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学博士生项目的调查与评价_博士论文

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学论文,中国论文,博士点论文,评价论文,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是会计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博士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直接影响着博士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的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和贡献能力。本文考察了目前国内会计学博士点的培养方案,对当前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调查了一些具备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重点关注这些学校的博士生课程设置①,试图通过这些课程设置来部分地了解博士生在学习期间所受到的训练。随后我们通过考察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的毕业学校,分析博士生受到的训练在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并试图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国内每年毕业的会计学博士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日益增加。此外,几乎所有重点的大学都提出了打造国际名牌学府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重点大学或重点学科的博士点都进行了改革,试图在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与国际接轨,为博士生提供更好的训练,从而增强其就业时的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目前的改革方向基本上是学习美国的培养模式,即将博士培养划分为课程阶段和论文阶段。课程阶段为博士生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证明博士生具备了博士论文研究能力后,就进入博士论文阶段,期间还包括参加学术讨论会、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等方式进行实地训练。

美国模式的形成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美国的会计学研究正经历一个调整的阶段,对科学研究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有新的要求。为了帮助美国各大学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美国会计学会(AAA)下设了一个博士生培养委员会(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Supply of Doctoral Students),该委员会在The Accounting Review 1961年第2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了博士教育应当达到的水准、应当设置的课程标准等。他们认为博士生应当掌握足够的数学和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博士生在博士阶段必须参加一些数量分析的课程,以及一些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与商业有关的社会科学课程,课程数量的多少应该取决于博士生的知识背景。[1]此后,在该委员会的倡导下,美国会计学会分别于1968、1971、1974、1978和1980年对会计博士教育进行了五次调查研究②,针对每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此外,为了促进博士点的改革,美国会计学会会刊The Accounting Review发表了很多有关美国大学会计学博士点质量的调查研究,学者们用各种方法对会计学博士点的培养效果进行排名,一些优秀的博士点在这些排名中脱颖而出,成为所谓的精英(elite)学校,例如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他们所培养的博士毕业生被看作是高质量的,因而成为各大学竞相争取的人才资源。

国内对会计学博士教育的研究文献并不丰富。十多年前,国内一些博士点开始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时曾有过文章阐述。例如张为国、陈信元(1999)对当时会计学博士培养的状况进行了总结,他们结合国际通行做法和中国现实,从培养目标、学制、培养计划、研究方向、教材、师资、生源、培养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博士生培养改革的设想。当时具备会计学博士点的主要是财经类院校,较少有成型的培养模式。作者在文中指出,“如果财经类高校固步自封,不居安思危,加倍努力,尤其是全面展开博士生教学改革,不出几年,完全有可能被重点高校赶上,从历史恩赐的辉煌沦落到为历史所抛弃的境地。”[3]上海财经大学率先进行了国际化改革,此后其他会计学博士点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包括改进培养方案、引进海外优秀师资等。但目前具体的改革情况如何,这些改革的效果怎样,我们都还没有发现相关的调查研究。

本文通过在各主要博士点的网站寻找博士培养的信息,根据2008年发放的问卷结果来了解国内高校的会计学博士培养方案。评价博士项目的效果有多种方式,我们采取了比较直接和客观的一种方法,即查询在重要期刊上发表的会计和财务学论文,考察其作者的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学校,通过这种方法来衡量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学校的培养效果。我们选择了国内的两本期刊《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作为评价标准,选择的时间段为2007年1期至2009年第4期。我们同时考虑了论文是否为多作者合作,对排名进行了调整。根据我们的排名结果,培养出最多具有研究能力博士生的博士点前三名的高校是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从培养方案来看,排名靠前的博士点在公共课部分几乎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且多以美国模式来进行博士培养。

本文的其余部分组织如下:第二部分展示了部分会计学博士点的培养方案;第三部分通过统计在两本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对博士点进行排名;第四部分讨论培养方案和发表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本文的不足。

二、国内主要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

目前国内有35个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见附表),其中7个在财经类大学。拥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中有8个被教育部评价为会计学重点学科,其中5个属于财经类大学,另外两个分别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由于重点学科是教育部根据包括教学和科研在内的综合指标进行的评选,并不能直接地代表其会计学博士点的培养质量。因此本文选择了包括部分重点大学和部分重点学科大学在内的一些会计学博士点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些博士点将其培养方案公布在网页上,例如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有的博士点虽然没有公布正式的培养方案,但可以在其网页上找到一些介绍。也有一些博士点的培养方案未在网上公布,为了解其培养方案,2008年我们对国内10个会计学博士点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招生方式、入学考试、面试、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中期考核、博士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等。结合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和网上可获得的信息,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些会计学博士点的培养方案。我们的目的是了解这些会计学博士点打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其目标(本文在第三部分将评价这些培养方案在实现预定目标方面的差异性)。

