前者自动推出后者。由于研究对象是已被记入词库的“时间范畴”,referent为其时间意义,我们的重点是理清其中的“联系”。另外,虽说指称转喻的实体通常由名词短语表达[19],考虑到汉语的“名动包含”格局[20],此处不做区分。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其作用甚至比日晷更大。“漏”即漏壶,“刻”指刻箭。漏壶下留一小孔,置箭于壶中,箭上有刻度。壶中水缓缓流出,由水面所在的刻度可知具体的时间。

此处所涉及的所有角色和关系都可以在定向位移的框架中找到[28](P67)。水流即移动者,不同位置关系对应先后的时间关系。因为定向位移的理解中,水流先后指向的位置,相对的抵达时间都在源框架中。关键是空间和时间可以被一起感知,即可以同时观察水面的位置和体验时间的流动。时间和空间实体处于同一框架,空间关系由于比较突显而成为指称时间的参照,用空间距离表达时间长度是典型的转喻方式。很多古老的计时方式及相伴而生的时间表达渐渐消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此一窥语词及其意义的指称理据。

研究表明,转喻思维方式对于时间词义的形成和指称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为语词意义的解释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和转喻思维对意义指称提供了重要启示。专名的内涵(涵义)和外延(指称)构成一个连续体,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交际需要,选取部分属性来指称目标对象。同时,Lakoff&Johnson“时间转喻的基础在于其同事件的联系”[13](P141)的观点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验证,也符合他们的另一论断“我们对于时间的所有理解与运动、空间、事件等概念有关”[13](P116)。“事体代时间”转喻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汉民族“观物取象”的思维习惯。当然,对于时间转喻的跨文化比较、不同语言层面比较研究以及心理实验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探索。

仪器:飞利浦B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讨频率:3.5MHz。术前超声检查:将超声仪置于患者右侧,适量充盈膀胱,常规探查子宫附件及盆腔,全面了解子宫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残留胚胎组织的位置,大小,观察其与子宫壁的关系,与宫颈的距离以及血流情况等信息,嘱患者排出小便。手术监测操作:患者取截石位,外阴常规消毒铺巾,探针扩张宫颈后引导术者将负压刮勺深入胚胎残留位置,同时探头置于患者腹部实时跟踪负压刮勺,动态引导术者全面刮吸整个宫腔,避免残留物质遗漏。术后再次行超声检查,观察宫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宫腔内膜线是否呈线状回声,盆腔有无增多积液。

注释:

在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中,内部控制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实行的有效保障。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监督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了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反馈两个部分。

①现代汉语时间词基本上是古汉语表时方式的遗留,王海棻(2004)对古汉语时间范畴做了详尽的搜集[29],列举了55 个基本时间词:晡、辰、晨、畴、初、春、旦、更、古、晦、昏、期、纪、季、今、久、刻、腊、明、暝、暮、曩、年、顷、秋、稔、日、霎、晌、时、始、曙、朔、祀、夙、岁、晚、望、午、夕、昔、夏、现、宵、晓、昕、宿、旬、叶、夜、月、早、朝、昼、昨。

②事体类:晡、辰、晨、旦、晦、昏、期、明、暝、暮、日、晌、时、曙、朔、岁、晚、望、午、夕、晓、昕、旬、月、早、朝、昼、昨、春、季、年、稔、腊、秋、昔;

行为类:初、祀、夙、宿、夜;顷、霎、久

空间类:刻;

其他类:古、今、曩、宵,畴、夏、纪、始、叶、更、现。

③Moore(2014:100)区分了 metonymy 和 correlationbased metaphor。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Chapman,S.Philosophy for Linguists:An Introduction [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1.

[3]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 [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 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s?[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0,1(1).

[5]刘高岑.意义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意向模型[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2,19(3).

[6]Langacker,R.W. Essentials in Cognitive Gramma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7]王寅.指称之争新解读:转喻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

[8]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

[9]Ruiz de Mendoza I.F.J.&J.L.Otal Campo.Metonymy,Grammar and Communication [M].Granada,Spain:Comares,2002.

[10]Langacker,R.W.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4:1-38.

[1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12]Panther,K.-U,&L.Thornburg.The POTENTIALITY FOR ACTUALITY metonymy in English and Hungarian.In Klaus-Uwe Panther and Gunter 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

[13]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14]Partington,A.Metaphor.In Partington,A.(ed.),Patterns and Meanings.Using Corpora for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and Teaching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8.

[15]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

[16]魏在江.时间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及其认知特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V4(4).

[17]Barbara.L.T.Introduc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time.In Barbara.L.T (ed.), Conceptualizations of Time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16.

[18]Warren,B.Aspects of Referential Metonymy.In Klaus-Uwe Panther and Gunter 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

[19]Warren,B.Referentialmetonymy [M]. Stockholm:Almqvist & WiksellIntl,2006.

[20]沈家煊.名词和动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1]黄华新,徐慈华.隐喻表达与经济性原则[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3).

[2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28(1).

[23]Papafragou,A.Metonymy and Relevance[J].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95(7).

[24]赵永峰.体验哲学审视下的时间属性初探[J].外语学刊,2007(2).

[25]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

[26]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7]Clark,H.H.Space,Time,Semantics and the Child.In T.E.Moore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3.

[28]Moore,K. The Spatial Language of Time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14.

[29]王海棻.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05-0079-04

收稿日期: 2018-12-10

作者简介: 余勇(1994-),男,安徽安庆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

[责任编辑 靳开宇]

标签:;  ;  ;  ;  ;  

意义指称的转喻研究-以古汉语时间范畴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