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演唱的三个阶段_梅兰芳论文

梅兰芳演唱的三个阶段_梅兰芳论文

梅兰芳唱腔的三个时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梅兰芳论文,唱腔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梅兰芳的艺术发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一般说来,从他11岁登台演戏到辛亥革命(1912年)前为早期,是继承传统时期;从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为中期,是艺术大发展时期;从抗战胜利(1945年)后到他逝世为晚期,是艺术炉火纯青时期。但是,在对梅兰芳艺术的研究中,由于角度不同(如剧目、表演、唱腔、演唱、音响资料、舞台美术等),因而这三个时期的具体年代会有差异。本文从梅兰芳的唱腔角度出发,谈谈这三个时期。

早期(1904—1914)

梅兰芳9岁随吴菱仙学戏,11岁登台演出。他的传统戏多半是吴菱仙所教,如《战蒲关》、《二进宫》、《桑园会》、《三娘教子》、《彩楼配》、《祭江》、《祭塔》、《宇宙峰》等。吴菱仙是时小福的学生。时小福是京剧早期的著名旦角演员,以青衣为主。因此,梅兰芳这些戏属于时小福这一派的正工青衣戏。此外,梅兰芳的《六月雪》也属于时小福的路子。梅兰芳的老师很多,除了开蒙老师吴菱仙以外,还拜陈德霖为师。他又向王瑶卿学《虹霓关》、《汾河湾》等戏,向路三宝学《贵妃醉酒》。梅兰芳的《祭江》虽是吴菱仙所教,但又吸收了票友孙春山的唱腔。《武昭关》也吸收了孙春山的新腔,如[二黄慢板]。《玉堂春》基本是王瑶卿的路子,又吸收了票友林秀鸿的新腔,由其伯父梅雨田传授。总的说来,梅兰芳早期的唱腔,是按照时小福、陈德霖、王瑶卿的路子继承下来的。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剧目,使梅兰芳在唱腔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后期唱腔改革准备了条件。像《彩楼配》、《玉堂春》的西皮,《二进宫》、《三娘教子》的二黄,《祭江》、《祭塔》的反二黄,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唱腔,它们包括了京剧旦角主要腔调的各种板式、各类基本腔(尤其像[慢板]的几个大腔)。同时,梅兰芳多方求教,青衣、花旦、刀马旦的戏都学。掌握了各种行当的唱腔。因此,梅兰芳在中、后期,无论创编歌舞戏还是唱工戏,在唱腔方面都具备扎实的功底。此外,像《三娘教子》、《宇宙峰》、《贵妃醉酒》等戏,由于有早期的功底,所以在中、后期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有些成了梅兰芳的代表作。

这个时期,梅兰芳主要是继承传统,唱腔比较简朴。但是,他又不满足于传统,是个富有革新精神的人。辛亥革命后,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受“新剧”(又称“文明戏”)的启发,把革新思想付诸实践,于1913年首次排演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在传统戏方面,他受孙春山、林秀鸿、王瑶卿创制新腔的影响,也萌发了改革的愿望。这个时期虽然唱的是老戏,但某些戏的个别唱腔已有所变化,最突出的是《彩楼配》。其中,[西皮慢板]的“我心想”,老腔是短拖腔,梅兰芳则采用长拖腔。“彩楼上”、“二老爹娘”的曲调、落板形式均有变化。[二六]的唱词有所变动,“也有那士农工商站立在两厢”、“倒叫我含羞带愧心内慌”两句,不同于老腔。虽然它们源于本段之内,但经过变化,都很新颖。有些戏的唱腔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演唱上经过润色和处理,也有新意。所有这些,都显露了年轻的梅兰芳的创造精神。

中期(1915—1933)

从1915年编演《嫦娥奔月》起,到1933年编演《生死恨》止,是梅兰芳唱腔的中期。这一时期,梅兰芳编演大量新戏,唱腔由简到繁不断翻新,是改革、创新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梅派唱腔形成的时期。

1915年至1917年,梅兰芳编演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全本《春秋配》等戏。《嫦娥奔月》是梅兰芳首创的古装新戏,也是一出歌舞剧。此剧唱腔与舞蹈相配合,载歌载舞,使人耳目一新。在这出戏里,梅兰芳首创把[南梆子]引进青衣戏中。这段[南梆子]已无早期的梆子痕迹。其中“看端倪”的曲调,吸收了[四平调]的乐汇,成为具有梅派特色的唱腔,后来的许多戏继续使用。如果说《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只是改革开始的话,那么到了《天女散花》可以说是改革全面展开了。此剧唱腔相当丰富,其中[二黄慢板]唱腔新颖,三个大腔都有较大的变化。根据需要,[西皮慢板]的拖腔加以缩减,如“轻烟过眼”等。[二六]、[流水]也都不落俗套。《春秋配》是此时梅兰芳编演的一出穿老戏服装的本戏。此剧唱腔也相当丰富,它除了继承传统唱腔和《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的新腔以外,又创造一些具有梅派特色的新腔。总之,在这短短的三年里,梅兰芳开始全面地创制新腔,无论改革的规模,还是创腔的手法,以及优美流畅、自然大方的风格,都已初见端倪。需要说明,这里所为新腔,并不单指全新的唱腔。戏曲唱腔具有程式性,主要是旧调翻新。老腔的较大变化,不同的老腔相结合、新旧成份的结合等,都算新腔。梅兰芳的唱腔改革,是在符合剧情的前提下,小改、渐变,不露痕迹。

