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

林振生[1]2012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市场化”这个概念陆续被运用到多行业、多产业。对于教育产业来说,“教育产业的市场化”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教育高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产业化研究可以说是教育产业化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定“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这个命题,旨在利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所做的工作,通过梳理理论、研究模式、摆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提出发展对策,仅希望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之路减少一些荆棘,带去一片平坦。本文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与知识,运用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相关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梳理,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了一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研究得出:高等教育产业进行市场化是必要的,且利大于弊,因此它可以而且应当市场化,但非完全市场化。高等教育产业化带来一些问题不足以成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拦路虎”,对于高校和政府来说,当前不应再去纠结“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而应把重心放在“高等教育如何产业化”。对此,本文最后提出四点对策,以供参考。具体对策:(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高等教育产业观;(2)转变职能,确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3)转变模式,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4)转变机制,保障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

刘金磊[2]2002年在《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深化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同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也不尽人意。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文盲率是受高等教育率的5倍之多,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仅为10%,学生素质教育的程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仍然很低。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数量不断增长、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特征,而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素质劳动力与受教育程度较低普通劳动力之间的经济报酬差距也越来越大。在这种状况下,形成各类学生特别是家庭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形成了对高等教育产业规模及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如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有效需求,以便充分发挥教育产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为主题,并在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典型调查与逻辑推理相结合为的方法,试图探索和论证叁方面的问题:一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研究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方式;二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研究和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叁是分析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及新型教育产业运行机制培育的政策。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框架,展开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具有叁方面的重要意义: (1)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处于转轨过程中,但由于受条块分割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这种政府推进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模式导致的负面效应也非常明显。因此,将市场机制及其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导入教育产业运行过程中,深化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对充分利和合理配置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产业运行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49年以来,虽然经过了计划经济和体制改革两个时期的发展与改革,但高等教育产业的产权结构及资源来源仍然较为单一,即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对政府及财政投资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这种状况不符合中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因此,以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研究和探索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对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及高等教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3)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其自己的特点,但在加入WTO背景下,这种体制也不利于中国教育对外开展国际交流。因此,在市场经济框架,研究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对加快中国教育产业国际化、缩小国内外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按照逻辑关系,将研究主题规划为六章: 论文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已有研究成果述评。本章研究表明,西方国家教育理论界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而且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的形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按照市场化取向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各国政府制定配套的高等教育产业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教育界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属性、能否市场化等问题的讨论起步较晚,并形成叁种难以统一的理论观点:一是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产业化;二是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产业化;叁是认为高等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但绝大多数国家将其归为准公共产品,因而教育是不能也不应该产业化的。 论文第二章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证分析。运用实证分析为主的方法,对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现有的高等教育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社会对国民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国民素质低下及人才培养体制落后之间的矛盾,始终未得到解决。同时认为,在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矛盾,必须首先应该突破传统地公共产业思想,并按照产业经济思想来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创造条件。 论文第叁章为国外高等教育发展中经验与启示。分别从国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原则、产业化的基本模式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考察了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结果表明,由于科技进步导致经济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膨胀导致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以

丁长峰[3]2007年在《温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从1999年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05年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091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有一所职业院校的局面。2006年,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支持了171个县的职教中心和218所示范性中职和317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温州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益明显。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从数量上来看,双师型教师较为短缺,缺乏先进的实训设施。从质量上来看,目前,尽管出现了一批教学条件较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但从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看,实训基地建设仍然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少,建设方向不明确,与社会、生产一线结合不够紧密,条件设备简陋,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为满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研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实训基地资源数量的短缺、质量的低下,已导致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条件对高职教育来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重要,怎样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质量、效益的目标,实训基地条件的先进与否,是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环。从以上情况来看,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条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机制不够完善,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条件的基本要求的规定不够全面。合理建设区域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研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产业化是我们应尽快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如果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就必须克服这些诸多缺陷。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联合区域内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整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方法,走区域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产业化的道路。本文在吸收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将研究的范围定位于温州区域经济,对温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产业化进行研究,对区域内实训基地产业化的现状、原因、依据、以及产业化运行模式和发展等问题进行具体研究。研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产业化对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首先,研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对校内外的实训条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建设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能够使高职院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目标更加明确。第叁,研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将为区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实践操作措施。第四,对我国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还有利于我国政府十届人大叁次会议提出的“叁农”问题的部分解决,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研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对完善高职教育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一个大的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完善,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更为薄弱,本文的研究也许会对高职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借鉴意义。

