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多层次合作的现状与趋势分析_东盟自由贸易区论文

浅析东亚多层次合作现状及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多层次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3)06-0014-05

20世纪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出于国际竞争和地区发展的需要,东亚国家也加快了合作的步伐,从而成为世界的焦点。

一、东亚多层次合作中的四个主要层次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具有多层次性,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东盟及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

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初始成员国为五个国家(印尼、新、马、泰、菲),完整意义上的东盟直到1999年柬埔寨加入始而形成。东盟成立之初首要目标是地区安全,其次才是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东盟逐渐把合作重点转移到经济领域包括贸易、投资、产业、服务、金融等诸多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东盟也逐渐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

1.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的背景。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与中国竞争。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出口市场和吸引外资方面成为东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为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再加上本身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具备了区域经济合作深化的条件,东盟遂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以应对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2.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1992年1月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决定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目标是到2008年工业制成品关税降到5%以下。1994年9月东盟决定将15年缩短至10年,即到2003年1月1日启动东盟自由贸易区。1998年12月第六次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将原东盟六国自由贸易区启动的时间提前一年到2002年1月1日,将平均关税水平降到0~5%;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缅甸四个经济落后国可以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达到该目标。1999年11月第三次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意原东盟六国提前实现零关税,即从2015年提前到2010年,新成员国从2018提前到2015年。2002年初,原东盟六国把启动时间推至2003年。目前,原六国已启动自由贸易区。

3.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区域内自由贸易。围绕这一目标,目前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关税减让、削减非关税壁垒等方面。除此以外,还包括投资措施、产业合作等其他领域的内容。

(二)三个“10+1”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双方经贸现状。

东盟对华投资项目一直较多。截至2001年底,东盟国家对华投资项目共17972项,合同外资金额535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7.2%。其中2001年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1239项,比上年增长13.7%,合同外资33.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贸易方面,2001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416.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我国出口183.9美元,增长6.9%;进口232.3亿美元,增长4.7%。贸易逆差48亿美元,增长0.1%。东盟与我国互为第五大和第六大贸易伙伴。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的背景及进展。

东盟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遭受沉重打击,1999年之后开始逐步回升。但是,“9·11”之后由于东盟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经济步入衰退,东盟再次出现经济下滑。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且于2001年11月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基于这一形势,东盟试图以双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提升自身经济地位,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拉动经济增长。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国也感到有必要借助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拓展贸易、拉动投资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双方的共同选择。

1997年12月16日,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吉隆坡举行,此后,每个年度双方都会举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探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对话与合作。2000年11月25日,在第四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首次提出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1年11月第五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上,决定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年5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磋商开始启动。2002年11月在金边召开10+1领导人会议,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及其他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3)双边经贸合作的内容。

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下,双方经贸合作内容主要围绕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展开,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除此以外,双方还在其他领域展开合作,具体涉及农业、金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旅游等多个方面。

2.东盟+韩国。东盟与韩国的合作虽然开始比较早,但从进程上来看,显然比不上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速度和深度。

(1)双方经贸关系现状。

从贸易方面来看,1988~1996年东盟与韩国贸易年均增长率达22%,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从1998年以后到2000年年均增长达29.5%(同期,东盟内部只有15.1%),可见双边贸易增速一直较快。再从投资方面来看,1995年到1999年期间韩国对东盟投资累计达32亿美元,是东盟的第十大投资体。1997年投资23亿,1998年迅速下降至2.48亿,之后开始回升。1999年韩国对东盟投资达2.71亿,1999年以后逐年上升。

(2)合作进展和内容。

1989年11月,东盟和韩国1989年建立部门对话伙伴国关系,合作内容主要是贸易、投资和旅游。1991年7月在第24届东盟部长会议上,双方由部门对话伙伴国关系上升到了全面对话伙伴国关系。此后双方共进行了六次对话,不仅进一步加强经贸关系(范围涉及到科技交流、人力资源开发、交通等),而且在2001年3月的第五次对话中,首次关注政治、安全议题。

1997年召开的首次东盟—韩国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对话内容拓展到环境与文化方面。之后,双方每年举行一次领导人会议,合作进程不断发展并涉及到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包括韩国支持东盟建立区域内运输网和对湄公河进行开发等方面)。

从双方合作前景来看,虽然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贸易和投资也不断上升,但相比之下,进展依然较慢。

3.东盟+日本。

紧接中国之后,日本与东盟开始了有关建立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的研究。2002年11月5日,在东盟—日本领导人会议上,双方正式提出建立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此外,东盟各成员国可以在东盟作为整体与日本建立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同时,发展同日本的双边经济关系。考虑到东盟成员国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双方表示希望在10年内建立东盟—日本经济全面伙伴关系,甚至有可能向自由贸易区发展。