20年代,梅兰芳编演了《霸王别姬》、《西施》、《洛神》、《廉锦枫》、《太真外传》、《俊袭人》、全本《三娘教子》、《凤还巢》、《春灯迷》、全本《宇宙锋》等。此时唱腔继续发展变化,并推向高潮。1923年,梅兰芳编演了《西施》。此剧唱腔更加丰富,包括[西皮慢板]、[南梆子]、两段[二黄慢板]、两段[二六]等,并且均有新腔。像[二黄慢板]的“十二栏杆俱凭尽”的拖腔等,都很新颖动听。同时,一些新腔被后来的剧目沿用,并不断派生更多的新腔,如[西皮慢]、[南梆子]等。此外,在乐队中首创加入二胡,丰富了京剧旦角的唱腔伴奏。此后,梅兰芳编演的《太真外传》,其唱腔创造达到了顶点。此剧规模宏大,共分四本,唱腔最为丰富,[西皮]、[二黄]、[反二黄]、[四平调]、[南梆子],应有尽有,新腔比比皆是。1928年编演的《凤还巢》,其规模虽不及《太真外传》,然而唱腔颇具梅派特色。剧中的[西皮慢板]、[南梆子]、[西皮原板]转[流水]等,都是很精彩的唱段,唱腔新颖,不落俗套。例如[西皮慢板]的“偷觑郎君”,[西皮原板]的“他岂肯将儿空放还”、“甚是不端哪”、[南梆子]的“她明知老爹爹为奴行聘”、“生来薄命”等,都是很突出的。除此之外,梅兰芳又编演了两出本戏,即全本《三娘教子》和全本《宇宙峰》。在《三娘教子》中,除对原来的“机房”唱腔加工外,又在“灵堂”增加了[反西皮二六],这是京剧旦角首次使用。在“团圆”中使用的[南梆子],新腔颇多,符合感情。在唱腔创造方面,除上面所谈外,在《廉锦枫》中首创[反二黄导板]、青衣[反二黄原板]这些新板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借以鼓舞人民抗日救国,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生死恨》的唱腔很有创造性,尤其是新编的“纺织夜诉”一场,更是精彩。这里的[二黄]成套唱腔,形式独特,[二黄慢板]的唱腔催人泪下,[二黄原板]的“要把那,众番兵,一刀一个,斩尽杀绝……”痛快淋漓。最后的[反四平]唱段新颖别致,正、反调交替,突破了一般的表现功能。

梅兰芳早期学的《贵妃醉酒》,原来唱腔基础就很好,在中期经过加工(主要是某些曲调变化),更加优美流畅,紧凑连贯;再加上徐兰沅、王少卿创编的许多曲牌,配合舞蹈身段,是一出很好的歌舞剧。

梅兰芳每个剧目唱腔改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传统唱腔,及历来所创制的新腔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许多新腔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在[西皮慢板]中,《西施》的“柴门近水”、“抗金兵”的“长江天险”——《太真外传》的“华阴小郡”等。

晚期(1945—1961)

抗战八年,梅兰芳蓄须明志,停止演出,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恢复舞台生活,直到逝世。这一时期,他演出的剧目较少,主要有《宇宙峰》、《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凤还巢》、《生死恨》,昆曲《断桥》、吹腔《奇双会》、新戏《穆桂英挂帅》等。其中老戏的唱腔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是力求精炼,由繁到简,尤其注重四声,避免倒字。经过反复加工,使唱腔更加完美。例如,晚期的《宇宙峰》,第一句的“假意儿”的“儿”字,曲调比中期简朴;“懒睁杏眼”的拖腔也比中期减少一小节。又如,《甘露寺》中的[西皮慢板],原来按传统唱六句,晚年只唱四句,最后两句改唱[摇板]。《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最后编演的一出新戏。此剧唱腔不求花哨,着重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心理活动。主要是在以往所创新腔的基础上再作变化,如[西皮慢板]的“尚无音信”、“又来寻衅”,[西皮原板]的“野鹤闲去”、“整顿乾坤”,[南梆子]的“勇冠三军”等。但在板式连接上,创造了[西皮原板]——[南梆子]——[西皮原板]的新形式。

标签:;  ;  ;  ;  ;  ;  ;  ;  ;  

梅兰芳演唱的三个阶段_梅兰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