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与思考_劳动密集型论文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与思考_劳动密集型论文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商品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2;F7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3-0022-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初步实现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轨,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崛起的贸易大国,但我国外贸增长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20多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的高附加值趋势有所表现,但结构优化程度仍然较低。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商品出口额从181.2亿美元激增到249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4%,超过同期国际商品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1980年我国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总额0.9%,在世界出口国排名榜上列第二十六位。2000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9%,在世界出口国排名榜上跃居第七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出口依存度较低,1980年只有6%。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依存度显著提高,2000年已达23.1%。

我国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主要是由于:(1)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改革外贸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部门和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进入90年代,我国外贸出口相继实施了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外贸管理体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步转向市场调节管理模式。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从而我国的外贸出口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我国出口依存度的显著提高是由于国际贸易、金融、技术和投资自由化协调框架的相继建立,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扩大出口创造了外部条件。因此,我国出口依存度和生产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必然结果。

二、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比较优势理论,表面上探讨的是一国进出口的方向和结构问题,实际上探讨的是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产出结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产出结构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具体而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潜在比较优势,通过支配和影响产业结构的配置和产出结构的变动,形成现实的商品比较优势,进而通过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活动,最终完成自己在商品贸易结构优势方面的实际体现。

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按照附加值的高低,可将一国的出口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创汇能力较差。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汇能力。经济学家通常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

这里对我国1980~2000年间的商品出口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以研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表1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 单位:亿美元;%

年 份 初级产品出口额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1980 91.1

50.3 90.1 49.7

1981 102.5 46.7 117.6 53.3

1982 100.5 45.0 122.7 55.1

1983 98.2

43.3 126.1 56.8

1984 119.3 45.6 142.1 54.3

1985 138.3 50.6 135.2 49.5

1986 112.7 36.8 196.7 63.8

1987 132.3 31.5 262.1 66.4

1988 144.1 30.4 331.1 69.7

1989 150.8 28.7 374.6 71.3

1990 158.9 25.6 461.8 74.4

1991 161.5 22.5 556.9 77.5

1992 170.0 20.0 679.4 80.0

1993 166.7 18.2 750.9 81.8

1994 197.1 16.3 1013.383.7

1995 214.9 14.4 1272.885.6

1996 219.3 14.5 1291.485.5

1997 239.3 13.1 1587.786.9

1998 206.0 11.2 1631.688.8

1999 199.3 10.2 1750.089.8

2000 254.6 10.2 2237.589.8

资料来源:1980~1989年数据来自外经贸部统计数据,1990~2000年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

1980~200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总体呈现三个特征:

(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在理论界外贸“引擎”说和一些国家及地区凭借外贸出口鼓励使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诱导下,我国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从表1的数据判断,随着我国外贸出口主导战略的实施,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

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是与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演变紧密相连的(见表2)。

表2 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的演变 单位:亿元;%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占GDP的比重

产值

占GDP的比重

产值  占GDP的比重

产值

198030.1 1359.4 48.5

2192.0 21.4 966.4

198528.4 2541.6 43.1

3866.6 28.5 2556.2

199027.1 5017.0 41.6

7717.4 31.3 5813.5

199124.5 5288.6 42.1

9102.2 33.4 7227.0

199221.8 5800.0 43.9 11699.5 34.3 9138.6

199319.9 6882.1 47.4 16428.5 32.7 11323.8

199420.2 9457.2 47.9 22372.2 31.9 14930.0

199520.5 19993.0 48.8 28537.9 30.7 17947.2

199620.4 13844.2 49.5 33612.9 30.1 20427.5

199719.1 14211.2 50.0 37222.7 30.9 23028.7

199818.6 14552.4 49.3 38619.3 32.1 25173.5

199917.6 14472.0 49.4 40557.8 33.0 27037.7

200015.9 14212.0 50.9 45487.8 33.2 29703.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受资金和资源瓶颈制约效益低下,第三产业则滞后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农矿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强劲提高,第三产业平稳发展。与此相关,三大产业的经济规模也出现相应变化。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产业“瓶颈”制约,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主导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而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又推动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转变。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根据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第一阶段实施的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地转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我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1986年纺织品和服装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

(三)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大

90年代初,新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崭露头角,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左右。所谓“新经济”可以理解为一种以高科技和全球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1](P37)。我国也逐渐受到其影响,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出口的迅猛发展则是近一时期我国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极大改善,可以说在不断优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主要是:

