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实证分析_科技论文

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概念与一般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以及一般性产业竞争力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强调产业层次的竞争潜力,具体说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产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产业技术人才投入、产业技术含量性质的产出水平、以及产业效率及其增长率入手分析;二是从当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入手分析。因为,产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资源投入直接决定了该产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同时,高技术产业代表了当前工业界附加价值最高的产业类型,也间接表现高技术产业特有的扩散和SPINOFF (派生和带动活动)为其他种种产业带来更新和发展的契机,因而也同样预示着特定国家或地区产业总体性的发展潜力。

当前,有关国家、部门和地区竞争力,特别是产业竞争力(或称制造业竞争力)方面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和量化分析,同时关于国家层次的科技竞争力比较也多见诸于国际性和国内重要文献刊物上。综合这些研究和实证分析,可以大致看出研究工作在科技水平方面的侧重特点,与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概念既有相一致的地方,也有其特别的表现。现以列表形式综合如表1。

表1有关产业科技竞争力相邻概念的比较

项目 涵盖内容特点

国家总体经济指标/就业

国家竞争力 水平/人均收入/人均产

出效率/社会福利

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

产业竞争力 力/投资盈利能力/市场占

有率/出口竞争态势

科技竞争力 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力量/教

育/科技投入与产出成果

产业或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

产业科技竞争力 技术出口/产业增加值劳动生

产率/高技术产业竞争态势

项目 涉及科技及竞争潜力的典型相关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定义综合8个方面:其中与产业

与科技相关的五个方面:国内经济实力//运

国家竞争力 输、通讯、能源和服务性基础设施的质量//基

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企业管理//国

民素质//国际化程度

产业竞争力 OECD评价指标类型:产业劳动生

产率/产出相对价格水平/投入相

对价格水平/质量水平

各国政府科技部门常规性统计指标:国家或

科技竞争力 地区R&D总投入//R&D占GDP比重//研

究人员及高学位人员数目//在外国专利申

请或注册数目//科技论文发表及引用数目

日本科学技术厅评价10项指标:产业研究人

产业科技竞争力 员数目//企业内R&D经费//基础研究经

费//应用研究经费//开发研究经费//企业

外支出研究经费//技术进口额//技术出口

额//销售额//营业利润额

根据以上分析综合,应当突出三个方面来进行我国与典型国家的产业科技竞争力比较:一是产业相关的研究与开发的资源投入与相关产出的综合比较,二是产业科技型指标的增长幅度的综合比较,三是典型高技术行业的科技型投入与相关产出指标的比较。

一、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的确立

1.基础指标体系的确立。一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构成可以有多种要素,但可以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投入型要素,一种是产出型要素。根据国际上大多数相关研究文献,针对投入型要素所作的科技竞争力比较分析多以R&D的投入力度(比如开发研究经费、 人员数及其比例等)为主来衡量;同时,针对产出型要素所作的科技竞争力相关的比较分析则主要以产业附加值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技术产品产出和对外贸易水平等指标来衡量。

本文在初选22个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和实际数据分析,根据指标的合理性、重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以及是否符合我国国情等方面考虑,选用下述12个指标,内容如下:

投入类指标:

指标1:产业R&D科技人员数

指标2:产业R&D投入

指标3:产业R&D费用占产业增加值比例

指标4:产业R&D经费投入的增长率

产出类指标:

指标5:产业增加值

指标6:产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美元/人)

指标7:产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指标8:技术出口额(美元)

指标9:技术出口额与技术进口额比例

指标10:高技术产业出口额占制造业出口总额比例

指标11: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例(产业增加值率)

指标12:EI收录的工程论文数量或比例

2.实际分析中对测评指标的选取。在测评指标的具体选取方面,参照上节所分析的重点和根据专家调查得出的原则指标体系,考虑统计数据采用的可行性(本文采用联合国公布数据、我国公开出版的国民经济统计和工业经济类统计数据,日本、韩国出版的相关数据等),对上述指标体系作了一些调整,具体调整要点如下:

(1)用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来代表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相关数据。

由于以下原因,本文采用某些制造业数据来代替产业相关数据,比如增加值、增加值劳动生产率、附加价值率等。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制造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有约85%的份额。因此,分析比较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应当以制造业为主。

制造业也是发展中国家总体规模大,发展快的行业。比如根据联合国《WORLD INDUSTRIAL STATISTICS》等资料反映, 工业化学和石油提炼行业(351、352)、金属制品行业(381)、电气机械行业(383)、纸和纸制品行业(341 )等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保持旺盛增长势头的行业。特别是亚洲国家,主要增长点都集中在电气机械行业,而拉美国家则集中在化工和橡胶行业。因而,就制造业进行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行业出现了一些趋同倾向。根据我国一些学者研究分析,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在工业化学、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方面一直保持主要的快速增长的地位,同时,印刷及出版、其他化学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行业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产业科技竞争力,以制造业为主会使比较结果更有针对性。

