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保健体育的历史新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家论文,使命论文,体育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82/89
我们把历史悠久的中国道教的修炼称为保健体育,列入保健体育的研究范畴,是因为道教虽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但只要揭开它宗教的神秘面纱,就可以发现:中国道教的修炼,从思想到方法,从目的到效果,与人类的养生保健体育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今国内外不断兴起的群众性强身保健体育的热潮中,中国道教体育有着历史的新使命。研究道教修炼的保健养生机制,分析道教修炼对增强人们健康的神奇效果,推广道教修炼中强身健体的主要方法,对于促进全球的健身运动,使神奇的道家保健功法在对增进世界人类健康长寿中发挥更大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当今世界迫切需要保健体育
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信息工业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生产力高速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加速增长,体力劳动在人们劳动方式中的比例日益减少,大自然被人们随心所欲地支配。人类高度文明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却使人类产生了日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社会竞争激烈,和谐与平衡日益遭到破坏,工业化国家出现对人类健康有巨大危害的所谓“文明病”,主要表现在:(1)心理上的压抑与精神分裂、错乱;(2)人类体质机能日益下降;(3)出现了“艾滋病”等与人生活方式密切联系的健康杀手;(4)肥胖、畸形等人体变异。凡此等等,表明人类不断发展的高度文明中却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西方不少哲学家、科学家开始重视并思考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健康问题。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Frijof Capra)指出: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笛卡尔提出的生命哲学,对推动科学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笛氏的“人是生命机器”的观点却背离了人是有机统一。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指出了美国人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只要没有病就是健康,而现在健康则是意味着整个人的身心处于一种积极的健康状态。”[2]《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也给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的一种良好状态。”这个提法的核心是强调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而这种系统的生命观与健康观,正是中国道教早在三千前即已提出的“天人合一”、“形神并完”的观点。古老的东方文化思想与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契合一致,使西方不少学者与科学家把注意的目光转向了中国道家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方法,再次掀起研究东方哲学与养生文化的热潮。对中国道教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法国汉学家施博尔教授,正领导着西欧各国三十位汉学家对道教典籍汇编《道藏》进行深入研究与整理。西德医学家林海恩对中医与气功作了深入研究之后,认为当今西方医学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在中医理论中找到了寻求答案的途径。在对东方哲学及卫生思想方法的研究与影响下,西方医疗保健开始重视了精神对物质的巨大作用与力量。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写道:“新的全面保健方法在寻求健康和壮健的努力中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人的精神。在这方面最激进的说法是,没有什么病是不能通过精神的力量和积极的态度治愈的。”他举出了不少以调整心理与精神而治愈癌症、艾滋病、心脏病等的例证[3]。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柏涅·赛戈尔表示:“沉思冥想乃是松弛思想的一种特殊运动。这种运动能够治疗和预防多种重病包括被视为绝症的艾滋病和癌症。虽然至今尚未搞清楚沉思冥想把治疗信息由大脑传递到身体每个细胞的确切机制,但有理由相信,它肯定对免疫系统的生化物质起着一定的作用。”据俄国新闻媒体报导,俄国医生吸取气功的方法创造的“康斯坦丁·布捷伊科深呼吸气功消除法”来治疗艾滋病,有利于改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效果显著。对精神作用的研究与肯定,使不少医疗专家认为利用意识治疗癌症将是21世纪医疗的突破,精神意识的利用将与药物和外科并列为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在这种新的医疗保健思潮下,以气功、冥想、导引等为特征的中国道教的修炼术对人体的强身健体及治疗的突出作用,将更加得到世界各地的重视。
2 太极图显示的道家生命学说
深刻反映古老华夏民族特性的中国道教,是一种有着独特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宗教。其现实主义精神的核心,便是对人的生命永恒的自我意识与执着追求。“我命在我不在天”成为代表中国道教精神的豪言壮语。对此种精神,英国著名的对道教有深入研究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有中肯的评价:“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对道教长生不死的思想的性质,李约琴分析道:“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唯一的解决途径。”[4]中国道教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并非只是一种空想,而有着建立在完整体系上的生命观与健康观理论。
