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_新闻摄影论文

新闻摄影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_新闻摄影论文

新闻摄影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纪实,是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兵种。它的表现形式是一幅幅带框的照片,它与文字新闻相比,具有视觉可视性、现场可证性和典型概括性的特点;与电视新闻相比,更为简炼,更具保存价值。在版面编排上,更易于突出主题、美化版面,增强视觉效果。

从“五四”运动到“七七”事变的十多年间,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随着国内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闻摄影界涌现出许多新的事物,如报纸摄影附刊、摄影团体与机构、摄影记者等。为推动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起了巨大的作用。以《良友》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画报,重视时事摄影,大量刊登社会、政治性照片,报道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反映自然灾害、战争、劳动人民的苦难、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其他重大事件的照片。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我国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业绩,构成我国现代史的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在黑暗势力重重压迫下不断奋斗、抗争、前进的足迹。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个时期的新闻摄影也带有某些消极甚至反动的成分,但主流是积极的。

新闻摄影在世界报纸上出现以后,开始并不为很多人重视。分析其原因,一则是初创阶段,照相制版条件差,效果不甚理想;二则照片费用高。我国直到1920年才有新闻摄影画刊出现(即《时报》),报纸从此开始有了形象宣传观念。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照片的功能被定格在装饰美化版面上,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还不为人们所认识。

进入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报纸的编、排、印逐步由激光照排和胶印代替铅排的铅印,版面上的图片效果大为改观,数量亦相应有所增加。但独立的新闻图片较少,而配以文字报道的照片较多。正如中国日报总编辑冯锡良在《当今世界新闻摄影在报刊上的地位》中所说:现在国外把摄影新闻与文字新闻、广告新闻并列为新闻学三大学科,由于电视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国外报纸在采用图片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倾向,例如,新创办的《今日美国》报,全部采用彩色版,照片不但数量多,而且篇幅大。《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霍·塞蒙斯预言:“这代表未来报纸的发展趋向……在摄影报道方法上,用5-6张有内在联系的成组照片来说明一个事件发生的过程,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新闻报道,已为美国报纸普遍采用。”冯锡良认为:“我国新闻界应当重视和研究这些倾向,要预见到新闻图片在报刊中会越来越重的位置。”

借鉴外国经验,1981年《中国日报》英文版创刊,并大幅使用新闻照片,《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单独成组刊登新闻图片。一改报界过去那种把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作为版面文字报道的“配角”、“美化”的模式,深受读者的赞叹。但是,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形式,人们刚刚开始认识,在报界中要完全接受仍需要一个过程、一定的时间。因而“重文轻图”的现象常有发生。可贵的是,老一辈摄影工作者从来没有放松过努力,多方宣传新闻摄影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实践上极力去表达新闻摄影的特点。做到“图文并茂”、“图文并重”。直到1990年亚运会期间,各家报纸都大量刊发了新闻图片,而且质量好、尺寸大、编排新,图片新闻得到了报界空前的重视。老摄影家蒋齐生提出了“文字与照片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观点,要求总编辑、摄影记者和编辑人员要努力改革单一的“文字头脑”,增加“图片头脑”。从此,新闻照片的价值得到了张扬,并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在版面上大量出现,一些重要的新闻照片不但占在显著的位置上,而且篇幅也放大了。

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报纸让图片担任主角、上头条、占好位置仍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图片观念淡薄,对新闻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新闻照片的价值只是体现在版面设计中,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手段。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报纸只刊登重大会议或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国事活动的照片,其他的新闻照片不但少用,而且图幅小,仅作为版面的调剂或美化版面的工具,其新闻价值难以体现,新闻摄影的独特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过去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新闻摄影的理论与实践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无论是在“大跃进”年代,还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都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歪曲。报道出来的不是新闻的现场纪实,而是根据政治需要去导演、去摆布,从根本上动摇了新闻摄影的理论基础,从实践上歪曲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因此,无论是报界不是摄影界,新闻图片也只能“顺应”时代的需要,真实的新闻现场照片不用或少用,新闻也因内容空洞、题材重复、手法单一而使其失去了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上好位置的图片也就更少了。就是现在,图片新闻的实力还是较弱的,版面上“文重图轻”的状况仍然存在。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独特形式,图片配以文字说明能给读者更直观、更逼真、更形象的感觉,让人一看便明了新闻事件的原意。我们的报纸应将新闻摄影纳入新闻改革的轨道,让图片与文字并重。要达到“图文并重”,首先要更新观念,要从长期的“重文轻图”中解脱出来,正确认识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与作用,自觉地将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一样同等对待,让图片与文字比翼双飞。其次,要抓好新闻摄影队伍的建设,在更新观念、端正态度的基础上,着重抓好素质和提高技术水平,拍出更多更好的新闻图片来。摄影队伍的素质,主要是指新闻记者的思想和拍摄作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把握时代的主流,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十分明确,新闻敏感要强,要拍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瞬间;另外,记者的拍摄作风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质量,新闻摄影的记实性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能弄虚作假,不搞摆拍,提倡抓拍,这就要求记者多作调查研究,深入新闻现场,善于观察并及时捕捉住事件发展的典型瞬间;其三,必须写好照片的文字说明。新闻摄影是新闻照片与文字说明的综合体,即是通过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文字说明进行报道,两者不可分割。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视觉的冲击力来自照片,强烈的情感在于借助文字说明。好的文字说明,除了主题鲜明、简明扼要交待新闻事实外,要带有文学色彩和情感交流,达到提高视觉、深化主题的效果。由于文字说明是依托图片存在的,作者应根据图片的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说明文体例(叙述式、评论式、对话或引语式、配诗说明、散文、通讯式),紧靠画面,因情定体,甚至配以必要的一些背景材料以增加其报道的深度。第四,要有相应的版面表现形式。编辑人员要根据新闻照片的质量确定其相应的版面,以图片为中心去安排版面,提高新闻照片的传播效果。第五,必须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新闻美学是新闻和美学的交融,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是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点,把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去,提高新闻报道的审美价值。过去和现在一些的新闻报道形式多是采用平铺直叙方式,忽视了新闻美感的情感美、形式美和角度美发挥。