1.培养目标的定位

试图评价一个博士项目是否成功,首先要明确成功的标准。很显然,如果该项目达到了其所预定的目标,便可以看作是成功的。美国会计学者通过考察博士毕业生的研究能力来评判博士项目的成功程度,是因为这些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博士培养的目标看作是培养未来的大学会计教师和会计研究人员。我们所考察的博士点中,明确公布培养方案的博士点一般都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目标;还有一些博士点的目标从网站上所提供的一些信息或多或少地可以总结出来(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会计学博士项目都有培养管理实践能力的目标。博士学位是一种研究性学位,美国的博士学位证明获得学位的人具有从事独立学术研究的能力和受到过相应的训练(Isaac et al.,1992)。[4]而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会计学博士点则试图令其授予的博士学位不仅可以证明持有者具有学术研究能力,还证明其有高级管理能力。这两个博士点通过怎样的培养方案达到这样的目标,从公开的信息我们无法获知。但是我们可以揣度这两所名牌学府之所以要明确这样的目标,是因为其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不主要局限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当一部分走入了管理实践领域。尽管其他博士点没有陈述这种目标,但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要衡量这种目标是否达到,可以通过其毕业生的就职单位来间接描述,但一方面数据难以获得,另一方面即使数据能够获得,相当比例的在职博士生也使得这种描述存在缺陷。由于几乎所有博士点的主要培养目标还都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使之未来能够进行科研工作,所以我们认为单纯地考察博士毕业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够说明这些博士点的培养效果。

2.主要的培养方案

鉴于目前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国内会计学博士点的招生和录取方式与北美存在差异。尽管如此,许多博士点仍然采取了变通的方式(例如招收硕博连读生、提前攻读博士等)来吸引更优秀的博士候选人。许多会计学博士点在改革中学习了美国的博士培养模式,将整个博士培养划分为课程阶段和论文阶段,并在两个阶段之间通过考核来设置进入论文阶段的门槛。通过课程阶段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理论基础并学会使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才有能力独立完成一篇博士论文。所以课程安排决定了各博士点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模式。表2列示了各博士点开设课程的情况,这些信息是我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各高校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总结而成。

如果博士生在博士阶段受到的训练是以经济学、金融学为基础的,方法是文献-实证(Archival-empirical),那么期待该博士生在毕业后从事行为会计的研究可能就是不经济的。如果博士生阶段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期待其毕业后有效率地发表研究成果也是不合逻辑的。从表2可以看出每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同,这反映了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博士点导师的研究方向,间接地也反映了每个博士点的特色。总体来看,每个博士点的专业课相对都比较全面,覆盖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各个研究领域。但是从背景课程来看,各个博士点之间差异较大。有些博士点与美国会计学博士点的要求类似,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课程,但与北美会计学博士点的课程要求相比,明显地缺少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也有些博士点则根本没有明确的背景课程学分要求,大概在学生有类似需求的时候,允许选修其他系的课程,或者由导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但是假如没有学分上的相互认可,学生就有动机选择更加方便的课程,而不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必要的背景课程。

由于许多博士生导师本身并没有接受过北美的教育,为了解决师资问题,部分博士点引进了接受过北美正规博士训练的教师,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部分博士点则聘请了受到北美研究训练的教师,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和南京大学。多数学校都有中期考核的要求,有的采用考试方式,如清华大学;有的采用论文方式,如南京大学;有的则根据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基本没有淘汰,如复旦大学。

三、会计学博士点的排名:根据两本期刊的统计

由于每个会计学博士点的项目设计,特别是开设的课程不同,给予学生的训练就存在差异。对会计学博士点进行排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博士点的培养方案效果较好,这不仅有助于其他博士点的学习、借鉴和改善,也可以为未来的博士生更明确地选择将要就读的学校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

对博士点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并不容易,任何方法都存在偏颇。从国际文献来看,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采用问卷调查法(Carpenter et al.,1974),[5]发放问卷给会计教师,询问他们对每个会计学博士点质量的排名。这种问卷调查方法的弊端在于,被调查者往往根据的是大学或学科的声誉,而非博士点项目的质量进行排名。如果我们运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得出与教育部“重点学科”相似的结果。博士项目好的会计系不一定能获得“重点学科”的评价。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研究成果来排名,包括直接考察发表文章的数量(Bazley & Nikolai,1975)[6]和考察文章引用率(Brown & Gardner,1985),[7]甚至还有作者通过SSRN下载次数来计量文章的质量(Brown & Laksmana,2003)。[8]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客观,但也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数据比较难以获得,特别是论文作者的毕业学校。因为如此,早期美国的研究都是小样本,后来Hasselback et al.(2000)对美国会计学博士毕业生进行了统计,得到了一个数据库(称作Hasselback Directory),[9]以后的研究才能够将样本扩大,部分地解决了样本过小带来的问题。其次如何选择期刊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期刊的权重,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引文方式不仅可以考察数量,还可以考察质量,但可能被引的文章是被批判的对象,而且热点问题、声誉高的作者更容易被引用,这些都不能说明文章的质量。