发源于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与支柱,也是道教保健文化的哲学基础。东方哲人以不同于西方的证实主义,用直觉思维和悟性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提出了阴阳对立统一、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等一系列思维原则,用以解释宇宙人生万事万物。这一思想体系被我国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以最形象、最完整、最生动的方式体现在他所绘制的“太极图”(俗称黑白双鱼图)之中。时至今日,当西方学者对发展到尖端高度的各门科学仍不能完满解释自然、生命及某些物质现象时,他们发现绘在古老中国道教旗帜上的“太极图”,竟开启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他们由惊叹、推崇而吸取运用,如美国物理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著作《转折点》一书中大量运用中国古代阴阳学说来论述当今许多科学问题。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认为“太极图”中早就包含了他所研究的“互补”观念。
太极图所显示的阴阳平衡与转化是中国生命科学的主要观点。《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命之本始。”阴阳会和,化生万物;阴阳平衡,生机旺盛;阴阳失调,疾病发生。以阴阳学说为指针,中国道家养生学提出了“天人合一”与“性命双修”的生命观与保健养生原则。所谓“天人合一”,即天人相应,天人相通。天为大宇宙,人为小宇宙,部分为整体缩影,小宇宙有大宇宙的全息。正如当今医学所证明那样,人体的部分(耳、手、足乃至细胞)包含了整个人体全息。因而作为天地宇宙细胞之一的人体,亦必然含有宇宙天地的信息。这便是天人相通,天人相应,天人互感等客观存在的依据。因此,“天人合一”是道家保健体育的指导原则,也是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所谓天在人亦在,天存人永存,炼神还虚,人与天地溶为一体。
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完的原则为指导,道家提出了一套在保健养生学上独放异彩的修炼体系,即“性命双修”。道家认为人体生命构成为两大部分:曰性,曰命。性指心神,命指精气;性为精神意识,命为气血形骸。因此,性命双修的核心是强调对人体的血肉之躯与精神意义两个方面均加以锻炼,即形神兼炼,身心两全。道家的长生不死,一是追求形体永存,一是做到精神不灭,道家的形神永存不灭虽然含有神仙思想,不可能实现,但道家修炼的此种追求,极大的促进了人体的健康,做到了形体与精神的和谐平衡,强调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与相互转化。当代人体科学的许多实验表明,精神与物质二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形与神的不少相同、相通、互变等神秘现象,正是宇宙存在的一种方式。因此,道家性命双修的锻炼原则与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人类保健、延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能够理解了。
3 多样的锻炼方法与神奇的保健效果
在“天人合一”,“形神并炼”的思想指导下,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发展演化,道家创造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保健养生锻炼方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保健强身的效验。道家的锻炼方法中,按其运动特点,可分为4大类,以肢体运动配合呼吸的导引术;以调整呼吸为主的行气术;以沉思冥想意识修炼为主的存思术;以及高级修炼功法内丹术。此外,还有辟谷,房中等方法。上述各类方法,均可用“道家气功”一语统称之,因各种功率均离不开“气”的锻炼与运用,下面就各类功法作简要说明。
道家导引术:早在先秦时期,神仙家方术之士就广泛运用导引术作为强身长寿的方法。《庄子·刻意篇》写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此后道教继承并丰富发展了导引术,用于健身、防疾、治病。唐代汇集了数十种导引术的典籍《太清导引养生经》论述导引原理云:“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履行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道家导引之特点是肢体运动,配以呼吸及按摩,其治病健体来自《吕氏春秋》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以运动强身的原理。汉代著名道教太医华佗论导引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转腰肢,动诸关节,以求难老。”道家历代祖师创造出众多的导引术,数十种导引法中,多以创造者为名,如老子按摩法,王子乔导引法,彭祖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等等。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有沿于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形成于唐宋时期的“八段锦”以及明人周履靖著《赤风髓》中的“神仙导引却病势”等,这些导引术式,功法详实,功效显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道家行气术:通过呼吸的锻炼与运用达到强身目的行气术,早在先秦时期即已流传,考古发现公元前400年的一件玉器上铭刻的一段文字,是一则行气的口诀要领,证明当时行气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5]。道家行气术的来源与古代元气本体论的思想分不开。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为一种原始生命物质——气所形成。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基于元气本体论,道家对炼气的作用与功能有许多论述。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是……故行气或可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指出行气有着许多神奇的功效。唐代被称为“药王”的道医孙思邈这样论述炼气的健身原理:“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敢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之气……”[6]这里,孙氏是把气作为神的物质基础来理解的,神这种生命的显现形态,是离不开气的充盈的。因此,炼气就是加强了生命的前提与条件。