人们面对变幻纷纭的大千世界总是在心里生长着一种愿望、一种揣测和预想,用新闻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闻欲,即对未知世界的欲望,而用美学的目光来看,是一种由期待产生的审美情绪。在这种情绪中,社会时代的心理因素与民族传统的因素及深层的人类共同心理因素相融决定了读者接受新闻的程度,也是新闻价值实现的程度。所谓情感美,是通过新闻报道能引起读者心灵的美感,产生心灵共鸣。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使新闻有价值,必须唤起读者的情感,根据不同的国度、不同民俗、不同的时期去表现新闻的美的价值。如我国在“十年动乱”时期,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人们关心的热点是副食品的供应,此类新闻总是让读者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产生快感。而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物资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副食品供应了,而转向了自身生活及环境的美化装饰上。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关注的焦点、最能唤起读者情感的新闻转为反腐败、下岗再就业了。但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都有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对同一则新闻,则有不同的情感。如我国在建国40周年之际,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和经验交流活动,我国读者热情关注,并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但在西方国家,反映平淡,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对“劳动模范”甚为生疏。所以,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信仰,会产生不同的新闻需求,对新闻美感的获得就不同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作者,在于作者对美的发现和对美的感知,并从形象的官能直觉上升到心理感知和情理交融的彻悟。这样,在面对人民的喜怒哀乐,面对社会的风云变幻,面对自然的沧海桑田时,决不会无动于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拥抱生活,赞美人生,讴歌社会进步,把生活的真、善、美表现出来。美国著名肖像摄影家阿诺德·纽曼说得好:“拍照片,并不光是使用照相机,而是用我们的心灵和意念。这些照片不但表现了特定的被摄人物,同时也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一个艺术家都应使自己成为他作品中内在的一个因素。如若不然,这件作品就会成为一张洗衣房的清单——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意义。”

形式美,是人们最普遍、最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有规律的组合。一幅好的、高层次的作品都需要倾注作者的审美追求和加工润色,从内容取舍、结构设置到造型形式都要创造出适合人们的欣赏习惯,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形态。报道新闻事件,既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告诉读者,又要让人们领略美的享受,引起读者心理共鸣,因而新闻语言必须是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切忌复杂虚构、花言巧语,要用质朴或鲜明的语言把新闻事实具体、逼真、传神地呈现出来。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事物的美态要靠作者对“美”的把握,要通过对景物的形态、结构、动态、色彩、光调、空间及主陪体关系等外部特征的审视,由表及里发现有美学价值的题材和形式。要使作品激起读者的情感,首先要使作者自己深受感动,这就要求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掌握审美规律,提高审美创造力。周恩来同志说过:“作品的产生,可以是偶然之得,但是这种偶然之得是建筑在长期积累和修养基础上的。”要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首先要深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创作激情,提高认识水平;同时要从政治、哲学、文化等艺术方面去吸取营养,这是摄影创作成功的内因。只有平时练就了这样的功底,才能作出快速反应,抓住瞬息即逝的机遇。

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观察点,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切入口。用美的形式去反映具有美的内涵的新闻事实,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便是新闻美感的角度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这首诗可得到启示,表明同一事物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反映。从美学的观点看,美是一个流动范畴,是由无数固定范畴构成的流动范畴,因此,只要事物显现的美的征象是事物本质发生的,那么,这点美便是值得捕捉并反映的。事物有多个角度,但并不是只有正面和最贴近本质的一面的反映才是最美的。美学讲究含蓄、多层次、多角度,有一定的距离感,“见微知著”,“寓意深刻”是美学常用的手法。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新”、“奇”、“巧”为美学最佳角度。

随着新闻事业的纵深发展,新闻摄影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增强报纸的“可视性”已为我国报界所重视,形象生动的新闻照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显著的版面位置上。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为新闻摄影多作贡献。

标签:;  ;  ;  ;  ;  ;  ;  

新闻摄影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_新闻摄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