第三种方法是考察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能够进入好的研究型大学任教的毕业生说明是成功的(Stammerjohan & Hall,2002)。[10]但是这种方法很难在中国适用。一方面中国不是类似美国的那种流动文化,毕业的学生选择高校时的考虑因素较为复杂,学校声誉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例如从收入角度考虑,目前著名大学未必就比非著名大学的收入水平高。而且博士毕业时往往已经成家,家庭的归属地很重要。另外一方面,许多学生本身是在职攻读,要么原来就是实务界的,要么原来就是某所高校的老师。

本文的目的并不仅在于对博士点排名,更重要的是期望了解研究能力强的博士点和研究能力相对较弱的博士点在培养项目设计上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因此本文选择了第二种方法,根据发表文章的数量来考察博士点毕业生的研究能力。虽然这种方法存在着样本小、期刊选择以及没有关注文章质量等缺陷,但作为一个初步的评价标准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我们的研究目的。

本文选择了《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的2007年第1期到2009年第4期作为研究期间。这两本期刊都不是会计类的期刊,所刊登的会计与财务学文章也有限,为什么用这两本期刊来评价会计学博士点呢?我们的理由有三点:首先,在所有经济类和管理类刊物中,这两本刊物的影响因子最高;其次,几乎所有会计学博士点无论在奖励机制还是评价机制上,不仅认可在这两本刊物上所发表的会计财务论文,而且将其看作是高于其他会计期刊的“特级”刊物;第三,相对而言,这两本刊物的匿名审稿制度比较健全。我们相信,如果将其他一些会计类刊物,例如《会计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以及《中国会计学刊》等包括在研究范围内,研究结果会更加精确。但是上述刊物并不是所有都被会计学博士点认可为评价标准范围内的期刊,要在这些期刊中选择并给予不同的权重需要对期刊评价的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综合以上理由,我们初步只考察了《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两本期刊③。选择了最近的时间段是为了和博士项目培养方案相联系,因为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是在最近一些年才修订的。

2.研究方法及初步结论

我们采用的具体方法是从所研究的刊物上选出会计和财务类的文章,查询其作者及作者的博士毕业院校或就读的会计学博士点,并对每所院校的毕业生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从2007年第1期到2009年第4期两本刊物上共发表了79篇会计和财务类论文。其中20篇来自《经济研究》,59篇来自《管理世界》。在这个时间段中还有一些相关论文没有被包括在我们的样本中,原因是其作者不是会计学博士,例如可能是金融学博士,所撰写的文章是公司财务方面的;还有一些作者不是国内会计学博士点毕业的博士,例如是海外会计学博士。79篇论文的作者正在学习或者已经毕业的所有会计学博士点总共有16个。但是其中还有一些作者虽然是会计学教授,但曾获得的博士学位是其他学科的,因此也不能算作这些博士点培养的学生,被我们剔除。例如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是其中7篇文章的合作者之一,但他的博士学位是在南京大学管理学获得,因此不能看作是南京大学会计学博士点的毕业生。统计结果见表3。

表3列示了在两本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总数及分别归属的毕业院校,并分别按照每个期刊作者数和两个期刊作者数的总和进行了排名。但是上述排名没有考虑是由多名作者合作还是由一名作者单独发表的文章,这样对研究产出的度量就存在着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作者人数进行了调整。如果一篇文章的作者为1人,则为1分,如果为2人,则各为0.5分,以此类推,得到了表4。

(2)不包括非会计学博士及非国内会计学博士点培养的博士。

从表4可以看出,调整以后各博士点的排名变化并不大。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无论用哪种方法都是前三名;也就是说其博士生的研究成果从这两本期刊来看是最多的。从上述16所学校的性质来看,除了上海财经大学排在综合性大学前面之外,其他财经类院校基本都在综合性大学之后。

但是上述结论可能仍然有待调整。首先,根据Jacobs et al.(1986),每个会计学博士点开始招生的时间不同,毕业生人数不同,老牌学校和毕业生多的学校,自然更有可能发表。[11]例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都是相对较早培养会计学博士生的学校,而且由于博士生导师人数多,培养的博士生也多,排名靠前未必能够说明其博士生项目的质量更好。由于数据搜集原因,我们尚未能做到这一步。其次,如果某个作者在这些刊物上频繁发表文章,也不一定能够说明其所就读或毕业的博士点项目的效果,因为可能只是个别学者本身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如果我们将重复作者做调整之后,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排序会后移,因为复旦大学毕业生发表的7篇论文中,有4篇论文都是由方军雄博士完成的。最后,可能某些学校因为其声誉能够吸引到更优秀的学生就读,所以其毕业生才会排名到前面。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排名至少能够反映包括录取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质量的高低。