钟卫东[4]2002年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正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之中,这使我国的经济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生产日益专业化、国际化。同一产品,往往是多种学科、多种技术综合、融合的结晶。生产的飞速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因此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无限广阔的教育大市场,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教育成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教育越发展,培养的人才越多,就更能促进发展。而生产每向前跨越一步,就向教育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市场的影响,并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 江泽民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来临,我们更应认识到教育还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等问题也成了人们所关心的焦点。 本论文以产业经济学及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教育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指出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具体措施,并构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质量保障机制,从而使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研究更加完善。

袁飞[5]2004年在《我国大学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构建终身化的学习体系、建立学习社会,我国大学从1998年开始举办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现代远程高等教育除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与传统高等教育不同外,其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它坚定不移的实行产业运作,探索产业化的实现方式。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产业化,是因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其具有的广阔市场是其能够产业化的现实基础、其具有与传统高等教育不同的对象属性是其能够先行一步进行产业运作的依据、其产业性与事业性的双重属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其产业化提供了需求引发等。大学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化对我国的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发展中,我国大学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公共服务体系的产业化模式和办学主体型的产业化模式,两种模式表现各异,利弊不同。构建适合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产业化模式,应该遵循教育规律与产业运行规律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推动我国大学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从树立正确的“产业化”发展理念、构建新型的教育—经济关系、加速社会监督、认证与评估机构体系建设、加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

王斌[6]2004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有一个大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行运作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筑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工具和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的高教产业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首先是绪论,介绍了高教产业化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接着讲了我国高教产业化的研究现状与现实背景,加入WTO、高教大众化、知识经济时代以及高教落后的现实国情使得我国高教产业化刻不容缓;叁是结合国外高教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明确高教产业化的内涵,系统分析高教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认识高教产业化、市场化的合理性;四是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实运作思路。高教产业化要求高教领域外部提供环境支持、高教内部苦练内功,这使得我国高教产业化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五是较为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教产业化可能引发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过度教育、教育质量下滑以及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等负面后果,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最后是案例研究,即西安外事学院高教产业化的实证分析。

李淳燕, 姜法奎, 刘绍怀, 强卫东[7]2002年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一、导言(一 )研究背景1985年 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 ,标志着教育改革的正式启动。《决定》指出高教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为方针 ,使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好地结合

白红丽, 曲娜[8]2009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否应该走产业化的道路,社会对此存在争论。本文从高等教育的属性出发,并结合我国国情,指出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产业化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当然,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探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何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本文提出了几条政策建议,即完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转变政府高等教育中管理的职能。

穆天楠[9]2009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不断提高。我国在过去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中,由于对教育产业化问题认识模糊,单纯把教育当作调节经济波动的手段,片面夸大了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范围和作用,在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一些理解误区甚至错误的做法,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病和后遗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已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客观上减少了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甚至义务教育等公共政策领域也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化倾向。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产业属性分析和国内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现状对比,在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深度挖掘和探讨的基础之上,客观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深入剖析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全面理解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后遗症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更渴望能够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来完善我国教育产业研究,推动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蔡明山, 朱同琴[10]2016年在《理论谬误及其危害: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是在企图解释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扩招政策的过程中形成的,事实上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误读,背离了对教育公益性特征的基本认识,在学术和政治上具有较大的危害,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从政策本真意义上和实践效果上进行系统批判,以确保理论善的品质,使理论创新造福人类与国家、民族,这是学者应有的学术品质与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D]. 林振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D]. 刘金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3]. 温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产业化研究[D]. 丁长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4]. 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D]. 钟卫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5]. 我国大学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D]. 袁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6].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策研究[D]. 王斌. 西北工业大学. 2004

[7]. 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J]. 李淳燕, 姜法奎, 刘绍怀, 强卫东.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2

[8].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J]. 白红丽, 曲娜. 现代企业教育. 2009

[9].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D]. 穆天楠. 西北大学. 2009

[10]. 理论谬误及其危害: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J]. 蔡明山, 朱同琴. 现代大学教育. 2016

标签:;  ;  ;  ;  ;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