虽然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在下降,总体份额也在缩小,但在一些国家中还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或次大构成部分,比如日本为29.3%,德国29.7%,法国21.1%,等等,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为中心考察产业科技竞争力状态,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2)采用联合国公布的数据口径,按照电子行业、 办公机械和计算机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制药行业四个高技术行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来表现高技术产业的整体科技竞争力状况。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高技术产业比较有代表性,其中,电子和办公机械以及计算机制造业代表了当今世界最为基础性的高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而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制药行业则代表了高新技术产业中间更为先进的技术类型。

在相关国家的选择方面,本着兼顾和有重点比较的原则,本文选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墨西哥、韩国共十二个国家作为样本国家与我国制造业进行比较,但在具体分析中间,因个别国家缺少相应数据,而使某些国家在不同的分析项目中出现无效缺省情况。

二、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国际比较实证研究

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相关指标作出测评。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将多变量的平面数据表进行最佳综合简化,也就是说,可以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

在竞争力比较以及相似的比较问题中,只要按照一定的精度求出主超平面和相应的各个主分量,就可以在简化了的数据表中比较样本的状况。特别是,可以根据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来判断样本国家的竞争力地位。

1.比较分析:静态产业科技竞争力国际比较。本文首先对包括我国在内的13个国家的产业科技竞争力相关的静态指标作了主成分分析,应用前述主要评价指标,但主要考虑静态指标,即特定年份产业科技型投入产出的量值(本文选取1995或1996年联合国公布数据、我国和日本、韩国出版的相关数据等), 而未考虑增长幅度方面的指标, 比如产业R&D投入增长率和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增加率等指标即未考虑; 同时兼顾产业科技投入产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标,突出高科技产业的产出特点,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原则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特征根大于1 的标准得到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617%,说明该分析以2 个新变量就以83%的精度代表了原先11个变量;同时所选取的指标与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均高度相关,据此可以作出比较满意的评测结果。

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具体评测主要按照各个样本国家在第一主轴上的得分来进行。这是因为,从表2可见, 绝大多数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除了制造业总体附加价值率一项相关程度极低之外,其余相关系数均为正值,表示各个相关指标与第一主成分变化方向一致。此外除了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项的相关系数在0.266, 相关程度较低之外,其余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744以上,多数在0.800以上,因而会较好地反映各个样本国家在相关指标方面的差异。而第二主成分则对某些变量信息有遗漏,同时与各个变量变化的方向也并不一致,这样如果用于评分,便会带来误差。因而本文只采用第一主成分作为测量基准,将每个样本国家的各个变量值在第一主成分的投影作为评价相应国家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得分,则各个国家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相对地位可以根据这个得分值来排列。由于与第一主成分高度相关的九个指标(参考表2)较全面地反映了特定国家的产业科技水平, 比较结果应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2 静态产业科技竞争力各相关指标与主成分相关系数

项 目 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

1.工商业R&D投入(百万美元)

0.978 0.145

2.R&D占制造业增加值比例 0.754 -0.519

3.技术出口占技术进口金额比例0.918 8.916E-02

4.工商业R&D人员 0.906 0.102

5.技术出口金额(百万美元)0.892 0.146

6.EI收录的工程论文数0.959 9.750E-02

7.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千美元/人)

0.266 0.710

8.制造业总增加价值率(制造业增加

值与产值之比)

-1.205E-02 0.904

9.高技术出口占制造业制成品出口比例 0.744 -0.286

10.高技术出口(百万美元) 0.950 0.170

11.制造业总增加值(百万美元) 0.860 0.385

根据上述11项指标得出各个样本国家关于第一主成分得分汇总排序结果如表3。相比之下,中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状况并不乐观, 在技术优势水平方面仅仅高于西班牙,但西班牙有相当高的产业效率水平;在产业效率指标群方面我国仅仅高于韩国,而韩国在产业技术优势方面却有较高水平,最终反映在总分上,我国在12个样本国家中的10个位次中(有两对国家并列情况)成为第9名。

