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误解分析为指导解决问题--2011年福建省高考“科学综合卷”第二卷化学部分考生错误分析_高考论文

由误区分析指引问题解决——对2011年福建高考理科综合卷Ⅱ卷化学部分考生答题失误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考生论文,误区论文,理科综合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是指当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而高考,是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

2011年我省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试题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注重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强调对化学实验、定量研究手段和化学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试卷难度适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但考生在答题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解决化学问题的误区,本文从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角度,对理科综合卷Ⅱ卷化学部分答题情况予以分析。

一、缺乏基本学科素养,信息提取失真

根据“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及“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高考试卷中的化学问题在设计上强调交叉渗透,尤其是Ⅱ卷,每一道大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相互关联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原理、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内容。试题可能涉及不同知识点,也可能涉及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有一定的迷惑性。相当一部分考生由于缺乏基本的学科素养,不能完整地从问题所提供的背景中识别出问题的类型,不能区分问题的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而无法准确切题、读懂题意。

例如,第24题第(1)小题:往①中加入铁屑至浸出液显紫色,此时溶液仍呈强酸性。该过程中有如下反应发生:

加入铁屑的作用是__。

可见,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科素养的养成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行不通的。

二、化学基础不扎实,知识再现障碍

很多考生由于化学基础不扎实,无法应对知识干扰,知识检索存在困难,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无法正常提取,造成问题解决的障碍。其现象有: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没有关键性的文字说明,条理不清;结论指向不明,南辕北辙等。

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页表1所示。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表中=______mL。

该题以实验设计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再现和辨认能力,是一道容易题。但本题第一空的实测难度值仅为0.46,只有30%左右的考生完整答出“探究反应速率与温度、亚硫酸钠浓度的关系”;50%左右的考生或答出“探究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或答出“探究反应速率与温度、亚硫酸钠溶液体积的关系”“探究反应速率与温度、水的体积的关系”等(没有“浓度”这一关键词,扣1分);另外20%左右的考生根本无法从所提出的问题中检索出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答案不知所云。这些都表明,考生的化学基础不扎实。

该题考查“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重要知识——水解反应的原理,实测难度值只有0.27。全省过半考生不得要领,胡乱作答,如答“催化剂”“干燥剂”等;40%左右的考生只能根据题面答“抑制水解”,而不知抑制水解的原理;只有10%左右的考生能完整作答。

可见,教学中盲目赶进度是不可取的,三年高中教学内容两年学完,留出整整一年总复习,如此,学习、复习的教学目的均无法达成。学生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结果,不但素质教育落空,就连应试教育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思维品质欠佳,临场应试慌乱

高考化学试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能力,蕴涵的中间环节较多,问题的呈现也较复杂。如果考生在临场应试时不能正确地把从题目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归纳处理,无法直接找到条件、目标之间的联系,不能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应用,无法进行准确的推理和判断,就难以应对高考化学试题。他们只能不断进行各种盲目的尝试:或对问题一头雾水,无从着手;或存在思维定式,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去分析、解决问题(解题过程所应用的事实、知识、思想或方法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该题通过配平离子方程式,考查考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理解和守恒观,实测难度值只有0.49,有51%左右的考生不得分。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根据电荷守恒在离子方程式最右边找出必须的物,但很多考生收思维定式的影响,见式子左边多出氢元素即填“”。

该题着重检测学生综合应用平衡常数、溶度积常数、离子积常数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测难度值只有0.3。解决该问题的难点是,如何有机地在平衡常数、溶度积常数、离子积常数间建立起联系,而全省有70%左右的考生不能准确把握这三个概念。

可见,在习题教学盛行的今天,教师的讲、学生的练都只是就题论题,大量练习的目的只是让考生做到熟练解答,企图在高考中巧遇所做过的题,而不是让考生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四、答题不规范,缺乏严谨性

运用学科语言正确表述,是高中学生应具有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答卷中暴露出的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化学式字母大小写错,结构简式书写错误,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没有注明、未配平、沉淀与气体符号漏写,化学专用名词书写错误,单位遗漏等现象十分普遍。例如,第24题第(2)小题,胶体颗粒的直径“1~100”,很多答卷中没有单位,或将nm错写成um;第23题第(1)小题,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有考生写成;第30题第(1)小题,基态氮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有考生写成;第31题,不少考生将“碳碳双键”写成“双键”,结构简式漏写H(如)的情况比比皆是。这部分考生并不是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也并非知识有缺陷,只是没有养成严谨的习惯。

可见,眼下社会的浮躁已深深地影响到学校的教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缜密的思维方式等已远离了我们的教学。

五、探究能力不强,实验能力较弱

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历年高考中,实验能力总是考生最为薄弱的能力。今年我省高考实验题相对于前两年较为简单,从答题情况看,实验题得分率仍然偏低,实测难度值仅为0.49,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例如,涉及用初中知识书写实验现象的第(2)小题,难度值只达到0.44,能完整作答的考生不到20%,大多数考生漏写“有气体产生”这一现象,可见,考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第(3)小题,“持续缓缓通入空气的作用”难度值只达到0.32,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之薄弱可见一斑;第(5)、(7)两小题的难度值分别只有0.44、0.28,说明学生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偏弱。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已成为深入推进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瓶颈,目前我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极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课时不足、实验条件不够等借口少做甚至不做实验,那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岂不是水中捞月?

标签:;  ;  ;  ;  

以误解分析为指导解决问题--2011年福建省高考“科学综合卷”第二卷化学部分考生错误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