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姚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论文_张征

浅谈余姚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论文_张征

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

摘要:围绕余姚市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及布局,在防洪排涝、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保障与节约、水管理与改革以及水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余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实力余姚、特色余姚、生态余姚、宜居余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1.地理位置

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界于东经120°52′15″~121°25′15″、北纬29°39′56″~30°21′58″之间。东邻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毗上虞市,北连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宽56km,南北长104km,市域总面积1527km2(含海域)。距国际港口城市宁波40km,距省会杭州106km,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2.现存的突出问题

余姚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6方面突出问题。

(1)防洪排涝体系不完善,城区防洪排涝压力较大

全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由于防洪排涝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加之受用地紧张等条件制约,一些原规划推荐的防洪排涝工程尚未启动实施,已有工程因年久失修,局部破损严重,配套设施较差,导致全市防洪排涝能力相对不足,城区部分地段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加之全市洪涝治理不分,城区部分排水管网堵塞严重,且大部分管道出口未设止水设施,导致洪水通过沿江河道及排水管网倒灌入城,给城市排涝造成巨大压力。另外,全市防洪排涝非工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2)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源头污染治理任务重

由于城区存在雨污合流现象,部分区域截污不彻底,加之入河排污口监管和河道管护不到位,局部地区污水和垃圾直接入河,另外平原河网连通性、流动性较差,农业面源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致使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市域内“断头河”、黑臭和垃圾河道数量较多,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源头污染治理任务繁重。

(3)河湖湿地保护力度有待加强,部分区域生态功能退化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部分河道水域被侵占,造成自然湿地面积缩减,水生动植物和底栖动物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城乡水网局部被人为阻断,河道渠化及岸缘硬化现象较为普遍,水系纵横向连通性不足,河湖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区域生态功能退化。丘陵坡地过度开发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入海陆源污染物增加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威胁河口、港湾及海洋生态环境。

(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余姚市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多,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平原河网地区水体污染严重,全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姚西北地区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姚中地区近期为工程性缺水,远期将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姚南山区水资源相对丰沛,水资源供需矛盾不大,是全市水资源的输出地区。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凸现,需通过开源、节流、治污并举,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问题。

(5)水务一体化改革有待实质推进,水行业管理能力亟需增强

余姚市尚未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城乡防洪排涝、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仍存在职责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缺乏经费保障,发展后劲不足;水价改革尚不到位,水价形成机制与水资源紧缺状况不相适应;水域蓝线管理尚未建立和落实,河湖水系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全面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全面完善和落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水文化资源保护发掘不足,水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余姚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水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但以姚江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水文化研究发掘与保护利用力度有待加强,现有水工程文化元素融入不足,滨水空间景观单一,生态性和亲水性较差;对水文化引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足,以水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的当代水文化宣传教育与解决余姚现实水问题结合不够紧密,水文化的传播还不够广泛深入,水文化建设的成果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3.总体目标及布局

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将余姚建设成为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生态自然、景观优美、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文明城市,打造“山水名邑、生态余姚”城市名片。

根据市域自然地理条件、生态功能特征和城市发展定位,按照“一江、多湖、三区”的总体建设格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努力将余姚打造成为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展现“一江安澜润姚城,三区泓澈秀名邑”的怡人画卷。

4.主要建设任务

(1)防洪排涝安全

加强河湖治理、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蓄滞洪区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薄弱环节建设,构建防控结合、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区域防洪减灾能力;合理确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大河湖清淤治理力度,增强雨洪调蓄能力,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完善水情雨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健全防汛抗旱防台风应急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洪涝、台风灾害保险制度,提高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2)水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河流保护,维护河流完整和功能完好,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工业污水排放,强化工业园区污染专项整治;继续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加快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和截污、治污、导流、回用等工程建设,新建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能力及出水水质标准;适时调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采取工程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实施生态保护,让湿地、河流、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得到保护,持续发挥生态功能;通过重要河道生态治理、湿地修复与建设,扩展河流纵向与横向生态空间,增加连通性,完善河流生态网络,恢复其生态功能;通过生态林建设、水土保持、合理利用沿海生态资源等措施的实施,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4)水资源保障与节约

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构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充分挖掘现有工程潜力、新建境内水源工程、实施水库连通工程、拓展江河湖库功能,增强供水保障能力、防洪保安能力和生态保护能力,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推进输水管网联通工程和水质安全工程,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配套改造和联网提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加大农业、工业和生活节水力度,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5)水管理与改革

推进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创新水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建立事权清晰、权责一致、规范高效、监管到位的水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探索水权流转实现形式,构建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的价格机制,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水生态补偿机制,划定水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水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治理机制,促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健全河湖规划约束机制,实行河湖分级管理,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维护河湖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三条红线”,实施“四项制度”;加强水资源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6)水文化建设

将余姚地域文化和水文化元素与内涵融入到水工程与水景观建设中,在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中强化文化意识;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水生态文化宣传,弘扬治水精神,提高水生态保护意识,保护水生态文化遗产;通过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善居民休闲生活环境,传承和弘扬河姆渡文化、姚江文化和大禹治水精神等。

5.结语

本规划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余姚建设长三角南翼经济发达的现代宜居山水城市发展定位,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和保障改善民生为目标,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以建立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核心,通过加强洪涝灾害防治、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创新水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统筹保障城乡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论文作者:张征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

标签:;  ;  ;  ;  ;  ;  ;  ;  

浅谈余姚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论文_张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