(一)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呈现低级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品出口增长中加工贸易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从1991年到1995年,总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在45.1%~49.5%之间,1996年,我国商品出口一半以上,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扣除加工贸易出口,我国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1994、1995、1996年分别只有7.6%、8.8%、7.9%,其中也包含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1996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美国为55.4%、日本78.4%、德国56.7%、新加坡69.9%、香港40%、韩国57.7%、台湾省57.7%[2](P34),而我国1999年为36.9%。另外,我国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维持在4.96%~6.18%[2](P34)之间,没有多大变化。因此,至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同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相比,仍然呈现出低级化的特点。

(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诸多矛盾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从以下几点体现出一定的合理性:(1)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这基本上与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相一致。(2)20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由80年代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转向90年代以重工业增长为主导”[3]基本上相一致。(3)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很大,这对于我国解决劳动就业和积累建设资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从如下几点也体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1)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这与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而且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竞争激烈,经常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贸易条件恶化。(2)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相当高,以1992年和1994年为例,这一比重高达88%[2](P35)。外商投资企业强化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低级化的刚性。(3)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效益较差。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只能收到加工费,而失去了销售利润,同时,它对一般贸易出口也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一般贸易的出口效益。

(三)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合理化之间矛盾突出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求我国具有提升出口商品结构的紧迫性,而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条件则要求我国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或进口替代的更快实现。当前我国城镇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工业基础难以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社会上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需求远远大于出口需求,需要出口导向的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虽然能够解决我国社会劳动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化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

四、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几个关系的思考

(一)要素禀赋与出口商品结构

由赫——俄要素禀赋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贸易理论揭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来自其要素禀赋的特点,但要素禀赋的特点会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素禀赋变化所导致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化通常按照如下顺序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出口商品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二个阶段,出口商品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三个阶段,出口商品以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第四个阶段,出口商品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演进刚刚经历了由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宗出口的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只占较小比重。与此同时,我国的要素禀赋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对出口产业扩张最有意义的变化是资本的急剧增加。在物质资本方面,一个重要的流量指标是总投资,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的年投资额增加了15.5倍。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年投资额在2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个规模已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总投资规模不相上下。在人力资本方面,一个重要的流量指标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如果把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状况作为一个重要依据,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力资本的供应也是充足的。这两个指标都表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业已具备了大量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要素禀赋条件。

由波特等人提出并发展的竞争优势理论证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不仅与其要素禀赋有关,还与该国的企业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及需求状况密不可分。以该理论为基础,波特认为在一国工业化过程中出口贸易的扩张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的演进,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撇开企业状况与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不说,单从需求状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市场对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日益减少,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质量预期也越来越高,这是其一。其二,90年代中期,我国的贸易大国态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我国仍然具有“贸易小国”的典型特征。这种贸易格局意味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愈来愈小,而同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不变或保持上升。与这一变化趋势相一致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开始由要素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转变。这一变化无疑意味着今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将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上。我国目前的出口态势也正体现着这一发展趋势。另外,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条件。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应,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面对的只能是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和日益下降的价格水平,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价值低,容易出现出口的“贫困化增长”。而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生产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容易遭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1993年以来,主要工业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波特提出的发展科技、创造竞争优势的理论更加符合当今以科技带动经济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出口商品类别与国际分工位次

我国的文献中通常用农产品、轻纺产品、机电产品三个类别标识出口商品结构,并往往把它与国际分工联系起来。这种结构划分,基本上反映的是产业间分工,而没有反映产业内分工,而且也不能说明新技术革命对产业进步的影响,因此很难表现当代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状况以及各自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例如,中国大陆大量生产服装成衣,但从日本、韩国进口服装面料和辅料,经香港公司销售到北美、日本,形成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之间的分工体系。按照原产地规则,这是中国制造,似乎中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中占据最重要的国际分工地位,实际上在这个国际化生产链条中,中国处在相对次要的地位,因而其所获附加值的比例最小。又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其中有些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比重还相当高,按照旧式产业间分工理论,即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进口农产品,落后国家则恰好相反的贸易理论,这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低的,显然这与事实不符。在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下,只有极少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完整地掌握在一个国家或极少数国家手中,而绝大多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产业内部的分化、组合,各国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内分工体现出来,依据生产技术和生产经营环节的不同来排定其国际分工位次,因此,凭借出口产品的类别来判断其国际分工地位已经很不准确[4](P41)。

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置生产和销售,已大大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分工模式。一国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所以,我们应该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出发,从观念上走出传统的关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误区,不能片面地认为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高了,初级产品的比重低了,出口结构就优化了。世界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就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达80%以上,但初加工比重很大,出口制成品中进口零件,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仍占很大比例。因此,出口结构的优势不完全在于出口什么产品,关键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看出口产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产的,这才真正反映了对外贸易的效应,反映了对外贸易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收稿日期]2002-10-08

标签:;  ;  ;  ;  ;  ;  ;  ;  ;  ;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与思考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