双方合作内容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东盟各国领导人对建立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表示支持,认为这将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是加强双方经济联系的重要步骤。东盟与日本已经在金融服务、信息通讯技术、科技等领域开始进行合作。

(三)中、日、韩合作

1.三国经贸关系现状。

中、日、韩三国加强经济合作,对推动整个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中、日、韩之间已形成了十分紧密的经济联系。在贸易方面,日本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保持在20%上下;从1998年以来,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对韩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近7%。日、韩贸易关系也十分密切,目前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韩国是日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投资方面,截至2000年底,日、韩两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达384.8亿美元,占中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11%,日、韩分别为中国的第二与第四位的直接投资来源国。

2.三国政府合作进展。

中、日、韩政府间合作也有很大进展。不久前,在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中,朱镕基总理积极评价了迄今三国合作所取得的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三国经济和贸易部长会晤机制;建立三国质量监督检疫部门之间的磋商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合作等建议,中方的建议得到了日、韩两国领导人的赞同。即便如此,三国合作也有不少问题。当前日、韩虽然已经在进行自由贸易协定对话,但并不顺利。从中国方面看,大幅度开放市场可能对中国的一部分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在对日、韩开放市场方面也有较多顾虑和困难。中国入世后,已经着手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便更好地吸引日、韩企业来中国进行投资。由于经济利益始终是各国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三国经贸合作从长远来看势必会进一步加强。

(四)10+3(东盟+中、日、韩)

东盟+中、日、韩的合作形式的最初构想可以追溯到1991年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因美国反对而未果。在1995年东盟曼谷首脑会议上,东盟首次提出与中、日、韩三国举行会晤的设想,但直到1997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期间才得以实现(当时是“9+3”首脑会晤),这次会晤标志着酝酿已久的东亚区域合作正式启动。首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东盟各国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主要就2l世纪东亚地区的前景、发展和合作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共识。从1997年第一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以来。各国首脑共举行了六次会晤。迄今,“10+3”合作机制以各国领导人一年一度的会晤框架为核心,相继建立了部长级(包括贸易、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和工作层的会议机制,以经济合作为重点,推动着各个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2000年5月,“10+3”国家缔结了旨在维护金融稳定的“清迈协定”,创设了当出现流动性危机或金融危机之际阻止投机风波的基金。此外,诸如反恐、环境、能源、物流以及如何建立有利于解决相互间经贸摩擦的有效机制等问题,均成为引起东亚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经贸合作的最终趋向

在上述分析的四个层次中,目前虽然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经贸合作,但从长远来看,四个层次最终要归为整个东亚区域合作。而从合作层次来看,则会首先从一体化组织的较低层次——自由贸易区开始。

(一)符合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合作的紧密程度不断加强,从低层次合作不断向高层次演进;二是以中心国家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展。成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体现了这两种趋势,一方面合作的领域逐渐扩大、合作的机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近年来欧盟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向南延伸的工作从未间断。因此,对于东亚来说,区域合作决不会仅仅局限于东盟,也不会停留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最终指向应是整个东亚,而其中包含了东南亚(东盟)和东北亚(中、日、韩为主)两大主体,这就意味着在东亚地区终归要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

再从国家角度来看,对中、日、韩本身来说,不参加自由贸易协定也丧失了较多的静态和动态利益。不可否认,参加区域经济组织也会有贸易转移等负面影响,但相比之下,远比不上获得的利益多。中、日、韩三国本身经济规模虽然都较大,但还是比不上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两大经济体,在同它们的经济竞争和贸易谈判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如果三国与东盟合建自由贸易区,则会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经济利益。

(二)东盟无法主导和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不是某个国家的构想,而是成员各国共同的利益选择。一方面是为了谋求各国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各国需要通过区域经济合作获得解决发展问题的办法。东盟虽然是迄今为止东亚唯一的较紧密的经济合作组织,但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东盟尚担当不起东亚“代言人”的重任。虽然东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不断走向成熟,外贸迅速增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但是与中、日、韩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从GDP和总贸易额两方面可以明显地体现,具体数据见表1。表中可以看出,从GDP来看,日本和中国远大于东盟,韩国的GDP也超出东盟近900亿美元;而在贸易额方面,虽然只有日本在东盟之上,但东盟十国中最高的新加坡也在中、日、韩之下。所以,从经济实力来看,“10+3”中东盟显然无法起到主导东亚经济发展的作用。

表1:2001年东亚主要国家的GDP和贸易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2,www.eia.doe.gov,www.aseansec.org整理。