表3 产业科技竞争力11项指标综合得出的主成分得分排序表

排序 国别: 第一主成分得分 排序 国别 第一主成分得分

1美国: 4.81 2日本: 2.94

3英国: 2.17 4德国: 2.12

5韩国: 1.94 6法国: 1.87

7加拿大 1.72 8

意大利:1.51

8荷兰: 1.51 9中国: 1.44

9 澳大利亚 1.4410

西班牙 1.00

图1 静态产业科技竞争力水平比较

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 在静态产业科技竞争力各个相关指标决定的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代表了产业科技投入和产出的主要指标,其中,与三项投入指标(工商业R&D投入的绝对强度如R&D投入资金,人员,和相对强度如R&D占制造业增加值比例)高度相关; 同时与六项产出指标(产业知识如EI收录的工程论文数目,技术出口的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高技术产业出口的绝对和相对强度,和制造业附加价值的绝对水平)高度相关,可以代表特定国家产业科技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而第二主成分仅仅与表现产业效率的两项指标(即制造业总体附加价值率和增加值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关程度高,可以说明特定国家的产业效率水平。因而用此两项主成分作出的二维坐标图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各个国家以产业科技水平与产业效率水平综合衡量的相对位置,如图1。

2.比较分析:动态产业科技竞争力国际比较。本文通过引入两个产业科技水平相关的动态指标(一为投入指标:工商业R&D 投入的增长率;一为产出指标: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再对相关的11项指标作主成分分析,对各样本国家的具体竞争地位作进一步考察。结果如下。

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411%。两个主成分与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如表4。

表4 加入动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负荷因子与各指标相关程度

项 目 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

1.1995年工商业R&D投入(百万美元) 0.974 -0.128

2.R&D占制造业增加值比例 0.712 0.378

3.技术出口占技术进口金额比例 0.919 -0.160

4.工商业R&D人员 0.943 6.602E-02

5.技术出口金额(百万美元) 0.912 -0.152

6.EI收录的工程论文数 0.967 -5.967E-02

7.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千美元/人)0.360 -0.600

8.高技术出口(百万美元)

0.941 -0.166

9.制造业总附加价值(百万美元) 0.877 -0.299

10.工商业R&D投入增长率 -0.135 0.921

11.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增长率0.141 0.865

显然,第一主成分与9 项标志静态产业科技投入和产出水平的指标高度相关,可以定义为静态产业科技竞争力水平,而第二主成分与2 项表现动态产业科技投入和产出水平的指标高度相关,可以定义为动态产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各样本国家在此静态和动态产业科技竞争力综合比较的二维图面上的相对位置如图2表示。

中国的位置与韩国几乎重叠,是动态水平最高的, 表示在产业R&D投入的增长方面和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方面比起其他国家而言要高,但在现有和潜在的产业科技水平上(由相应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表示)则相对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相对位置在图2 的静态轴上比起图1有所提高,是因为分析的方便关系,调整了一些指标;同时, 增加值劳动生产率指标与第二主成分形成负相关关系,也有一定影响。

3.比较分析: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国际比较。为了突出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状况,本文特别对少数几个有关高技术部门投入与产出相关指标作出另一个主成分分析,其结果如表5所示, 两个载荷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1.050%。两个主成分的物理意义可解释如下。

表5 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分析所得主成分与各评价指标相关系数表

项目 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总增加值比例0.7610.126

高技术增加值占高技术产值比例

-8.141E-020.985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制成品出口比例0.790

-0.18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典型高技术行业增加值之和) 0.9084.678E-02

高技术出口额(百万美元) 0.952 -5.181E-02

由于第一主成分与高技术出口额、高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以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指标高度相关,可以说代表了高技术产业的绝对比重和相对比重,因而可以将其定义为高技术含量指标群;同时,第二主成分与高技术产业附加价值率、高技术行业附加价值绝对数额等有关附加价值的指标有较高相关系数,因而可将其定义为高技术行业的产业效率。从图3可见, 我国在高技术行业的产业效率方面和高技术在整个制造业的含量水平都比较低,是所选样本国家中最低者。

由于高技术代表了当代产业技术发展高附加价值的部分,因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以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水平来衡量)以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主要用高技术产业的R&D 投入水平来衡量)在表征产业科技竞争力方面尤其显得重要。

4.与典型国家重要的产业科技竞争力指标所进行的比较。为了分析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在具体指标上面与典型国家的差距,本文将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与美国和韩国这两个典型国家作比较(均采用1995或1996年数据),分别以对比国家的指标水平作为100, 以指数形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我国相应的产业科技竞争力指标强在哪里,弱在哪里。比较结果如下:与典型发达国家的比较:中国与美国产业科技竞争力主要指标的比较(表6)。 与新兴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与韩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相关指标的比较(表7)

图2 静态和动态产业科技竞争力水平比较

表6 我国与美国产业科技竞争力典型指标比较(美国数据为100)