道家在长期修炼过程中,创造总结了丰富的行气经验与方法,如食气、采气、胎息、调气、吐纳……等,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呼吸锻炼的体系。
食气亦称服气,道家认为天地日月山川草木,均含有宇宙之精华,自然之灵气,故呼吸锻炼首先要善于吸取宇宙自然之气,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的《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溯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描绘了仙人赤松子服食四季及天地玄黄之精气。道教《太上老君养生诀》中,收有大量服气法诀,其关键为服气时,通过存想,令气入体,内通周游,凝于丹田。
附表
朝代 姓名 生卒年寿命 记载典籍
三国 吴丹 238—408
170
东乡县志
晋巍存华
215—334
199
太平广记
南朝 孙游岳
399—38990道教气功养生大全
北魏 严达 518—60991历世真仙体道仙鉴
唐陈道冲
533—647
114 同上
唐张氲 653—74592 同上
唐李升 757—904
147
续仙传
唐叶法善
616—720
104历世真仙体道仙鉴
唐孟铣 621—71396 唐书
唐黄洞元
697—79295
茅山志
唐潘师正
586—68498历世真仙体道仙鉴
唐翟法言
714—836
122 同上
唐孙思邈541或581—682
141或101 唐书
唐王冰 710—80595道教气功养生大全
五代 郑遨 830—944
114历代真仙体道仙鉴
宋扬任丁
991—1175 184
茅山志
宋石泰1021—1158 137
历世真仙体道仙鉴
唐罗公远
618—758
140 同上
宋陈抟 871—987
116 宋史
宋张伯端
984—1082
98
青城山志
宋朱橘1142—1242 100
历世真仙体道仙鉴
宋薛道光 1077—1191 114 同上
明王士能 1364—1491 127
续文献通考
明万玉山 1428—1520
92 同上
现代 李青云 1678(或1745)—1930 185或252 250老人李青云传
采气为道家采取天地日月之精气,以培补自身之气之修炼方法。采气与服气之别,主要在于服气以口鼻吸咽外气为主,而采气则除口鼻引吸外,更以手掌,头顶乃至躯体其它部位采集外气,其法仍多与存想、导引配合。当今气功师多于清晨月夜采日精月华或参天古树之灵气,即此种功法的运用。
胎息为道家修炼较多采用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深呼吸,将呼吸练得极其细、缓、绵、长,甚至感觉不到,有如胎儿于母腹不以口鼻一样,故曰胎息。此外,道家的吐纳、闭气等,均为通过不同方式的吸呼锻炼,达到强身祛病。行气为道家最重要的功法,今日流行之气功,多受道家行气之影响。
道家存思术:存思术即通过存思冥想的意识锻炼来促进机体的平衡发展达到健体长寿的目的。道家存思方法较多,如心斋、坐忘、守一、内观、守窍等,总的特色是以静养神,即《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原则,关键是做到静、虚,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心理、意识的训练以治病健身,的确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方面,当今西方医学领域已有不少的成功实验。
道家修炼方法发展到唐以后有巨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内丹”术的创造。内丹功法是综合导引、行气、存思诸法,以人之精、气、神作主要炼养对象,通过锻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最后炼神还虚,修成长生。千余年来,道家内丹理论宏富,思想精深,是道家保健体育的宝库,值得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道教在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的观念支配下,执着地追求健康与长寿,采用各种锻炼方法,对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的消极因素开展了多方面的抗争与抵制,长生不死的神仙理想虽不能实现,但道家修炼在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增长寿命方面,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效果。据古代典籍所记,道门中年寿八十以上者达数百人之多。现据有生卒年代可考道门九十以上高寿者列出(见附表),以窥一斑。
又据《道教手册》中《历代天师世袭谱系简表》所载,在二十代天师中,除第2,3,4,7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外,其余16代天师中5人高百余岁,11人平均寿命为99.8岁。在古代社会人均寿命不过40多岁的情况下,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道教中竟出现如此众多的高龄人,的确有力地证明了道家修炼中的保健体育有着显著而神奇的效果。在大众保健体育热潮兴起的今天,道家保健体育有着光荣的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注释:
[1]参阅弗里乔夫·卡普拉(Frijof capra).转折点——科学,社会正在兴起的文化.ID.新实在观,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
[2]参阅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新的保健图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参阅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新的保健图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道家与道教
[5]见沫若文集16卷406页
[6]道藏.571册.孙思邈存神炼气铭
标签:道家论文;