从中、日、韩三国来看,也都不希望在合作中以东盟作为主导。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国的经济、政治地位所致,另一方面担心以东盟为主导会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让渡过多利益。因此,东亚区域合作具有特殊性,缺乏核心或主导使得东亚区域合作只能采取“10+3”的形式来平衡各方利益。

(三)三个“10+1”与一个“中日韩合作”都是阶段性成果,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目前,三个“10+1”虽然进程不同,但都在积极进行。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也日趋紧密。不过,这些不同的合作层次都不是东亚区域合作的最终形式。由于各方不愿被孤立在区域集团之外,所以单独的中、日、韩合作会使东盟感到经济和政治竞争的压力增大;单独的一个“10+1”会使另外两国产生边缘化危机;三个“10+1”并行发展既无必要,对东盟来说也造成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基于此,东亚经贸合作最终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10+3”框架,在此框架内逐渐形成一致的规则和完善的机制,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三个“10+1”和一个“中、日、韩合作”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三、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

虽然东盟部分成员和中、日、韩在经贸合作方面均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并且由于地缘关系和经济上的互补因素为经贸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建立的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从而使得本地区的区域合作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已经成为东亚各国的必然选择,而建立的过程中还需要各方付出共同的努力。

(一)借鉴成功的区域经济组织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合作框架

在已有的诸多区域经济组织中,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较为成功的先例。虽然组织类型、一体化程度等各有不同,但是在两大区域组织由松散到紧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其中最突出的是都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合作机制。欧盟成立了超国家的完整组织机构,包括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等组织,对欧盟内的共同事务和盟外事务统一行动,因此效率较高。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有效地在商品贸易、市场准入、原产地规则、投资、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取得进展,不仅规则完善、细化,而且易于把握和操作。比如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就专门界定何种产品为来源于本区域的产品,适用本原则的例外等具体内容。完善的机制和组织结构保证了区域经济组织的成功。

从东亚经济合作来看,由于目前各个层次的合作互相交叉,因此机构和机制也具有较多的层次,内容不统一,所以需要制定—个总体的框架,涵盖、归纳现有各个层次中的各种规则。这在操作上会有不小的难度。有效的方法是对照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现有的机构、机制、合作主题等制定出适合东亚的合作框架。

(二)重视次区域经济合作,分阶段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主要有珠三角—港澳地区、澜沧江—湄公河地区、新—柔—廖成长三角等。这种次区域经济合作不但推动了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经济较发达方可以辐射和带动经济较不发达者。近年来,我国在与东亚国家的合作中较为重视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与老挝、缅甸及泰国以湄公河流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黄金四角”,并已经在交通、能源、投资和贸易、技术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看到,东亚次区域合作落脚点虽小,但是功能不可忽视,这种合作的辐射作用对缩小国家差距、推进东亚国家合作意义较大。

自由贸易区从合作内容来看,主要还是在于消除区内的贸易壁垒,因为贸易是自由贸易区的主题。它和投资、技术合作以及资源开发、人才培训等如果同步推进、不分主次,则会造成精力分散、顾此失彼。因此,目前东亚各国政府应该把谈判协商重点放在贸易方面,主要是逐步降低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这也是牵涉各国利益的重要方面,内容繁杂,难度也较大。第二、三层次目前只能放在次要地位兼顾进行,等贸易谈判基本完成再把精力投到这几个方面,其实这也是自由贸易区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进程。

(三)以互惠合作的原则为指导,发达国家有所让步,落后国家积极参与

区域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互惠,实践也证明区域合作确实能够带来静态和动态的利益。有些落后国家只看到在组建自由贸易区中,自己开放市场会带来对民族产业的较大冲击,因此顾虑重重、犹豫不前。但事实上,欧盟目前最大的受益者是葡萄牙和北爱尔兰两个在15国中较为落后的国家;而墨西哥1994年底比索危机后之所以能够较快地恢复,也是因为搭上了区域合作这班车。可以看到,落后国家在合作中并非只是受损,而是带来了发展的更大契机。从发达国家角度来看,发达国家也受益匪浅,诸如可以便捷地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原料来源,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过剩问题等等。发达国家不应只强调自身利益,应该对落后国家积极支持,短期看也许投入过多而获利不足,但是等落后国家实力上升之后,会创造出更多的需求从而又有利于组织整体。

东盟十国本身有较严重的经济分化,再加上中、日、韩三国经济差距就更大,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区域合作的难度更大,因此各国有必要在区域合作的利益上取得共识,更多地强调合作而非竞争。发达国家要有所让步,扶植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国家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在借助发达国家支持的同时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利用区域组织对落后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快步伐追赶先进国家。

收稿日期:2003-06-02

标签:;  ;  ;  ;  ;  ;  ;  ;  

东亚多层次合作的现状与趋势分析_东盟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