四、结论及研究局限

1.结论

本文对国内主要的会计学博士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并统计了在《经济研究》与《管理世界》两本期刊2007年第1期至2009年第4期所发论文的作者及这些作者所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点,按照发表论文的数量对博士点进行了排名。我们发现,无论从总数还是考虑了多作者合作因素调整后的排名,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排在前三位。除了中国人民大学之外,排名靠前的几个会计学博士点所开设的课程都可以在表2中找到。对比表2和表3,排名靠前的博士点在公共课部分都有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山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之外)。这说明在这两本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需要借用经济学理论和数理性研究方法,没有掌握这种工具的博士生很难在这样的刊物发表文章。

2.进一步的讨论

进一步分析本文所考察的这79篇文章,我们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论文都是以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只有《管理世界》的1篇除外),并且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经济研究》中发表了少数的分析性研究,《管理世界》中则发表了少数的一些案例研究)。

每本刊物都有自己的倾向性和特征,《经济研究》偏好数学模型,《管理世界》偏向案例分析。由于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被两本期刊作为排他性的会计与财务主题。但国内基本上所有大学在评价会计学教师和博士生的研究能力时,将这两本期刊放在比《会计研究》等专门发表会计学的期刊更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实质上做出了一个导向性的安排,也就是说只有研究资本市场方向的会计研究人员才更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教育部将使用类似刊物作为评价标准时,也会导致会计学博士点在博士生项目设计时过分关注资本市场或文献-实证方法,而忽视了其他研究方法的训练及理论基础的建立④。

聂萍和张天西(2004)、张俊瑞等(2002)曾分别对1982年至2001年和1985年至2001年会计学博士论文的选题进行过研究,发现那时毕业的博士生论文选题比较倾向于会计理论,后者还发现上海财经大学的博士论文在研究资本市场方面已经占领先机。[12-13]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偏好资本市场研究的期刊上,上海财经大学的博士可以排名第一。北美学者一向重视资本市场研究,很多会计学博士点采用北美模式,且聘请了接受美国教育的学者,这样自然会将美国的研究范式传播到中国。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美国学者重视资本市场研究是因为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于整个经济和企业的重要性使其全部的会计制度都是为资本市场服务的。虽然资本市场对于我国也很重要,但还没有重要到所有会计研究都为资本市场服务的程度。事实上更多的经济体是没有公开发行证券的,他们所面临的会计和财务问题同样值得思考和研究。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和难以照搬国外模型,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创新精神。

事实上,美国的博士项目都鼓励独立思考,并给予了博士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来选择相应的课程,例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会计学博士项目要求学生修满最少6个学分的研究生课程,其中至少4个学分是会计之外的相关领域的课程(例如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根据Behn et al.(2008)的调查,美国的博士授予学校中,64%的学生用文献-实证(Archival-empirical)方法;19%用行为研究方法,8%用实验研究方法,3%用分析性研究方法。[14]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国内会计学博士点都没有开设其他研究方法的课程。看上去,虽然很多博士点学习的是美国大学的课程安排,却仅仅学习了其实用主义的做法,开设了最容易发表的一些方向和方法课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设计可能适合于培养出善于发表论文的人才,但却未必能够培养出为中国经济服务的研究人员。

3.研究局限

首先从对博士项目的调查来看,本文通过在各主要博士点的网站寻找其博士培养的信息,由于各所学校公布的信息和实际的状况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比较谨慎地理解本文的调查结果。其次从对博士项目的评价来看,本文选择的期刊范围太窄,时间段也比较短,增加样本数目有可能会改变评价结果。特别是,本文没有关注某些博士点培养的学生也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如果把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具体的结果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此外所采用的方法也相对简单,用更加复杂的方法来考察可能会增加精确度。因此本文的排名结果仅仅可以用于粗略地讨论博士点培养方案的设计情况,要了解国内会计学博士点的实际排名情况可能还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由于国内鲜有文献做出类似的评价,我们相信进一步的努力是有必要的。

注:资料为笔者根据网站信息整理而成,截止日期为2009年4月。

注释:

①文中的调查数据来自南京大学会计学系博士国际化项目调查,感谢林树、李明辉所提供的调查结果。

②每次调查的情况可以参考(Crum,1980)。[2]

③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搜集数据的困难。

④由于同样的原因,本文以这两本期刊作为评价标准,可能也存在相当的偏差。

标签:;  ;  ;  ;  ;  ;  ;  ;  ;  

我国会计学博士生项目的调查与评价_博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