指 标相对指数

R&D增加率655.19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率

448.33

高技术附加值占制造业总附加值比例 54.50

R&D占制造业增加值比例 43.64

技术出口额(百万美元) 13.08

EI收录的工程论文数目 10.36

工商业R&D投入占国家R&D总投入比例 4.40

工商业研究人员人均R&D费用 2.05

指 标相对指数

制造业附加价值增长率 556.68

制造业总附加价值率96.11

高技术产业附加价值率 52.62

R&D人员

38.48

制造业增加值(百万美元) 11.56

技术出口比进口 4.90

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 3.54

工商业R&D投入幅度(百万美元)0.79

表7 我国与韩国产业科技竞争力典型指标比较(韩国数据为100)

指 标相对指数

技术出口额比进口额 469.79

EI收录的工程论文数目

282.15

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218.93

制造业总附加价值率 116.11

R&D增加率

59.40

R&D占总附加价值比例 47.91

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率 8.23

制造业R&D人员平均每人占有经费2.76

指 标相对指数

R&D人员434.76

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 259.04

制造业增加值(百万美元) 160.11

高技术产业附加价值率70.95

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占总附加值比例 51.68

制造业R&D投入(百万美元) 11.97

制造业R&D投入占国家总体R&D比例 4.33

三、比较结论

通过以上对样本国家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总体产业科技竞争力偏低

在与12个典型国家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比较当中,我国所处的相对位置都较低,特别是在静态指标比较的场合,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常在较低或最低水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产业科技竞争力相对优势的指标上面差距较大。比如在1 部分所叙述的12项比较指标中,4项投入类指标中的前3项,8 项产出类指标中的7项,都属于较大程度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是R&D投入、技术出口、高技术所占份额、工程论文数量等相关指标落后幅度较大,表现出我国企业界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国际范围产业技术的相对水平(由可出口的技术来衡量)、代表高附加价值和潜在技术发展方向的高技术产业、以及产业技术知识积累(由工程论文水平来衡量)都显得不足。

表现产业科技竞争力产业效率的指标方面差距也很大。比如有关制造业和技术行业附加价值率的指标以及增加值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指标,在制造业比较中地位较低,而在高技术产业的比较中往往处在样本国家的最后一名(仅仅高于墨西哥,由于数据短缺,因而多数比较场合墨西哥被略去。)。这说明我国产业在利用设备资本和人力资源方面效率较低,即所谓外延形式的产业增长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主要靠设备和简单劳动力的投入来扩大生产。换句话说,应用各类相关知识型技术提高产业效率的作法仍然十分欠缺。

2.我国近年来产业技术相关投入和产出效果有较大增长。表现在产业科技竞争力动态指标的比较方面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例如R&D 投入增长幅度、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以及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其中,特别是附加价值的增长率方面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与美国和韩国相比,在制造业附加价值率方面都接近或超过这些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也较高,但从绝对数额看,差距仍很大:只及美国指标的3.54%,韩国指标的8.23%。

图3 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分布

3.根据与特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要加强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实际地位,应当主要在以下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增加R&D投入。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产业接近R&D涵义的投入形式和渠道较多,如科技三项费用,专项技术引进贷款,国家技术改造计划贷款,等等,幅度往往超过常规R&D投入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但并未在这项比较研究中考虑进去。主要原因是无法准确界定选用数据的标准,解决和其他国家相关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因此,仅仅应用我国科技统计口径的R&D投入数据,可能会低估我国产业界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水平。

但是,仅就目前的分析比较结果看,我国亟需提高R&D投入幅度。 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的结果,我国工商业R&D 投入仅占美国相应投入的0.79%,韩国相应投入的11.97%,同时我国产业R&D总体份额也很低,在全国R&D投入所占比例上只及美国4.4%,韩国的4.33%。说明我国R&D投入少,同时大部分是在企业之外开展的。 这种局面对增强产业科技竞争力而言很不利。

提高产业过程的知识含量,即在工程人才素质培养,产业研究与开发的知识产出、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更新速度方面,要有根本性的改变。从总体分析以及与典型国家比较的结果看,我国产业科技知识产出和产品新知识含量方面水平很低,急需改进。比如在工程论文的产出数目、技术的出口、制造业增加值等指标方面,我国产业总体水平高于韩国,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又很大,说明在这些指标方面的竞争是关键性的。

急需扩大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和建设。高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决定产业知识和科技竞争力的关键。从本研究的结果看,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但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还相当落后,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领域高技术产业的中坚作用。

综合以上,通过对典型国家产业科技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指标的分析和测评,本文给出了考虑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形的比较分析结果,以及高技术总体和典型产业的分析,并针对典型产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与特定国家进行了对比,以期对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水平和差距有深入地了解,最后对研究结果作了总体分析,提出了我国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基本地位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本研究结果还可以用来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比较。

标签:;  ;  ;  ;  ;  ;  ;  ;  ;  

中国工业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实证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